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第1张

很多人都很喜欢看南派三叔所著的盗墓题材小说《盗墓笔记》,小说讲述了吴邪、张起灵、吴三省等人进入古墓探险的故事,我们在看的时候感觉惊险,又刺激。盗墓贼又称摸金校尉,长沙话称土夫子。以盗窃古人墓葬中的财宝为职业的人。古往今来,各朝各代都有。他们一般白天抓兔踩点,晚上偷文物。

古代为什么在墓里放那么多宝贝呢?

中国古代有厚葬死者的传统。特别是帝王将相,他们在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将大量金银珠宝带入陵墓中当作陪葬品,妄想在他们想象中的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在人间一样奢侈的生活。

比如,秦始皇陵墓中就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截至目前,已出土珍贵文物5万多件。其中,有兵马俑、青铜剑、青铜鼎等八大文物,堪称国宝级稀世珍宝,其价值无可限量,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比如,汉高祖刘邦按照当时汉城都城长安建造了陵墓长陵,规模极其庞大,而且陪葬品极为奢华。连陪葬坑里,都不乏有“金缕玉衣”这种国宝级的陪葬品;

比如,汉武帝刘彻曾经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来为他营造茂陵,这使得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奇珍异宝。单单从数量上来说,这些陪葬品超过了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历朝历代的皇帝陵墓;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慈禧太后,其陵墓里更是摆放着无数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后来,军阀孙殿英打开定慈禧的地宫后,获得了数不胜数的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画、书签、宝剑等珍贵文物,共装了30辆大车。这还只是慈禧陵墓中一部分陪葬品。

当然,也就是从帝王将相们崇尚厚葬这一刻开始,一种新的职业产生了:盗墓。盗墓贼觊觎陵墓中那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往往胆大包天。他们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权贵富豪,一律是“挖挖挖”。这使得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陵墓,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盗墓贼的“光顾”,受到严重的破坏。

盗墓贼在掘开陵墓后,总是会选取最值钱、且容易携带的陪葬品。可是,有一类陪葬品,不但价值很高,而且容易携带,但盗墓贼从来不拿走。

自古以来,盗墓贼有什么东西是不敢盗走的?

一、陪葬在墓主人身边的玉器,不吉利也不好转卖。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眼中,将用来陪葬的玉器称为血玉。认为这种玉器长期陪伴在墓主人身边,便会慢慢沾染上去世者的血液,是一种比较晦气的东西。

因此古代的盗墓贼一般不会盗走这些贴身玉器,这一点在汉代的金缕玉衣被出土时就有些许证明,因为盗墓贼只拿走了玉衣上的金丝,却没有盗走玉衣。当然这只是当时的一种猜测,也或许是由于当时的盗墓贼,并未发现金缕玉衣的价值。

而更为实际一点的原因,还与许多玉器上面都有皇室或者贵族们的标志。如若在盗走之后拿去转卖,一旦被发现是**了皇家陵墓,按照古代的刑法,可能会丢了性命。但随着社会发展,近现代比较猖狂的盗墓贼,也不会顾及这一点,只要有价值就有被盗走的风险。例如鼎鼎有名的盗墓贼孙殿英,不仅将慈禧太后棺椁中和身上的玉器抢劫一空,甚至将她嘴里的夜明珠也盗走。

二、用来驱邪的镇墓兽,即使盗走也不太好卖。

对盗墓有些许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墓穴中,会存在着各种镇墓兽。主要为了达到镇守墓地和驱邪的作用。有了这层含义,相对迷信的古代盗墓贼,自然不会主动招惹它们。也会有些胆大的人,将这种文物盗走,但据说若是将这种摆件放在家中,不仅不会起到辟邪作用,反而会认为是不太吉利。

还有墓里陪葬的铜钱也不拿!

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古代盗墓贼不会盗走墓室中的铜钱,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改朝换代后,这些铜钱的价值变小,盗墓贼认为即使拿走也买不了多少钱。另一方面铜钱和其它文物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若数量和重量太大,就算是想拿走也是有心无力。据说西汉海昏侯的墓室就出土了将近十余吨重的铜钱,并没有被盗墓贼盗走。

第一个原因,铜钱并没有多值钱,盗墓在任何朝代都是重罪,一旦被捉到基本就只有死路一条,既然都冒着生命危险盗墓了,盗点铜钱明显是不值得的。第二个原因,每个朝代都会有每个朝代的铜钱,并不是通用的,拿出去也未必花的出去,因为盗墓基本都是盗前朝之墓,很少有人盗当朝的。

