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手抄报内容资料整理

数学手抄报内容资料整理,第1张

数学手抄报内容资料整理

 一、课题的来源和期望目标

 课题的提出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是新课标指出的学习数学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数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实践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前不久,学校展览了高年级学生自创的语文手抄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同学们围着展版兴致勃勃地看着、读着、议论着,都放学了,他们仍然流连忘返。看到此情此景,我深深感觉到, 孩子们喜欢这种学习活动。于是,我决定在我所施教的班级组织辅导学生创编数学手抄报,希望这项活动在丰富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内容、方式的同时,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期望目标

 学生方面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活动, 丰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开阔其数学视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活动, 巩固、深化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方面

 通过此项研究活动, 探索出指导小学生创编数学手抄报的方法和途径。

 数学手抄报内容图例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大黄山镇中心小学 五(3)班全体学生(共35名)

 本校五年级共三个班,我执教两个班,从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活动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谈话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的了解面、对办手抄报的态度及对办报方法的掌握情况、数学成绩在整个五年级的相对地位等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http://www51scbcom

 在研究活动结束之际再次对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前调查向对比,便于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效。

 2、行动研究法

 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制定出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然后边行动,边研究,边总结, 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3、文献法

 尽管关于小学生数学手抄报的创编研究方面的直接文献较少,但我们仍然要搜集与之相关的参考文献,把握这些文献的精神实质,以期帮助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4、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选取两个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有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为课题研究结论提供充足的依据。

 三、研究涉及的理论领域及要学习的内容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

 3、《教育与人的发展 》

 4、《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

 5、《从课题申报到结题 》

 6、《问卷编制指导》

 7、《统计分析指导》

 8、《小学生数学报》 江苏教育报刊主办

 四、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1、 起始阶段(2005年11月)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完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4月)

 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制定初步研究方案,然后采用 行动研究法, 边行动边研究,采集、积累、分析各种资料,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研究方案,逐步探讨出指导小学生创编数学手抄报的方法和途径。

 3、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

 基本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进行全面总结,写出课题研究报告, 申请结题, 并进入成果的推广、应用阶段。

 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一)、理论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为此,我制定了系统的教研学习制度:每周两次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新大纲 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性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等教育理论书籍,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除此之外,还要认真阅读校图书室订阅的《江苏教育研究》、《徐州教育科研》、《小学数学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要充分利用电脑进行网上学习。

 (二)、问卷调查

 在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的基础上,认真设计调查方案,从中心小学五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和途径、对编制手抄报的态度及对办报方法的掌握情况。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所有答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工作至十一月底顺利完成。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习兴趣

 认为数学学习枯燥

 学习消极被动

 认为数学学习有趣

 人数

 20

 10

 5

 百分比

 571%

 286%

 143%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极少数学生是因为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有缺陷,学习数学比一般学生要困难,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体验到愉悦感、成功感,由此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学习比较枯燥,数学学习活动无非就是做各种练习题,而且练习形式也很是单一,多是计算、解答应用题等。由于数学学习缺少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习形式的单调,使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了。

 2、学习方法和途径

 认真完成

 作业

 主动自学课本

 阅读相关书籍

 从生活中

 学习

 人数

 35

 3

 6

 4

 百分比

 100%

 86%

 17%

 11%

 除了在老师的组织下从数学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以外,所调查的35名学生都能认真完

 成

 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3人能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本,占总数的86%;有6人经常通过阅读课外书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占总数的17%;有4人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从生活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占总数的11%。正是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单一,致使被调查的35名学生中,有13名学生不知道一个数学家的名字,占总数的371%;只知道一个数学家的有11人,占总数的314%;知道三个及三个以上数学家的学生仅有4人,仅占总数的114%。那么,知道数学家事迹的学生就更是寥寥无几了,仅仅有3人。可见,我们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多么的单一,数学学习的视野是多么的狭窄!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是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把数学学习定位于学好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以取得上级教育部门对其教学质量的认可,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定位于考得高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试想,如果我们数学教师,能认真按照《课标》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经常主动地给学生提供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或者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了解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组织、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好数学、发展能力,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吗?

 3、关于手抄报

 不 喜 欢

 一 般

 喜 欢

 人数

 2

 15

 18

 百分比

 57%

 429%

 514%

 在被调查的35名学生中,有18人喜欢编制手抄报,占调查总数的514%;不喜欢编制手抄报的有2人,仅占调查总数的57%。孩子们喜欢编制手抄报,是因为这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工作:实践活动,实际调查,搜集、筛选、编排资料,报头制作、版面设计、画图着色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活动,也能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通过阅读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学生对手抄报的编制方法了解得非常少,对报头的设计、版面的设计、颜色的搭配、资料的搜集等知识仅仅是从别人制作好的小报上自悟出来的,虽然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许多同学也制作过语文手抄报,但语

 文

 老师并未做过具体的指导工作。

 调查结论如下:

