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端砚

如何鉴定端砚,第1张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以拥有一方好砚为荣。近年来端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全国各地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收藏端砚的人并不真正认识端砚。端砚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为复杂,又有不少砚鱼目混珠。如何鉴定端砚六招帮你解决问题。

一、看颜色

端砚中,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其次是紫带青和紫带赤。除紫色外,还有白、青、绿等颜色。

二、观石质

一般选购端砚先由质开始,好的端砚石质可永远保值,石质细润、坚实的为佳。

三、感重量

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太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听声音

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

五、用指按

用手指按砚台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汽”形成的手指痕迹。

六、哈气

靠近端砚哈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摸可见凝聚水的多寡

你说的是松花石吧。松花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齐名的古代四大石质名砚。它主要产于东北长白山区。白山市是中国松花石之乡,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好运!

端砚是由端石制作的。

端石即端溪石,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端叶的石头,而端砚取得是端石当中最精华的部分,并且进行加工。

砚台是一种经过研磨可以出墨的产品,在研磨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小量的水,可以用来写毛笔字。

 众所周知,笔墨纸砚是在我国古代素有“文房四宝”之称,是我国古代必不可少的书写工具。端砚因其优良的石质和优越的性能,位列我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年来倍受文人骚客、达官显贵的亲睐。现在人们的书写习惯的改变了,砚台作为书写工具的性能也几乎消失了。端砚在书写领域的作用大大减小,但是在 收藏 投资领域,端砚可谓一宝。近些年来,用端砚送礼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想购买端砚却又因不认识端砚而害怕上当。

  端砚鉴别 方法 之一:石色

 鉴别端砚可以从石色入手,但端砚开采的名坑众多,不同的坑中所出的端砚的色泽也有差异,所以鉴别端砚最好把岩石沉入水中再做观察。古人云“端石尚紫,淄石尚黑”,可见紫色的端石质量是最好的。虽然说因为环境的差异,不同坑中出产的端石的色泽并不是单纯如一的,但是端石的主色调为紫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判断端砚品质的高低,不能单纯从颜色入手。不仅不同坑中端砚颜色会有差异,同一个坑中不同的时间段出产的端砚颜色也可能存在差别。除此之外,还有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但都是极少见的。

  端砚鉴别方法之二:石声

 鉴别端砚不仅要观其色,还需要听其声。将石料放在手上,用另一只手轻轻敲击,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端砚。古人认为端砚“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这是不准确的。一般来说,若敲击端砚发出的声音为泥木之声,那么它可能出产于端溪水一代;若为石声,那么它可能出产于斧柯东一代。泥木之声说明石料主要有粘土矿和水云母构成,质地柔软细腻。石声说明石料含沙量较大,质地相对粗糙。所以说,发出泥木之声的端砚质量是最佳的。

  端砚鉴别方法之三:手感

 手感是鉴别端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鉴别时要用手心细细抚摸砚堂然后至砚池,手感细腻者为上品端砚。现在商家为了掩盖商品的瑕疵让其更加美观,往往会给成品端砚上蜡,但是一般砚堂是不允许上蜡的,否则会使其无法研磨。所以在做手感鉴别时,一定要抚摸砚堂。

  除了上面的方法外,鉴别端砚还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以紫为贵:主要是指老坑、麻子坑出产的紫砚。

 二、以品为贵:在端砚中,花纹丰富的砚品质比较好,如鱼脑冻、冰纹冻、石眼、青花、蕉叶白等等。

 三、以方为贵:古人认为有君子之德,方砚用料也非常讲究,端砚就形状来看是以方为贵的。

 四、以人为贵:名人使用过的端砚拥有了附加价值,自然也就更为贵重了。

 五、以古为贵:在品质相同的端砚中,年代久远的古砚更加贵重。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一千三百余年,为砚台之首,久负盛名。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

石质

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宋

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石色

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此外,采砚石时代的不同,石层走向不同,石色亦不尽相同。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石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其石色则不能以紫色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名贵。

要准确分辨、观察、鉴赏端石色泽以自然光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名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如清白端砚)。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但它在端砚中却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没有“发墨”和“下墨”可言,多用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刻制。

石品

鱼脑冻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

火捺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

翡翠

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

金银线

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

冰纹

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冰纹是水岩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

鹧鸪斑

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石眼

石眼

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制作工艺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四大名砚哪个不是石头做的—— 澄泥砚不是石头做的。

中国四大名砚是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

其中澄泥砚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1、采石

是制作端砚极其重要的一环,砚石有坑洞之别,优劣之分。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故采石这道工序极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高,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因端溪石大多不抗震,砚石开采至今仍以手工开采为主,不能以机械代替。在开采砚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准石脉,就会浪费好砚材。特别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时可能整壁石都不成材(石工谓之断脉,即断层),就得将它一块块地凿下来,再根据石脉的走向寻找石源。石脉(石层)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有时也会曲折蛇行,甚至要挖到深层才能找到。因此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顺其自然,按部就班,从接缝处下凿,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

采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以凿为主。这些刀具长短有异,大小不一,粗细不同,但每个石工必备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后都要修理或磨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2、维料

制璞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开采出来的砚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砚材,须经过筛选后,再将其分别等级。特别好的,纯净无瑕者为特级,稍次者为甲级,再次者为乙级。将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烂石、石皮、顶板底板……统统去掉,剩下"石肉"。这个过程首先要懂得看石。凭实践经验,内行的维料石工能够"看穿石",可以预测到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如砚石的侧面发现有石眼般的绿点,或绿色的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现;砚石的两侧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围有火捺包着,则可能隐藏鱼脑冻或蕉叶白。砚工还要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天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兰亭式、太史式……等砚形砚式的砚璞。制璞者同样必须懂得看石,因为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石作评价,鉴赏石品花纹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3、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除了传统砚形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2、开璞:砚石在矿坑开采后,去掉"石皮",保留"石肉",然后按质分组的一道重要的工序。

4、雕刻

端砚的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艺人要对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构思,并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砚要线条清晰,玲珑浮凸,一目了然。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而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古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总之,细刻和线刻均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则要线条细腻、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

5、配盒

端砚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名贵的木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用料很讲究,名贵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砚盒的造型一般按砚石形状而定。自端砚问世以来,其盒底部都有"四脚",杂形和天然砚盒的"脚"称"豹脚",长方形砚盒的"四脚"则要与盒形的四角线条相吻合,成为直角形的"脚"。砚盒之脚除了起装饰作用外,更重要是从实用去考虑,使移动端砚或洗涤时方便。砚与盒必须吻合,同时要考虑到木盒的干湿度,可能会整体收缩,砚盒本身要稍比砚石四周宽些,以便于砚石取出洗涤。总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6、磨光

砚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砚石磨光的好坏,直接影响砚石的品质及使用的效果。人们在选择端砚的时候,除了以水湿石察看石色,鉴赏石质和石品花纹外,还常用手按摸砚堂(所谓手感),看是否细腻,润滑,这一切都与砚石的磨光有直接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138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