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简介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名称 3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的适应证 4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的禁忌证 5 准备 6 方法 61 1门静脉造影术 62 2颈内静脉穿刺术 63 3经肝静脉门静脉穿刺术 64 4肝内分流道开通术 65 5金属支架置入术 7 术后注意事项与处理 8 并发症及处理 1 拼音

jīng jǐng jìng mài gān nèi mén qiāng jìng mài nèi zhī jià fēn liú shù

2 名称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

3 适应证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适用于:

1胃镜和食管钡餐检查发现胃底、食管静脉中至重度曲张者。

2门脉高压反复消化道出血。

3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治疗后仍反复出血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门脉高压伴顽固性腹水。

5门脉高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

6肝癌门脉高门脉高压接受肝移植术前对消化道出血作预防性治疗。

7布加综合征继发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

8外科手术分流术后再发出血。

4 禁忌证

1肿块位于穿刺通道。

2门脉主干内充满癌栓或血栓。

3肝、肾功能中度以上损害。

4患者出现恶病质,估计生存时间在1个月内。

5器质性心脏病。

6凝血功能不全。

5 准备

术前检查与处置:

1血、尿、便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测定。

2肝功能检测,以了解肝脏的储备功能。

3食管钡餐摄片,了解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曲张程度。

4肝脏增强CT或MRI检查,了解肝内肝静脉与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

5造影剂过敏试验。

6术前禁食水。

6 方法 61 1门静脉造影术

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插入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观察门静脉分支及走向,为经肝静脉门静脉穿刺作准备;若门静脉不显影,可行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直接门脉造影。

62 2颈内静脉穿刺术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左侧或右侧。首先以右或左侧胸锁乳突肌中点的外缘即胸锁乳突肌三角区的头侧角为中心,行常规皮肤的消毒和局部麻醉。局麻后在穿刺点皮肤上横切3~5mm小口,采用静脉穿刺针,行颈内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后,先将导丝送入下腔静脉,并用12F扩张器扩张局部穿刺通道。并将所选用的肝穿刺装置引入下腔静脉,再选择性送入肝静脉,一般选择右肝静脉。

63 3经肝静脉门静脉穿刺术

当肝穿刺装置送入肝静脉后,根据已确定的门脉穿刺点(门脉右干或左干),首先调整穿刺针方向和深浅度进行门脉穿刺术。当穿入肝内门脉1级或2级分支后,先将导丝设法引入门脉主干,并将5F穿刺针外套管沿导丝送入门脉,再置换超硬导丝,并沿导丝设法将肝穿刺装置插入门脉主干,最后只保留10F带标记导管,并经此导管插入带侧孔造影导管行门脉造影及压力测定。

64 4肝内分流道开通术

门脉造影检查后,再次将超硬导丝送入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并沿该导丝置换球囊导管行分流道开通术。球囊的有效长度以4~6cm为宜,直径一般选择8~12mm。

65 5金属支架置入术

分流道形成后,若选用螺旋状或Z形金属支架,需将10F的输送器送入门脉主干,并通过该输送器将支架置入肝内分流道。若选用其他类型支架可直接沿导丝将装有支架的输送器送入门脉分流道行置入术。注意:①所选定的支架直径应与球囊导管的直径一致或略大于球囊导管直径;②所用支架的两端应分别伸入肝静脉和门脉各1~2cm,以保证支架能全部覆盖整个分流道。

7 术后注意事项与处理

1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并发感染;一般用药3~5d。

2术后患者若无出血倾向,需常规抗凝治疗,应用肝素钠静脉滴注,每次4000~6000U,2/d。连用1周后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40mg,2/d)和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3/d继续治疗3个月。

3常规保肝对症治疗。

4术后1年内至少应3~4个月做1次分流道的彩超或血管造影检查,以便及时处理分流道的狭窄。

8 并发症及处理

(1)与TIPSS操作直接有关的并发症:

①心脏压塞:为TIPSS操作时器械损伤右心房所致。一旦出现应及时做心包引流或心包修补术。

②腹腔内出血:是TIPSS操作可能引起的最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一般在1%~2%,产生的原因有术中穿破肝被膜、误穿或损伤肝外门脉,形成腹腔分流等。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体积较小,肝裂增宽,肝内血管走向不规则,术中门脉穿刺时,穿通肝被膜和误穿肝动脉、肝内胆管及胆囊等偶有发生,但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对肝功能不良、凝血机制差的患者给予维生素K1肌注;对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应间断输注血小板,以降低出血的发生率。若术中患者有急性失血性休克表现,应及时行肝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肝动脉损伤,必要时应行肝动脉栓塞止血。若为门脉损伤导致的腹腔内出血,则往往比较凶险,患者可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对此应立即输血补液,并尽快行外科门脉修补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③穿刺损伤肝内胆管或分流道阻塞了肝内胆管,术后可出现胆道出血或梗阻性黄疸,但一般发生率极低。