铜钱作为死者的陪葬品,一般是贫苦百姓用的,传说铜钱是死人到阴间的买路钱,要是把铜钱拿了,死人去不了阴间,就会回来找你麻烦,为了不触霉头,一般都不会去动铜钱。

其实不去动铜钱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铜钱一般是上一个朝代的货币,在盗墓贼朝代并不能通行。冒着极大的风险盗墓,如果还取这些鸡肋,就显得不值当了。那些铜钱相比较于墓中的陪葬之物重量大不便携带而且价值还相对较低。有些亲王贵族的墓葬中随便一两件陪葬的器物的价值可能都抵得上墓中所有铜钱价值的总和了。

铜钱作为货币在盗墓贼生活的那个时期已经不能流通使用了,每个皇帝在位时发行的通宝都是不一样的。难到那时候的盗墓贼冒着生命危险,只为背几斤废铜烂铁出来吗?

结语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但是所有的礼仪规矩中都离不开“孝顺”。父母去世当作子女的当然要尽孝,肯定要办得漂漂亮亮的。在古代陪葬品非常多还是因为后人比较孝顺。当然孝顺并不是你陪葬多少你就是多孝顺,而是要在生前好好照顾父母,死后做的再多也没有人知道。不如生前好好尽孝。

我们经常说不要攀比,可是攀比之风屡禁不止。而墓葬方面就有攀比的因素,比如说你陪葬用了一千两银子,那么我就要用一万两。不能比你少了,就这样就形成了攀比。有的人为了攀比将墓葬修建的非常豪华。这说来说去只不过是面子的问题。

冥器就是明器,也就是随葬器物。

《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灵之也。涂车刍灵, 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从考古发现的新时期时代开始的墓葬起,就广泛拥有陪葬品,从早期的蚌壳、石珠等发展到陶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制品等,反映着各个时期的物质生活。

早期的明器,都是实打实的实用品,挖出来洗洗就能用。不过从宋朝开始,实物的明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纸质明器越来越多,这一转变,一直影响到后世。

纸钱等纸质明器从魏晋到唐代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祭祀是必须的祭品。唐朝还没有焚烧的习惯,一般是把纸钱压在坟头,意思是后人给逝者送生活费来了——“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

到了宋朝,开始流行焚烧纸钱,墓前出现“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样的场景。

除了纸钱,更加大型和多样化的纸质明器在宋朝大量出现:纸钱纸马纸衣服纸人偶纸房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相对应的,是之前传统的实物陪葬品越来越少,与之前相比,数量不可同日而语。

似乎有些奇怪。

历史上,有宋一朝,哪怕南宋偏安,也都以富庶著称于史。

号称富有的大宋子民,在丧葬上却变抠了,似乎有些说不通。

这其实不是宋朝人变抠门了,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

纸钱的流行,原因是在人们的丧葬观念中,认为金钱在阴间同样通用。大家认为,纸钱焚烧后,逝者就能在阴间使用。

这也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倡导火葬,民间延伸到随葬品上,认为焚烧后也能起到一样的效果,朱熹就说“自佛法入中国,上自朝廷,下达闾巷,治丧礼者,一用其法”。

既然焚烧纸钱有用,那么再延伸到纸马、纸衣服,乃至纸人偶、纸房子,也就很自然。

纸钱等纸制品被认为有祷谢功用,在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逐步流行,使用广泛。

从皇帝到显贵,都接受这一做法。宋孝宗还曾经因为祭祀焚烧的纸钱太小而生过气,“思陵神舆就祖道祭,陈设穷极工巧,百官奠哭 。纸钱差小,官家不喜”。

皇帝都带头烧纸钱,民间当然也更加接受。

名相寇准在雷州去世后,归葬洛阳,沿路人们纷纷哭丧设祭,挂纸钱焚烧,“人皆设丧祭 ,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焚之”。

其次,纸质明器能够盛行的条件,是必须有纸。

宋朝恰好是造纸业高度发达的一个时代。

宋朝继承了隋唐的造纸技术,又对原料加以扩充、工具加以改进、技术上也更加纯熟,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有量作为保证,宋朝用纸已经不仅限于书籍字画,市场开始延伸到其他应用领域。

比如,丧葬业。

有了原材料,市场又有需求,丧葬用的纸制品当然就发展起来了。

如:“递年浙江诸 富家舍钱作会,烧大烛数条如柱,大小烛一二千条,香纸不计数目。”