 小学数学学习的现状是: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他们大多是为了取得高分能得到父母、老师的赞赏或者为了今后考高中上大学打好基础而学习数学,他们学习数学的空间和时间比较狭窄,一般只限于学校、教室、数学课本,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方法比较被动,学习的内容较为枯燥。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如果小学生能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能注意从多种途径去了解数学、学习数学,那么他们对数学学习定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必然会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教师方面: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尽管《数学课程标准》早已于2001年就出版发行,但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仍十分令人担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上级教育部门对“应试教育”避而不提,但对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却仍以“统考”、“抽考”等形式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把学习课本知识看得过重,甚至看作数学学习的全部,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也就导致我们的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致使大部分学生机械地、被动地学习数学,致使一小部分学生厌学。许多学生一提起数学,就仿佛掉进了“题海”,就仿佛被压在了大山之下,顿时失去了生气。

 (三)、实验研究

 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进入实验研究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探讨指导小学生创编数学手抄报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阶段:初步学会编制手抄报的一般方法。我首先带着学生学习编制手抄报的相关知识:主题的确定、报名的设计技巧、版面的设计方法、内容的选择、栏目的设置、图画的配置等等。然后让学生尝试着编制一份数学手抄报,结合学生编制的手抄报进行评讲,对编制得好的部分及时给予表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行编制,并进行展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阶段:学会编制数学手抄报。此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自主编制自定主题的手抄报。尽管是自定主题,第一步也要教师先统一主题,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题搜集相关素材、合理设计报名、科学设计版面、灵活设置栏目以及如何配置优美的图画。大约用了两周的时间,孩子们就编制好了一份手抄报。我让他们把手抄报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大家互相参观、互相评议、互相交流,活动气氛相当热烈,每个人都从中获益匪浅。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自定主题来编制数学手抄报了。有的以数学家的故事为主题,有的以数学速算为主题,有的以数学幽默为主题……这一次编制的数学手抄报效果很好,我用大展板在全校进行了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得到了全校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第三阶段:结合数学课本,编制单元专刊。学完一单元知识后,指导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并打破原来顺序重新进行分类、整合,紧密围绕这一单元学习内容编制出数学手抄报单元专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安排、设计单元专刊的内容,如:可以搜集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数学小资料,构建栏目“你知道吗?”;可以整理出本单元学习中自己经常出错的问题,构建栏目“数学医院”;可以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小窍门、经验,构建栏目“自我展示”;可以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独特解法,构建栏目《大显身手》;……。在编制数学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个性的同时,为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4、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完成了实验研究工作, 我于2003年4月底对原学生进行了实验后调查。调查结果证明,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活动, 丰富了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其数学视野,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深化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在研究前后分别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对比如下:

 (一)学习兴趣

 题号

 调查内容

 原人数

 百分比

 现人数

 百分比

 1

 喜欢学习数学学科

 10

 17%

 30

 857%

 4

 a认为数学学习枯燥

 b认为数学学习一般

 c认为数学学习有趣

 20

 10

 5

 571%

 286%

 143%

 1

 1

 33

 29%

 29%

 943%

 从前后测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通过创编数学手抄报这一数学活动,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学习途径方法

 题号

 调查内容

 原人数

 百分比

 现人数

 百分比

 2

 除数学课堂外,

 能从不同途径学习的

 10

 28%

 33

 943%

 3

 课外除完成作业外,

 能用各种方法学习的

 13

 371%

 21

 60%

 可以看出,学生随着创编数学手抄报这项活动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注重从不同的途径、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如: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从网络上学习数学知识、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来学习数学知识……。从学生回答问卷第六题的答案我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编制数学手抄报的活动中,学生的数学视野开阔了,数学知识丰富起来了,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关于手抄报

 题号

 调查内容

 原人数

 百分比

 现人数

 百分比

 5

 喜欢编制数学手抄报的

 18

 514%

 18

 514%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喜欢编制数学手抄报的人数并未增加,但也未减少。通过进一步谈话,我了解到:虽然大多数小学生都非常愿意参加创编数学手抄报的活动,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从事这项活动。现在学习任务非常紧,课余时间都被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所占用了,要想编制一份理想的数学手抄报是非常困难的,得会挤时间,还需要有耐力和恒心,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编制手抄报是敢想不敢做,想做没时间做。也有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有惰性、有依赖性的学生借口时间紧迫而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把手抄报编制得更好。 http://www51scbcom

 (四)学生数学素质测试对比

 项目

 及格率

 平均分

 尖子生数

 百分比

 优生数

 百分比

 对照班前测

 100%

 896

 6

 182%

 28

 848%

 研究班前测

 100%

 871

 3

 86%

 23

 657%

 对照班后测

 97%

 903

 7

 212%

 27

 818%

 研究班后测

 100%

 932

 7

 20%

 28

 80%

 (说明:两次测试分别为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期中测试,区里统一试卷内容、统一测试时间、镇内对调监考、统一对调批卷。其中表内的尖子生是指成绩在97分以上的学生,优生是指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

 两次测试对比和两班测试对比都可以说明通过这一研究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五)个案研究结果

 个案1:

 五(3)班的杨波同学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课堂上,他的每次发言都会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上有一股钻劲,且爱好广泛,在他身上有着极大的潜力可挖掘,但他的学习习惯不好,知识面较狭窄,基本上属于被动学习类型。实验初期,他对编制数学手抄报极为不屑,他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不用费劲都能学得不错,觉得做手抄报太浪费时间。首先我对其性格先进行了确定:他属于主动探究型性格;其次是和其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让家长在家鼓励孩子多阅读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书籍,特别要认真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一方面开阔视野,丰富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读报,初步了解了解一些办报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结合其自身特点,让他负责检查全班同学的数学手抄报编制情况,并帮助其他同学进行修改。好胜的他干劲十足,不仅搜集的资料图文并茂,而且版面设计十分新颖,很快地他办的手抄报锋芒毕露,成为全班同学学习的典范。从家长对孩子在家情况的记录来看,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他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矫正了他以往懒散、被动的行为习惯。经过半年的努力,杨波同学在班上已经被同学们公认为“小老师”。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中上等水平提高为尖子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个案2:

 五(3)班的权禹同学是一个文静内向、踏实认真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疏忽,加上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对孩子关心少,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使其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滑到了中下等水平,并滋生的许多坏习惯。我经过多次耐心细致地谈心和从同学处对其的了解,认为该学生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加上在家无人督促,父母忙于做生意,对孩子关心少。我先在生活上多关心她,鼓励班上的同学和她多交往,多交流。其次以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突破口,给她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并指导其科学地读书读报,在研究过程中,亲自指导其搜集资料、设计版面等等,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下,她由原来做不成样发展到编制的手抄报通过评优在班内校内进行展示,手抄报的编制水平提高地很快,数学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好转。

 以上两个个案充分说明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编制数学手抄报,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六、研究结论

 1、数学手抄报,以小报的形式表现数学的魅力,以多种形式和不同体裁来表现数学,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的创作过程,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编数学手抄报活动,巩固、深化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 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相关知识,开阔了其数学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3、创编数学手抄报,改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方法,使学生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美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七、讨论与建议

 1、作为数学教师,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课标》精神。《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资源,如信息技术、图书、录像等,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要求明确具体,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不能继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考而教,绝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属于考查范围就弃之不顾!要认真解读《课标》,深刻领会《课标》内涵,把《课标》精神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我们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我认为,我们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看报、读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编制数学手抄报。既然编制手抄报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审美等数学素养,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在编制数学手抄报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在编制数学手抄报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反思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报上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在编制数学手抄报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手抄报中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手抄报上开设各种栏目,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幽默》、《数学历史与发展》、《数学谜语》、《操作园地》、《思维拓展》、《大显身手》、《数学日记》、《学习方法介绍》、《我的巧思妙想》、《巧算24》、《数学童话》等等,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灵活确定每期的主题,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数学手抄报需要很多精彩的内容,才能让整张手抄换发美丽,让人一看就不是和简单公式般的苦涩乏味,我收集了一些精彩的数学家的爱情故事和版面设计(高清),一定能满足你的需求,本文(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由整理我,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一) 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二) 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三) 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四) 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五)

 初中数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数学家们的爱情故事

 一、‘笛卡尔的故事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7 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曾经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有着“现代哲学之父”的称号。笛卡尔对数学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中学时大家学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被称为“笛卡尔坐标系”。

 传闻,笛卡尔曾流落到瑞典,邂逅美丽的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笛卡尔发现克里斯蒂娜公主聪明伶俐,便做起了 公主的数学老师, 于是两人完全沉浸在了数学的世界中。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笛卡尔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不但强行拆散他们,还没收了之后笛卡尔写给公主的所有信件。后来,笛卡尔染上黑死病,在临死前给公主寄去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只有一行字:r=a(1-sinθ)。

 自然,国王和大臣们都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只好交还给公主。公主在纸上建立了极坐标系,用笔在上面描下方程的点,终于解开了这行字的秘密——这就是美丽的心形线。看来,数学家也有自己的浪漫方式啊。

 a=1时的心形线

 事实上,笛卡尔和克里斯蒂娜的确有过交情。不过,笛卡尔是 1649 年 10 月 4 日应克里斯蒂娜邀请才来到的瑞典,并且当时克里斯蒂娜已经成为了瑞典女王。并且,笛卡尔与克里斯蒂娜谈论的主要是哲学问题。有资料记载,由于克里斯蒂娜女王时间安排很紧,笛卡尔只能在早晨五点与她探讨哲学。天气寒冷加上过度操劳让笛卡尔不幸患上肺炎,这才是笛卡尔真正的死因。

 心形线的故事究竟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判断吧。

 二、伽罗瓦的故事

 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19 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唯一被我称为“天才数学家”的人。他 16 岁时就参加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结果面试时因为解题步骤跳跃太大,搞得考官们不知所云,最后没能通过考试。

 在数学历史上,伽罗瓦毫无疑问是最富传奇色彩与浪漫色彩的数学家,没有“之一”。18 岁时,伽罗瓦漂亮地解决了当时数学界的顶级难题:为什么五次及五次以上的多项式方程没有一般的解。他把这一研究成果提交给了法国科学院,由大数学家柯西 (Augustin-Louis Cauchy)负责审稿;然而,柯西建议他回去仔细润色一下(此前一直认为柯西把论文弄丢了或者私藏起来,最近的法国科学院档案研究才让柯西平反昭雪)。后来伽罗瓦又把论文交给了科学院秘书傅立叶(Joseph Fourier),但没过几天傅立叶就去世了,于是论文被搞丢了。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投稿,当时的审稿人是泊松,他认为伽罗瓦的论文很难理解,于是拒绝发表。