④术后感染如胆系感染及肺炎等,可通过应用足量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2)与门腔分流有关的并发症:肝性脑病:一般发生率在10%~20%,但其程度多数较轻且易于控制。其产生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肝功能状态、门腔分流道直径大小以及术前门脉自然分流(侧支循环)多少等。对术后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如采用口服乳果糖、静脉滴注精氨酸注射液和六合氨基酸等药物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与分流道及金属支架有关的并发症:术后分流道的再狭窄或闭塞是TIPSS常见而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TIPSS中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一般发生率为20%~70%。而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年左右。其处理措施主要有:

①球囊导管扩张术。

②对行单纯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不满意者,应考虑再置入一组支架。

③局部溶栓治疗。

④采用经皮腔内旋切术,切除分流道内的增生组织。

⑤建立第2条肝内分流道。

小儿脑积水手术后遗症一 分流系统阻塞

为最常见并发症,可发生在从手术室到术后数年的任何时间内,最常见于术后6个月。

1、分流管近端(脑室端)阻塞: 可因血凝块阻塞、脉络丛粘连或脑组织粘连所致。

2、分流管远端(腹腔端或心房端)阻塞:常见原因有:

(1)导管头端位置放置错误(如位于皮下),未进入腹腔。

(2)多次置换分流管及腹腔感染易形成腹腔假性囊肿,发生率为17%~45%。可出现腹痛、分流装置处皮下积液。

(3)导管头端裂隙被大网膜、血凝块等堵塞。

3、脑室内出血、脑室炎和脑手术后的脑脊液蛋白或纤维素成分增高,可阻塞分流管阀门;导管连接处脱落等也是分流阻塞的常见原因。 一旦发生分流阻塞,病人的脑积水症状、体征就会复发,CT检查示脑室再度扩大。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嗜睡。起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可突然剧烈起病,也可缓慢起病,颅内压快速、严重升高可导致病人昏迷。慢性症状包括易激动、在学校的表现变差或生理发育期迟缓等。偶见新发癫痫或癫痫次数增加。分流系统阻塞引起的体征与临牀颅内压增高和分流管功能异常有关。对于脑室分流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室缩小的病人,复查显示脑室再次扩大时,提示分流系统阻塞。对于没有先期影像学资料的病人,虽然可能存在分流管阻塞,但脑室正常或轻度增大,此时判断是否存在分流系统阻塞较为困难。这种情况多见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病儿,由于先天畸形的因素,看似正常的脑室其实不正常。此时应先判断分流系统阻塞部位,再更换分流装置或加以矫正。

判断方法:穿刺贮液囊抽不出脑脊液或压下阀门后不能再充盈,提示脑室端不通;若难于压瘪阀门,代表阀门本身或腹腔或心房端梗阻。对于因脑脊液蛋白及纤维素含量过高引起的分流系统阻塞应注意预防,如控制出血、炎症等,先进行脑脊液外引流,待化验正常后再进行分流术。疑有腹腔假性囊肿者,经腹部B超确诊后,应拔除引流管,切除假性囊肿,在腹腔其他部位重置引流管;若假性囊肿为感染所致,应在感染控制后再行分流术。

小儿脑积水手术后遗症二 感染

感染仍然是脑脊液分流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可造成病人的智力损害、脑室内形成分隔腔,甚至死亡。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医疗中心报道的感染率仍为5%~10%。

1、依据受累部位将感染分为:

伤口感染、脑膜炎、腹膜炎、分流管感染。多数感染发生在分流术后2个月内。

2、原因:

临牀表现与感染的部位有关,伤口感染有发热、切口或分流管皮下红肿,感染时间长时可有伤口流脓。对于慢性伤口感染,分流管可外露。婴幼儿皮肤薄,分流管易将皮肤磨破造成伤口感染。切口的脑脊液漏常引起污染,然后形成感染。

