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白酒应该吃什么菜?

喝白酒应该吃什么菜?,第1张

白酒是不可以空腹饮用的,空腹喝白酒对胃造成的损害比较大,一般喝白酒时就会有下酒菜,那么喝白酒时吃什么菜比较好呢,下面就挪列一些适合喝酒时的菜。

1、豆腐

白酒中含有乙醛,乙醛是一种有毒物质,而豆腐中含有一种能解乙醛之毒的重要氨基酸,在喝白酒,或者喝酒之后适量的吃点豆腐,有助于将乙醛排出体外,避免酒精中毒现象发生。

2、凉拌菜

酒精有利尿作用,喝太多白酒,再频繁排尿,可导致钾,钠,镁等无机盐丢失,从而出现酸中毒,酒精中毒等症状,喝白酒的时候吃一些凉拌海带,凉拌木耳之类的菜,可以稳定水,电解质平衡,还能预防酒精中毒。 

3、糖醋菜

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要经过肝脏分解转化才能排出体外,这样容易加重肝脏负担,糖对肝脏和血液循环能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喝白酒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糖醋类菜肴来当下酒菜。

4、肉类

瘦肉,鸡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胃内停留时间长,而且胆碱能够预防肝脏中的酒精变成脂肪在体内积蓄,所以用这类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做下酒菜是不错的选择。

5、扇贝

扇贝含有的营养成分丰富,其蛋白质含量可以与鸡蛋媲美,而且扇贝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会对肝脏造成负担,反而能使肝脏功能快速恢复,喝白酒后食用,扇贝中的牛磺酸和肝汁算结合,能活化肝脏的解毒作用,起到很好的解酒功效。

6、咖喱

咖喱中含有可以促进食欲的姜黄,而且姜黄是一种可以治疗肝脏,肠胃和黄疸的草药,姜黄中的姜**素具有解毒,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喝白酒的时候吃一些咖喱类食物,有助于预防酒精损伤肝脏。

7、动物肝脏

酒精进入人体后要在肝脏中分解,在分解代谢过程中,需要维生素参与,猪肝,鸭肝等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维生素B2含量丰富,而且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以加速酒精分解,喝白酒的时候,可以用青椒炒猪肝,配伍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一起吃,既能加速酒精分解,还能有效避免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8、狗肉

白酒具有通血脉,行药势,厚肠胃,淘皮肤,御风寒,开郁结,利小便,除风下气等功能,吃狗肉适量喝白酒,能促进狗肉性能的发挥,解除狗肉的土腥异味,强肾壮阳,加大狗肉的滋补,御寒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功效。

由上可知,喝白酒时吃豆腐、凉拌菜或者糖醋菜,还有一些肉类等等是比较好的,所以在喝白酒时可以点一些此类菜,多吃菜能够缓和白酒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而且最好在喝白酒前,喝一点纯牛奶,可以保护肠胃。

冷月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来临时还经常会做一种用蒸熟的冬米捣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圆饼状,蒸热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饺子状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片状用香菇丁、冬笋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芹菜丝和其他调料旺火热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时还经常会蒸“芋米果”和“菜头米果”。 “芋米果”顾名思义就是掺入芋头的米果,就是把芋头去皮蒸熟后捣烂,然后放入“饭米”磨成的米浆中,加入盐和油爆葱花,拌匀后蒸熟。吃的时候要先切成大块的片状,再用热油炸后蘸酱油、醋等调料吃,味道很香。——依据个人喜好,也有不蘸调料吃的。至于“菜头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头换成礤成丝的萝卜做成的“米果”(闽南话的“菜头”就是“萝卜”,闽南人喜好萝卜,因为“菜头”谐音“彩头”,寓意好财运,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饭桌上一般要有盘萝卜炒肉片或萝卜炖肉的菜),“菜头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样。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就是“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开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同时,还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当儿孙辈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围坐在一起闲聊笑闹,通宵达旦的,据说,小辈们越迟睡,越能够让家中老人增寿,“守岁”,其实是儿孙辈对长辈表示孝心的一种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习俗。即清晨起来,要喝杯清茶,同时还要吃颗“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的早饭必须是吃干饭——据说这天吃了干饭,出门才不会被雨淋。这天早上的菜肴中还必须有道“长命菜”和一盆以萝卜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谓“长命菜”其实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叶一叶的剥下,连叶带茎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煮烫变软,再捞起放入凉水中,然后用手把茎叶撕成长条状——记住,绝对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盐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长命菜”。因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茎叶成长条状,这菜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绵。讲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须夹“长命菜”。这“长命菜”闽语就叫“长菜”。至于过年还须有萝卜做菜肴,则是因为闽南地区把萝卜称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头,事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这天,闽南地区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个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为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不祥联想,不动刀剪,是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脚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为传说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

