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18)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18),第1张

  〔武功山东西横若屏列。正南为香炉峰,香炉西即门家坊尖峰,东即箕峰。三峰俱峭削。而香炉高悬独耸,并开武功南,若棂门然。其顶有路四达:由正南者,自风洞石柱,下至棋盘、集云,经相公岭出平田十八都为大道,余所从入山者也;由东南者,自观音崖下至江口,达安福;由东北者,二里出雷打石,又一里即为萍乡界,下至山口达萍乡;由西北者,自九龙抵攸县;由西南者,自九龙下钱山,抵茶陵州,为四境云。〕

 初四日 闻夙霾未开,僵卧久之。晨餐后方起,雾影倏开倏合。因从正道下,欲觅风洞石柱。直下者三里,渐见两旁山俱茅脊,无崖岫之奇,远见香炉峰顶亦时出时没,而半〔山〕犹浓雾如故。意风洞石柱尚在二三里下,恐一时难觅,且疑道流装点之言,即觅得亦无奇,遂仍返山顶,再饭茅庵。乃从山脊西行,初犹弥漫,已而渐开。三里稍下,度一脊,忽雾影中望见中峰之北矗崖崭柱,上刺层霄,下插九地,所谓千丈崖。百崖丛峙回环,高下不一,凹凸掩映。隤北而下,如门如阙,如幛如楼,直坠壑底,皆密树蒙茸,平铺其下。然雾犹时〔时〕笼罩,及身至其侧,雾复倏开,若先之笼,故为掩袖之避,而后之开,又巧为献笑之迎者。盖武功屏列,东、西、中共起三峰,而中峰最高,纯石,南面犹突兀而已,北则极悬崖回崿之奇。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雾不收,不几谓武功无奇胜哉!共三里,过中岭之西,连度二脊,其狭仅尺五。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崭削无底,环突多奇,〔脊上双崖重剖如门,下隤至重壑。〕由此通道而下,可尽北崖诸胜,而惜乎山高路绝,无能至者。又西复下而上,是为西峰。其山与东峰无异,不若中峰之石骨棱嶒矣。又五里,过野猪洼。西峰尽处,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闻其上尚有金鸡洞,未之人也。〔于是山分两支,路行其中。〕又西稍下四里,至九龙寺。寺当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开坞成围,中有平壑,水带西出峡桥,坠崖而下,乃神庙时宁州禅师所开,与白云之开观音崖,东西并建寺。然观音崖开爽下临,九龙幽奥中敞,形势固不若九龙之端密也。若以地势论,九龙虽稍下于顶,其高反在观音崖之上多矣。寺中僧分东西两寮,昔年南昌王特进山至此,今其规模尚整。西寮僧留宿,余见雾已渐开,强别之。出寺,西越溪口桥,溪从南下。复西越一岭,又过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坠谷中。〕溪坠于东,路坠于西,俱垂南直下。五里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间,幽爽兼得,亦精蓝之妙境也。从山上望此,犹在重雾〔中〕;渐下渐开,而破壁飞流,有倒峡悬崖湍之势。又十里而至卢台,或从溪右,或从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轰雷倒雪中。但润崖危耸,竹树翳密,悬坠不能下窥,及至渡涧,又复平流处矣。出峡至卢〔台〕,始有平畴一壑,乱流交涌畦间,行履沾濡。思先日过相公岭,求滴水不得;此处地高于彼,而石山潆绕,遂成沃泽。盖武功之东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众峰耸石攒崖,土石之势既殊,故燥润之分亦异也。夹溪四五家,俱环堵离立,欲投托宿,各以新岁宴客辞。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群从东村过西家,正所宴客也。中一少年见余无宿处,亲从各家为觅所栖,乃引至东村宴过者,(唐姓家)。得留止焉。是日行三十里。

 初五日 晨餐后,雾犹翳山顶。乃东南越一岭,五里下至平畴,是为大陂。居民数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东北来,乃何家坊之流也,卢台之溪自北来,又有沙盘头之溪自西北来,同会而出陈钱口。〔两山如门,路亦随之。〕出口即十八都平田,东向大洋也。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陈钱,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车江,二水合而东经钱山下平田者也。路由车江循西溪,五里至七陂,复入山。已渡溪南,复上门楼岭,五里越岭,复与溪会。过平坞又二里,有一峰当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潆峰前而合,是为月溪上流。路从峰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兰冲,颇突兀。又三里登祝高岭,岭北之水下安福,岭南之水下永新。又平行岭上二里,下岭东南行二里,过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润而形巉。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环,有门当隙中,内有精蓝,后有深洞,洞名石城。〔洞外石崖四亘,崖有隙东向,庵即倚之。庵北向,洞在其左,门东北向,〕而门为僧闭无可入。从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饭,而余入洞,欲出为石门寺之行也。〔循级而下,颇似阳羡张公洞门,而大过之。洞中高穹与张公并,而深广倍之。其中一冈横间,内外分两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门口如台。当台之中,两石笋耸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于笋,而色甚古穆,从石底高擎,上属洞顶。旁有隙,可环柱转。柱根涌起处,有石环捧,若植之盘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进,又有一大柱,下若莲花,困叠成柱;上如宝幢,擎盖属顶;旁亦有隙可循转。柱之左另环一窍,支洞益穹。〕及出,饭后,见洞甚奇,索炬不能,复与顾仆再入细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此篇亦为第二次游览雁宕山时所记,第一次游览日期为1613年。