脑膜炎或脑室炎的病人有发热、头痛、易激惹和颈强直。腹膜炎比较少见,典型的表现有发热、厌食或呕吐和腹部压痛。常规血液检查常为多形核白细胞增高。对于脑室外腹腔分流术的病人做血培养无明确的意义,但对发热的病人应做血培养,同时应做尿或其他感染部位如伤口的细菌培养。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脑室的大小,不仅可以判定分流管是否有阻塞,而且可以决定是否取出分流管或做脑室外引流。对于所有没有伤口感染或皮下分流管外露的病人,应穿刺分流储液泵抽取脑脊液做细胞计数、革兰涂片或培养以明确感染的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去除分流装置,改作脑室外引流,或经腰穿引流,并全身抗感染治疗或抗生素脑室内、鞘内用药。此外,还应考虑真菌感染可能。待感染控制后,重行分流术。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

小儿脑积水手术后遗症三 分流过度或不足

1、分流过度:

小儿多见。病人出现典型的 性头痛,立位时加重而卧位后缓解。CT扫描显示脑室小,脑脊液测压可低于059kPa(60mmH2O)。此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将低压阀门更换成高压阀门(较原先高出0196~0294kPa(20~30mmH2O)。

2、慢性硬膜下血肿或积液:

多见于正压性脑积水病人术后,原因多为应用低阻抗分流管导致脑脊液引流过度、颅内低压。常无明显的临牀表现,复查CT或MRI时显示皮质塌陷和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应用较大阻抗的分流装置或加装抗虹吸阀,避免过度引流,有可能预防本并发症。轻度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可保守治疗;明显的或有症状的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应进行手术治疗,前者可行钻孔引流,后者可行积液-腹腔分流术。

3、分流不足:

病人术后症状无改善,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室扩大依然存在或改善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分流管阀门压力不适当,导致脑脊液排出不畅。需更换合适压力的阀门。术前判断病人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压力的阀门是预防本并发症的关键。

小儿脑积水手术后遗症四 裂隙脑室综合征

裂隙脑室综合征(slitventriclesyndrome)。

1、发生率:

09%~55%,可以发生在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的术后。

2、裂隙脑室综合征是指 分流手术后数年(平均为45~65年)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共济失调、反应迟缓、昏睡等,CT检查却发现脑室形态小于正常,检查分流管阀门为按下后再充盈缓慢,提示分流管脑室端阻塞。

3、裂隙脑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是由于脑脊液长期过度引流所致:当脑脊液大量引流后,脑室缩小,分流管脑室端发生功能性阻塞。在脑室顺应性较好时,脑脊液积聚可引起脑室的扩大,从而解除了阻塞,恢复分流管功能;长期反复的分流管功能性阻塞可导致脑脊液向脑室周围室管膜下渗出和沿分流管外渗,受损的室管膜纤维化、室旁充血和胶质增生等,使得患者的脑室顺应性逐渐降低,这时尽管脑脊液不断产生,颅内压不断增高,但脑室不再扩大,分流管阻塞不能解除,而导致高颅内压。

4、提醒:

使用抗虹吸装置、更换分流管对预防裂隙脑室综合征并无积极意义。有报道颞肌下减压可缓解病人的症状,减少其发生率。

小儿脑积水手术后遗症五 其他并发症

1、脑室端的并发症:

分流管脑室端误插入视神经通路旁时,可引起单眼失明、同向偏盲或双颞侧偏盲等。也有脑室端移到视交叉背部和脑干等处的报道。应用神经内镜,在直视下放置分流管,可以避免误插。如分流术后出现视盘水肿等急性颅内高压征,或出现视野、视力改变,应考虑脑室端分流管移位可能。一旦明确诊断,需重置分流管脑室端。

2、腹腔端的并发症:

(1)脏器穿孔:多为结肠穿孔,可引起腹膜炎、脑膜炎或脑脓肿;也可刺破胃、 、膀胱等,可以不表现腹膜 症,而仅表现为分流管堵塞,或由于脑脊液流失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如发现脏器穿孔,应立即手术拔除分流管,并更换分流方式。

(2)分流管移位:可移位至胸、腹壁及颈部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偶见穿破横膈,移到胸腔、心包,引起胸腔积液,甚至刺破心脏,造成心脏功能障碍。分流管移到皮下或帽状腱膜下时,可致分流管堵塞,应更换分流管或行分流矫正术;若胸部X线平片证实分流管移到胸腔或心脏,需立即手术取管。为预防移位可在分流管易活动处加以固定。

(3)其他:脑脊液肚脐漏、分流管腹腔端缠绕并引起肠梗阻等。

3、癫痫:

发生率约为5%,额角穿刺者多于枕角穿刺者。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同时应排除颅内出血、炎症、脑积水复发颅内压增高等可能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小儿脑积水手术后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注意观察测Bp、P、R及瞳孔变化,记录在特别记录单上。