 因为一些极端的政治行动,伽罗瓦被捕入狱。即使在监狱里,他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数学理论。他在狱中结识了一名医生的女儿,并很快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两人的感情很快破裂。出狱后的第二个月,伽罗瓦决定替自己心爱的女孩与女孩的一个政敌进行决斗,不幸中枪,第二天便在医院里死亡。伽罗瓦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他的哥哥艾尔弗雷德(Alfred)说的:“不要哭,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在 20 岁死去。”

 仿佛是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在决斗的前一夜,伽罗瓦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所有的数学思想,并把它们和三篇论文手稿一同交给 了他的好友谢瓦利埃(Chevalier)。在信的末尾,伽罗瓦留下遗嘱,希望谢瓦利埃能把论文手稿交给当时德国的两位大数学家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让他们就这些数学定理公开发表意见,以便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数学理论的重要性。

 谢瓦利埃遵照伽罗瓦的遗愿,将论文手稿寄给了雅可比和高斯,不过都没有收到回音。直到 1843 年,数学家刘维尔(Joseph Liouville)才肯定了伽罗瓦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发表在了他自己主办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Journal de Mathé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ées)上。人们把伽罗瓦的整套数学思想总结为了“伽罗瓦理论”。伽罗瓦用群论的方法对代数方程的解的结构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多项式方程的 根、尺规作图的不可能性等一系列代数方程求解问题都可以用伽罗瓦理论得到一个简洁而完美的解答。伽罗瓦理论对今后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塞凯赖什夫妇的故事

 1933 年,匈牙利数学家乔治·塞凯赖什(George Szekeres)还只有 22 岁。那时,他常常和朋友们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讨论数学。这群人里面还有同样生于匈牙利的数学怪才——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ős)大神。不过当时,埃尔德什只有 20 岁。

 在一次数学聚会上,一位叫做爱丝特·克莱恩(Esther Klein)的美女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在平面上随便画五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那么一定有四个点,它们构成一个凸四边形。塞凯赖什和埃尔德什等人想了好一会儿,没想到该怎么证明。于是,美女同学得意地宣布了她的证明:这五个点的凸包(覆盖整个点集的最小凸多边形)只可能是五边形、四边形和三角形。前两种情况都已经不用再讨论了,而对于第三种情况,把三角形内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则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一定有两个顶点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四个点便构成了一个凸四边形。

 平面上五个点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众人大呼精彩。之后,埃尔德什和塞凯赖什仍然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于是尝试对其进行推广。最终,他们于 1935 年发表论文,成功地证明了一个更强的结论:对于任意一个正整数 n ≥ 3,总存在一个正整数 m,使得只要平面上的点有 m 个(并且任意三点不共线),那么一定能从中找到一个凸 n 边形。埃尔德什把这个问题命名为了“幸福结局问题”(Happy Ending problem),因为这个问题让乔治·塞凯赖什和美女同学爱丝特·克莱恩之间迸出了火花,两人越走越近,最终在 1937 年 6 月 13 日结了婚。

 对于一个给定的 n ,不妨把最少需要的点数记作 f(n)。求出 f(n) 的准确值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平面上任意不共线三点都能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 f(3) = 3 。爱丝特·克莱恩的结论则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f(4) = 5 。利用一些稍显复杂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 f(5) 等于 9 。2006 年,利用计算机的帮助,人们终于证明了 f(6) = 17。对于更大的 n,f(n) 的值分别是多少 f(n) 有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达式呢这是数学中悬而未解的难题之一。几十年过去了,幸福结局问题依旧活跃在数学界中。

 不管怎样,最后的结局真的很幸福。结婚后的近 70 年里,他们先后到过上海和阿德莱德,最终在悉尼定居,期间从未分开过。 2005 年 8 月 28 日,乔治和爱丝特相继离开人世,相差不到一个小时。

数学名言手抄报内容:

数学的本质是对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的概念认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最成功的数学家是知识面最宽、概念的类比、想象能力最强的人 ——爱德华

别把数学想象为硬梆梆的、死绞蛮缠的、令人讨厌的、有悖于常识的东西,它只不过是赋予常识以灵性的东西 ——开尔文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是很有趣的学科。 ——帕克特

严密性对于数学的净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波士顿(TimPoston)

数学的严密性如同衣服。其式样应该适时,无论是太松或是太紧,它都将使得活动起来不太舒适,也不太方便。——西蒙斯(G.F.Simmons)

一个数学真理本身既不简单也不复杂,它就是它。 ——埃米尔

趣味数学手抄报内容:

今天在看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样一道数学题,觉得很有意思,特想给大家分享一下:“鲜桃子,红又大,十只猴子咂嘴巴。每只猴子分七个,一个不剩分完它。这时又来猴若干,要求重新分配它。每只刚好分五个,到第一个也不差。究竟来了几只猴,请你认真拍脑瓜。”看到这道题,乍一看有点晕,可经过妈妈的仔细讲解,我终于弄明白了,高兴极了!你也来试试吧!