 公元1632年,徐霞客再游雁宕,这次游历主要记录了他探灵峰洞、天聪洞、大龙湫、屏霞嶂等地的观感,此次记游较为具体,对所游经历的细节皆备述其详,生动可感,如游天聪洞时,描绘践木登升的过程即“梯穷济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等细节,不但生动,而且也显示了与自然搏斗的精彩场面。至于对景物的记述,则语词精练,句式匀称,极富节奏感,绘形绘声无不出奇。)

 余与仲昭兄游天台,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山。觅骑出南门,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岭,饭于岩前铺。五里,为乐清界,五里,上盘山岭。西南云雾中,隐隐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郑家岭,十里,大荆驿。渡石门涧,新雨溪涨,水及马腹。五里,宿于章家楼,是为雁山之东外谷。章氏盛时,建楼以憩山游之屐(即供游客栖息),今旅肆(旅馆)寥落,犹存其名。

 二十九日 西入山,望老僧岩而趋。二里,过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梁洞。仍还至溪旁,西二里,逾谢公岭。岭以内是为东内谷。岭下有溪自北来,夹溪皆重岩怪峰,突兀无寸土,雕镂百态。渡溪,北折里许,入灵峰寺。峰峰奇峭,离立满前。寺后一峰独耸,中袭一璺(wèn裂缝),上透其顶,是名灵峰洞。蹑千级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罗汉像俱更新。下饭寺中。同僧自照胆潭越溪左,观风洞。洞口仅半规,风蓬蓬出射数步外。遂从溪左历探崖间诸洞。还寺,雨大至,余乃赤足持伞溯溪北上。将抵真济寺,山深雾黑,茫无所睹,乃还过溪东,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余觉其有异,令僮还招仲昭,亦践流而至,恨相见之晚,薄暮,返宿灵峰。

 三十日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来合,其势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里,入净名寺。雨益甚,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岩夹立,层叠而上,莫辨层次。衣履沾透,益深穷西谷,中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诸胜。二里,至响岩。岩右有二洞,飞瀑罩其外,余从榛(荆棘)莽中履险以登。其洞一名龙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岩突出,若露台然,可栈而通也。出洞,返眺响岩之上,一石侧耳附峰头,为“听诗叟”。又西二里,入灵岩。自灵峰西转,皆崇岩连幛,一开而为净名,一璺直入,所称一线天也;再开而为灵岩,叠嶂回环,寺当其中。

 五月朔(初一) 仲昭与余同登天聪洞。洞中东望圆洞二,北望长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余乃复下至寺中,负梯破莽,率僮逾别坞,直抵圆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则斫木横嵌夹石间,践木以升;复不及,则以绳引梯悬石隙之树。梯穷济(连接)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遂入圆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语。复如法蹑长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龙湫之下,欲寻剑泉,不可得。踞石碛而坐,仰视回嶂逼天,峭峰倒插,飞流挂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挂下的绸练)。西过小剪刀峰,又过铁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层岩之上,下开一隙如门,惟云气出没,阻绝人迹。又过观音岩,路渐西,岩渐拓,为犁尖,复与常云并峙,常云南下,跌而复起,为戴辰峰。其跌处有坳,曰马鞍岭,内谷之东西分者,以是岭为界。从灵岩至马鞍岭凡四里,而崇峦屼嵲,应接不暇。逾岭,日色渐薄崦嵫(yān zī太阳西下)。二里,西过大龙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初二日 从寺后坞觅方竹,无佳者。上有昙花庵,颇幽寂。出寺右,观燕尾泉,即溪流自龙湫来者,分二股落石间,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龙湫溪口。更西二里,由连云嶂入,大剪刀峰矗然立涧中,两崖石壁回合,大龙湫之水从天下坠。坐看不足亭,前对龙滩,后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连云嶂,逾华岩岭,共二里,入罗汉寺。寺久废,卧云师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卧云年八十余,其相与飞来石罗汉相似,开山巨手也。余邀师穷顶,师许同上常云,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门寺为便。时已下午,以常云期之后日,遂与其徒西逾东岭,至西外谷,共四里,过石门寺废址。随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来合,即凌云、宝冠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来之溪,宿于凌云寺。寺在含珠峰下,孤峰插天,忽裂而为二,自顶至踵,仅离咫尺,中含一圆石如珠,尤奇绝。循溪北入石夹,即梅雨潭也。飞瀑自绝壁下激,甚雄壮,不似空濛雨色而已。