正月初九这天为“天公生”,与过年一样隆重。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

另外,对春节的习俗,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要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七元(这天要取菜、果七样做成“七宝羹”),初八完全(到了这天,年糕等好东西已经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气依旧寒冷,宜在家饮酒作乐),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注:其实,闽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是把初二定为“女婿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请女婿(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以前日子穷,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都吃光了,要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搭好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也同属于泉州地区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对春节的习俗也有句顺口溜,跟上面的那则大同小异: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初四宰猪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户已经开始杀猪宰羊卖肉了,意即市场开始热闹了),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人生日(女娲就是在这天造出人来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这天要跟平时过生日一样,大家中午都要吃寿面加一对煮蛋——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初八五谷生日(在这天,五谷杂粮被五谷神创造出来并养育了万物之灵长——人类,所以,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我们也要给它们过生日),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公,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讲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间采来鼠曲草,并把鼠曲草捣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团——鼠曲草有清凉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节日期间以油炸食物及甜腻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曲草汁液吃了能够清热败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体健康,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味馅是葱头油炒晒干的萝卜丝,别有风味,做成的这种米龟又称“菜脯龟”(闽南地区称晒干的萝卜块或萝卜丝为“菜脯”)。初十“地妈”生(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也要备办较丰盛的菜肴来报答大地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十一请女婿(丈母娘要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并好好宴请女儿、女婿),十二请无来(去邀请没有来的意思),十三再去觅(再次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注:此二句实为押韵而做的,并无实意。)十四迎灯敬(这天开始舞龙、弄狮——即舞狮等娱乐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去讨钱(年前欠钱未还的,讨债的人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上门讨债)。

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关于花的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文化,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花的歇后语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世上就一个便宜 ———— 让王花儿瞅了

