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部好看的电视剧或电影

推荐几部好看的电视剧或电影,第1张

好看不好看,主要是靠感觉的吧!

我就推荐几个最近在看,也比较喜欢的连续剧给你好啦!

1、巾帼枭雄:邓萃雯、黎耀祥、吴卓羲、胡定欣。

2、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第一部的原班人马,只是内容完全颠覆,连家族生意也由鲍鱼变成了月饼。超级赚人眼泪,害我都哭了N多次,555~

3、碧血盐枭:杨怡、马浚伟、黄浩然。

4、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2):陆毅、赵子琪、王络丹、朱雨辰。(和奋斗一样,台词好经典的叻)

5、败犬女王:阮经天、杨谨华、杨雅筑。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喜欢这部电视,也许是里面塑造的人物,与社会上的一部分人有共鸣吧!

6、学警阻击:苗侨伟、周海媚、吴卓羲、陈键锋、谢天华。学警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在沿用原先班底的基础上,最出彩的是新加入了周海媚(黑社会老大女人)与谢天华(完全看不出来的卧底警察),真的非常的好。

7、珠光宝气:蔡少芬

黎姿

邵美琪

林保怡

陈豪好多大牌明星主演,好好看,以前刚出来的时候,一个星期出一集,我盼的眼泪都要掉下来叻!

8、盛世仁杰:郑则士、陈锦鸿、郭羡妮、廖碧儿、唐宁、黎耀祥。

9、幕后大老爷:马国明、徐子珊、高钧贤、唐宁。

10、痞子英雄:周渝民、张钧甯、赵又迁、陈意涵。你虽然不是很喜欢台湾剧,但我依然要推荐这部片子,可以这么说吧,他震撼了我,第一部各方面不像偶像剧,确又似偶像剧的台湾剧,而真正震撼我的,是它华丽画面及安静背后的深刻涵义,超棒的,强烈要求楼主去看看咯!

11、小娘惹:欧萱、戚玉武、戴阳天。主演都不是什么大牌,故事确很好,应该属于古装励志片吧!

12、胭脂雪:范冰冰成立工作室以来,首部自编自导的剧集,还凭借它拿到最佳制片人大奖,不错看的呢!

13、毕业生:武文佳、郭晓然。这部片子没什么名气,不过剧情很不错的,先大致介绍下好啦!(小艾,她是艺术系的优秀毕业生,在公交车上邂逅男主人公伍麦,两人开始了自己的爱情,并一同创业,互相扶持,但因年轻,缺少经验,所以处处碰壁,小艾先后做过幼儿园老师,的厅领舞,总觉得不是自己最终想要的生活,最后与伍麦终于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眼看幸福的生活就要到来,就在此刻,两人终因工作理念的不同分道扬镳)

14、少年四大名捕:林峰、吴卓羲、陈键锋、马国明、徐子珊、李诗韵。

15、东山飘雨西关晴:汪明荃、佘诗曼、马德钟、黄浩然、李诗韵。

16、与敌同行:郭晋安、郑嘉颖、蒙嘉慧、姚子羚。

17、命中注定我爱你:阮经天、陈乔恩、陈楚河、白歆惠。

18、银楼金粉:秦沛、薛家燕、杨思琦、伍咏薇。

19、锁清秋之天地不容:安以轩、伊能静、李彩桦、米雪、乔振宇。2009年古装悬疑大戏。

另外,还有很多好好看的,即将要上映的电视剧,这里暂时就不多做介绍了,如有什么想知道的,楼主可以直接联系我,或者给我留言咯,(^__^)

嘻嘻……!

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据《武文世王公传》载,其中十三人生子二十人,曹操最爱的是卞夫人,一般帝王都是妻妾成群,但是皇后之位只有一个,那么曹操称帝后的,封的皇后是卞夫人,被宣威武宣卞皇后。所谓母凭子贵,卞夫人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这四子很受曹操重用,后传位于曹丕。

卞夫人最受曹操喜欢的原因,和他的性格很有关系,卞夫人处事从容淡定,生气也不乱发脾气,也不做作,高兴也不是体面,不因为曹操喜爱就骄傲,做事大度,而且非常明事理,很有皇后风范,每个英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卞夫人帮曹操打理好后院,辅助曹操,让曹操回家后可以心情舒畅。

但是曹操也有过心仪而没得到手的女人,那应该就是袁绍的儿媳甄氏。甄氏在袁绍战败后被俘虏回来的,身为袁绍家室,按常理出牌时是直接杀死,但是曹操看好甄氏的美貌与才情,才没有处死,但谁知却被儿子曹丕抢先一步,曹丕向父亲求取甄氏,曹操只能忍痛割爱,答应了曹丕的请求。往往这种爱而不得的女子是最令英雄割舍不得的。难以忘记,只能放在心底。

也有说曹操一生最爱的女人应该数蔡文姬,曹操为了她费尽周折,从凶奴人手中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比曹操年长很多,曹操和蔡文姬相识是因为曹操跟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深厚的友谊,小的时候虽然对蔡文姬的才华有所耳闻,很欣赏蔡文姬。但是曹操对蔡文姬重情重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陪她最久的是卞夫人,所以曹操最爱还是卞夫人。

三十而嫁的演员表如下:

黄小蕾饰 余诺诺。

吴军忱饰 杜晓昂。

贾青饰 余沫沫。

高宝宝饰 程小英。

林雨申饰 马林。

姬麒麟饰 余远志。

方青卓饰 曹芳。

吴冕饰 王莉。

宋珂欣饰 马小柔。

张竞达饰 周桐。

武文佳饰 谢炀。

剧情简介:

像众多身陷“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一样,余诺诺身上背着出人头地的沉重包袱,脚下却着不了地,一直单身一人,浮躁的都市感情生活让余诺诺屡屡受挫,当她终于决定嫁给男友周桐时,周桐却伤了她的心,面对着家庭施加的压力,余诺诺一冲动,与偶然相识的杜晓昂闪婚了。

而妹妹余沫沫在为姐姐退订婚礼酒席时,邂逅了富二代马林,马林大胆追求余沫沫,这让一心想嫁入豪门的余沫沫也冲动了,投入了马林的怀抱,从此开始适应少奶奶般的生活,其中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