 初三日 仍东行三里,溯溪北入石门,停担于黄氏墓堂。历级北上雁湖顶,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渐伏,海屿来前,愈上,海辄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山自东北最高处迤逦即曲折连绵而来,播分散为四支,皆易石而土。四支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汇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芜(草生之地),青青弥望(满眼,视野所及处),所称雁湖也。而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之梅雨,或为宝冠之飞瀑;其北堕者,则宕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既逾冈,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远近无蔽,惟东峰尚高出云表。余欲从西北别下宝冠,重岩积莽,莫可寄足。复寻旧路下石门,西过凌云,从含珠峰外二里,依涧访宝冠寺。寺在西谷绝坞中,已久废,其最深处,石崖回合,磴道俱绝。一洞高悬崖足,斜石倚门。门分为二,轩豁透爽,飞泉中洒,内多芭蕉,颇似闽之美人蕉;外则新箨tuò竹笋之皮高下,渐已成林。至洞,闻瀑声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见。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胁,崖卷成罅,瀑从罅中直坠,下捣于圆坳,复跃出坳成溪去。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宕山第二流也。东出故道,宿罗汉寺。

 初四日 早,望常云峰白云濛翳,然不为阻,促卧云同上。东逾华岩二里,由连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跻级而上,共三里,俯瞰剪刀峰已在屐底。一里,山回溪出,龙湫上流也。渡溪,过白云、云外二庐,又北入云静庵。庵庐与登山径,修整俱异昔时,卧云令其徒采笋炊饭。既饭,诸峰云气倏尽,仲昭留坐庵中,余同卧云直跻东峰。又二里,渐闻水声,则大龙湫从卷崖中泻下。水出绝顶之南、常云之北,夹坞中即其源也。溯水而上,二里,水声渐微。又二里,逾山脊。此脊北倚绝顶,南出分为两支,东支为观音岩,西支为常云峰,此其过脉处也。正脊之东为吴家坑。其峰之回列者,近为铁板嶂,再绕为灵岩,又再绕为净名,又再绕为灵峰,外为谢公岭而尽。脊之西,其坑即龙湫背。其峰之回列者,近为龙湫之对崖,再绕为芙蓉峰,又再绕为凌云,又再绕为宝冠,上为李家山而止。此雁山之南面诸峰也。而观音、常云二峰,正当其中,已伏杖履下,惟北峰若负扆然,犹屏立于后。北上二里,一脊平峙,狭如垣墙,两端昂起、北颓然直下,即为南閤溪横流界,不若南面之环互矣。余从东巅跻西顶,倏踯躅声大起,则骇鹿数十头也。其北一峰,中剖若斧劈,中则石笋参差,乱崖森立,深杳无底。鹿皆奔堕其中,想有陨死亡堑者。诸僧至,复以石片掷之,声如裂帛,半响始沉,鹿益啼号不止。从此再西,则石脊中断,峰亦渐下,西北眺雁湖,愈远愈下。余二十年前探雁湖,东觅高峰,为断崖所阻,悬绠绳索而下,即此处也。昔历其西,今东出其上,无有遗憾矣。返下云静庵,循溪至大龙湫上,下瞰湫底龙潭,圆转夹崖间,水从卷壁坠潭,跃而下喷,光怪不可迫视。遂逾溪西上,南出龙湫之对崖,历两峰而南,其岭即石门东,罗汉之西,南出为芙蓉峰,又南下为东岭者也。芙蓉峰圆亘特立,在罗汉寺西南隅。既至其下,始得路。东达于寺,日已西,仲昭亦先至矣。

 初五日 别卧云出罗汉寺,循溪一里,至龙湫溪口。凡四里,逾马鞍而下。北望观音峰下,有石璺(wèn裂口)若门,层列非一。仲昭已前向灵岩。余挟一僮北抵峰下,循樵路西转二里,直抵观音、常云之麓,始知二峰上虽遥峙,其下石壁连亘成城。又循崖东跻里许,出石璺之上,丛木密荫,不能悬裂,皆可扪而通也。璺外一峰特起,薄齐片云,圆顶拱袖,高若老僧岩,严若小儿拱立。出路隅,居多吴氏,有吴应岳者留余餐。余挟之溯溪入,即绝顶所望吴家坑溪也,在铁板、观音之间。欲上溪左黄崖层洞,崖在铁板嶂之西,洞在崖之左,若上下二层者。抵其下,不得上,出其上,洞又在悬崖间,无可下也。乃循崖东行,又得一石璺,望其上,层叠可入,计非构木悬梯不能登。从此下一小峰,曰莺嘴岩,与吴别。东过铁板嶂下,见其中石璺更大,下若有洞流而成溪者。亟溯流入,抵洞下,乱石窒塞,而崖左有路直上,凿坎悬崖间,垂藤可攀。遂奋勇上,衣碍则解衣,杖碍则弃杖,凡直上一崖,复横历一崖,如是者再,又栈木为桥者再,遂入石璺中。石对峙如门,中宽广,得累级以升。又入石门两重,仰睇其上,石壁环立,青天一围,中悬如井。壁穷,透入洞中。洞底日光透处有木梯,猱升(像猿一样爬上)其上,若楼阁然。从阁左转,复得平墟大丘,后即铁板嶂高列,东西危崖环绕,南面石璺下伏,轩敞回合,真仙灵所宅矣!内有茅屋一楹,虚无人居。隙地上多茶树,故坎石置梯,往来其间耳。下至溪旁,有居民。遂越小剪刀峰而东,二里,人灵岩,与仲昭会。

