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句子.可以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也可以来写一写你积累

本学期,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句子.可以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也可以来写一写你积累,第1张

『林徽因美文』: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2、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3、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4、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5、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6、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或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7、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9、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0、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1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12、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喜或悲。你在这场戏中扮演的那个我,我在那场戏里扮演这个你,各自微笑,各自流泪。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你记住也好,你忘了也罢,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13、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14、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记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地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里。

15、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悲伤惆怅的时候,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或许因为我们都太过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想当初站在离别的渡口,多少人说出誓死不回头的话语。到最后,偏生是哪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将泛黄了的青春书册一遍又一遍翻出来阅读。

16、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过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

17、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18、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19、幸福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乐。

20、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2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让岁月的青苔覆盖,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也许真的如此,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良药,它可以治愈你的伤口,让曾经刻骨的爱恋也变得模糊不清。

很美的文字哦,希望采纳!!

文章细节描写比较到位但不连贯,结尾不好,整篇文章给人以突然的感觉,前后不呼应,首尾没有渲染便直接下笔,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可以给60分及格,我是高中毕业的水平,给的是我现在的标准,如果你是初中生的话给80,小学生给95

思路:从题目入手,结合学生预习,介绍霍金的情况,为深入阅读课文作好铺垫工作。

1、我们已经作过预习,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所了解的霍金。

学生介绍集中于两部分:

霍金的科学成就——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时间简史》,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

霍金的疾病——卢伽雷氏症,绝症。最后他的身体会象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

老师的补充:

霍金的一首诗——“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点拨)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我们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否有边际,是否有一天会消亡?你可曾追寻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数人成年后忘怀的问题,霍金等科学家却执著地追寻着……

霍金的疾病——请同学们想象以下自己若患有此病后的感受。霍金说:“我得病后的一个体验是: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点拨)是什么支撑着霍金活下去并继续在科学道路上跋涉?(生答: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是的,这种精神与霍金在科学上的伟大发现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

2、“邂逅”何意?(生答:偶然相遇。)偶然的相遇却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来邂逅这位伟人吧。

(三)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把握课文的结构、主旨、写作特点

请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并在全班交流。

比较集中的问题:

1、为什么作者写遇到霍金时,要着重强调他“与照片上见到的一模一样”?

(点拨)请学生朗读这句句子,一遍保留这半句话,一遍去掉这半句话。

学生互相讨论感受,明确:这是一种惊喜感受的表达。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仰慕已久的伟人,作者不免有不能确信之情,所以要“确认”一下。

(进一步点拨)作者对霍金仰慕已久吗,何以见得?

生答:第一小结作者写得很明确。第二小节我与博士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从侧面写出霍金的伟大。

2、霍金的目光既可看作极度冷漠,也可视为极有魅力,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互相讨论。

(点拨)可结合背景材料。

生答:这目光反映了一个与严酷命运作战的不屈灵魂,是坚毅不屈精神的反光。一个生长在鲜花与阳光中,一路顺风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目光的。所以作者做这样的描写。

3、当遇到心中的“偶像”时,为什么我却“呆滞”了,什么也没有做?

生答:是因为太崇拜他了,所以如此。

生反对:其实“我”当时是想拍照的,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控制住了自己。书中有“摸了摸照相机”的描写。

(点拨)是什么原因呢?文章中怎么写?

生答:“或许是……”“或许是……”两段。一是感到不应该打搅这位不屈的斗士,这是对个人价值的应有尊重。另一个是当时的人们的行动感染了我。

(再点拨)当时周围的人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举动呢?

生答:都是出于尊重之心。

4、“不幸”和“幸运”之说是否矛盾?

生答:不矛盾。霍金身患绝症是不幸的,但是他却能够在外界的帮助下完成对命运的抗争,因此是幸运的。

(点拨)外界的哪些帮助?

生答:两点——A、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可能。B、他生活在一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中。

(点拨)作者更强调哪一点?

