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会(芥川龙之介著短篇小说)详细资料大全

舞会(芥川龙之介著短篇小说)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舞会》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1月的《新潮》杂志上。

《舞会》以明治维新时代的鹿鸣馆为舞台描写了一个处于蒙昧状态的**,是怎样在欧洲文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名媛明子进入鹿鸣馆,偶遇法国军官儒利安·维奥,维欧对她的美貌大加赞赏。三十年后明子依然对此记忆犹新。

该作主要通过舞会的环境氛围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批判和讽刺了当时欧化之风下的日本社会的浮躁和浅薄,也表现出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状的绝望、悲观和厌世情绪。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舞会 作品出处 :《新潮》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发表时间 :1920年1月 字数 :约3000 内容简介,创作背景,人物介绍,作品鉴赏,作品影响,作品评价,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该作第一节描述了17岁少女明子参加舞会,与法国海军军官儒利安·维奥交谈并共舞的经历;第二节写32年后,明子偶遇青年小说家,谈起那夜的舞会,却不知儒利安·维奥即皮埃尔·洛蒂。 创作背景 1886年的日本正处于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关键转折期。鹿鸣馆是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西化后的达官显宦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多是日本近代化的决策层,从而使鹿鸣馆赋予更多政治色彩。 在鹿鸣馆外交政策的引领下,日本迎来了欧化风潮高涨期。但这种欧化风潮本身存在着很大的浅薄性和不切实际性,不止西方人讽刺它为闹剧,更有一大批传统的日本人撰文指责这种外交是一种“ 外交”,称它“制造了荒*的空气”。 人物介绍 明子 小说《舞会》中的女主人公明子是芥川龙之介着笔最多、寄托最深而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字里行间对她倾注了作者的厚爱,把憧憬西洋文明的明子作为当时日本姑娘的典型来描写的。出身贵族阶层的明予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会说当时的国际语——法语;她善跳流行的交际舞。她对初次参加的舞会,胸中充满著欢愉的新鲜感和向往。那天夜里的明子具有一种无可挑剔的日本少女的美:天生丽质的姿容、不凡的气度、得体的打扮,倾倒了舞会上的所有人。她使正在登上石阶的外国达官要人不由自主地让道;使擦肩而过的日本同胞也情不自禁地恋恋不舍地回头顾盼;甚至使舞会的主人——胸前佩戴几枚勋章老奸巨滑的伯爵刹那间也显出无邪的惊叹表情;使傲气的伯爵夫人自感相形见绌,庸俗有余,高雅不足。 整体说来,作者对明子是持讽刺态度的。明子是鹿鸣馆时代催生出的貌美且擅长社交的上流社会的**。作品中频频写到多位男性对明于美貌的惊讶,但这样一位名媛,学得的所谓的修养全是一些社交的技巧,她不仅对海军军官提到的瓦托一无所知,而且直到晚年仍不知道她记忆中的海军军官就是小说家皮埃尔·洛蒂,在被邂逅的一青年提醒后,仍坚持认为那名军官是于里安·维欧(其实与皮埃尔—洛蒂是同一人)。明子这种在文学艺术上的无知与处在社交方面的敏感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国民的愚昧是难以改变的,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作者对于改变现实社会的绝望感。 洛蒂 至于洛蒂,从他开始对明子好奇的关注,到后来望向舞他时“眼底忽然泛起揶揄的微笑”以及他所说的“岂止巴黎,舞会,哪儿都是一样的”“我在想烟火的事儿,好比我们人生一样的烟火”,作者也许是在借洛蒂之口表现自己对这种重复的、机械的社交活动感到无聊和虚无,一切在作者心中都如同转瞬即逝的烟火,舞会是,这个浮躁的时代是,人生也是。舞会表面上是华丽的,但它的本质是空虚的,人生的意义要是在这种虚无的重复中消耗,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洛蒂眼底揶揄的微笑,也代表着欧洲绅士社会对日本这种欧化热情的嘲笑和戏谑态度,在西洋人眼里,鹿鸣馆只是形式上的滑稽模仿,甚至有西方人讽刺它是“东施效颦”、“公开的大闹剧”。作者在借舞会隐喻西方资本主义浮华背后的虚无,及其肤浅、虚伪和腐朽,并暗示日本的某些上层社会人士是一群只知 不知民间疾苦,披着“先进的” “现代文明外衣的愚昧的人。 作品鉴赏 在小说的结尾处,芥川将舞台定在大正七年秋天的一趟去往镰仓的火车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也是日本历史上“米骚动”之年,与当年鹿鸣馆时代不同的是,日本国内一片混乱。这也是对当年全面欧化的一种潜在对比。芥川假托一位与明子仅有一面之缘的青年小说家。那年的芥川刚好26岁,正值青年。 青年手里的一束菊花,引发了H老夫人(已婚后的名字)对三十年前鹿鸣馆那场舞会的回忆,青年不经意得知那位军官竟是《菊子夫人》的作者。只不过,他已经换了新的名字——皮埃尔·洛蒂,H老夫人“喃喃地一再说,不,他不叫洛蒂。叫儒利安·维奥”。这一小段后记似的文字,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舞会的荒诞正在此处达到 。他们当年朗朗起舞,呢喃细语,一起看烟火,她完全不知道他的世界,无论是瓦托和烟火,还是他的作品和姓名。 对舞会大厅浮华环境的描写,“阶梯两侧布满著宛如人工制的大朵大朵的菊花”“从阶梯顶上的舞厅里不断地洋溢出欢快的管弦乐声,仿佛在抒发难以抑制的幸福欢叹”“其间置有几张满布银器及玻璃器皿餐具的餐桌,桌上有堆成山状的肉类及松露……”“有一方金色秀美的窗户被精巧的人工葡萄蔓所缠”,作者通过这样的语句,为读者再现了一个欧风格调的舞场,这种环境的装饰所体现出的审美与鹿鸣馆整个建筑的格调相契合,但完全异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传递出的是当时的日本急于在文化习俗上向欧洲看齐的心态。再比如作者对舞会氛围的描写,“燕尾服和白色的肩膀在大厅里摩肩接理地走来走去”“就在身后的舞厅里,衣服镶边和花朵形成的波浪,仍在印有十六瓣菊花图案的紫绸下,继续无休止地起伏。而高音调的管弦乐旋律,仍旧毫不留情地朝着人海似的舞池猛吹”。在作者笔下,舞池里没有了人,只是一群华服在喧闹的乐声中起起伏伏。人群、乐声在作者看来是如此浮华、喧嚣,暴露的是当时日本全盘西化的形式化、极端化问题,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讽刺和叹息。 作品影响 小说通过对上层社会舞会的规模之大、鹿鸣馆陈设之豪华、舞会参与者服饰之精美,以及各种人物的心态、举止、言谈、风貌的描写,使读者犹如亲眼目睹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缩影。这对当代人,尤其是年青人和外国人了解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历史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了解在日本外交史上称其为“鹿鸣馆外交”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芥川龙之介的全部著作中,小说《舞会》虽然说不上占了多么显著而重要的位置,然而却被后人公认为明治文明开化时期的佳作。为此,《舞会》一文被精选在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之中。 作品评价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舞会》富有韵律感,是一篇优美的短篇小说”,“真正的洛可可式的才能幸运地绽放了”。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国小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菸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 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 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等等。