2、注意T>3850C以上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及基础代谢,应给以冰敷、冰枕、冰冻输液、冰袋放置两侧颈部、双腋下及腹股沟。对降温病人应观察面色、P、R及出汗体征,防止过多引起虚脱。

3、观察有无P缓慢无力、R快而不规则,头痛、呕吐、Bp升高,一侧瞳孔散大等颅内压升高症状。

4、观察周围皮肤,如有溃疡或脑脊液外漏,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观察有无腹部疼痛或腹部不适。

相关百科

小儿脑积水

相关文章

造成小儿脑积水的原因

小儿脑积水的症状有哪些

心内分流一级要封堵。心内分流是先天性心脏病,又叫作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彩超发现心内分流一级后,一般会建议进行介入的封堵手术来进行治疗。如果不及时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治疗,最终可能会导致右心压力超过左心压力。

1、脑室腹腔分流术肯定是有风险的,但在脑外科来说,并不算是什么高难度、高风险手术,依据患者目前的情况,应该必须做这个手术;

2、堵塞的风险说实话我觉得和用什么管子无关,而是取决于你的脑脊液情况,主要是看蛋白含量、用国产的3、4千的管子一样可以打到较好的效果。

3、如果发生感染,导致堵塞,必须取出引流管,感染完全控制后,再次重新手术;

4、如果引流管压力合适,做完后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

临床上导致脑积水的病因太多了,可能一次外伤术后就可出现脑积水。脑积水问题马虎不得,不及时处理的话,会诱发各种脑神经功能障碍,对健康非常的不利。因此,当真的得了脑积水,需要做的是正视病情,积极应对处理。 了解更多,点击咨询

先详细介绍一下脑积水的危害。病情轻微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也有可能出现视线模糊,反应迟钝。如果比较严重的话,还可合并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进行性痴呆、甚至卧床不起。故而脑积水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正确的做法就是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理。

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而症状严重的话,此时就需要做手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神经外科临床治疗脑积水的一种常见术式,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少。有人问,脑积水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做腹腔分流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脑积水手术治疗的指征,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可做脑室腹腔分流术,一个是做CT检查,查看脑室系统是否进行性扩大;另一个是做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量是否超过量。诊断明确后,即可进行手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一根管子将颅内多余的脑脊液分流到腹腔部位吸收掉。不过常规的分流手术术后感染的问题比较常见,堵管发生概率非常高,也是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

鉴于此,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脑脊液科陈红伟主任携手团队,经过多年不断探索与研究,传承与发展,目前团队掌握了一套脑脊液科病专科技术,这项技术先通过脑脊液长程引流和脑脊液净化等,直到脑脊液量达标后再进行改良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各种类型脑积水的治疗问题上取得理想效果,且术后并发症产生几率很小,安全性高。

以上就是关于 脑积水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做腹腔分流术 的相关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疑问也可拨打预约挂号热线:010-58554765。

2、剑下两腔切面示:房间隔中央部第一隔与第二隔呈搭错样,测间隙为3mm;彩色血流示: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3、左房、左室大,余心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未见异常。 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卵圆孔未闭;手术两月后超声诊断 超声所见: 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1、多切面示:室间隔膜周部可见补片强回声,补片上缘可见一4mm的回声失落,彩色血流示:于补片上缘室水平残余左向右分流。 2、多切面示:房间隔中央部可见补片强回声,补片上缘可见一1,5mm的回声失落,彩色血流示:于补片上缘房水平残余左向右分流。 3、左房、左室大,余心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未见异常。 彩色血流示:三尖瓣返流:长度2,2cm,面积1,5cm2,容积0,8ml。 超声提示: 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补片上缘室水平残余分流; 补片上缘房水平残余分流 左房、左室大;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 彩色血流示: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三尖瓣返流(少量)。 谢谢帮忙解释一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小儿心外科周宏:根据手术后超声: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补片上缘室水平残余分流; 补片上缘房水平残余分流。室缺后残余分流是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不是很高,主要跟手术技术、病人组织脆弱、感染等有关,根据经验,2-3毫米的残余分流大多在2-3年内可以自愈,不需要手术,大于5毫米的残余分流大多不能自愈,需要再次手术。房缺残余分流一般少见,2MM的也对身体影响不大。考虑患者同时有室间隔的残余分流,对身体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判断,比如胸片、导管计算分流量等。从症状上来看,如果仍然反复肺部感染、心脏扩大,三尖瓣反流加重等,那么还是再次手术为好。目前建议密切随访,比如每3个月到6个月检查超声一次。到时再决定治疗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4267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