生答:后一点。书中有“更”字说明这点。

(进一步点拨)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剑桥就是这样环境的代表。

冬爷爷带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也准备好了新一轮的旅行。她派出了她的小使者,到人间来散播她即将到来的消息。

  “大家好,我是春姑娘的使者!春姑娘要来了!”“是吗?”“天哪,太快了吧!太快了吧”来不及多说,大家都忙着去做准备迎接春姑娘了。

  蓝天姑娘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纱裙,把原来就碧蓝的自己,打扮得更加清新靓丽。她还戴上了许多白云发卡,使自己更加美丽动人。大地姐姐披上了一件漂亮的绿丝绸,召唤花儿妹妹来打扮自己。小草弟弟也不甘示弱,戴上了一顶绿色的宝石皇冠,披上了一件帅气的绿披风大家都花尽心思的打扮自己,都想给春姑娘展示最美的自己。

  春风,春雨,太阳也忙了起来。春风轻拂大地,把春姑娘快要到来了的信息传递给世间万物。春雨小弟弟更是调皮,掉下了几粒“银豆豆”,因为太阳公公又一次把他的“泼水节”给搅和了。太阳公公则在一旁忙不迭说对不起,时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嘴中呼出的热气洒向万物众生。

  小鸟们也展开了很久未展示的歌喉:“欢迎春姑娘!”“谢谢春姑娘带来了勃勃生机”小朋友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穿上了自己最美的衣裳,一起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正在大家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小草弟弟突然问道:“春使者说,春姑娘两天后就到,但现在已经第五天了,怎么还没有看见她呢?”“对呀,春姑娘呢?”大家也产生了疑惑。“我们快去找春姑娘吧!”蓝天说。于是大家都四处寻找了起来。这时,聪明的小朋友喊道:“大家不用找了,春姑娘不是已经来了吗?”大家纷纷思考了一会,都恍然大悟:“对呀,春姑娘已经来了!”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知道春姑娘在哪里吗?

高中文理综合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文理综合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这篇?

《三个小女孩》

——作者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

  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后来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上面是华华的故事。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学校领导陪我参观,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

  上面是吴双的故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姓贾,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学国文出身,刚强,正直,干练,是一个决不会阿谀奉承的硬汉子。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格与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温柔,淳朴,感情充沛,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感情超过了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坏人,却是个才女,写诗,写小说,在延边地区颇有点名气,研究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与禅学,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女青年学者。10年前,我在北大通过刘 教授的介绍,认识了她。去年秋季她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重返北大,算是投到了我的门下。一年以来,学习十分勤奋。我对美学和禅学,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并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写成了文章,但实际上是“野狐谈禅”,成不了正道的。蒙她不弃,从我受学,使得我经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许我那一些内行人决不会说的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对她有了点用处连这一点我也是没有自信的。

  由于她母亲在北大学习,未未曾于寒假时来北大一次。她父亲也陪来了。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文宏说她是娇生惯养惯了,有点自我撒娇。但我看不像。总之,第一次见面,这个东北长白山下来的小女孩,对我成了个谜。我约了几位朋友,请她全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我身居师座,兼又老迈,文宏便扶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说老实话,我虽老态龙钟,但却还不到非让人搀扶不行的地步;文宏这一番心意我却不能拒绝,索性倚老卖老,任她搀扶。倘若再递给我一个龙头拐杖,那就很有点旧戏台上佘太君或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派头了。然而,正当我在心中暗暗觉得好笑的时候,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

  过了不久,未未就回到了延吉。适逢今年是我85岁生日,文宏在北大虽已结业,却专门留下来为我祝寿。她把丈夫和女儿都请到北京来,同一些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朋友,为我设寿宴。最后一天,出于玉洁的建议,我们一起共有16人之多,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我早就熟悉,六七十年前,当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晚饭后,常常同几个同学步行到圆明园来散步。此时圆明园已破落不堪,满园野草丛生,狐鼠出没,“西风残照,清家废宫”,我指的是西洋楼遗址。当年何等辉煌,而今只剩下几个汉白玉雕成的古希腊式的宫门,也都已残缺不全。“牧童打碎了龙碑帽”,虽然不见得真有牧童,然而情景之凄凉、寂寞,恐怕与当年的明故宫也差不多了。我们当时还都很年轻,不大容易发思古之幽情,不过爱其地方幽静,来散散步而已。

  建国后,北大移来燕园,我住的楼房,仅与圆明园有一条马路之隔。登上楼旁小山,遥望圆明园之一角绿树蓊郁,时涉遐想。今天竟然身临其境,早已面目全非,让我连连吃惊,仿佛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笔下的Rip Van Winkle,“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等他回到家乡的时候,连自己的曾孙都成了老爷爷,没有人认识他了。现在我已不认识圆明园了,圆明园当然也不会认识我。园内游人摩肩接踵,多如过江之鲫。而商人们又竞奇斗妍,各出奇招,想出了种种的门道,使得游人如痴如醉。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痛痛快快地畅游了半天,福海泛舟,饭店盛宴。我的“西洋楼”却如蓬莱三山,不知隐藏在何方了