 初六日 挟灵岩僧为屏霞嶂之游。由龙鼻洞右攀石罅上,半里,得一洞甚奇。又上半里,崖穹路绝,有梯倚崖端,盖烧炭者所遗。缘梯出其上,三巨石横叠两崖间,内覆石成室,跨其外者为仙桥。其室空明幽敞,蔽于重岩之侧,虽无铁板嶂、石门之奇瑰攒合,而幽邃自成一天。复透洞左上,攀藤历栈,遂出屏霞嶂之中层,盖龙鼻顶也。崖端亦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可庐(建房),后嶂犹上倚霄汉,嶂右有岩外覆,飞泉落其前。由右复攀跻崖石,几造嶂顶,为削石所阻。其侧石隙一缕,草木缘附,可以着足,遂随之下。崖间多修藤垂蔓,各采而携之。当石削不受树,树尽不受履处,辄垂藤下。如是西越石冈者五重,降升不止数里,始下临绝涧,即小龙湫上游也。其涧发源雁顶之东南,右即铁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坠为绝壑,重崖亏蔽,上下无径,非悬绠不能飞度也。入涧,践石随流,东行里许,大石横踞涧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捣,两旁峭壁皆斗立,行者路绝。乃缚木为梯升崖端,复缒(zhuì用绳向下吊)入前涧下流,则横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树十丈旗。水从石后建瓴下注,汇潭漾碧,翛(xiāo)然(无拘无束的样子)沁人。左右两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龙湫下坠处也。余两次索剑泉,寺僧辄云:“在龙湫上,人力鲜达。”今仍杳然,知沦没已久。欲从此横下两峰,遂可由仙桥达石室,乃斫木缚梯,盘绝岘者数四,俯视独秀、双鸾诸峰,近在屐底。既逼仙桥,隔崖中断,日已西,疲甚,乃返觅前辙,复经屏霞侧石室返寺,携囊过净名,投宿灵峰。

 初七日 溯寺前溪,观南碧霄冈,轩爽高阔开朗无他奇。又三里,西转,望真济寺在溪北坞中。是溪西由断崖破峡而来,峡南峰为“五马朝天”,峥嵘尤甚。两旁逼仄石蹊,内无居民,棘茅塞路。行里许,甚艰,不可穷历。北过真济寺,寺僻居北谷,游屐旅游者足迹不到。寺右溯小溪三里,登马家山岭,路甚峻。登巅,望雁顶棱簇如莲花状,北瞰南閤,已在屐底。飞舄而下即(飞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称)。四里余,得新庵,弛担于中,溯南閤溪,探宕阴诸胜。南閤溪发源雁山西北之箬(ruò)袅岭,去此三十余里,与永嘉分界。由岭而南,可通芙蓉,入乐清;由岭而西,走枫林,则入瓯郡道也。溪南即雁山之阴,山势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态。溪北大山,自箬袅迤逦而来,皆层崖怪峰,变换阖辟,与云雾争幻,至閤而止。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来会,俱东下石门潭。门内平畴千亩,居人皆以石门为户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则分以溪也。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岩、洞仙岩诸胜。北閤有白岩寺旧址,更西有王子晋仙桥为尤奇。余冒雨穷南閤,先经恭毅宅,聚族甚盛。溯溪五里,过犁头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芜不能入。西十里至庄坞,夹溪居民皆叶姓。散水岩在北坞中,石崖横亘,飞瀑悬流,岩左登岭有小庵。时暮雨,土人留宿庄坞,具言洞仙院之胜。

 初八日 雨未止。西溯溪行三里,山涧愈幽。随溪转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径破云磴而入。东渡溪从之,忽峰回溪转,深入谷中,则烟峦历乱。峰从庄坞之后连亘至此,又开一隙,现此瑰异。执土人问之,曰:“此小纂厝(cuǎn cuò摆设)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复出而渡溪,里许。有溪自东来入,即洞仙坞溪矣。渡大溪,溯小溪东上,其中峰峦茅舍,与前无异。洞仙即在其内崖,倚峰北向,层篁(huáng竹林)翳之。乃破莽跻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渐宽。仍南出庄坞,东还犁头庵,终不得石佛洞道。遂出过南閤,访子晋仙桥,在北閤底尚二十里。念仲昭在新庵甚近,还晤庵中。日已晡,竟不及为北閤游,东趋大荆而归。

宁波的地理位置优越,是历史上通商口岸之一,汇集了众多的旅游资源,景点众多,值得游玩。月湖位于宁波的市中心,北园是个江南小院,南园则是一个现代化的公园,这里适合散步。在宁波,天一阁、鼓楼、天一广场、庆安会馆、老外滩等都不容错过。