我们的故事就从姐妹俩的冲动开始,这两次冲动,一是让余诺诺这个剩女毫无准备地钻进了婚姻的殿堂,而带领她走进这个殿堂的,正是杜晓昂,一个事业没着没落却对“老婆孩子热炕头”无比渴望的中年“海归”,还有对抱孙子日思夜想的农村公婆曹芳、杜庆春。

二是让余沫沫这个小公主“一入豪门深似海”,而在那豪门背后等待她的,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大少爷马林,还有敌视一切抢走儿子的女人的婆婆程小英。

姐俩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晓昂和余诺诺结婚后,余诺诺决定隐瞒已婚的事实,杜晓昂无奈答应了,谁知不久之后,诺诺就意外怀孕了,她这边厢正准备做流产,那边远在农村老家的公婆就赶来照顾怀孕的儿媳妇了,偏偏周桐知道余诺诺“易主”。

打上门来,余诺诺肚子里的孩子就在两个男人的推搡间意外流产了,余诺诺只好在杜晓昂爸妈面前表演“保胎”,戏演了没几天,余诺诺的爸妈知道了女儿已婚的消息,对女儿的故意隐瞒勃然大怒,闹到了杜家门上,四位老人的相见,以不欢而散告终。

余沫沫嫁入豪门的进程也被无情打断,婆婆程小英认准了沫沫是为了钱才跟马林恋爱,对沫沫拒不承认,深深为沫沫着迷的马林决定做上门女婿,搬到了余家住,二人通知爸妈,他们要试婚,余远志和王莉被迫答应,可马林的大少爷脾气很快就暴露无遗,余沫沫除了能够大手大脚花钱之外,心中并不快乐。

尽管生活中处处是难题,可日子还得过,余诺诺和杜晓昂,余沫沫和马林,也渐渐找到了相处的平衡点,可就在此时,杜晓昂的前妻带着儿子小龙找上门来,要跟杜晓昂复婚,杜晓昂在余诺诺面前只好谎话连篇,期望能瞒天过海。

可偏偏马小柔就是马林的亲姐姐,余家和马家结下了仇,杜家和余家也争吵不断,四个年轻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对自以为阅历丰富的大龄青年,一对信奉爱情的年轻人,全都疲于奔命。

乡里乡气的曹芳、杜庆春,偏执的程小英、拜金的余沫沫、拒绝当黄脸婆的余诺诺,锲而不舍的周桐,步步紧逼的马小柔,渴望父爱的小龙。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外人看着像笑话,当中苦涩却要当事人来尝,都别装了吧,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故事的发展是在杜晓昂为了给余诺诺买房,擅自挪用了余诺诺公司的公款时急转直下的,当诺诺的公司终于有了一笔进账时,杜晓昂出于自信,取出了那笔钱,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识,炒起了股票,最终却以惨败收场,余诺诺崩溃了,她让杜家写下欠条,提出了离婚。

而余沫沫为了替姐姐解燃眉之急,仓促地嫁给了马林,婚后却得知自己不孕,一夜之间成了程小英的眼中钉。

余诺诺和杜晓昂,余沫沫和马林,两对年轻人在这场事故中都伤心了,就在他们行将分手时,才发现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你的意料,他们惊讶地发现了自己对对方的感情,这种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悄然滋生的感情,它的力量是任何虚华的形式都无法带来的。

婚礼上,纯洁的婚纱下,是纯洁的两对新人,新人的脸上是如初恋般纯洁的笑容。

若要感情修成正果,何惧风风雨雨的锤炼,看破这一切,幸福还会远吗?迷失在都市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要绝望,要相信人间有情。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 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 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 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 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 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 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 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 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 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 “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 (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 (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 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 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 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 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 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 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 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外祖父的称谓有。外祖父、外王父”两类,指称外祖母的称谓有

“外祖母、外王母”两类,列表2如下:

这部分称谓词都是沿袭上古汉语,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称

呼外公、外婆的书面语。 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辈称谓 (一)父亲、母亲

在这个时期,指称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类,指称母亲的称谓有 “母、妣、婆、姥、壹尔”四类,还有合称“亲、二亲”,列表3如下:

表3父亲、母亲称谓(1)合称父母为“亲”,广见于先秦典籍,后世袭用。在魏晋时期,“亲”专指母亲。北魏《魏 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亲河南宇文 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亲”在此特指“母亲”。

“尊”,<说文•酋部>:“酒器也。”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魏吉迦夜与昙 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可专指父 亲,<世说新语•品藻》:“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

(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 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

<世说新语•政事>:“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晋书•周琥传》:

。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 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 义的音节形式6。<南史•谢晦传>:“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

‘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 母怒不止。”

(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载董昭与袁春卿书日:“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敬称袁春 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

“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愿母为白侯,属 阿令转我得乐处。”蒋济爵为陵亭侯,其子称之为“侯”。如果说这可能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 仆之辞,那么《梁书•吉粉传》载廷尉谓吉羽;}日:“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吉珊之父职为吴

兴原乡令,而廷尉对吉粉称其父为“尊侯”,“侯”已经成为亲属称谓了,“尊”在亲属称谓之前表 示礼敬。又如《世说新语•言语》:“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日:‘患虐也。’主人 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 乙之子,问之日:‘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二书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侯”都是 父亲的意思。“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公”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

《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出 “父亲”的意义来了。

“阿翁”是在亲属称谓“翁”的前面加一词头“阿”,指称父亲,魏晋时期口语化的亲属称谓, 见于《三国志•魏志•武文世公王•赵王干传》注引《魏略:》:“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

“耶”指称父亲,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古小说钩沉

•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爷”,<说文解字》未收,梁 顾野王《玉篇•父部>:“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

“所估”指称父亲.见于《全后汉文•郎中郑固碑》:“陨命颠沛,家失所怙。~所”是古汉语中 的名词化标记,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使之成为体词性成分。“所怙”本是“恃估、依赖的物体 (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动词,“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词化,最终从词组转化成为一个称 谓词。“所估”是依赖、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强调失去依赖对象时使用。