  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我上面已经说到,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小肖为此曾在事前建议过:临别时,谁也不许流眼泪。在许多人心目中,我是一个怪人,对人呆板冷漠,但是,真正了解我的人却给我送了一个绰号:“铁皮暖瓶”,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我自己觉得,这个比喻道出了一部分真理,但是,我现在已届望九之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天使和撒旦都对我垂青过。一生磨炼,已把我磨成了一个“世故老人”,于必要时,我能够运用一个世故老人的禅定之力,把自己的感情控制住。年轻人,道行不高的人,恐怕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现在,未未和她妈妈就坐在我的眼前。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大讲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又引用俗语:“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自谓“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大概为了遵守对小肖的诺言,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地流个不停。我那八十多年的定力有点动摇了,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他那名垂千古的《别赋》中,就找不到对类似我现在的心情的描绘。何况我这样本来无才可尽的俗人呢我挽着未未的胳臂,送她们母女过了楼西曲径通幽的小桥。又忽然临时顿悟:唐朝人送别有灞桥折柳的故事。我连忙走到湖边,从一棵垂柳上折下了一条柳枝,递到文宏手中。我一直看她母女俩折过小山,向我招手,直等到连消逝的背影也看不到的时候,才慢慢地走回家来。此时,我再不需要我那劳什子定力,索性让眼泪流个痛快。

  三个女孩的故事就讲完了。

  还不到两岁的华华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百思不得其解。

  五六岁第一次见面的吴双,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千思不得其解。

  12岁的下学期才上初中的未未,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万思不得其解。

  然而这都是事实,我没有半个字的虚构。我一生能遇到这样三个小女孩,就算是不虚此生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吴双恐怕大学已经毕业了,因为我同她父亲始终有联系,她一定还会记得我这样一位“北京爷爷”的。

  至于未未,我们离别才几天。我相信,她会遵守自己的诺言给我写信的。而且她父亲常来北京,她母亲也有可能再到北京学习、进修。我们这一次分别,仅仅不过是为下一次会面创造条件而已。

  像奇迹一般,在八十多年内,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一点甜美,保留一点幸福,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雷雨》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独特地位的戏剧名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4第二课《雷雨》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午饭后”至“……”这是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和省略的剧情。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本幕戏省略的情节是:鲁侍萍来到周公馆,从室内的摆设,特别是摆在桌上的自己年青时的相片,发现这里的主人就是三十年前情人周朴园,又从与繁漪的交谈中得知女儿四凤与周家的大少爷相恋,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可怕命运又在女儿身上重演。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第二部分,“周朴园 (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至“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这是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认。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使得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地吸引读者和观众。本场戏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周朴园 (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 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周朴园 (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至“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这个片断写鲁侍萍和周朴园在周公馆邂逅相遇。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因此把她当作下人,不屑一顾。而鲁侍萍却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自己三十年前的恋人和现在的仇人,因此一边应答周朴园的提问,一边“看着他”。这“看着他”三字含意无穷,表现了侍萍此时此地特有的复杂感情:她“看着他”,他是不是还能认出她他是不是还如当年冷酷无情她“看着他”,这三十年来,他的心到底变得有多黑]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鲁侍萍说这句话时内心的想法是,你难道认不出我了这句话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鲁侍萍不愿一见面就立即离开,所以通过这句台词挑逗周朴园继续下谈。]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有一种“燕子归来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觉得她很奇怪”,因而让她“站一站”,并询问她贵姓。正是有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他与鲁侍萍的距离。]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明知故问,以挑起周朴园对往事的回忆。]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至“鲁侍萍 哦,好地方”,这个片断是写周朴园与鲁侍萍“套近乎”。周朴园从口音和交谈中,知道鲁侍萍不仅和自己是同乡,而且还是同在无锡长大的同辈人,于是有了一种“知遇”之感。因为和鲁侍萍有了这一层共同的感情基础,就自然地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向眼前的这个难得的“知己”透露内心的隐秘。周朴园说:“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反映周朴园对往昔的眷恋,为下文写他对梅**的记念埋下伏笔。鲁侍萍说:“ 哦,好地方。”这是一句双关语,表面上鲁侍萍附和周朴园的说法,实际上是说那是你的好地方,但是对于我,是为了你流尽了血和泪的伤心地。]