龙灯各地都有。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比较出名。国庆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龙,就出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正龙”:头大、胫长、节内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玩时比较安全。还有用竹编作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时求雨,舞时可泼水的“黄荆龙”;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以及由孩子们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

广东佛山人也喜欢舞龙。四五十年代,佛山龙多是用一把把雨伞连接再绘上图案的“伞龙”,或用稻草扎成的“草龙”,做工比较简单。现在的佛山“彩龙”,用竹篾、铁丝做骨架,龙头、龙尾用纸糊,龙身蒙丝绸,配以金属镜片、铝金纸、剪纸、绒球做装饰,造型美观,色彩艳丽。佛山彩龙的品种多样,有金龙、烟花龙、火龙、彩灯龙、坐龙、卧龙等。近年来,“机械龙”、“电脑龙”也走进佛山彩龙的行列。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龙能喷出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佛山彩龙出游时很壮观,旌旗、日月旗前边开路,塔灯、鲤鱼、龙珠作引,然后才是张牙舞爪的龙,龙后面跟着锣鼓音乐。舞龙者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表演盘龙、跳龙、扣龙门、穿龙尾、龙过桥、玉龙盘柱、二龙戏珠、蛟龙漫游、巨龙腾空等舞蹈造型。香港回归期间,九龙各界举办“万尺金龙献瑞祥活动”,其高10米、长9米、宽3米,重一吨多的巨型龙头就是由佛山工艺社承造的。佛山彩龙近年来还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出现在墨尔本、夏威夷、温哥华、伦敦、路易港等地的街头广场上。