景区概况

宁波简称“甬”,名取自“海定则波宁”之意,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已有人在此生活。“大宁波”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是《徐霞客游记》的起始地,是《南京条约》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是中国**摇篮《渔光曲》的拍摄地,也是蒋介石一度的“国民政府指挥中心”这里玩点众多,无论是市区里的月湖、天一阁、老外滩,还是郊区外的东钱湖、雪窦山、蒋氏故里,都值得你一探究竟;这里美食丰富,鲜咸合一的“甬帮菜”、香甜软糯的“小汤圆”、种类丰富的“大海鲜”,都能让你大快朵颐;这里位置绝佳,东临舟山,西临绍兴、杭州,北望上海,南通温州。无论是自驾,还是高铁、飞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都能让你“说来就来”。

一日游步行路线推荐

路线:月湖公园→天一阁→鼓楼→天一广场→庆安会馆→老外滩。

月湖公园:安静闲适的“宁波版”西湖

月湖之于宁波,等同西湖之于杭州。位于宁波市中心的月湖,是这座城市“江南特色”的最好体现。月湖分为南北园,北园像是个江南小院,南园更像个现代的公园。月湖湖畔点缀着庭院和老宅子,服装博物馆、高丽使馆遗址、佛教居士林等景点分布其中,找个宁静的清晨,在这里散步聊天最为闲适。

天一阁:亚洲现存的最老图书馆

天一阁是明朝嘉靖年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书香气息。整个建筑也是一座江南园林,内有假山池塘、亭台轩榭。遥想古代文人,在这里读书写字,是一种怎样的“清悠”。

宁波鼓楼:中西合璧的绝版古城楼

始建于唐朝的鼓楼,也叫海曙楼,是宁波市仅存的古城楼遗址。游人登楼,便可一览宁波城之全貌。鼓楼的下部是中国传统的城楼样式,上部是罗马风格的钟楼,中西合璧的造型别具一格。鼓楼周边有一片仿古的步行购物区,里面有油赞子之类的宁波特色小吃,值得一尝。

天一广场:摩登繁华的现代城市中心

宁波最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不仅是受市民青睐的shopping-mall,更是每位游客的必去之选。购物、娱乐、吃美食,在这里统统都能实现。位于天一广场上的圣母升天堂,更是你凹造型拍大片的好去处。

庆安会馆:汇聚老宁波文化精髓的世界遗产

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应用于此,铸成了这座旷世之作。宫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前后厢房,中国古代建筑大宅之风在这里展现。会馆现改建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

宁波味,这里来寻找

必吃1:缸鸭狗宁波特色饮食店

来宁波,最不可错过的美食就是汤圆了。这家宁波风味老字号,以卖汤圆起家,逐渐壮大。许多来宁波的游客慕名来此,品尝这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手艺。汤团十元六只,价格小贵。店内也有其他宁波小吃提供,菜量不大,但好在价格不贵。

推荐菜:宁波汤圆、蟹粉小笼、原味倭豆饭。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4:00;17:00~20:30。周六,周日10:00~20:30。

地址信息:大庆南路99号来福士广场4楼437号。

必吃2:贴阁碧

贴阁碧在宁波的地位,等同于外婆家在杭州的地位。连锁店颇多,地道的味道,低廉的价格,是你和三两好友聚会的好去处。

推荐菜:蟹炒年糕、招牌生煎、宁波汤圆。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1:00~13:30;17:00~20:30。

地址信息:月湖盛园商业街带河巷40号。

必吃3:宁波状元楼酒店

创建于乾隆年间的老店,是宁波“资格最老”的酒楼之一。这里有入口甜润不腻的冰糖甲鱼,馅料丰富的状元饼,又香又嫩的糖醋排骨。到底什么才是最正宗的宁波味道来一次状元楼就知道了!

推荐菜:状元糕、黄鱼羹、冰糖甲鱼、怀旧糖醋排骨。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0:30~13:30;17:00~20:30。

地址信息:和义路88号和义购物中心(电信局南面)。

1 文言文 徐霞客游记中的 溯江纪源的译文

译文

长江、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是因为它们单独通到大海。我们县正当大江入海的要冲之地,县因长江而得名,也因为到了这里长江的水势浩大而且将要到头了。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望着浩渺的水流击桨,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远;溯流穷源,知道它远的人,也只以为发源于岷山而已。我最初考证典籍的记载,见黄河自积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头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实佩带金虎符。他们的说法不一致,都说是在昆仑山的北面,估计那地方,距岷山西北一万多里,为何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呢?莫非黄河的大处更比长江大一倍吗?等到越过淮河涉过汴河,然后才看到黄河的水流如同衣带,水面宽处不到长江的三分之一,难道长江这样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赶不上黄河吗?到往北经过了三秦地区,南边穷尽了五岭,向西到了石门关、金沙江,然后了解到中国流入黄河的水流是五个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流入长江的水流是十一个省。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算它们水流的吞吐量,长江既然比黄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来就是应该的。

