济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济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第1张

1、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又称灶王节或灶神节,民间把这一天称为“小岁”或“小年”。人们认为灶神为掌管一家兴衰福祸的“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济南人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灶送神仪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2、逛庙会

济南民间素有新春登高祈福的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子,很多市民以登高的形式,到寺院礼佛,求的是灭障消灾增加福慧,表达的却是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3、请家堂

济南的年俗中,请家堂是一项重要的习俗。济南人家,除夕这天大都要“请家堂”——— 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它所表现的,实际是民众对先祖亲人深深怀念之情意。

扩展资料

济南人过除夕,也有许多禁忌:

1、除夕和初一这两天不能随便串门,更不能在别人家里吃饭,就是嫁出去的闺女也不例外,说是怕被吃穷了。

2、初一扫垃圾时只能由外向里扫,否则就会把财气扫出去。

3、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灯,否则鬼祟入侵,一年不顺利;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有的说三年)者不能出门拜年,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

4、年三十不能动剪子,否则来年会有血光之灾。

5、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则会与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则会劳累一年。

6、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

7、过年期间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赶紧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参考资料:人民网-老济南春节年俗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中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花灯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过去老北京90%的人信佛,家中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三堂、五堂不等,讲究的有设九堂的。供品有:

成堂蜜供:用过油后的面块、面条,滚上蜜,叠成小塔形,高、矮有数尺和几寸之别。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均为五碗一堂。

成堂套饼:即大小不同的五个月饼叠起来,上边摆一个带座、做上红寿字的面桃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枝供花。

成堂面鲜:系用面做的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即: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成堂的水果:如柑橘、苹果之类。有的在苹果上面刻福、佛字的图案,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一枝供花。

百果:以干果为主,如什锦果脯、糙细杂拌等,亦为五碗。

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马等,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一枝供花。

年糕年饭:用一块黄年糕,一块白年糕,一块枣朝上,一块枣朝下,放在供碟里,上插一枝刘海撒金钱的元宝,共两碗,各放一边。中间放一碗年饭,饭上摆着桂元、荔枝、生栗子、红枣等年饭果,中间用一块大柿饼插上一枝带松木豆(可涂红)的松枝,把五个系有红头绳的小铜钱挂在上面,谓之摇钱树。

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如是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表示喜庆。亦为五碗,每碗都要插有一枝供花。

素炒菜:如炸疙脂、炸排岔、炸素丸子、炸香椿鱼、罗汉菜(用粉头炸的,也叫菊花菜)。

佛桌前,设香炉、蜡扦、花筒(或香筒)等五供。蜡扦上插大型素蜡,有些人家在上面镶有金字。如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等。

蜡扦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谓之敬神钱粮。花筒内插上金银佛花。讲究的,佛桌前要挂上刺绣的红桌围子。桌前地下摆蒲团,供礼拜之用。

佛堂大供要在除夕正午十二点以前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有大姆指粗,买来时用一根秫秸捆着,点时,插在佛案两旁的香墩上),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使之不中断,直至初五日为止。

有的人家从这时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即使是至亲也不接待。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6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8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9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其他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最近正在看<这里是北京>,书里讲到旧北京城(满清时期)的丧葬习俗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都抄录过来的话,估计管理员该有意见了!

落炕

家人病危,称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来了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中长辈,就要从其他房间迁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着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问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清醒的时候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上。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叔伯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去定购棺材;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到饭庄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来念经、放焰口等。

换床

病人临终要换床,一来是为了冲喜,二来是怕以后没人敢睡在这张床上了。一般人家是从附近的杠房租一张灵床,也称“吉祥板”。穷苦人家就是将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充当灵床。换床要由儿子亲自上手,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将病人头朝西,脚朝东放好,以便“西方接引”。

换寿衣

病人临终要换上寿衣。男的是长袍马褂,女的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草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色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包括洗脸、洗发、刮脸等。

清代的寿衣有一定的规矩:

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

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族则是圆口鞋或福字履),头枕平金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是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据说如果死者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投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绝对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段子”谐音,有“段子绝孙”的意思。寿衣上还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棺材里铺盖少则三层,多则九层,都是取单数。

含敛

清代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允许,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上红色的梵文经字,有钱人家还要给死者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入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死者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用红纸包一些茶叶填入死者口中,称为“含敛”。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两色的绳子把死者的两条腿绑上,并且在死者胸前放一本黄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的压一个秤砣。