(4)“姥”字《说文》未收,《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以女老为姥。”泛指老年女人。中古汉语 时期,“姥”可指称母亲,如《乐府诗集•琅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炸”见于《颜氏家训•风操》:“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集解>引刘盼遂:“按江东人痛呼 祢,当是呼盘尔。烁者,母之俗字,人穷则呼母,古今不异。”

“慈~慈阴”指称母亲,反映了严父慈母、男阳女阴的中国传统思想。晋潘岳《闲居赋》:“寿 觞举,慈颜和。”王羲之《杂帖》:“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

(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父亲的兄弟不分长幼,合称为“诸父、从父、阿父”;分开指称,关

于伯父的称谓有“伯父、世父”两类,关于叔父的称谓为“叔父”。他们的妻子,分别为“伯母”“叔

母”,列表4如下:

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称谓(1)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阿父”称呼父之兄弟。例如《宋书•王球传>:“球徐日:‘阿父在,汝 亦何忧!”<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七年>:“阿父在,汝亦何忧!”胡三省注:“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为阿父,亦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又《宋书•二凶•刘劭传>:“义恭诘劭日:‘我背逆归顺, 有何大罪,顿杀我家十二儿’劭答日:‘杀诸弟,此事负阿父。”

在古人看来,叔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宋代王桥在《野客丛书•弟侄献言》中指出:“兄弟之 子犹子也,古人视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礼,叔侄之分,与父子同。”因此古人有称叔侄为父 子的,如《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疏广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为少傅。《世说新语• 文学》:“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指殷融和兄子殷浩。《晋书•谢安传》朝廷 欲委谢玄以要职,谢安以为“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谢安谢玄为叔侄关系。相应的,侄 辈以“父”称呼叔伯,又如《南齐书•郁林王纪>:“中书令何胤以皇后从叔见亲,使直殿省,尝随后 呼胤为三父。”《梁书•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①皆是证明。

(2)六朝时期新生“伯、叔”称谓。<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单呼 伯、叔。”

(三)姑母、姑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姑母的称谓为“姑”,指称姑父为“姑夫”,列表5如下:

表5姑母、姑父称谓指称姑父的称谓,先秦汉语时期尚未出现。至三国时期,新生称谓“姑夫、姑婿”。<三国志

•蜀志•李恢传》:“(李恢)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汉嘉郡界旄 牛夷种类四千余户,其率狼路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

(四)舅父、舅母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舅父的称谓为“舅”,舅母为“舅母”,列表6如下:

表6舅父、舅母称谓

舅父 舅母

舅 舅,舅氏 舅母 舅母

“舅母”是六朝的新生称谓。《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宜以‘渭 阳’为名。”刘孝标注:“按《魏书》,帝于后园为象母起观,名其里日渭阳。然则象母即帝之舅母, 非外祖母也。”

(五)姨母、姨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姨母的称谓有“从母、姨”三类,指称姨父的称谓有“姨父”

类,列表7如下:

表7姨母、姨父称谓

(1)“阿姨”出现比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称呼比丘尼,<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今 称比丘尼为阿姨者,有云:以大爱道比丘尼是佛姨母,故效唤阿姨。”后在魏晋时期引入中土称

呼中,如晋王献之《东阳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测。”

“姨母”称呼母之姐妹。<汉书•霍光传》“光诸女遇太后无礼”,颜师古引东汉服虔日:“光诸 女自以于上官太后为姨母,遇之无礼。”

(2)上古汉语时期未见有指称姨父的称谓,仅以描述性的“从母之夫”来表示,魏晋时期出 现专门的称谓“姨父”,《魏书•元叉传>:“叉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辅政,常直禁中,肃宗呼为姨 父。”姨丈人”即姨父,<北史•袁聿倩传>:“性深沉,有鉴识,清靖寡欲。与物无竞。姨丈人尚书 崔休深所知赏。”

(六)公公、婆婆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公公的称谓有“舅、公”两类,指称婆婆的称谓有“姑、姥、

婆”三类,列表8如下:

表8公公、婆婆称谓

(1)“阿姑”是魏晋时期的口语词,《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至 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

(2)“公”由尊称引申指称夫之公,先秦已见,后世通用。“姥”指称夫之母,出现相对较晚。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忪、蚣。为“公”的俗称,王钧《说

文句读》:。忪者,公之分别文也。”

。大人公”称呼夫之公,是中古时期北方人的称呼语,<颜氏家训•书证>:“北方风俗,妇呼舅 为大人公。”

(七)岳父、岳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岳父的称谓有“外舅、丈人”类,指称岳母的称谓有“外姑”

类,列表9如下:

表9岳父、岳母称谓

(1)“丈人”是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 衣带中密诏。”裴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蛭,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 也。~丈人”原是对人的尊称,魏晋时期引申指称亲属中的长者。《颜氏家训•书证):“丈人亦长 老之目,今世俗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集解>引吴承仕日:“其辈行尊于我者,则通谓之丈人。 盖晋宋以来之通语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是“丈人”指称岳父的起源。

(2)还有一批指称岳父岳母的叙述性称谓,“妻父”见于<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九真太守 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妇公”见于<后汉书•第五伦传>:“帝戏谓伦日:

‘闻卿为吏务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妇父”见于《晋书•王国宝传>:“国宝少无士操,不

修廉隅。妇父谢安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妇翁”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五伯鱼三

娶孤女,谓之挝妇翁。~妇母”见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尔时僧迦摩妇母 闻女婿作道人,不复着欲,舍于家累,又捐我女,如弃聚唾。”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平辈称谓

(一)兄、嫂、弟、弟媳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兄的称谓有“兄、伯、昆”三类,指称嫂的称谓为“嫂”,指称

弟的称谓为“弟”,指称弟媳的称谓有“妇、叔妻”两类,兄弟的合称有“孔怀”等,嫂弟媳的合称为

“娣姒”,列表lO如下:

