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珍珠方法

人工养殖珍珠方法,第1张

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

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

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

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

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3、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扩展资料

蚌的养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场址的选择

1、池塘 

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链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河流 

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大水面 

如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较大,选择岸边或汊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养殖,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生态环境的选择

1、水质条件 

水深15~25米较为适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

pH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

2、营养盐类 

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

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营养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3、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蚌

-珍珠养殖

  养殖淡水珍珠的方法如下:

 1、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至3米最好。

 2、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比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中性的水域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至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4、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5、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

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有定惊安神,清热解毒及消炎生机的功能。同时珍珠玲珑雅致绚丽夺目,又是贵重的装饰品。

可是你们知道那些晶莹剔透的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珍珠是由某些贝类产生出来的。例如淡水中的河蚌,海边的蛤蜊和珍珠贝等都能产生珍珠。

那么蛤、蚌为什么能产出珍珠呢?

同学们想知道这个奥秘,就必须先了解一下蛤、蚌的身体构造和生理代谢过程。

蛤蚌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

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尘迷了一样,使得又痒又痛。则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了。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细胞分裂,接着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机物质,渐渐陷入外套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是自然形成珍珠,可是珍珠非常贵重,天然形成的珍珠比较少,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人们就运用了自然成珠的原理,开发了人工养殖珍珠事业。我国宋代就发明了海水珍珠,贝养珠法,到明代又开始了淡水珍珠的养殖。而如今我们经过长时间研究和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养珠的科学技术,取育珍贝外套膜的外表皮制成小片,用手术方法插入另一育珠贝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使之形成珍珠囊,产生无核珍珠,由于现在大面积大数量的人工养珠,科学管理,科学加工,所以人工珍珠已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我国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广。河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项精细的手工 操作技术,即不能用电脑控制,也不能行机械操作,所以,特别适应我国劳动力多的现实国情。我国是世界上采捕与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 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

1 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发展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大体可分为研究试验、技术改革和技术改进成熟3个阶段。

1.1 研究试验阶段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人们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现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无核珍珠养殖与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关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生 产,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开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在此期 间,我国育珠蚌的主要来源是靠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未摆到首要位置,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 等育珠还在探索中。制插片技术,养殖水平还比较低。采捕的天然蚌个体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龄2——5龄,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 片数也较多;养殖多为池塘,采取鱼蚌混养,并以鱼为主,养殖密度大;手术蚌吊养在固定的绳或架上,蚌不能随水升降。珍珠产量低质量差,但当时珠价好。

1.2 技术改革发展阶段

到70年代末以后,我国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 用。

(2)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以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虑,确认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拼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 盛,珍珠囊形成块,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 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 是开口器、接、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4)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 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剑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珍珠生产 的发展。

(5)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改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 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据国家外贸系统统计,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出口已跃居世界首位,向 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1.3 技术改进成熟阶段

1.3.1 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3.2 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出现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1.3.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了解蚌活动规律与杀蚌取过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缩是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从而使前端珍珠生 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

1.34 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 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 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 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各管理环节。

1.3.5 改进了养殖方式 (1)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伤害,同时也防止了鱼虾对蚌的侵害。(2)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 面体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3)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许多投施菜饼、粉、豆浆、 鸡、鸭等肥。(4)改深养为浅养等。

2 我国珍珠养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三角帆蚌种质退化

许多养殖户,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种质量。繁殖亲蚌多为同一水体来源,并亲蚌个体小,质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来采苗。其结果是仔蚌生长速度慢,个体差异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当年繁殖,甚至一龄蚌就能怀卵。

2.2 手术队伍水平低、不稳定

如1998——2000年,珍珠价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销,南方各省大量发展,业主四处招兵买马,高价哄抢手术人员,其中大部分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很短,技术还未学到手,便被抢走。据初步统计,2000年手术人员75%是新手。

2.3 水质恶化

蚌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水质恶化而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水浅、水耗不足;(2)蚌的养殖密度过大,以致引起水质恶化; (3)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大量流入养殖水体中;(4)养殖水体施用磷肥、碳铵过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