停灵

病人死后,如果是长辈要停放在正房堂屋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必须摆放长明灯。传说阴间像黑夜,点一盏长明灯是给死者引路。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秸杆,每根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

设上供品、焚上香后,所有亲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将纸钱和纸元宝焚化。有钱人家还要请和尚、道士在灵床前念倒头经,将彩纸糊的轿子等焚花。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

死者的亲属要穿孝服。孝服分五等,称为“五服”,分别是粗麻布、熟麻布、熟布制成。按照与死者的血缘远近,不同亲属穿不同的孝服。满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开气袍子,不钉纽扣,只钉布条,头戴青布小帽,脚穿青布靴,不蒙白布。旗人妇女的孝服大致与男子相同,只是孝服不留开气,孝带系在腰中间,头上的发式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还有撂单和撂双之分。

报丧

病人死后,大殓之前,家属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百姓家一般口头报丧,官绅富商则要发报丧条子。家属还要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开具殃榜(也就是现在的死亡证明)。殃榜上写明“死者的出生年月、去世年月、实际年龄、确定入殓的时间、入殓时的禁忌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时间等,贴在门口。

大殓

大殓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正式放入棺材中,盖上棺盖。从此以后,亲属与死者就再也不能见面了,也就是亲属与死者的遗体告别仪式。此时,全体亲属都要到场,尤其是直系亲属,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之前赶回来。

大殓有高敛和低敛之分。高敛就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敛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亲属先在棺材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到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香面和锯末上铺一块红布,上面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称为“垫背钱”。到了吉时,死者的儿子亲手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材,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品,还要放一些镇物,像镜子、铜钱、五谷、生铁等,然后去掉绊脚丝,将棺材内的空隙用棉絮填满,由死者的长子用棉球沾清水擦拭死者的眼睛,称之为“开光”,再用镜子照死者的脸。在场的亲属要逐一探视死者的面容,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然后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盖,长子将开光镜摔碎在地,全体亲属大声痛哭,最后由杠夫加上棺盖,钉上木楔。

大殓后,按死者的身份分别停柩在北房中厅或其他房间。灵柩下面用交木支起来。灵柩前要按放灵龛、摆放大幅遗像,设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扦、花筒、供品,讲究的人家还要搭月台。

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停灵的时间最长四十九天,最少要三天。一般平民才采用五、七、九天,富贵人家则十五、二十一、三十五、四十九天。停灵期间要做佛事、法事。逢“七”都要办事,备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灵堂上挂幛子和挽联,灵柩左右要有亲属守灵。吊唁者到灵堂行礼,并走到死者亲属面前表示慰问,守灵的亲属要道谢。

接三

人死后三天要举行接三仪式。传说,人死后三天,灵魂要被鬼神佛接走。临走前,灵魂会登上望乡台眺望家乡,或亲临与家人做诀别。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升天,需要在他死第三天请僧人来诵经、放焰口,还要由家人送给死者一些生活用品(纸车马、纸钱、纸衣服等)。接三前要到冥衣铺订一份车马、箱子,在接三当日将这些车马箱子摆在门前,放上一些纸钱在车内、箱内,亲属还要在大门内外安排鼓乐。

接三当天招待亲友用炒菜和面。通常是四个冷菜,四到八个热菜,最后端上一大海碗面卤,一小碗炸酱,各色面码等。炒菜大多是家常菜,席面上不预备酒。来宾仅仅是入席坐一会儿,象征性的吃几口。亲友入席后,本家孝子要来谢席,各位来宾要还礼。来宾不能自行离席,要等到众人都吃完,一同站起来离席。

接三日的下午要举行“开咽喉”仪式,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头,摆上一桌子祭席或摆上一张饽饽桌子。小户人家则是到熟食店买上一个盒子,内装香肠、酱肉、肘花、小肚之类的熟肉制品,供在灵桌上。

接三日晚上要放焰口,亲属请来和尚念经后,将买来的馒头掰碎撒在地上,喇嘛则将白米撒在地上,以此向饿鬼施食。所用的馒头是用发面蒸熟制成圆环状,像一个个手镯。这些“手镯”,一个比一个小,码起来像一座塔,可以摆成一个个小馒头,最上边放一张小饼,饼上放一个桃形馒头,上面写着梵文佛经。饽饽码好后插上四面彩纸小旗,顶上插一面黄灯花纸剪的小幡,上面写“西方接引”。

接三当天晚上天黑后,要举行放三仪式。参加送三的有和尚组成的鼓乐队、冥衣铺伙计携带纸糊的轿子或坐骑,送三的亲友要手拿长香或打一只白灯笼。起行时鼓乐齐鸣,亲朋好友一起高声举哀,孝子孝女要高声喊“爸(妈),您上路吧!”

