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第1张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及注释

翻译 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濛濛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注释 1肩舆(yu):一种用人力抬摃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2胜:美景。辄(zhe):总是,就。3酌茗(ming):品茶。静筵(yan):指素斋。筵,酒席。4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5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6卞(bian)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7震泽:太湖。8旷荡:旷达,大度。9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十墟落:村落。⑾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濛濛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诗词作品: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端午节、纪游、写景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的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歌,被誉为“苏轼情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幕遮》这首词。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对他的妻子王弗之的思念之情。下面是《苏幕遮》的原文和翻译:

翠屏山边杏子生,半破轻纱,青鸟飞来音信少。九曲黄河万里长,猿啼一夜秋风凉。回头天已暮,白发徐行,夕阳无限好。

翠屏山,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是苏轼的故乡。杏子是春天里的一种水果,生长在山上。苏轼用翠屏山和杏子来描绘他们相识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词中还出现了“轻纱”和“青鸟”,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词的情感色彩。青鸟飞来,却没有带来音信,暗示了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之深。

“九曲黄河万里长”,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苏轼用它来比喻时间的长久。而“猿啼一夜秋风凉”则是在描写苏轼的孤独和凄凉。

最后一句“夕阳无限好”,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感悟。他已经年老色衰,但他依然能够欣赏到夕阳的美好,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也是苏轼一生的精神追求。

探寻苏轼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苏轼的爱情观和人生观都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他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恋爱至死”,他认为爱情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东西,即使分离也不能熄灭。他对妻子的思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轼的人生观则是“豁达乐观”,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每一刻。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他用自己的乐观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波折。

苏轼的爱情观和人生观都是他人格的体现,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因素。他的诗词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新城道中二首原文: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新城道中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著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注释 1东风:春风。2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3絮帽:棉帽。4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5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6饷:用食物款待别人。7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辔(pei):缰绳。8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9卷旆(pe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十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新城道中二首鉴赏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著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像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诗词作品: 新城道中二首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春天、写景、喜悦、热爱、自然

原文:某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注释〕 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元丰三年(1080)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居此地,自号“东坡居士”。 陂:梯田。 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疮疖。 青蒿: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可用以入药。 黑牡丹:牛的戏称。

鉴赏: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受极度挫折时,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严酷的现实和纷繁的人生或许他会颓废丧志,甘与蹇运共沦落;或许他会强作欢颜,故显洒脱,却掩饰不住心灵的失落。于是,一切自我的价值在丧失,生命的力量在消逝,最终无可奈何地卷入痛苦命运的旋涡。然而,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当苏轼被朝廷的一些权贵罗织罪名,受弹劾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面对着残酷而痛楚的命运,他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也许是兴致盎然,也许是环境的磨难炼就了他通达的性情,此时,身居贬地的苏轼,已无种种失落、愤懑的情绪。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命运在无所顾忌地作弄着他,但他没有被折屈,他已用自己全部身心的力量,对现实痛苦的人生进行淡泊而又欢悦的自我调节。他轻松而又自豪地写信告知对方,他已亲自开垦梯田,播种稻谷,五十亩的田地,是他和患难与共的妻子自劳自作的自由天地。在以往的官场生涯里,他已尝够了冷漠、虚伪和逢迎的滋味,因而更感到劳动的轻快和洒落。尽管耕作或许艰辛而单调,收获又是那样微薄,仅能赖以度日,然而,正是这种富有乡村情调的劳作,弥合了他的心灵创伤,唤起他无限自豪感:这是一块无所拘束的天地,他洒下了汗水,留下了脚印;这是毫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劳动,劳动的情趣在于他与自然融合成一体,并且通过有限的对自然的征服,实现他身心的全部价值,证明了现实生活环境中充满自信的自我的存在。

仿佛在同人拉家常,说故事,苏轼饶有兴趣地告诉对方一件有趣的事:一头耕牛发病,气息奄奄,而精于医术的牛医却诊断不出是何病症,不知所措,还是朝夕相处的老妻懂行,对症下药,果然药到病除。这真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然而苏轼却郑重其事地大书特书。不难想象他命笔诉说时那种眉飞色舞的神情,那种轻松、洒脱的情怀。他不是想以饭后茶余的琐事激起对方的兴味,而分明在倾吐自己领略乡间生活情趣之后的轻逸、愉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737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