陕西省汉中地区的“板凳龙”也很有特色。此“龙”源于一个传说:一位以打卖草鞋为生的老人,收养了两女一男三个孙子。某年春节,有钱人家的孩子舞龙灯,欢天喜地。三姊弟十分羡慕。回到家中后,聪明的小弟看到爷爷打草鞋用的长凳子,一端系着未打完的草鞋,活像一只龙头,就高兴地喊:“看这草鞋凳,活像一条龙,”两姊妹一看确实像,三个人就各举起凳子的一条腿舞了起来。他们舞得开心,村邻们发现后也觉得有趣,就领他们到街道上去舞。从此,“板凳龙”这个民间舞蹈便形成和流传开来。

“板凳龙”制作简单,用一块长凳木板,雕刻成龙的样子,一头为龙头,一头为龙尾。龙鳞是画在色纸或彩绸上,然后贴上去的。三只木腿分别安在龙肚的两端,都可自由活动。舞时挑选两女一男,装成青春男女,身上披红挂绿,男的头上围白毛巾,女的头上插花朵。三个人各握一只板凳腿,两个女的舞龙头,一个男的舞龙尾,三人密切合作,舞出“龙翻身”、“龙滚水”等种种花样。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十六个成员的大家庭,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也都与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动人的关于龙的传说和各种各样的龙舞。如云南彝族的“牵手跳龙门”,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龙”,苗族的“接龙舞”,仡佬族的“打花龙”等。这些龙舞,大多欢快活泼,轻松有趣,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之外,舞龙还有彰显力量的作用。人们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秉赋龙性。同时,通过舞龙,也使舞龙人的力量得以显示。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舞龙本身是一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跃、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完不成。二是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都将自己的力量投赋在了龙的身上。舞龙也就是显天力,显天力的同时也显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由于龙既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常常以张牙舞爪、狰狞蹈厉、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态相对待。现在好了,机会来了,老百姓可以借助舞龙出出气了,可以按龙头、折龙身、揭龙尾,尽情地把这个帝王之象折腾、戏耍、嘲弄一番了。

四川铜梁、广东丰顺等地流行的“烧龙”,就含有多重意味。铜梁人认为,烧龙是为了送龙上天,龙上天后才能负起职任,及时地兴云布雨。于是,在龙灯会达到高潮时,狂欢的人们,或点燃鞭炮朝龙身上扔,或释放焰火喷龙,或把熔炉里滚烫的铁水倒出来,让四溅的火花烧龙 丰顺人烧龙源于一则传说:很早以前,一条火龙来到丰顺地面,此龙浑身喷火,致使禾苗焦枯,田地干裂。一对年轻夫妇领着大伙凿山引水,渠成水到之时,火龙赶来破坏,烧死了年轻夫妇,也烧干了水源。年轻夫妇的儿子继承父母遗志,外出学法三年,归来后和火龙苦战三天三夜,终于以毒攻毒,用神火将火龙烧死,自己也力尽而亡。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再也没有闹过旱灾。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当地老百姓便年年举办烧龙活动。所烧之龙一般用竹纸扎成,长15米到20米,龙身扎满鞭炮。经过引龙出海、请龙、戏龙耍龙等程式,直到鞭炮放完,龙体烧尽为止。有的地方做得更干脆更彻底:在龙身里装满土火药、土烟花,耍到最热闹的时候,一把火点着,只听“轰隆”一声响,龙嘴喷火,龙尾冒烟,龙身开裂燃烧枣我们的龙神,就在震耳的镲锣鞭炮声和喧天的欢呼惊叹声中渐渐地化为一团团灰烬。

稍稍分析,我们就会明了烧龙是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和彰显力量为一体的综合性习俗。因为所烧之龙,既是水神或火神,也是帝王之象,通过烧龙,既能送龙上天,让其负起布雨的责任;也能产生十分壮观的场面,让目睹者喜闻乐见;还能体现一种力量,正胜邪,善胜恶,受压迫的民众反抗、戏弄皇权的力量。

兴旺人丁是舞龙的深一层寓意,其根据是“灯”与“丁”的谐音象征。中国民间有元宵节做“桔灯”(谐“吉丁”)、“添灯”(谐“添丁”)、用面粉捏制“十二生肖灯”(生肖和生育关系密切)、“送灯”(谐“送丁”)、“偷灯”,尤其是偷庙里的“莲灯”(谐“连丁”)、“迎花灯”(谐“迎花丁”)、“接灯”、“还灯”、“完灯”(小孩长到十二岁时,由舅家送最后一次灯),以及“上灯棚”、“穿灯脚”、打“点仔灯”、挂“子孙灯”、燃“照岁灯”等习俗。这些灯俗,都含有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求吉祈福的寓意。