送三的队伍由鼓乐队走在最前边,纸活冥器其后,再往后是清音、文场、举香提灯笼的亲友,最后是和尚。送三的地点在住宅的西边,一般是指定的广场或城根,到达后将纸活放在中间,车头对着死者的坟地,鼓乐队三面围住冥器吹奏,孝子跪在中央,由茶房将挑纸钱接过去放在纸车里焚化,亲属三叩首后,鼓乐队在一声锣后停止演奏,送三仪式结束。

做七

在人死后的第七天或七的倍数之日,要请僧道诵经烧香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各家根据经济状况不同,有做三七、五七的,最多做到七七,也叫“做道场”。道场圆满后,亲属捧着给佛的黄表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楼库,叫“送库”。每做一次道场要送一次库,每次都要由吹鼓手和僧人吹打乐器、法器在前边开路。

出殡

出殡前一天夜里,僧人要通宵做佛事,称为“伴宿”或“坐夜”。这一天死者的亲友要前来祭奠,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亲属要大摆酒席答谢,晚上做最后一次送库。

出殡就是将灵柩从家里抬往坟地。出殡前要举行最后一次总祭奠。要准备成桌的酒席,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亲属和亲友依次叩首,各搛一筷子鱼肉菜肴放入焰食罐内,由孝子用一个苹果将罐口堵住,再用一个小烙饼咬去四边放在罐口,用红布包好,再用花红线扎紧,摆在灵前,叫“搛罐”。

出殡当天清晨,孝子要用新扫帚把棺木上的浮土扫下来,倾倒在炕席上,由杠房的人将棺材前端抬起来一点,由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边,最后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亲属要大声哀号,再次向灵柩行叩拜礼,称为扫财、掀棺、辞灵。

出殡大多是在早上八九点钟,富户人家在十点左右。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亲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哭丧棒,大儿媳妇等人抱焰食罐跟在后边。杠夫们将灵柩小心地抬出灵堂和院子,吹鼓手们吹响两把大号。灵柩出门后,鼓乐齐鸣。灵柩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十六个杠夫抬杠,也有用三十二或更多的。灵柩上往往有一个用红缎子制成的棺罩,上杠时孝子要跪在灵柩前将丧盆摔碎,送殡队伍起程。

送殡队伍最前边为打执事的,其中一些人手持雪柳。孝子打着幡走在灵柩最前边,其他送殡的男眷走在他的后边,灵柩后边的轿车里坐着送殡女眷。送殡队伍有专人负责扬纸钱。他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串,用手指将整叠的纸钱搓开后,在起杠、遇到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和下葬地时用力将纸钱高高扬起。

起杠后杠头要高喊“加钱”,这时亲属必须要另外再给杠夫们加赏钱。杠夫还要将给赏钱的人员和数目一一喊出来,如“本家老爷赏钱四十吊”之类的,全体杠夫随后应道“哎,四十吊!”所喊数目一般是实际数目的十倍,以此来讨死者亲属的欢心。一路上还要多次喊“加钱”,直到坟地,以显示送殡队伍的声势浩大。

出殡队伍因各家而异,富贵人家出殡,行列可达几里,行列中有纸糊的冥器、花圈、挽联和执事、僧道、孝属、亲友,还有各种仪仗,像各种古代兵器、肃静回避牌、金执事、功名牌,但一般只有满清王公贵族才有这样的排场。至于一般人家,可分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依次由简入繁,以适应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家庭办丧事。

送殡队伍出城后,一般亲友就告退了,杠夫的人数也减少了,只留下一班鼓乐、一班和尚前往坟地,执事撤出。灵柩抬到墓地,按照风水先生事先选好并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到吉时由杠夫按风水先生测出的方向,用大绳将灵柩缓缓放入墓坑。此时,孝子跪灵,鼓乐声起,随后摆上供品,和尚高声诵读有关经文,亲属将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等点火焚化。亲属与亲友在杠夫递过来的一铁锹土上抓一把扬入坑内,随后由杠夫用铁锹往坑里填土,堆成坟头,再将引魂幡插在坟上。孝子向送殡的亲友致谢,众人脱下孝服回城。