2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

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灿烂得如图画锦绣。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3 求徐霞客游记节选译文

探湖遇险徐霞客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1]。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峰[2]。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3]。

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4],涧底石平如砥[5]。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6],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7]。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8]。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9],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10]。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11],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12]。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13]。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14]。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

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15],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16],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

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18]:“荡在山顶[19],龙湫之水,即自荡来[20]。”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润[21],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反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22],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

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23],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踊跃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

意可行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24],俗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25],寻湖之兴衰矣。

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26]。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27],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28],柔不中杖[29];老柯斩伐殆尽矣[30]!遂从岐度四十九盘[31],一路遵海而南[32],逾窑岙岭[33],往乐清。注释:[1]板嶂岩:一名铁板嶂,石色深褐,方展如屏,故名。

[2]小剪刀峰:因山顶峰尖似剪,故名。另有一峰与之相似而大,谓之大剪刀峰。

[3]马鞍岭:雁荡山东、西内谷的界岭。[4]汤(shāng伤)汤:水大流急之貌。

[5]砥(dǐ底):磨刀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

[6]常云峰:一名灵府山[7]介立:独立。[8]连云峰:亦名连云嶂,著名的大龙湫瀑布即由此峰倾泻而下。

[9]龙湫之瀑:即大龙湫瀑布。万斛飞瀑从连云峰190米高处喷涌下泻,轰雷喷雪,气势极为雄伟。

大旱之时,瀑水则如素练轻纱,飘忽崖际,秀美可爱。清人袁枚有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

五丈以上尚似水,十丈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10]诺讵那:亦译为“诺讵罗”,十八罗汉之一。此指四川高僧罗尧运,相传他在晋永和中率弟子三百,东来雁荡,见大龙湫瀑布,叹为观止,遂坐化于此。

后人因而起塔建寺,尊为开山祖师。[11]廉纤:形容细小。

[12]雁湖山:一名雁湖冈,海拔约1000米。山顶之湖即为雁荡,一名平湖,为秋雁栖息之处,雁荡山亦由此得名。

[13]圮(pǐ痞):毁坏。[14]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15]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清澈。语本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瑶界:琼玉世界,形容清润洁净。[16]海:指东海。

玉环:岛屿名,今为浙江省玉环县。岛上有玉环山,西北与雁荡山隔海相望。

一抹:犹言一长条。[17]垤(dié跌):蚁封。

此泛指小土堆。[18]《志》:指《大明统一志》。

[19]荡:指雁湖。[20]这条记载是不确切的。

徐霞客本着“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精神,冒着葬身深壑的危险,二十年间两次攀登雁荡山顶,终于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纠正了旧《志》的谬说。[21]上湫:指大龙湫。

[22]莲舟:即《游天台山日记》中所述及的莲舟上人。[23]向:从前。

撩:撩拨,挑弄。[24]斗:“陡”的假借字。

[25]履(lǚ吕):鞋。敝:破。

[26]能仁寺:宋初僧全了先建庵于此,咸平二年(999)始建寺,有“雁山第一刹”之称。[27]方竹:亦称四方竹,茎呈钝圆角四棱形,可制手杖。

数握:几把。[28]径寸:直径一寸。

[29]中(zhòng):适合,符合。[30]柯:枝条。

殆(dài代):近,几乎。[31]岐:同“歧”,岔路。

4 谁知道《徐霞客游记》的译文

早上下雨。

走了十五里,路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

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

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

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

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

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

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5 在文言文《徐霞客游记》中“不及返顾”的“顾”是什么意思

“顾”意思:观看。

“不及返顾”释义:没来得及转回来仔细欣赏。

读音:gù

段落全文: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6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全文解释

译文: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7 《徐霞客游记》一篇文章的翻译

自己考虑《大明一统志》说:“雁湖在雁荡山顶,龙湫瀑布的水,就来自雁湖。”

我和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道山岭,完全不见人的足迹。不久山越来越高,山梁越来越狭窄,两边几乎直立,如同走在刀背上一样。

加上棱角尖利的石片突起,每过一道山梁,眼前又显出陡峭的山峰,都好像从刀剑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像这样攀登的情况多次遇到,远远望去只觉得山顶甚至容不下一双脚,怎么可能容纳一片湖水呢?过了一会儿在高峰穷尽处,一块巨石如刀劈的一般,先前担心石头的锋刃划伤人,到这里甚至连脚踩的石锋都没有!在山崖上犹豫不决,又不敢再返回原路。

向下看南面石壁下有一台阶,就让奴仆解下绑腿的四条布带系在一起,从悬崖上吊下去,先垂吊一个奴仆到下面,其余的人依次垂吊下去,本想这样或许能找到向上攀援的路。等到了下面,却仅能容下立足,没有多余的地方。

再看山岩下面悬崖绝壁,深约百丈,打算再向上攀登,而上面的山崖也陡立直上有三丈多高,不可能飞跃而上。只好将所系的布带扔上去试试,布带勒得很紧,被突出的石锋所划,忽然从中间断开。