龙灯也是灯,是“灯”就谐“丁”。而且,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是力量的象征,龙灯也就寓意着“龙丁”枣谁不希望自己的家里出一个“龙子”呢?这样,在全国各地的舞龙活动中,常有一些和“龙丁”相关的程式、讲究、说词。

浙江奉化流行“盘龙灯”枣龙灯队“盘”到子孙众多的大户人家,放“百子炮”;盘到小户人家,放三只连响炮。放炮者不能将炮蹲在地上放,认为炮一蹲地,就意味着这家子孙是“泥坯子”;要将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龙子”一步登天。盘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让这家的妇女“摸龙须”和“龙角”(象征性地与龙交会),让其小孩“钻龙门”(和“登龙门”意同,认为钻过“龙门”就有了成“龙”的希望)。龙灯不会白舞,钱呀物呀,总是需要的,而且多多益善。平时生活再节俭的人家,这个时候一般都表现得慷慨大方。

湖南湖北一些地方,人们相信龙灯对生育有利。在龙灯舞到门前时,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妇女,往往加钱加物,让“龙”绕一绕自己的身体,并让一个小男孩骑到龙背上绕着厅堂转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对此,有人还作了这样一首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安徽伙县流行中秋节小儿舞草龙,有孩子的人家都愿意让娃娃们出来舞一舞,没有孩子的人家怎么办呢?找机会用新灯烛去换插在龙头上的灯烛,据说这样做便能得“龙子”之兆。

浙江东阳、金华、贵州桐梓等地的龙灯会,有“分子息”(舞完龙灯会分灯或分糖果礼物)、“挂红”(村主或族长给龙头上披挂红绸被面)、“抢红”(谁家将此被面抢购到手,谁家就子孙兴旺)、“产龙蛋”(舞龙者进屋后,将两个红鸡蛋送给主人,让主人放到被窝里)、“放圆宝”(将逗耍龙灯的“圆宝”在家中存放一年,来年灯会前奉还)等节目。因为人们祈求子息、兴旺人丁的愿望代代传承,这些节目也就常演不衰。

片中的主题曲、插曲和比较著名的引用音乐外,其他配乐都是《寻》迷搜集和截取片段所得,当中最为大家追捧的大概就是那首每当项少龙和琴清在一起就响起的女声插曲了吧,自从这部电视剧播放以来,这首女声插曲就一直受大家注目,可惜的是一直不曾有正式的完整版本,本专集收录了3个片中的版本,但也都是非完整的。曾有人去信问过TVB的有关人员,得到的回复是这曲子是拍片时候的即兴之作而已,当然,这信息也是网上所传,真假不得而知了,或许欲求不得,正是这歌吸引这么多人的地方吧,哈。。。

曲目列表:

专集\寻秦记 (0 folders, 32 files, 4439 MB, 4439 MB in total)

  女声插曲(高潮部分)mp3 250 MB

  SENS rivermp3 691 MB

  安全mp3 48034 KB

  安逸mp3 63875 KB

  背景音乐mp3 563 MB

  彩虹mp3 47392 KB

  插曲(浪漫剧场版)mp3 176 MB

  芳之乐mp3 46158 KB

  感情戏的时候rm 31458 KB

  结束mp3 49669 KB

  紧张mp3 108 MB

  精采对白rm 43405 KB

  浪漫mp3 93127 KB

  迷茫mp3 82721 KB

  命眩一线mp3 53556 KB

  墨子剑法mp3 58249 KB

  女声插曲mp3 216 MB

  配乐1MP3 68857 KB

  配乐2mp3 144 MB

  平静mp3 58950 KB

  清之乐mp3 132 MB

  始皇夺权mp3 103 MB

  天命最高(TVB剧集《寻秦记》主题曲——古天乐)lrc 770 bytes

  天命最高(TVB剧集《寻秦记》主题曲——古天乐)mp3 297 MB

  危难mp3 40460 KB

  我愿爱(TVB剧集《寻秦记》插曲——古天乐)lrc 745 bytes

  我愿爱(TVB剧集《寻秦记》插曲——古天乐)mp3 328 MB

  邪恶mp3 74454 KB

  心灰mp3 88479 KB

  宣萱跳舞mp3 263 MB

  寻秦记女生唱mp3 69636 KB

  邂逅mp3 175 MB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9806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