下葬后第三天要到坟头烧纸,以后在三七、五七、七七及60天时,还要到坟头祭祀或在家里祭祀。五七时要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钱糊一把大伞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称为“烧伞”。60天时亲属必须预备纸糊法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在僧道诵经加持后焚化。据说,死者可以乘上法船,通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称为“烧船桥”。人死后百天还要办一次祭奠仪式,一般家属在家里设奠。死后一周年还要办一次祭奠,亲属要在院内搭席棚,设酒宴招待亲友,正房祭堂,堂内悬挂影像,设牌位,也有搭月台的。富贵人家还要请喇嘛、道士、和尚念经。在死者逝世三周年、十周年时也有办祭奠的,但比较少见。

用发蜡配合发胶一起使用。每次用之前先把头发洗干净(如果想要头发有中蓬松的感觉)可以先用吹风机把刘海和头顶部的头发往后往上吹,等头发完全干了之后,取适当的发蜡均匀的涂抹在两手掌上,然后往头上抹,不要用手一撮一撮的抹,直接乱抹一下就好,然后用那尖尾梳的握柄一撮一撮的挑出你想要的大概形状,最后用干胶喷一下,再用梳子的握柄挑出理想的造型。最后等它干了就好了。梳子附图了

蜡的拼音 蜡的解释 蜡是什么意思

1、蜡字的拼音是là ; 2、 蜡字的解释:(名)古代年终的一种祭祀。另见là。

精选部分蜡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蜡烛造句: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在贫苦的生活后面,还有一种一无所有的生活。

解释: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2、蜂蜡造句:在这份研究报告中,RMassoudi和AmidHamidi发现以蜂蜡和大豆为原料制作的蜡烛尽管售价较贵,但是因为不释放出潜在的有害污染物而显得更安全。

解释:蜜蜂腹部的蜡腺分泌的蜡质,是蜜蜂造蜂巢的材料。通称黄蜡。

3、蜡染造句:曼德拉,穿着印有商标的蜡染丝绸衬衫,和他的妻子,穿着灿烂的**衣衫,在剧院座位拉着手互相交谈,如同一般老年夫妇。

解释:一种染花布的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现出白色图案。

4、白蜡造句:那绿色的光线还有那蓝色的阴影在荡漾着,形成斑驳的条纹,这些条纹也许有时候会变成深紫色,或浅桃红色,或像白蜡般的暗黑色,或带绿的米**,就像海边的沙滩一样。

解释:(1)白蜡虫分泌的蜡质,熔点较高,颜色洁白,是我国特产之一。可制蜡烛或药丸外壳,又可用来涂蜡纸,密封容器。(2)精制的蜂蜡,颜色洁白。可以制蜡烛。

5、蜡笔造句:在普卢默斯县,秋天的色彩在你脚下和在你头上:从生长很慢的印度大黄,到强有力的英国枫树,在这一地区的一大批颜色可以使一盒彩色蜡笔也会为之嫉妒。

解释:颜料搀在蜡里制成的笔,画画儿用。

6、蜡纸造句:经过了13年的修修补补,这位来自爱荷华州的发明家终于制成了一种10英尺长的精巧装置。这种装置能够将成条的面包切成片并装进蜡纸包装袋里。世界从此发生了改变。

解释:(1)表面涂蜡的纸,用来包裹东西,可以防潮。(2)用蜡浸过的纸,刻写或打字后用来做油印底版。

7、石蜡造句:这种化学品被称为短链氯化石蜡,在环境之中能持续存在,并在人类乳汁中积聚。它的毒性能杀死小型水生动物,并能游离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

解释: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白色或淡**的固体,供制脂肪酸、高级醇以及蜡烛、绝缘物、药剂等。

8、蜡黄造句:桌子旁坐着一个六十来岁的男人,马吕斯望见桌上有鹅翎笔、墨水和纸张,那男子是个瘦小个子,脸色蜡黄,眼睛阴狠,神态尖刁、凶恶而惶惑不安,是个坏透了顶的恶棍。

解释:形容颜色黄得象蜡:~色的琥珀|他这一病,面色~,比从前瘦多了。

9、发蜡造句:驯服毛糙发:刚洗完头,用两份发蜡混合一份不含酒精的定型喱抹在头发上,这种混合物能让头发干后不再因为毛糙而乱翘。

解释:用凡士林加香料制成的化妆品,抹在头发上,使有光泽而不蓬松。

10、黄蜡造句:用黄蜡、石膏和有机玻璃等板材制造一个三层介质地壳模型,来模拟辽南地区的地壳结构,并将发射探头放在上层模型的侧面,成功地模拟了有深度的震源。

解释:蜂蜡的通称。

11、蜡疗造句: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确定跟腱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保守治疗过程中蜡疗配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解释:物理疗法的一种,把固体石蜡加热,敷在患处治疗疾病,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能抑制炎症的发展,对关节炎、扭伤等有疗效。