需求旺盛,纸钱等纸制品生产和销售逐渐成为了一门行业。社会中以扎纸为业的人不少,如宋真宗生母的弟弟,仁宗赵祯的舅舅李用和,早年流落民间,靠的就是凿纸钱维持生计,“(用和)少穷困,居京师凿纸钱为业”。

每年的清明时节,到了纸质明器到了销售旺季,东京各家纸马铺都“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来作为促销手段。

九月下旬,又“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 ,以十月朔烧献故也”。

纸质明器的优点是便宜又方便。

在宋朝以前,许多人家用丝织物做成明器来焚烧,又用陶瓷、玉器、金属器等带入墓中陪葬。

这些器物,往往价值不低。对经济能力有限的人家是笔负担。如唐朝流行用丝织品做成明器焚烧,也流行实用器物陪葬,乃至还有专门定做的实物明器,如著名的唐三彩。这些往往花费不菲,但丧户碍于面子和孝道,又不得不勉力而为,可以说奢侈又浪费。

相比之下,纸制品发达的宋朝,可以制作出五颜六色的各种明器,视觉效果并不输于丝织品。相比实物,纸制品又便宜得多,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同时,纸质明器轻便,容易携带,在适用性上也不差。

如果是花同样的银子,纸质明器能买一大堆,实物明器可能就寥寥几件,显不出分量。

纸质明器的另一个好处——直观。

相比埋入地下的实物明器,纸质明器能发挥的空间就大多了。

小到纸钱,大到房屋,只要能想到的,差不多都能给用纸扎出来,相比之下,实物在排场上就差了不少。

丧葬仪式对于亲朋好友来说是悲伤的,对不那么熟悉的人,更多是一种带有观赏性质的仪式。

有仪式就会有攀比,张三家扎了个纸马,李四家可能就得扎个纸牛,邻里之间的攀比,不用说古代,现在乃至将来也同样存在,就像宋人说的“以沽儿童妇女之称誉”,本质上是一种炫富心理。

明器越丰厚,象征家大业大,家族势力庞大,也就越有面子。

说得通俗一点,实物明器是给亡者用的,纸质明器是烧给活人看的。

既高大又豪华的纸质明器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所以开始流行。

表示给死者更多的钱,让他不受钱财的困扰。

出殡时,孝子前面要专门安排一撒纸钱的人,此人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沓纸钱,边走边搓,以便纸钱成松散状,这样可以防止纸钱整沓扬上去再整沓下来。

出殡起杠时或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亦或是下葬时都要向高空撒纸钱。因为这些路卡,是逝者路过的地方,儿孙安排人撒纸钱,为的是打发路边的野鬼,让他们给新逝者让个道,以便顺利通过黄泉路。

扩展资料

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

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本来明代军事家王士琦是没有啥东西下葬的,可是当时的帝王感念他忠心,他为国家为人民付出的一切,又重新帮他风光大葬了,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有差不多10亿陪葬品,都是帝王给他的身后荣耀了。

明代军事家王士琦

明代军事家王士琦的墓是无意给发现,是有一个农民在干活的时候,挖到了金子,然后引起其他小伙伴的注意,大家就一起挖下,就发现很多金子,件件都是价值连城,那么大家就会奇怪了,历史上说明代军事家王士琦可是一个大清官,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陪葬品。

专家通过墓志铭,知道了是帝王后来又为他翻修过,里面的东西都是帝王给他的,要知道这在古代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有这样的待遇,为什么他就可以让帝王如此重视呢?只能说王士琦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的功德很大了。

王士琦的功绩

王士琦出身于官家,自己的父亲都是做很大的官,加上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清官,所以王士琦从小到大,也一直都向父亲学习,他做官之后,都是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从来没有耽误政府那件事情,件件都是为了百姓着想,为帝王分忧了。

王士琦的人品帝王是非常相信他,王士琦管理下的山西,百姓安居乐,帝王基本上不用操心,帝王看到就想把他调到江南,让他好好整顿一下江南,可惜的是他还没有到,就病逝了,要下葬时候,家里就非常为难了,因为王士琦自己根本就没有存下钱,有钱都花在百姓身上了。

家里想来想去,就用了草席将他安葬,也在他死后很久,突然帝王感念他的功绩,天启皇帝重新为王士琦赐葬,弄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了,还给他修建天恩赐地石坊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12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