表10兄、嫂、弟、弟媳称谓

(1)兄弟合称为“孔怀、友于”,是通过用典而产生的称谓词,在结构上是截取了两个在意义 上并无联系、也不在同一个语法层次的词素。。孔怀”出自<诗•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孔”是副词,中古“孔怀”用以代称兄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注引《管辂别传>:“得因孔怀 之亲。”“友于”出自<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于”是介词,中古“友于”连用,成为兄弟的代 称,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2)“阿兄~阿弟”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 律>:“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老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司州 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讵复足与老兄计”

(3)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古人一夫多妻,为在称谓上区别与母亲的血缘关系,有“同产”“母 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同母所生者,有“同生”“屑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异母所生者,其中“属兄”是 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指称同父异母之兄,见于《魏书•高崇传>:“后属兄谦之被害,(道穆)情不 自安,遂托身于庄帝。”据《魏书•高崇传》,道穆与谦之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故有此称谓。

(4)兄弟之妻统称为“娣姒”。<世说新语•贤嫒:》:“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钟不以贵陵郝,

郝亦不以贱下钟。” “叔妻”见于佛经文献,中土文献就笔者所及尚无使用。三国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四:

。女情秩豫兄心存日: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

(二)姐、姐夫、妹、妹夫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姐的称谓有“姊、兄”两类,指称妹的称谓有“妹、弟”两类,

指称姐夫的称谓为“姊夫”类,指称妹夫的称谓为“妹夫”类,合称为“友婿”,列表1l如下: (1)《尔雅•释亲》:“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可见在先秦汉语里称谓词“姊、妹”的

使用者有性别的规定,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逐渐摆脱性别的规定。成为全社会通用称谓,与现 代汉语用法基本一致,例多不赘述。

“阿姊“‘阿妹”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称谓形式,即词缀“阿”加亲属称谓。《木兰诗》: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2)“友堵”是姊妹丈夫的互称,《释名•释亲属>:“两婿相谓日亚⋯⋯又日友婿,言相亲友 也。”<颜氏家训•文章>:“愍楚友婿如从河洲来,得一青鸟。”

分而言之,姐夫谓“姊夫、姊婿”,见于<三国志•蜀志•来敏传>:“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 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后汉书•耿秉传>:“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 先降之。”妹夫谓“妹夫”,见于《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日:“班。王匡之妹夫。”

(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将堂兄、堂弟合称为“从父昆弟、从父兄弟”,将堂姐、堂妹合称

为“从父姊妹”,指称堂兄的称谓有“从兄”,指称堂弟的称谓有“从弟、堂弟”两类,指称堂姐的称 谓有“从姊、堂姊”两类,指称堂妹的称谓为“从妹”,列表12如下:

表12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称谓

(1)《尔雅•释亲》:“兄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景弟。”‘景”写作“昆”。“从父昆弟”先秦已见,后 世通用,例多不赘。“从父兄弟”出现于魏晋时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吴人作《曹瞒 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停之叔父。太祖于悖从父兄弟。”

(2)在先秦汉语中,尚无分开指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的称谓词,直到汉代才出现相关 称谓。“从父兄”见于《三国志•魏志•苟或传》注引l:苟氏家传>:“仲豫名悦,朗陵长俭之少子,或 从父兄也。”“从兄”见于《后汉书•皇后纪•光武郭皇后》:。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 新妻5侯,官至东海相。~从父弟”见于<后汉书•宗室•泗水王歙传>:“歙从父弟茂,年十八。⋯‘从 弟”见于《后汉书•李通传>:。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父姊”见于《:北史•齐宗室诸王列传•彭城

王澈):“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从父姊。”从姊”见于<三国志•吴志•孙琳传>:“亮妃,琳

从姊女也,以其谋告。~从父妹”见于<北史•苏威传':“有从父妹适河南元世雄。~从妹”见于

<后汉书•宗室列传•成武孝侯顺:》:“初,顺叔父弘娶于樊氏,皇妣之从妹也。” (3)因为同祖父的男系亲属在同一个祠堂里祭祀祖宗,所以产生了“同堂”称谓。“同堂姊”

即现代汉语里所说的堂姐。新生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孙耋林传》注引《江表传>:“卿宣诏

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琳同堂姊,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同堂弟”见于

<北齐书•孝昭帝纪>:“帝日:‘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到了唐代,“同”脱落,产生了 “堂”类称谓。

(四)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属于表亲的平辈亲属有三种:姑之子女、舅之子女、姨之子女。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 表兄弟的合称有“姨兄弟”舅子”。表姐妹的合称有“从母姊妹”,指称表兄的有“外兄、姨兄”两 类,指称表弟的称谓有“外弟、姨弟、从母弟”三类,指称表姐的称谓为“姨姊”,指称表妹的称谓 有“姨妹、外妹”两类,列表13如下:

表13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称谓

(1)《尔雅•释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姨之子统称为“姨兄弟”,见于《世说新语•赏誉》:

。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分而称之为“姨兄~姨弟”,分别见于《三国志•吴志• 潘浚传》注引《江表传:》:“时浚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晋书•武陔传》:“(苟)恺时为仆射, 以茂、骏之姨弟,陷为逆党,遂见害。”

(2)“外弟”即表弟,见于<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外兄”即表兄,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过西门外。适见外兄刘伯文,惊相劳问。~外妹” 即表妹,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又女弱独行,岂当有伴耶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

(五)丈夫、妻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丈夫的称谓有“夫、婿、君”类,指称妻子的称谓有“妇、妻、

室、夫人、妪”类,合称夫妻的有“偶、室家、伉俪”等。列表14如下: 表14丈夫、妻子称谓

(1)“夫主”是妻妾对丈夫的敬称,有“丈夫即一家之主”之意。《后汉书•列女传•班昭》:“正 色端操,以事夫主。”

(2)“妪”,原是妇女的通称,可特指妻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彦思夜于被中窃与妪 语,共患此魅。魅即屋梁上谓彦思日:‘汝与妇道吾,吾今当截汝屋梁。’即隆隆有声。~妪”在此 特指妻子,与下文的“妇”同指。

(六)大伯予、大伯嫂、小叔子、小婶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大伯子的称谓有“伯、蚣、兄公”三类,指称大伯嫂的称谓