12、白蜡虫造句:采用定点诱集方法研究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种群结构与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

解释:昆虫,成群栖息在白蜡树或女贞树上,雄虫能分泌白蜡。也叫蜡虫。

13、白蜡树造句:目前,北方机械制造厂已经开始建造第二艘885型“白蜡树”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喀山”号。

解释: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开白花,可放养白蜡虫,木材坚韧,可制器物。

14、蜡花造句:制作时,将绘好的蜡花布投放直蓝靛的染缸中,经多次浸染后,取出凉干,煮沸脱蜡,漂洗干净,任需缝制。

解释:(~儿)蜡烛点了一些时候之后烛心结成的象花一样的东西。

15、蜡版造句:第四类用作蓝印花布的雕花蜡版,花布可以用来缝衣服、被罩、门帘或窗帘、包裹、围巾、披肩等等。

解释:用蜡纸打字或刻写成的供油印的底版。

16、尸蜡造句:当尸体暴露在水体中,这种过程就比较常见。其最终产物被称为尸蜡或者墓中蜡。

解释:埋葬多年后皮肤、肌肉等组织没有干枯腐朽的尸体。形成的原因是埋葬的地方空气稀少,水分较多,能引起腐败的细菌被水冲走,所以尸体可以长期保持原来的形状。

17、味同嚼蜡造句:在20世纪80年代,他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从一份味同嚼蜡的学术刊物转变成了一份让人手不释卷的政治必读书。

典故: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有关蜡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蜡的组词 蜡怎么组词 蜡的多音字组词 蜡字组词

蜡日、蜡蜜、蜡凤、蜡本、蜡版、蜡宫、蜡果、蜡表、蜡蹋、蜡查、蜡焰、蜡圆、蜡捻、蜡红、蜡树、蜡台、蜡沈、蜡石、蜡索、然蜡、蜜蜡、蜡烟、蜡滓、蜡子、蜡炬、蜡光、蜡盘、蜡剪、洋蜡、饮蜡、宝蜡、白蜡、烧蜡、头蜡、绛蜡、画蜡、红蜡、发蜡、枯蜡、嚼蜡、鲸蜡、戒蜡、泪蜡、蜡像、蜡宾、大蜡、传蜡、蜡彩、蜡黄、蜡坛、蜡檄、蜡人、蜡面、蜡种、蜡扦、蜡火、蜡楂、蜡纸、爨蜡、花蜡、蜡虫、蜡蜂、蜡鼻、蜡珠、蜡书、蜡儿、蜡渣、蜡烛、蜡弹、蜡祭、蜡笺、蜡笔、蜡香、蜡丸、蜡煤、蜡嘴、蜡疗、蜡珀、蜡塌、蜡屐、蜡腊、蜡享、蜡白、蜡祠、蜡染、蜡泪、蜡觜、蜡刻、蜡节、蜡兄、蜡茶、叹蜡、八蜡、尸蜡、石蜡、栀蜡、油蜡、雩蜡、香蜡、焰蜡、翠蜡、拨蜡、蜂蜡、凤蜡、封蜡、蜡诏、蜡月、蜡梅、蜡床、蜡灯、口蜡、刻蜡、祭蜡、黄蜡、坐蜡、蜡氏、蜡花、蜡鞭、蜡蒂、蜡飨、蜡液、蜡绢、蜡社、蜡丸体、蜡笔画、黄蜡蜡、点蜡幔、白费蜡、八蜡神、洋蜡烛、叶蜡石、水蜡树、蜡帛书、蜡烛花、蜡糖人、蜡绢画、蜡美人、蜡丸书、花蜡烛、虫白蜡、蜡签儿、蜡千儿、蜡蚁春、插蜡烛、蜡面茶、江西蜡、地板蜡、蜡光光、蜡枪头、蜡弩牙、蜡钗子、蜡烛珠、蜡光纸、蜡丸帛书、栀貌蜡言、蜡丸绢书、兴如嚼蜡、白蜡明经、吹灯拔蜡、石油地蜡、抟沙嚼蜡、味同嚼蜡、味如嚼蜡、五侯蜡烛、照天蜡烛、栀言蜡貌、银样蜡枪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84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