趣味数学手抄报资料:

今天我和爸爸去小区散步时,爸爸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是关于角的知识。爸爸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角,然后又增加了好多条边,让我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我数呀数呀,就是数不清。爸爸说:“要从下到上,数一数一共多少条边,然后再利用加法计算出来就可以了”。爸爸耐心地给我演示,利用爸爸的方法我很快就数出来了。后来我们总结出一条规律,如果有七条边,那就是6+5+4+3+2+1=21个角,如果有十条边,那就是9+8+7+6+……+1=45个角,用这种方法真简单呀,后来我和爸爸算出了很多类似的题。我真谢谢爸爸,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趣味数学手抄报资料:

数学总是那么神奇,那么有趣,它就像我的好朋友,让我在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快乐。

星期天我和哥哥姐姐比赛做口算。先由姐姐出题,我和哥哥算。“听好了,第一题 25×16 ”。“ 400 ”。我刚准备计算,哥哥已经报出了答案。“你怎么算这么快呀?”我满脸疑惑地问。“我用的是简便运算。”哥哥耐心地讲给我听,“先把 16 分成 4×4 ,再用 25×4=100 ,最后用 100×4=400 不就简便多了吗。”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些计算题就像戏曲的变脸一样,它总是以平常的面孔出现,里面却暗藏玄机。“除法也一样,”姐姐说,“就拿 450 ÷25 这题来说吧!应该先用 450× 4 = 1800 ,再用 25× 4 = 100 ,最后用 1800÷ 100 = 18 ”。“我知道了,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我胸有成竹地说。“对了,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许多这类计算题简便起来。”姐姐补充道。接下来我试着答对了好几道题,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数学不仅神奇有趣,而且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踢毽子要数数、跑步要计时、买东西要算金额,做工程要算成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一次妈妈陪我去买钢笔, 3 元5角一支 , 我买六支 , 给 50 元 , 找回 31 元。我一看不对 , 急忙说 : “你算错了 ,35 × 6=21,50-21=29 你多找了两元 ” 那老板惭愧地摸了摸脑袋说 : “谢谢你小朋友,都怪我粗心大意。 ” 我说 : “不用谢 , 做人要诚实守信 , 该多少就多少。 ” 回到家妈妈夸我做得好。其实这都是数学帮了我的忙。

我爱数学,数学是美的。数字游戏令人着迷,几何图形耐人寻味。数学内容是无穷的,我要在数学的海洋中翱翔 ……

  整洁美观的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内容:魅力无穷的`完全数

 魅力无穷的完全数

 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数学家对数字情有独钟。他们在对数的因数分解中,发现了一些奇妙的性质,如有的数的真因数之和彼此相等,于是诞生了亲和数;而有的真因数之和居然等于自身,于是发现了完全数。6是人们最先认识的完全数。

 完全数的发现

 研究数字的先师毕达哥拉斯发现6的真因数1、2、3之和还等于6,他十分感兴趣地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了完全数的概念。

 约公元前300年,几何大师欧几里得在他的巨著《几何原本》第九章最后一个命题首次给出了寻找完全数的方法,被誉为欧几里得定理:“如果2n-1是一个素数,那么自然数2n-1一定是一个完全数。”并给出了证明。

 公元1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尼可马修斯在他的数论专著《算术入门》一书中,正确地给出了6、28、496、8128这四个完全数,并且通俗地复述了欧几里得寻找完全数的定理及其证明。他还将自然数划分为三类:富裕数、不足数和完全数,其意义分别是小于、大于和等于所有真因数之和。

数学手抄报资料:数学老师这样说过

 1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大家看阿,我要设了。

 3这道题!!原题!!卷子上的哪道题我没拿来当例题讲过就是稍微变了一下形!!最后一道题!哼!我上节课才讲了!就是xxxxx不一样 ,其他一样!!

 4往里带啊!这个数往里带啊。

 5我都不敢抽烟了,怕一不小心把你们这群草包点燃了!

 6今天几号喔…28号!那28号起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7我在这个圆里面放了个P。

 8我教了二十几年的书,从没教过你们这样的班级!(手还得来回晃)

 9来,同学们看黑板,我要变形了!

 10阿发乘以白塔~

 11解,冒号。。。。

 12好,下面我找个同学上来解答这题(绝对不能对视!对视了你就中奖了)

 13同学们,我在讲最后一道题就下课。(讲完就上课了~~)

 14没听懂的举手,好,都会了,那看下一题!