2.4 养殖规模失控,产销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养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来,其养殖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己插手术养殖蚌约4亿只,可产珠2500——3000吨,其产销矛盾更加突出,珠价将会一跌再跌,过去那种高利、暴利将一去不复反。

25 品种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这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早上市,则应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课题。

26 珍珠加工起步迟,能力差,水平低。

3 我国淡水珍珠发展的对策

3.1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珍珠之所以名贵,除其本身晶莹美丽和可作药用外,“稀少”是维持其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值。如果盲 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次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 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

3.2 提高养殖技术,走“精品”养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泽艳,优质珠比例大。要生产优质、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 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各关工艺、消毒、选插头仔蚌等。在养殖上,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和密度,深浅,施什么肥,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 抓住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精品”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显著。

3.3 重视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蚌,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几天之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病区,大水面养殖亲蚌,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重防病蚌带入,杜绝病源。(2)选择好养殖 水体,面积要较大,水位稳定(1.5——3.5米),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无污染等。(3)严把手术工艺及消毒关。(4)控制 放养密度,消灭有害野杂鱼,投放翘白鱼类,乌鳢、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5)减少人为污染,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渣要与养珠蚌水体严格分开,施用 有机肥要彻底腐熟,少施无机肥。实行育珠水域轮换制,即4——5年更换一次养殖水体。

总之,任何的暴发性疾病都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氨氮污染关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 加强珍珠加工产品开发,扩大珍珠使用范围,提高珍珠的经济价值

珍珠加工与开发,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 理顺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应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加大对中东、欧洲等出口,减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种的出口。

36 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珍珠产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更新换代,当前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参考网站:义乌市小迅百货贸易有限公司参考网址: http://wwwpearsalercom/

人工珍珠的养殖方法具体如下:

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

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生产流程是:怀卵雌蚌→钩介幼虫→用黄颡鱼寄苗→稚蚌培育→幼蚌。

原理

珍珠贝软体部自身发生病变,或无法将入侵的外部异物(如沙粒等)排出体外,由于自身的生理机能,会分泌珍珠质将病变部位或异物包裹起来,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结晶物,这种结晶物称为天然珍珠。

人们根据珍珠贝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生理机能,在珍珠贝的体内中植入细胞小片(或者是:珠核+细胞小片),经过一定时间养殖培育出来的珍珠称为养殖珍珠。

珍珠有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之分,养殖珍珠又有海水珠和淡水珠之分。

天然珍珠产量少,价格贵;而养殖珍珠可大批量产出,故价格要低得多。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天然珍珠的内核往往只是一些砂粒或寄生虫等物,甚至没有核;而养殖珍珠的内核是人工制作的较大的圆珠,故外面的包裹层较薄。表现在体表上,天然珍珠因其生长环境是随机的,核中异物很少滚动,其外形圆度差;养殖珍珠内核滚圆,因此成珠后圆度较好。天然珍珠由于生长时间长,因此成珠后质地细腻,珠层厚实,表皮光滑,很少有“凸泡”,且较透明;养殖珍珠则因成珠时间短,因而珠层薄,质地较粗糙,光泽带“蜡”状,且表面往往有一些凹凸的“小泡”,透明度亦较差。如果是已穿孔的珍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孔内,如是养殖珍珠,一般能看到珠内有一条褐色界线,这是放入的内核和后来生长出来的珍珠层之间的分界线。

目前,市场上还经常出现仿制珍珠,一般是以玻璃小珠涂带鱼鳞粉或银粉制成,其光泽与真珍珠明显不同,重量也不一样,稍有经验者即可识别。如有指甲或小刀刮后,立即露出庐山真面目。

鉴别珍珠,珠宝界有一些经验之谈,兹介绍如下:

①如是成串珍珠,其颜色、大小、形状、光泽等完全一致,即为人造珍珠。因为真珍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致。

②真珍珠的光泽似彩虹,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假珍珠因其表面是涂料,故光泽单调,没有五光十色的彩虹色调。

③迎光透视,真珍珠透明度好,假珍珠透明度差。

④通过手感,真珍珠有滑爽凉感,而假珍珠则往往温腻。

⑤用10倍放大镜观察,真珍珠表面能见到其生长纹理,假珍珠没有生长纹理,仅见涂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421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