第一层次,“周朴园 (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至“鲁侍萍 哦,好地方”。写周朴园和鲁侍萍邂逅相遇,由陌生到认出是同乡,进而产生一种亲近之感,为下文写周朴园吐露心中隐私张本。

周朴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周朴园问:“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是回答说“也许知道”,而是回答说“也许记得”。这里的潜台词是:你当年犯下的罪行,我岂只知道,而是刻骨铭心地记在心里。]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故意挑起周朴园继续往下谈。]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鲁侍萍的这一句反问,蕴含着很多的内容:当年你周朴园对我们母子是生是死不闻不问,那么冷酷残忍,三十年后却又是“问”又是“派人打听”,那么关切动情,莫非这狼心狗肺的东西真的良心发现,改恶从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这句台词很有戏味,提起三十年前的往事,周朴园说“没有人知道”“大家都忘了”,鲁侍萍则一再提醒“也许记得”;现在周朴园说出这三十年前的往事,问“你知道么”鲁侍萍反而佯装“不敢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往下看。“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原来受尽苦难和折磨的鲁侍萍,已经没有了当年热恋的激情,她不想急于和周朴园相认,她现在要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看一看,这个当年的负心汉,他的情究竟是真还是假,这个当年把他赶出家门的怨家仇人,他的心究竟有多黑于是,下面就来戏了,这一场戏对周朴园来说,是假戏真演,对鲁侍萍来说,是真戏假演。]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从表面看,鲁侍萍是在驳回周朴园对梅**的赞美,她像在贬低自己,实际上鲁侍萍是在心里说:我是你的侍女,用不着你的抬举;我也并不贤慧,因为你使我害死了自己的亲娘,用不着你来恭维;当年我和你是私通,被你始乱终弃,毋须你来美化。这段话暗藏机锋,语带嘲讽,揭露了周朴园感情的虚伪,表现了她痛苦和懊悔的内心。]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①地)哦。(①涔涔:cén cén,形容汗水不断地流。)[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周朴园遵奉母亲的旨意,和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侍萍赶出了家门,还让她抱走病得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侍萍被逼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周朴园对于自己在三十年前犯下的罪恶,原以为知道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现在活着的人“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罪恶,可以瞒天过海了,没想到有人仍然知道得这么详细,这么清楚,能够揭穿他的老底,这事大出他的意外,使得他“汗涔涔地”,紧张惶恐到了极点。]

鲁侍萍 她不是**,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眼前的这个人不仅知道事情的原委,而且还知道梅**“她叫侍萍”,周朴园对此感到意外,也感到吃惊,所以禁不住“抬起头来”,问“你姓什么”。心里想,莫非你是梅家的人不然,你知道的怎么这么多]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第二层次,“周朴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至“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这是本场戏的第一个高潮,写周朴园由于对梅侍萍的怀念,和鲁侍萍谈起了三十年前的往事,鲁侍萍趁机用局外人的身份和口气,控诉了周朴园三十年前对她始乱终弃,赶出家门,逼上绝路的罪恶。周朴园原以为当年犯下的罪恶完全可以遮掩过去,没想到眼前的人却知道得这么详细,于是惊惶恐惧,疑窦顿生,鲁侍萍平静地回答“我姓鲁”,周朴园如释重负,刚刚掀起的波澜转趋平静。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把梅**逼上绝路,这明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为什么鲁侍萍反而轻描淡写地把它说成是“闲事”原来这句台词的言下之意是:你周朴园干的丧尽天良的坏事还少吗这梅**的事,对你来说,只是小菜一碟,闲事一桩,何必那么装模作样,故作多情剧本故意采用化大为小、正话反说的手法,对周朴园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鲁侍萍心里说:三十年了,才想到“把她的坟墓修一修”,用不着你这虚情假意了,她没有死。]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前面的“怎么”还有点漫不经心,这里的“什么”惊愕到了极点,情绪发生急骤的变化。]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她又被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赏析这几句台词,请特别注意标点符号表达的感情,周朴园听到梅侍萍“现在还活着”,是“惊愕”,而不是“惊喜”!听到梅侍萍被救活了,是问号,而不是叹号!只有将信将疑,没有丝毫喜悦。]