 15这又是一道送分题!!!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要学习数学。但是,你是否曾经想过,数学是如何被发现的?数学的奥秘又是什么?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数学的奥秘,从数学的历史到现代数学的应用,带您深入了解数学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

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例如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这些文明都有自己的数学体系和符号。在古希腊时期,数学被视为哲学和科学的基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们发现了数学中的许多规律和定理,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和黄金分割比例。

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通过翻译古希腊和印度数学著作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播到欧洲。这些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研究。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欧拉、费马和牛顿,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数学的分支

数学可以分为许多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数学分支:

代数

代数是研究数学符号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分支。代数涉及方程、多项式和矩阵等概念。代数的应用包括密码学、编程和物理学等领域。

几何

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形状的分支。几何涉及点、线、面和体等概念。几何的应用包括建筑、地图制作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

概率论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分支。概率论涉及概率分布、期望值和方差等概念。概率论的应用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医学研究和统计学等领域。

数学的应用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数学应用: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涉及算法、数据结构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概念。数学的许多分支,如离散数学、图论和计算复杂性理论,都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金融

金融是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金融涉及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和股票定价等概念。概率论和统计学是金融中最常用的数学工具之一。

物理学

物理学是数学的另一个应用领域。物理学涉及力、运动和能量等概念。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等。

如何学好数学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以下是一些学好数学的方法:

理解概念

数学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你遇到一个新的概念时,不要急于去记住它的公式和定义,而是要理解它的含义和用途。

多做题

数学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多做题可以帮助你巩固概念和技能。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要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寻找帮助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寻求帮助。在网上也可以找到许多数学学习资源。

  整洁美观的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内容:中西方数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几何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形成了运用代数解决几何问题的解析几何学说。

 16世纪末以后,西方几何学陆续传入中国,与我国古代算术相结合,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便转入一个以学习古代算术,几何学以及西方现代数学为主的时期。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1607年以后,他先后与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测量法义》一卷,与李之藻编译《圜容较义》和《同文算指》。1629年,徐光启被礼部任命督修历法,在他主持下,编译《崇祯历书》137卷。《崇祯历书》主要是介绍欧洲天文学家第谷的地心说。作为这一学说的数学基础,希腊的几何学,欧洲玉山若干的三角学,以及纳皮尔算筹、伽利略比例规等计算工具也同时介绍进来。

 在传入的西方数学中,影响最大的是《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是中国第一部数学翻译著作,绝大部分数学名词都是首创,其中许多至今仍在沿用。徐光启认为对它“不必疑”、“不必改”,“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几何原本》是明清两代数学家必读的数学书,对他们的研究工作颇有影响。

 清初学者研究中西数学有心得而著书传世的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王锡阐《图解》、梅文鼎《梅氏丛书辑要》(其中数学著作13种共40卷)、年希尧《视学》等。梅文鼎是集中西数学之大成者。他对传统数学中的线性方程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幂求正根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和研究,使濒于枯萎的明代数学出现了生机。年希尧的《视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透视学的著作。

 清康熙皇帝十分重视西方科学,他除了亲自学习天文数学外,还培养了一些人才和翻译了一些著作。雍正即位以后,对外闭关自守,导致西方科学停止输入中国,对内实行高压政策,致使一般学者既不能接触西方数学,又不敢过问经世致用之学,因而埋头于究治古籍。乾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乾嘉学派。

 随着《算经十书》与宋元数学著作的收集与注释,出现了一个研究传统数学的'高潮。其中能突破旧有框框并有发明创造的有焦循、汪莱、李锐、李善兰等。他们的工作,和宋元时代的代数学比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和西方代数学比较,在时间上晚了一些,但这些成果是在没有受到西方近代数学的影响下独立得到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设立墨海书馆,介绍西方数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官僚集团开展“洋务运动”,也主张介绍和学习西方数学,组织翻译了一批近代数学著作。在这些译著中,创造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至今还在应用,但所用数学符号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变法以后,各地兴办新法学校,上述一些著作便成为主要教科书。

 在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同时,中国学者也进行一些研究,写出一些著作,较重要的有李善兰的《尖锥变法解》、《考数根法》;夏弯翔的《洞方术图解》、《致曲术》、《致曲图解》等等,都是会通中西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

 由于输入的近代数学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加上清末统治者十分腐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下,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数学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近代数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

数学手抄报资料:趣味数学**

 维度:数学漫步

 Dimensions: A Walk Through Mathematics

 豆瓣评分:93

 网友评论:和四维空间的一次完美邂逅。

 这是两小时长的CG科普**,讲述了许多深奥的数学知识,如4维空间中的正多胞体、复数、分形(fractals)、纤维化理论(fibrations)等等。内容相对晦涩,适合高年级又喜欢烧脑游戏的孩子。

 这部**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讲述的是四维空间,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三维空间,那么四维又是怎样的我们难以想象。因此这部**就是用数学的方式带我们进入四维空间。

 数学的故事

 The Story of Maths

 豆瓣评分:89

 网友评论:一共4辑,很精致,讲到中国的数学时惊喜了。

 这是一部四集纪录片,以故地重游加推演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数学简史——从四大文明古国到欧美,数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和经济发达程度的体现。感觉非常适合给10岁左右的小朋友看,可以激发探究数学世界的兴趣。

 新星:数学大谜思

 Nova:The Great Math Mystery

 豆瓣评分:88

 网友评论:小到花瓣、蜗牛,大到天体,数学无处不在。作为一个数学天分不高,曾极其讨厌做题却不得不靠刷题来提分的数渣,却深深的为其着迷。

 这也是一部可以归于启蒙的数学**,故事性非常强,画面美腻。影片讲述的是用数学的方式建构了整个的宇宙。我们运用数学去理解大自然,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它几乎可以说是是超越一切的语言。

 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

 Donald in Mathmagic Land

 豆瓣评分:88

 网友评论:走进科学的主编可以来学习下

 这是一部数学动画片,看到这个星火君才明白小时后看的动画片真的了不得,因为这部动画**曾提名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可见该纪录片的质量之高。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 Brilliant Madness