再想办法续上布带悬空,用尽力气腾跃,才得以登上山岩。等脱离危险,回到云静庵后,时间已近傍晚。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徐霞客游记》 读后感 ,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读后感相关内容推荐↓↓↓

《爱的教育》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伊索寓言》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一

我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离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

公元1586年的有感寒冷的冬天,徐霞客出生在江阴马镇的一个小村子里,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已经41岁了。他的母亲王子孺在怀徐霞客的时候曾做过不同寻常的梦,梦境奇异,等待徐霞客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就给他取名弘祖,后又取字振之,是希望徐霞客长大后能光宗耀祖,振兴已经中落的徐氏家族。徐霞客是徐有勉(徐霞客的父亲)的第二个儿子,他小时候突出的表现更加让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更大的希望。徐家在科举的道路上经历了悲惨遭遇,而在徐有勉那里得到了彻底性的改变,而徐霞客自己也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而是古今历史,山海图经,对各地山水胜景尤其感兴趣。19岁时,徐霞客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的母亲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徐霞客22岁时第一次出游一直到了他逝世前一年,三十多年中,他共有2千次出游,其中两次遇盗三次绝粮,好友去世从人逃遁种种的磨难,并没有难倒徐霞客出游的意志。

伟大的时代出伟大的人,就是因为徐霞客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意志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内完成了一本着作——《徐霞客游记》。

同学们,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同学们,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英桥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二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徐霞客游记》

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的考察旅行,从而开辟了系统地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艰难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经常要攀登悬崖峭壁,穿越激流险滩,顶着狂风暴雨,忍受饥饿寒冷,露宿山野丛林。这些困难都挡不住徐霞客,他不仅一天天、一年年坚持考察工作,而且无论每天的旅途多么艰苦,总要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心得记录下来。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16个省和自治区(按现在行政区划),对各地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最后写成了二十卷的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 日记 体裁写成的,是徐霞客毕生经历和心血的结晶,是一部对地理学的研究于发展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通过阅读了解,徐霞客的整个写作过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于他十分重视实践,他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从而论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实际考察形成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最终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有亲身参加变革这一对象的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三

一个想成大器的人,必须要经历世间的种种磨难,就像一个人在没下雨的时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脚印,相反在泥泞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脚印,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便可明白,一个不经历挫折,不经历磨难,平平凡凡走过一生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只有经历种种挫折的人,他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脚印”,留下辉煌。

这个 故事 讲的是:鉴真和尚刚剃度的时候,做了寺里的脚行僧,化缘时经常遭白眼,于是,他愤愤不平,便不去干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带他到寺前的泥泞路上,把泥泞留痕的道理告诉了他,使他大受启发,终于成了一代名僧。

泥泞的路才会留痕,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不经苦难,就很难成大器,而在苦难跋涉,经风沐雨的人才会有出头之日,那些脚印证明了他行走的价值。

历代许多人都在泥泞中行走过,所以他们便有所成就,比如说: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于是他从小便开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长的路,风餐露饮,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经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坏许多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了理想,还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像这样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时珍,海伦·凯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退缩,比起他们可差远了,比如说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练,一开始练得不错,可渐渐热了起来,我便不想练了,可是没办法,父母逼个不停,我只好惟命是从,可是太热了,我刚坐下就发牢骚,终于我便被酷热战胜了。一事无成。

“泥泞”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人间各种磨练,我只有在泥泞中走,才会留下光辉。我们走远了,但脚印代表汗水无价。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四

读着本地名人的传记,我不仅想起了一本书,白话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画、老照片作插图,别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历历在目,它就是《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江阴马镇人。生于明历十四年。从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使自己成为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 方法 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几笔带过,接下来便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另类”,然而正是他另类的经历辅以奇文妙语,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这个“另类”的布衣之士被人们永远地记住。

他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徐霞客游记》,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野径深幽,有“足不出户,心游天下”之感。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气度!数年如一日,坚持记录野外的所见所闻,从不间断,始成大作,他踏实勤奋的写作态度同样令人钦佩。

读徐霞客文,学做真人。我深深地羡慕和佩服像徐霞客这样的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无论遭受多少打击磨难,到头来依然心存善念、乐观积极。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真心地赞美它们,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抛到脑后,于是乎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开始。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坚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们一般平实中见真奇。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五

有本书看过了一段时间却怎么也忘不了,《徐霞客游记》,当然被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画、老照片作插图,别有一番情趣。

徐霞客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他的游记,关于那些广为人知的事不展开了,在这里只捡几件鲜为人知的小事。

他遭人陷害:“因为顾行生病不能烧饭,我到外面吃了稀粥,立刻出东门去看望静闻。我本来打算把钱给庙里的和尚,让他买些绿豆和杂米来做粥,再用豆芽菜和鲜姜做菜给静闻吃。但是一追问先前给他的钱怎么用了,才得知竟然没买米,都买面饼吃了。我害怕又会这样,就没给他钱,准备自己去买回来给他,可静闻听了庙里的和尚的挑拨,就同和尚一起用难听的话来伤害我。我只好回来了。”