鲁侍萍 以後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这里的潜台词是:我知道的你全知道,我不知道的你竟然也知道,你这个人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从“(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到“(忽然立起)你是谁”说明周朴园的恐惧在加深,疑虑也在加深,戏剧掀起了又一个高潮。鲁侍萍再一次平静地回答:“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化波澜为止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鲁侍萍已经知道周朴园只对死去的“她”有情,而对她的被救并不欣喜,也不感兴趣,下面鲁侍萍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进一步试探他对活着的她究竟是什么态度,于是又开始了一步步的探问。]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这是周朴园惊恐万状地问。接连三个问句,而且都用短句,表现周朴园内心极度的恐慌。“什么”大吃一惊,怀疑自己听错。“她就在这儿”表示难以置信。“此地”希望这不是真的。]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鲁侍萍再次肯定。“此地”双关语,意谓不仅在这个城市里,而且就站在你的面前呢。]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鲁侍萍第一次从正面试探,他对她究竟是什么态度。]

周朴园 不,不,不用。[周朴园一迭声的否定,表达了他内心的慌乱,他对活着的梅**连见一见都不愿意。]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这是鲁侍萍用局外人的身份控诉了周朴园给她造成的一辈子的痛苦后,第二次从正面试探他对她的态度。读这几句台词要联系下文鲁侍萍对待周朴园5000元支票的态度,就可以知道这不是鲁侍萍向周朴园乞求,而是要试探一下当年把她们母子俩推向死亡深渊的这狼心狗肺的东西,还有没有一点慈悲的心怀。]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既不愿见面,也不愿帮助,周朴园虚伪的感情终于原形毕露。周朴园明明在内心里不愿意帮助侍萍,但到后来却又拿出5000元,说是“留着你养老”,前后对比就更能看出周朴园是想用钱来收买侍萍,以堵住她的嘴巴。]

第三层次,“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至“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这是本场戏的第二个高潮。如果说剧本前面是写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的态度,那么这里则是写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的态度,如果说前面是周朴园主动表白他对死去的侍萍的感情,那么这里则是鲁侍萍主动试探他对活着的侍萍的感情,如果说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充满了眷恋和怀念,那么对活着的侍萍则是冷漠和无情。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揭露了周朴园残忍、自私、冷酷、无情和虚伪的本质。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老爷,没有事了”这是鲁侍萍第二次向周朴园提出同样的问题。初一见面,周朴园认不出她,可以理解,所以鲁侍萍提出这个问题,心情比较平静;但到现在,他竟然仍旧认不出她,这时的她内心非常激动,“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难道你到现在还认不出我难道你真的认不出我了吗难道我真的衰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了吗这是酸楚的眼泪,也是绝望的眼泪,更是怨恨的眼泪。她没有想到这个三十年前被她深深爱过的男子,竟然这样忘情;这个三十年前把她赶出家门的负心汉,依然如此铁心!]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一闪念之间,鲁侍萍决定不再旁敲侧击,而是正面亮相,她要直面周朴园,看看他到底是一幅什么心肠。]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①,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①窟窿:kūlónɡ,孔、洞。)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周朴园不敢相信这是梅侍萍,又不能不确信这的的确确是梅侍萍。这句台词逼真地表现了他当时犹豫矛盾的心态。]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这句台词表现了周朴园此时此刻微妙的心理。前一句用叹号,表示相认无可回避,无可奈何,不能不认。后一句用问号,表示相认难以置信,侍萍怎么是你你怎么会是侍萍侍萍怎么会变成这样不敢想,不敢信,不敢认,不想认。]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响。[这段舞台提示,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他“望望柜上的相片”,那是当年的那个“很贤惠”、“很规矩”的侍萍,是他怀念中的、想象中的侍萍,是他所需要的侍萍。“又望侍萍”,这个站在眼前的老妇人是我的侍萍吗不,你不是“侍萍”,你是四凤的妈,你是鲁贵的老婆!这段舞台提示,通过对周朴园的动作和形态的描写,暗示了周朴园仅在嘴上与鲁侍萍相认,但在心里并没有和鲁侍萍相认。剧本的深刻性在于,它揭示了这种相认的实质,对于周朴园来说,相认仅是嘴上的,他在内心里和鲁侍萍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于鲁侍萍来说,她已经清楚周朴园的本性,她要揭穿周朴园的虚伪,她要控诉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她要说出这三十年来所受的委屈和苦难,因而才有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老爷,没有事了”至“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响”,这个片断写鲁侍萍正面亮相,周朴园和鲁侍萍终于相认。]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剧本前面先后写了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所抱的态度,对活着的侍萍所抱的态度,从这里开始写他对眼面前的侍萍所抱的态度。“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你这个鲁侍萍,你这个作为鲁贵老婆的鲁侍萍突然从天而降,是不是要来敲诈我]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726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