 豆瓣评分:88

 网友评论: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就看你身边的人对于天赋的尊重和对于异类的包容。

 约翰·纳什,他二十岁成就惊人,三十年中始终疯癫,五六十岁摘得诺贝尔桂冠。纳什将数学当做命理学,他从来都是野心勃勃,他试图用数学去揭示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命运。

 统计的乐趣

 The Joy of Stats

 豆瓣评分:85

 网友评论:和逻辑学一样拍得特别特别的好玩~ 这个教授简直也是萌的受不了哈哈哈

数学教师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必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制作关于数学的手抄报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希望你们喜欢。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欣赏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1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2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3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4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5

 数学是美丽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的定义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但有句名言说:数学比科学大得多,因为它是科学的语言。数学不仅用来写科学,而且可用来写人生。所以说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核心学科,就像人们知识金字塔的底部垫基石,所以数学被誉为科学的皇后。

数学分基础和应用两部分组成的,前者追求真和美,后者是把这种真和美应用到现实生活。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两条衡量标准:一是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培根;二是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有一种协调一致的和谐海森保。而数学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无一不把上述的两种美感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它还另赋有真理美和一种冷峭、严峻的美。

一、数学外在美:形象美、对称美、和谐美

1、形象美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谈到形象美,一些人便只联想到影视、雕塑或绘画等,而数学离形象美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的数形结合,也可以组成世间万物的绚丽画面。

从幼儿时代伊伊学语的“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的直观形象,再到小学二、三年级所学的平均数的应用的巨集观形象之美——商场货架货物平均间距摆放以及道路植树的平均间距……由平均数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不胜玫举。再到初中所学的“⊥”垂直符号,看到这样的符号,就让我们联想起矗立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或一座屹然峻俏、拔地而起的山峰,给人以挺拔巍峨之美。“—”水平线条,我们想起静谧的湖面,给人以平静心情的安然之美;看到“~”曲线线条,我们又有小溪流水、随波逐流的流动乐章之美。到了高中的“∈”属于符号,更是形象的表现了一种归属关系的美感。还有现在最新研究的数学分形几何图形,简直就是数学上帝造物主的完美之作。

2、对称美

对称是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数学中许多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都赋予了平衡、协调的对称美。就连一些数学概念本身都呈现了对称的意境——“整—分、奇—偶、和—差、曲—直、方—圆、分解—组合、平行—交叉、正比例—反比例”。自然界中无数原生物也都具有先天性的对称美,例如树叶、花朵、蝴蝶等等。人们根据数学这一美学,设计了许许多多具有这种特征美的产品来,例如房屋、饰品、服装等等。这种美不仅应用在了人们直观视觉里,而且还引申到“非纯对称的相对对称”以下简称“相对对称”的文学作品里,文学创作结构讲究“头尾呼映”即相对对称,情节人物身份或性格也大部分是有有着相对对称的特点。

3、和谐美

最具有这一美色的当属欧氏几何学的黄金比例约0618,它简直就是宇宙的美神。具有这一特色设计的五角星堪称是一种巫术的设计标志;黄金分割比是解身材优美的密码。由黄金分割引荐的黄金矩形矩形长、宽比例是黄金比,它在形式比例上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如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国旗、图书、火柴盒等都采用了这一优美图形。传说中,蒙娜丽纱的脸就是黄金矩形的脸,所以才会留下千古流芳的“蒙娜丽纱微笑”。哪里有黄金比,哪里就有美的闪光。

数学定义中的圆,它的周长和半径之间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美的关系。它的完全无缺没有任何一个画家和文学家能够描绘出来。

还有一些优美的曲线是数学形象美与和谐的结合产物。如得之于自然界的四叶玫瑰线、对数螺旋线,还有那久负盛名的莫比乌斯曲线。莫比乌斯曲线的和谐美不仅局限于它的外观,它还体现在“在二维空间里构造一维空间”的合二为一的高度内敛的和谐美。把一个长纸条,一端扭转后再与另一端贴上起来,那么当一只蚂蚁从纸条任意一点沿着一面出发,但确可途经纸条的两面所有路线之后而又回到原点。这一神奇的“合二为一”构造术映射出了一个伟大的数学与交际结合的哲理——化敌为友,敌友一家亲并非妄然。

数的外在美,是一种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美,毕达哥拉斯将自然界和数统一在一起,他说:凡物皆数。伽利略说: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说:我的人生是数的人生。

二、数学内在美:和谐美、简洁美、严谨美、逻辑美、秩序美

数学是活在科学肩上的宠儿,有着内、外兼修的美丽和崇高。数学作为理科的代表,其知识本身是非常准确和严谨的,但它蕴含其中的数学美,有的又是十分含蓄和陷晦的,只有反复、认真地进行品味,才能有所领悟。

1、和谐美

数学的和谐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表,还有它的内在。上帝之数就是有这种内在美和谐的心灵之数。上帝之数又称完美之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包括1,但不包括本身之和正好等于这个数本身。例:6的所有真因子1、2、3之和刚好等于6;28所有真因子1、2、4、7、14之和也刚好等于28。6和28是最小的两个完美数,由于6是古时传说中的上帝创造世界所用的天数,而28是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的天数,所以人们把这样的完美数又称上帝之数。这种数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了部分与整体统一的和谐美。数如此,我们个人与团体又何尝不需如此呢一个优秀的团队,就要有着这种完美数的特点,才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品数做人,做一个具有数学精神和数学修养的现代人!