为“姒”,指称小叔子的称谓有“季叔、郎”两类,指称小婶子的称谓为“娣”,列表15如下:

(1)“婿伯”“伯子”指称大伯子,见于刘宋沮渠京声译《佛大僧大经>:“叔妻即子,婿伯即父。 我亲奉戒,日有隆举,真与圣齐,*正虫鼠。噫乎伯子,焉为斯语。”伯”在古代有兄长的意思,

。婿伯”即夫兄。 (2)“郎”,<说文•邑部》:“鲁亭也,从邑良声。”原是古邑名,后引申作职官名,转而引申为称

谓词。“小郎”“叔郎”指称丈夫的弟弟,分别见于<世说新语•规箴>:“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 妇,不以新妇嘱小郎。”南朝梁任叻《奏弹刘整:》:“叔郎整,恒欲伤害。”

(七)内兄、内弟、内姐、内妹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合称内兄内弟为“甥”“舅”。分别指称为“妻兄”妇兄”两类,列表16

如下:

表16内兄、内弟、内姐、内妹称谓

这一类称谓在上古汉语时期基本已经产生,叙述性称谓“妻弟”见于《后汉书•刘表传>:“又 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子辈称谓 (一)儿子、儿媳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儿子的称谓有“子、男、儿、息、嫡、嗣、胤”等七类,指称儿媳的称

谓有“妇、息妻”两类,列表17如下:

表17儿子、儿媳称谓

(1)“儿”的本义是幼孩、儿童,可特指男孩,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为明确“儿”的 含义,儿子又称“男儿”,中古汉语时期始见,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萨和檀王经>:“生一男儿, 今日已死。”

(2)“息”,《说文•心部:》:“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为气息,引申为生殖繁衍,由此引 申出为儿子之称。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儿息”称呼儿子,晋李密《陈情表》:“门衰 柞薄,晚有儿息。~子息”为同义连文。<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 之娶妇。”同素异序词“息子”见于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张秀携)问畅日:‘卿有 儿死否’畅日:‘有息子涵,年十五而死。”“息男”为大名冠小名的结构,见于魏曹植《封二子为 公谢恩章>:“韶书封臣息男苗为高阳乡公、志为穆乡公。”

(3)“子姓”,泛指子辈,可特指儿子,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十三:“波斯匿王白世 尊日:‘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姓。”

“养子”。指收养的儿子。<后汉书•顺帝纪>:“四年春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 袭封爵。”

“假子”,指夫的前妻或妻的前夫之子,西汉时已见,中古时期延用,如<三国志•魏志•明帝 纪》注引《献帝传》载曹操打败吕布后占宜禄前妻杜氏为己妻,杜氏与前夫所生之子秦朗亦随之 跟进宫中,曹操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日:‘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假子”即称呼己妾与 前夫所生之子。三国时期,妇女离婚再嫁比较常见,夫死寡妇再婚也是允许的,还没有形成妇 女要“从一而终”的局面。

为什么看着喜欢的人一个个变成别人的女人后··却是那样的··平静··

一 自己没有深爱

二 已经被伤害的麻木了

三 不要再提问了,想想办法找自己的女人

四 不用谢了

五 祝你开心

跟别人一个玩笑却伤害了喜欢的女人

可能无意中刺痛了她敏感的神经,你可以选择委婉的解释,化开你们的矛盾。让她明白你是爱她的。祝你们幸福!

看着一个个喜欢的人结婚了心里好失落

错过的爱情,就像一只停滞的手表,永远都无法邂逅交错的指针。有些伤痕,划在心上,那怕划得很轻,也会留驻于心。生命中,似乎总有一种承受不住的痛。有些遗憾,注定了要背负一辈子;生命中,总有一些精美的情感瓷器在我们身边跌碎,然而那裂痕却留在了岁暮回首时的刹那。

为什么女人的心总是那么的善变,以前喜欢的人和现在喜欢的人不一样

不是女人善变,而是随着她的阅历的增加,她的感受也在变化,因此,她以前喜欢的人和现在喜欢的人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曹操喜欢别人的女人

据《三国志后妃传》记录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和刘夫人和卞夫人。《武文世王公传》还记录曹操有环夫人和杜夫人和秦夫人和尹夫人和王昭仪和孙姬和李姬和周姬和刘姬和宋姬和赵姬。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一共给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生怕还有很多然而细看曹操猎取的这些女人之中他中意的女子大年夜多为 不少的照样孀妇只有少数为少女之身。最受曹操宠幸的卞夫人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 。曹操被拜为魏王后还将卞夫人晋升为魏王妃。还有貌美如花的尹夫人她原是何进之媳何晏之母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究其原因乃是曹操偏爱已婚女人的 情结使然。 一句话曹操爱好 。。。。爱好撬别人的墙角估计曹操崇奉的是巨大年夜的爱情来自于撬杠。。。。。 查看更多答案>>

求采纳

为什么要做别人喜欢的女人

世人百态,千百种,你做的过来别人称心如意的那一个?只要自己人品没问题,没什么奇葩习惯,暂时不需要去改变。总会有爱你这一类型的男人出现。。。。。。但是请你记住,爱了以后,有了伴侣,,,那 总会逝去,生活中总有不一样,这时候就要试着为自己爱的人改变了,,你为他改变,他为你改变,直到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那些劝你做自己的人没错,但是在一起以后,爱了以后,还不改变的更适合你俩的相处模式,那就是找分手呢。。爱情就是互相包容,互相忍让,,,只因为爱。

曹操为什么喜欢霸占别人的女人

曹操喜欢别人的妻子是有原因的

一是和他独特的欣赏水平有关,在很多人看来自己不曾拥有的就是好的,曹操也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他的口味比较重,他觉得有妇之夫更有一番滋味

二是和他的性格有关,天下称之为“奸雄”,什么是奸,就是行事诡异,而且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三纲五常,与当时的正统儒家背道而驰。人们都鄙视他为曹阿瞒,但是曹操不愧是曹操,情商的确很高,你们不是鄙视我们,我就要击倒你们,霸占你们的领地,掠夺你们的财产,强占你们的妻子,这样的一种占有能抚平世人讥讽给他造成的伤疤

女人喜欢的坏是什么样的坏?怎么变成那样的坏啊?