他路上被劫:“早晨开船出发,走着走着,忽然有只船顺水而上,追上了我们的船。船上的人大声吆喝着,强行上了我们的船,掀开我们的船篷,并且说要征用我们的船。混乱中痛打了船夫……所有东西,都被抢劫走了,整条船差不多被洗劫一空。”

他受人接济:“我在家乡时,朋友陈眉公就写信给云南的唐大来说:‘我好友徐霞客游览天下,现在要去探访鸡足山和大来兄。他绝不同于那些有求于平原君的食客,希望好好招待他’等来到云南省城时,我已身无分文……唐大来虽然贫穷,却把陈眉公的朋友也当作自己的朋友,我在贫穷时得到救济,心存感激!”

仆人携款弃他而逃:“早晨起床,仆人顾行还没有来,我正要去查问,这时看见一个和尚慌慌张张地来了,他说:‘悉檀寺的长老让我来迎候您。’我一听就明白是仆人顾行逃走了。又问那个和尚,果然。……我来到寺里,已经是中午。打开箱一看,所有东西都不见了。长老要派寺里僧人去追,我制止了他们,并说“‘追也追不上了,就算追上了也不能强迫他回来,他想走就让他走算了’只是离开家乡三年,我和他一主一仆,形影相依,共度多少难关和险境啊。但他却在万里之外抛弃了我,为何这样狠心啊,心中不免悲伤”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用现代的话就是“另类”,给后人留下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带过几笔,接下来便又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样!由于他的奇文妙语,于是这个另类的人被人永远地记住了。

羡慕和佩服这些人,“出淤泥而不染”,无论遭受多少打击磨难,到头来依然心存善念、乐观积极。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真心地赞美它们,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抛到脑后,于是乎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开始。

我想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六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经过34年旅行而写出的,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历过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超过270多个,并指可以根据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录。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

他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类型,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并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在游历黄山时,记录道: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绿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馨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至,经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羊学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地势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显。说出了慈光寺周围环境状况,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烟缭绕,从石缝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时,受雪封路2个多月,有个早晨让人送粮食进来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没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对地理独特的见解,更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放弃,才使得我们今日可以看见这么多宏伟的著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七

近日,我读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游记》。读后深有感触。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着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着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他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

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八

我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中国近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万卷楼”来 收藏 书,这给了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徐霞客认为一个人要想写出好 文章 ,达到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万卷书以外,还必须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这样,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开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过三十多次盗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途而废。他曾经在 大雪 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黄山的峰顶,就连山上的和尚们也感到万分惊讶!他也曾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万里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徐霞客游记》成为“古今游记之最”!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九

徐霞客是明朝人,徐霞客喜欢读地理和游记,所以,他很想出去考察探险。徐霞客的母亲非常支持他。徐霞客20岁开始游太湖,在外旅游了30年。走遍了16个省和自治区,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

其实徐霞客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进行地理探险考察,他在地理学上最大成就,就是对岩洞,溶洞地貌的考察。

现在人们进岩洞很方便,可是徐霞客进了250个溶洞,历尽了千辛万苦。有时他会踩到蛇,差点就被蛇咬。有时迷了路,会找不到出口。

徐霞客走了500多条河,记录了许多资料,特别是关于长江的起源。徐霞客还知道很多植物的知识,他记下了150多 种植 物。

徐霞客探险了30多年,终于累倒了。去世时,他的床头放着植物标本和写了30年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使我认识到徐霞客是一个做事执着、信念坚定的人,我也要向他学习。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十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一本中国古代地理书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游行,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他一生几乎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书中突出写了天台山、黄山、庐山等名山。

与历代贪恋山水风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对美景发出赞叹,同时对所到的地理、地质、地貌也有详尽的描述和科学观察。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武夷山的一篇日记,游记中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武夷山的美丽风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点—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了。在他的游览过程中,记录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悬棺,最让我感到新奇,这些古老的悬棺躺在险峻的悬崖峭壁的空隙中,饱受风吹日晒,可没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悬棺放到几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诗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个拉开黄山的神秘面纱,将那数不胜数的绚丽风景公布于众。他是多么自在和清高啊!他不仅是一位将功名利禄抛之脑后的奇人,也是终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响的伟人。他的旅行不仅美丽神奇,而且还十分惊险刺激,他已经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了。这种富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仅会受到旅游者的推崇,也同样使身为中学生的我受益匪浅。

书中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似乎在催动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里获得知识。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范文 10篇相关文章:

★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5篇

★ 《老残游记》读书感悟作文范文10篇

★ 《长征》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范文10篇

★ 老残游记读书心得体会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五年级优秀作文10篇

★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范文5篇

★ 《海底两万里》的看书心得体会和感悟范文10篇

★ 红色书籍读书心得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与教育意义初二作文10篇

★ 《格雷佛游记》读书笔记小学生范文汇总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原文: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740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