数学的内在和谐还在于当今的许多数学知识分支的统一。解析几何把数与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度被排斥门外的概率学也被请上了数学的大雅之堂。这些数学分支如今都有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紧密结合、和谐统一在一起。数、形和各个分支的和谐美再次在世人面前一展威望。毕达歌拉斯学派更是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数皆是数,数的原则统治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2、秩序美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本身就是世界的秩序、宇宙的秩序。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这是数学美之秩序性的体现。人类的生存是按照美的秩序原则来构建的,追求美实质上就是追求秩序,而数就是世界、宇宙的秩序。那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美就是在追求秩序,就是在追求数。美即是真和善的代言,由此而来就引出了大数学家陈省身学派所言:中国文化倡导的真善美与数学追求的真善美不谋而合,这是数学的魅力,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都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

数学中有一些微观的数字本身具有秩序美的。220和284就是一对有着秩序美的亲和数,它们又称为象征着人们无间亲密的联谊数或婚姻数。220的全部真因子不含本身1、2、4、5、10、11、20、22、44、55、110之和为284,而284的全部真因子1、2、4、71、142之和又恰为220。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着形象逼真秩序美的亲和数,是数学之神送给人类美好祝愿的最神圣的礼物。

3、简洁美、严谨美、逻辑美

数学内在的各种美,有时可独立存在,有时又象是一个大家庭,相互统一团结在一起。

复杂的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数学家都可以用自己简单的数字公式或语言高度抽象出来。他们以其简洁的形式,从一组简洁明了的公理、概念出发,进行精确计算、严谨推理,就可抽象推论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定理或公式,使人们洞察到数学的内在和谐、严谨、逻辑和秩序性。计算计的程式码简单的只有0和1,但确可编写出无数深奥无比的程式软体;质数的定义:“只有和它本身的两个约数的数”中的一个“只”字一字值千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中的“确定”高度概括了定义的严谨性。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遂的内涵,如同绘图时只用三种原色确可绘制出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画来,又如同音乐简谱中只凭借七个音符确谱写出了千万首动人的乐章……

“世事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言简意核,归纳人世百态、宇宙万物。

数是美的原素,数学是美丽的学科!真正的数学家把对数学的研究、追求当作有着艺术享受的快乐。“美好事物总是一种永久享受!”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数学家从他的“美人”身边拉走,他们是世界上最忠贞的情人,他们会一生许多次堕入爱河,每一次的物件都是同一个人。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

 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中蕴含着数与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传承并超越的精神。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观念与意识、数学品质与精神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追求一种智慧,数学教育体现一种文化。大家了解是真的懂数学吗那么有没有寻找课外的数学知识呢跟课堂上有没有不一样,下面分享的是关于数学手抄报的内容以及相关,给大家思考以及学习,希望能够在里面有所收获: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由纸草书记录下的埃及数学成就

 现今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根据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较简单的书写体,通常叫僧侣文。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除了这两卷纸草书外,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或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

 原来,在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和芦苇很相象的水生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把这种草从纵面剖成小条,连接成片后再压榨筛干,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古埃及人的这些文字因为写在纸莎草上,所以我们称它为“纸草书”。那时埃及人的书写方式是用墨水写在草片上,草片很容易干裂成粉末,所以除了铭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外,古埃及的文件很少保存下来。古埃及人在数学科学上的工作,我们现在知道得不太多,这与草书不耐保存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数学的手抄报

 后来,一位法国人弄明白了纸草书上文字的含义,使人们知道,古埃及人已经学会用数学来管理国家和宗教事物,确定付给劳役者的报酬,求谷仓的容积和田地的面积,计算建造房屋所需要的砖块数等等,还会计算酿造一定量酒所需的谷物数量呢!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分数的运算,还解决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类相当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特殊问题。纸草书上还有关于等差、等比数列的问题。另外,古埃及人计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等的结果,和现代的计算值十分相近。比如,他们掌握了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使用的π=31605,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有了这样充足的数学知识,古埃及人建成金字塔就不足为怪了。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是在没有外来势力的影响下独自进行的。埃及人靠着尼罗河带来的肥沃的土壤,创造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文明和科学。古埃及人造出了几套自己的文字,其中有一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记号是某件东西的图形,直到公元纪元前后,埃及的象形文字还用在纪念碑文和器皿上。

 关于数学的手抄报

 埃及很早就用十进记数法,但却不知道位值制,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的。例如111,象形文字写成三个不同的字符,而不是将1重复三次。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他们能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有等差、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占特别重要地位的是分数算法,即把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即分子是1的分数)的和。

 纸草书还给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直径减去它的1/9之后再平方。计算的结果相当于用31605作为圆周率,不过他们并没有圆周率这个概念。根据莫斯科纸草书,推测他们也许知道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古代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329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