女人所喜欢的坏,就是,刷点小心眼,都你开心,又不让你生气,让你着急的那个人,偶尔发点小脾气,偶尔带给你惊喜,简单地说就是顽皮的女生。

为什么喜欢的人爱着的是别人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自己决定的事情,你爱他他不爱你 好象是经常会发生的事,但是既然喜欢,可以去试试,但要记得 适可而止,不然会伤心的

男人有爱人,为什么还喜欢看别人的女人

很正常啊,不同的女人,会有 不同美感。有了爱人了,难道还不能看别的女人了?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 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 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 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 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 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 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 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 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 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 “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 (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 (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 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 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 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 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 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 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 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外祖父的称谓有。外祖父、外王父”两类,指称外祖母的称谓有

“外祖母、外王母”两类,列表2如下:

这部分称谓词都是沿袭上古汉语,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称

呼外公、外婆的书面语。 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辈称谓 (一)父亲、母亲

在这个时期,指称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类,指称母亲的称谓有 “母、妣、婆、姥、壹尔”四类,还有合称“亲、二亲”,列表3如下:

表3父亲、母亲称谓(1)合称父母为“亲”,广见于先秦典籍,后世袭用。在魏晋时期,“亲”专指母亲。北魏《魏 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亲河南宇文 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亲”在此特指“母亲”。

“尊”,<说文•酋部>:“酒器也。”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魏吉迦夜与昙 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可专指父 亲,<世说新语•品藻》:“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

(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 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

<世说新语•政事>:“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晋书•周琥传》:

。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 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 义的音节形式6。<南史•谢晦传>:“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

‘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 母怒不止。”

(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载董昭与袁春卿书日:“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敬称袁春 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

“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愿母为白侯,属 阿令转我得乐处。”蒋济爵为陵亭侯,其子称之为“侯”。如果说这可能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 仆之辞,那么《梁书•吉粉传》载廷尉谓吉羽;}日:“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吉珊之父职为吴

兴原乡令,而廷尉对吉粉称其父为“尊侯”,“侯”已经成为亲属称谓了,“尊”在亲属称谓之前表 示礼敬。又如《世说新语•言语》:“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日:‘患虐也。’主人 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 乙之子,问之日:‘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二书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侯”都是 父亲的意思。“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公”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

《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出 “父亲”的意义来了。

“阿翁”是在亲属称谓“翁”的前面加一词头“阿”,指称父亲,魏晋时期口语化的亲属称谓, 见于《三国志•魏志•武文世公王•赵王干传》注引《魏略:》:“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

“耶”指称父亲,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古小说钩沉

•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爷”,<说文解字》未收,梁 顾野王《玉篇•父部>:“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

“所估”指称父亲.见于《全后汉文•郎中郑固碑》:“陨命颠沛,家失所怙。~所”是古汉语中 的名词化标记,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使之成为体词性成分。“所怙”本是“恃估、依赖的物体 (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动词,“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词化,最终从词组转化成为一个称 谓词。“所估”是依赖、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强调失去依赖对象时使用。

(4)“姥”字《说文》未收,《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以女老为姥。”泛指老年女人。中古汉语 时期,“姥”可指称母亲,如《乐府诗集•琅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炸”见于《颜氏家训•风操》:“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集解>引刘盼遂:“按江东人痛呼 祢,当是呼盘尔。烁者,母之俗字,人穷则呼母,古今不异。”

“慈~慈阴”指称母亲,反映了严父慈母、男阳女阴的中国传统思想。晋潘岳《闲居赋》:“寿 觞举,慈颜和。”王羲之《杂帖》:“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

(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父亲的兄弟不分长幼,合称为“诸父、从父、阿父”;分开指称,关

于伯父的称谓有“伯父、世父”两类,关于叔父的称谓为“叔父”。他们的妻子,分别为“伯母”“叔

母”,列表4如下:

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称谓(1)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阿父”称呼父之兄弟。例如《宋书•王球传>:“球徐日:‘阿父在,汝 亦何忧!”<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七年>:“阿父在,汝亦何忧!”胡三省注:“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为阿父,亦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又《宋书•二凶•刘劭传>:“义恭诘劭日:‘我背逆归顺, 有何大罪,顿杀我家十二儿’劭答日:‘杀诸弟,此事负阿父。”

在古人看来,叔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宋代王桥在《野客丛书•弟侄献言》中指出:“兄弟之 子犹子也,古人视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礼,叔侄之分,与父子同。”因此古人有称叔侄为父 子的,如《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疏广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为少傅。《世说新语• 文学》:“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指殷融和兄子殷浩。《晋书•谢安传》朝廷 欲委谢玄以要职,谢安以为“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谢安谢玄为叔侄关系。相应的,侄 辈以“父”称呼叔伯,又如《南齐书•郁林王纪>:“中书令何胤以皇后从叔见亲,使直殿省,尝随后 呼胤为三父。”《梁书•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①皆是证明。

(2)六朝时期新生“伯、叔”称谓。<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单呼 伯、叔。”

(三)姑母、姑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姑母的称谓为“姑”,指称姑父为“姑夫”,列表5如下:

表5姑母、姑父称谓指称姑父的称谓,先秦汉语时期尚未出现。至三国时期,新生称谓“姑夫、姑婿”。<三国志

•蜀志•李恢传》:“(李恢)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汉嘉郡界旄 牛夷种类四千余户,其率狼路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

(四)舅父、舅母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舅父的称谓为“舅”,舅母为“舅母”,列表6如下:

表6舅父、舅母称谓

舅父 舅母

舅 舅,舅氏 舅母 舅母

“舅母”是六朝的新生称谓。《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宜以‘渭 阳’为名。”刘孝标注:“按《魏书》,帝于后园为象母起观,名其里日渭阳。然则象母即帝之舅母, 非外祖母也。”

(五)姨母、姨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姨母的称谓有“从母、姨”三类,指称姨父的称谓有“姨父”

类,列表7如下:

表7姨母、姨父称谓

(1)“阿姨”出现比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称呼比丘尼,<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今 称比丘尼为阿姨者,有云:以大爱道比丘尼是佛姨母,故效唤阿姨。”后在魏晋时期引入中土称

呼中,如晋王献之《东阳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测。”

“姨母”称呼母之姐妹。<汉书•霍光传》“光诸女遇太后无礼”,颜师古引东汉服虔日:“光诸 女自以于上官太后为姨母,遇之无礼。”

(2)上古汉语时期未见有指称姨父的称谓,仅以描述性的“从母之夫”来表示,魏晋时期出 现专门的称谓“姨父”,《魏书•元叉传>:“叉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辅政,常直禁中,肃宗呼为姨 父。”姨丈人”即姨父,<北史•袁聿倩传>:“性深沉,有鉴识,清靖寡欲。与物无竞。姨丈人尚书 崔休深所知赏。”

(六)公公、婆婆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公公的称谓有“舅、公”两类,指称婆婆的称谓有“姑、姥、

婆”三类,列表8如下:

表8公公、婆婆称谓

(1)“阿姑”是魏晋时期的口语词,《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至 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

(2)“公”由尊称引申指称夫之公,先秦已见,后世通用。“姥”指称夫之母,出现相对较晚。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忪、蚣。为“公”的俗称,王钧《说

文句读》:。忪者,公之分别文也。”

。大人公”称呼夫之公,是中古时期北方人的称呼语,<颜氏家训•书证>:“北方风俗,妇呼舅 为大人公。”

(七)岳父、岳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岳父的称谓有“外舅、丈人”类,指称岳母的称谓有“外姑”

类,列表9如下:

表9岳父、岳母称谓

(1)“丈人”是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 衣带中密诏。”裴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蛭,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 也。~丈人”原是对人的尊称,魏晋时期引申指称亲属中的长者。《颜氏家训•书证):“丈人亦长 老之目,今世俗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集解>引吴承仕日:“其辈行尊于我者,则通谓之丈人。 盖晋宋以来之通语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是“丈人”指称岳父的起源。

(2)还有一批指称岳父岳母的叙述性称谓,“妻父”见于<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九真太守 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妇公”见于<后汉书•第五伦传>:“帝戏谓伦日:

‘闻卿为吏务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妇父”见于《晋书•王国宝传>:“国宝少无士操,不

修廉隅。妇父谢安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妇翁”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五伯鱼三

娶孤女,谓之挝妇翁。~妇母”见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尔时僧迦摩妇母 闻女婿作道人,不复着欲,舍于家累,又捐我女,如弃聚唾。”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平辈称谓

(一)兄、嫂、弟、弟媳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兄的称谓有“兄、伯、昆”三类,指称嫂的称谓为“嫂”,指称

弟的称谓为“弟”,指称弟媳的称谓有“妇、叔妻”两类,兄弟的合称有“孔怀”等,嫂弟媳的合称为

“娣姒”,列表lO如下:

表10兄、嫂、弟、弟媳称谓

(1)兄弟合称为“孔怀、友于”,是通过用典而产生的称谓词,在结构上是截取了两个在意义 上并无联系、也不在同一个语法层次的词素。。孔怀”出自<诗•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孔”是副词,中古“孔怀”用以代称兄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注引《管辂别传>:“得因孔怀 之亲。”“友于”出自<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于”是介词,中古“友于”连用,成为兄弟的代 称,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2)“阿兄~阿弟”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 律>:“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老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司州 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讵复足与老兄计”

(3)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古人一夫多妻,为在称谓上区别与母亲的血缘关系,有“同产”“母 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同母所生者,有“同生”“屑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异母所生者,其中“属兄”是 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指称同父异母之兄,见于《魏书•高崇传>:“后属兄谦之被害,(道穆)情不 自安,遂托身于庄帝。”据《魏书•高崇传》,道穆与谦之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故有此称谓。

(4)兄弟之妻统称为“娣姒”。<世说新语•贤嫒:》:“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钟不以贵陵郝,

郝亦不以贱下钟。” “叔妻”见于佛经文献,中土文献就笔者所及尚无使用。三国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四:

。女情秩豫兄心存日: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

(二)姐、姐夫、妹、妹夫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姐的称谓有“姊、兄”两类,指称妹的称谓有“妹、弟”两类,

指称姐夫的称谓为“姊夫”类,指称妹夫的称谓为“妹夫”类,合称为“友婿”,列表1l如下: (1)《尔雅•释亲》:“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可见在先秦汉语里称谓词“姊、妹”的

使用者有性别的规定,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逐渐摆脱性别的规定。成为全社会通用称谓,与现 代汉语用法基本一致,例多不赘述。

“阿姊“‘阿妹”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称谓形式,即词缀“阿”加亲属称谓。《木兰诗》: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2)“友堵”是姊妹丈夫的互称,《释名•释亲属>:“两婿相谓日亚⋯⋯又日友婿,言相亲友 也。”<颜氏家训•文章>:“愍楚友婿如从河洲来,得一青鸟。”

分而言之,姐夫谓“姊夫、姊婿”,见于<三国志•蜀志•来敏传>:“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 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后汉书•耿秉传>:“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 先降之。”妹夫谓“妹夫”,见于《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日:“班。王匡之妹夫。”

(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将堂兄、堂弟合称为“从父昆弟、从父兄弟”,将堂姐、堂妹合称

为“从父姊妹”,指称堂兄的称谓有“从兄”,指称堂弟的称谓有“从弟、堂弟”两类,指称堂姐的称 谓有“从姊、堂姊”两类,指称堂妹的称谓为“从妹”,列表12如下:

表12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称谓

(1)《尔雅•释亲》:“兄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景弟。”‘景”写作“昆”。“从父昆弟”先秦已见,后 世通用,例多不赘。“从父兄弟”出现于魏晋时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吴人作《曹瞒 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停之叔父。太祖于悖从父兄弟。”

(2)在先秦汉语中,尚无分开指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的称谓词,直到汉代才出现相关 称谓。“从父兄”见于《三国志•魏志•苟或传》注引l:苟氏家传>:“仲豫名悦,朗陵长俭之少子,或 从父兄也。”“从兄”见于《后汉书•皇后纪•光武郭皇后》:。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 新妻5侯,官至东海相。~从父弟”见于<后汉书•宗室•泗水王歙传>:“歙从父弟茂,年十八。⋯‘从 弟”见于《后汉书•李通传>:。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父姊”见于《:北史•齐宗室诸王列传•彭城

王澈):“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从父姊。”从姊”见于<三国志•吴志•孙琳传>:“亮妃,琳

从姊女也,以其谋告。~从父妹”见于<北史•苏威传':“有从父妹适河南元世雄。~从妹”见于

<后汉书•宗室列传•成武孝侯顺:》:“初,顺叔父弘娶于樊氏,皇妣之从妹也。” (3)因为同祖父的男系亲属在同一个祠堂里祭祀祖宗,所以产生了“同堂”称谓。“同堂姊”

即现代汉语里所说的堂姐。新生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孙耋林传》注引《江表传>:“卿宣诏

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琳同堂姊,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同堂弟”见于

<北齐书•孝昭帝纪>:“帝日:‘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到了唐代,“同”脱落,产生了 “堂”类称谓。

(四)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属于表亲的平辈亲属有三种:姑之子女、舅之子女、姨之子女。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 表兄弟的合称有“姨兄弟”舅子”。表姐妹的合称有“从母姊妹”,指称表兄的有“外兄、姨兄”两 类,指称表弟的称谓有“外弟、姨弟、从母弟”三类,指称表姐的称谓为“姨姊”,指称表妹的称谓 有“姨妹、外妹”两类,列表13如下:

表13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称谓

(1)《尔雅•释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姨之子统称为“姨兄弟”,见于《世说新语•赏誉》:

。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分而称之为“姨兄~姨弟”,分别见于《三国志•吴志• 潘浚传》注引《江表传:》:“时浚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晋书•武陔传》:“(苟)恺时为仆射, 以茂、骏之姨弟,陷为逆党,遂见害。”

(2)“外弟”即表弟,见于<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外兄”即表兄,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过西门外。适见外兄刘伯文,惊相劳问。~外妹” 即表妹,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又女弱独行,岂当有伴耶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

(五)丈夫、妻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丈夫的称谓有“夫、婿、君”类,指称妻子的称谓有“妇、妻、

室、夫人、妪”类,合称夫妻的有“偶、室家、伉俪”等。列表14如下: 表14丈夫、妻子称谓

(1)“夫主”是妻妾对丈夫的敬称,有“丈夫即一家之主”之意。《后汉书•列女传•班昭》:“正 色端操,以事夫主。”

(2)“妪”,原是妇女的通称,可特指妻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彦思夜于被中窃与妪 语,共患此魅。魅即屋梁上谓彦思日:‘汝与妇道吾,吾今当截汝屋梁。’即隆隆有声。~妪”在此 特指妻子,与下文的“妇”同指。

(六)大伯予、大伯嫂、小叔子、小婶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大伯子的称谓有“伯、蚣、兄公”三类,指称大伯嫂的称谓

为“姒”,指称小叔子的称谓有“季叔、郎”两类,指称小婶子的称谓为“娣”,列表15如下:

(1)“婿伯”“伯子”指称大伯子,见于刘宋沮渠京声译《佛大僧大经>:“叔妻即子,婿伯即父。 我亲奉戒,日有隆举,真与圣齐,*正虫鼠。噫乎伯子,焉为斯语。”伯”在古代有兄长的意思,

。婿伯”即夫兄。 (2)“郎”,<说文•邑部》:“鲁亭也,从邑良声。”原是古邑名,后引申作职官名,转而引申为称

谓词。“小郎”“叔郎”指称丈夫的弟弟,分别见于<世说新语•规箴>:“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 妇,不以新妇嘱小郎。”南朝梁任叻《奏弹刘整:》:“叔郎整,恒欲伤害。”

(七)内兄、内弟、内姐、内妹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合称内兄内弟为“甥”“舅”。分别指称为“妻兄”妇兄”两类,列表16

如下:

表16内兄、内弟、内姐、内妹称谓

这一类称谓在上古汉语时期基本已经产生,叙述性称谓“妻弟”见于《后汉书•刘表传>:“又 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子辈称谓 (一)儿子、儿媳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儿子的称谓有“子、男、儿、息、嫡、嗣、胤”等七类,指称儿媳的称

谓有“妇、息妻”两类,列表17如下:

表17儿子、儿媳称谓

(1)“儿”的本义是幼孩、儿童,可特指男孩,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为明确“儿”的 含义,儿子又称“男儿”,中古汉语时期始见,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萨和檀王经>:“生一男儿, 今日已死。”

(2)“息”,《说文•心部:》:“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为气息,引申为生殖繁衍,由此引 申出为儿子之称。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儿息”称呼儿子,晋李密《陈情表》:“门衰 柞薄,晚有儿息。~子息”为同义连文。<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 之娶妇。”同素异序词“息子”见于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张秀携)问畅日:‘卿有 儿死否’畅日:‘有息子涵,年十五而死。”“息男”为大名冠小名的结构,见于魏曹植《封二子为 公谢恩章>:“韶书封臣息男苗为高阳乡公、志为穆乡公。”

(3)“子姓”,泛指子辈,可特指儿子,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十三:“波斯匿王白世 尊日:‘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姓。”

“养子”。指收养的儿子。<后汉书•顺帝纪>:“四年春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 袭封爵。”

“假子”,指夫的前妻或妻的前夫之子,西汉时已见,中古时期延用,如<三国志•魏志•明帝 纪》注引《献帝传》载曹操打败吕布后占宜禄前妻杜氏为己妻,杜氏与前夫所生之子秦朗亦随之 跟进宫中,曹操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日:‘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假子”即称呼己妾与 前夫所生之子。三国时期,妇女离婚再嫁比较常见,夫死寡妇再婚也是允许的,还没有形成妇 女要“从一而终”的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798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31
下一篇2023-12-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