 屎克螂戴花 ———— 臭美

 屎克郎戴花 ———— 臭美

 屎壳螂戴花推碾子 ———— 一浪一圈儿;转着圈儿地臭美

 屎壳螂戴花 ———— 臭美

 屎壳郎钻到花生里 ———— 不是好人儿;不是好仁儿

 屎壳郎去采花 ———— 太不自量

 屎壳郎配花大姐 ———— 一对臭货

 屎壳郎爬上花椒树 ———— 越吹越玄乎;不知道怎么好;脚都麻了

 屎壳郎落在花轿里 ———— 充小嘴姑娘

 屎壳郎进花园 ———— 不是那里的虫

 屎壳郎进花轿 ———— 充小嘴姑娘

 屎壳郎逛花园 ———— 你不是这里的虫

 屎壳郎戴花帽 ———— 装美也臭

 屎壳郎戴花翎 ———— 冒充清官

 屎壳郎戴花逛大街 ———— 臭一路子美

 屎壳郎戴花冠 ———— 出臭风头

 屎壳郎带花 ———— 臭美

 使狗咬叫花子 ———— 拿穷人开心

 石头上种花 ———— 赔本的买卖

 石头扔到棉花上 ———— 没回;没回音

 石头开花马长角 ———— 不可能

 石头缝里塞棉花 ———— 软硬兼施

 石榴开花 ———— 老来红

 石榴花下的毛虫 ———— 令人讨厌

 石灰见水 ———— 龇牙裂嘴;龇牙咧嘴;开心花;龇牙裂嘴

 石板上种花 ———— 难发芽

 石板上栽花 ———— 靠不住;根难落;没根;难活;不能活;无根底;没根底

 石板上雕花 ———— 硬考硬

 石板地种花生 ———— 得不偿失

 十月里葛鸡冠花 ———— 老来红

 十月的鸡冠花 ———— 老来红

 十里的鸡冠花 ———— 老来红

 十斤棉花做一担 ———— 轻佻;轻挑

 盛夏的荷花 ———— 满堂红;满塘红

 生鸡子儿画花 ———— 假充熟和

 生鸡蛋画花儿 ———— 假充熟

 生花生敬客 ———— 非炒不可;非吵不可

 生花生 ———— 非炒不可;非吵不可

 深山里的花岗岩 ———— 老顽固

 伸出墙头的腊梅 ———— 园内开花墙外香;墙内开花墙外香

 舍身岩边摘牡丹 ———— 生死都不顾还要贪花;贪花不怕死

 舍身崖边摘牡丹 ———— 贪花不怕死

 蛇大洞也大 ———— 花消多

 舌头敲花梆子 ———— 上场出不了力

 烧酒点灯 ———— 球兰花儿

 上天绣花 ———— 想得挺美;想头不低;想得高

 上海人卖稀饭 ———— 桂花赤豆汤;贵话差的差

 珊瑚礁上桂花树 ———— 根子红

 山头上的花梨树 ———— 蔸硬;头硬

 沙土地里的花生 ———— 一串一串的

 沙漠里野花开 ———— 埋没英才

 色盲眼看花 ———— 青红不分

 叁夹皮上雕花 ———— 刻薄

 三月桃花 ———— 谢了

 三月里赏花 ———— 万紫千红

 三月里的桃花 ———— 经不起风雨;经不起风吹雨打;红不了多久;空好看

 三月间的桃花 ———— 谢了

 三月的桃花苞 ———— 一天一个样

 三月的桃花 ———— 空好看;红不了多久;谢了;水灵;一时红

 三月的木棉花 ———— 涨得通红;长得通红

 三月的蚕豆花 ———— 黑了心

 三天刺绣一朵花 ———— 真慢;针慢

 三岁姑娘会绣花 ———— 没有比她更巧的

 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 ———— 老果果;老哥哥

 三十年开花,三十年结果 ———— 老果果;老哥哥

 三日没吃饭 ———— 眼前花

 三年勿种棉花 ———— 稻地;道地

 三年不种花 ———— 稻地;道地

 三亩棉花四亩稻 ———— 晴也好,落也好

 三亩棉花三亩田 ———— 晴也好,雨也好;晴也好雨也好

 三亩菜花一根苋 ———— 少出少见

 三两棉花四张弓 ———— 细细地弹;细细谈;细细弹;细谈;细弹;细细地谈

 三两棉花四两线 ———— 你去纺纺看

 三两棉花 ———— 弹唔成;谈唔成;不能弹;不能谈

 三九天开桃花 ———— 稀奇古怪;动了春心;冻了春心

 三夹板上雕花 ———— 刻薄

 三夹板浪雕花 ———— 刻薄

 三花脸升天 ———— 丑死了

 三花脸戴英雄巾 ———— 假充好汉

 三花脸唱戏 ———— 打到哪里是哪里

 热油炸麻花 ———— 干脆

 热汤泡雪花 ———— 马上全完;一下子全完;一下子完了

 让张飞绣花,黛玉领兵 ———— 滥用人才

 瘸子穿花鞋 ———— 走着瞧

 拳头打勒棉花浪 ———— 呒不回音

 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 花言巧语

 秋天的石榴 ———— 满肚子花花点子

 秋天的葵花 ———— 低下了头

 秋天的菊花 ———— 经得起风霜

 秋天的花椒 ———— 黑心;黑了心;黑心肠

 秋千顶上的牵牛花 ———— 豆大的本事,架子可不小

 秋菊展览 ———— 花样百出

 秋后里棉花 ———— 没心啦;没芯啦

 秋后开花 ———— 哪有什么好结果

 秋后的麻籽 ———— 肚皮花花点子

 蜻蜓点水鱼打花 ———— 没有用

 青石板上种花生 ———— 既扎不了根,更结不了果

 青花红涩柿子 ———— 中看不中吃

 青杠木栽在花盆里 ———— 山皮未退

 秦桧卖花花蛇 ———— 人恶货也毒

 亲家母花鞋 ———— 人家的

 亲家母的花鞋 ———— 借下的;人家的;借来的

 茄子开花 ———— 尖对尖;压倒头

 俏大姐上花轿 ———— 头一回

 巧姑娘绣花 ———— 难不住

 荞麦开花 ———— 白啦;一片白

 荞麦地里开紫花 ———— 人家不夸自己夸

 荞麦地里放花 ———— 臭美

 荞麦地里刺荆花 ———— 人家不夸自己夸

 荞麦地里刺棘花 ———— 别人不夸自已夸

 荞麦地里刺儿花 ———— 人家不夸自己夸

 墙头上栽花 ———— 高中;高种;难交;难浇;有高种;有高中

 墙头开花 ———— 显眼

 墙上种花 ———— 高中;高种

 墙上栽花 ———— 高种;高中

 墙上野花 ———— 谁睬你;谁采你

 墙上绣花 ———— 戳壁脚

 墙内开花墙外香 ———— 自己闻不着

 墙里开花墙外红 ———— 美名在外

 墙壁上绣花 ———— 戳壁脚

 浅水塘的荷花 ———— 根底不深

 牵牛花张嘴 ———— 吹吹打打

 牵牛花藤子 ———— 攀着大树往上爬

 牵牛花脾性 ———— 惯会攀龙附凤

 牵牛花攀到钻塔上 ———— 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牵牛花攀到铁塔上 ———— 架子不小

 牵牛花爬上树 ———— 胡缠;胡搅蛮缠

 牵牛花爬得高 ———— 有靠头

 牵牛花开拖一道秧 ———— 尾巴翘得高

 牵牛花儿当喇叭 ———— 闹着玩

 牵牛花当喇叭吹 ———— 闹着玩

 牵牛花当喇叭 ———— 吹不响;闹着玩

 牵牛花搭棚 ———— 一个劲儿往上爬

 牵牛花长高 ———— 顺杆爬

 千年铁树开花 ———— 今古奇观;枯木逢春;难得

 千年的花岗岩 ———— 老顽固

 荠菜芽开花 ———— 到顶

 旗杆上的鲜花 ———— 好看不好攀

 旗杆顶上的牵牛花 ———— 好出风头;爬得高

 骑马观花 ———— 不深入

 七月里荷花 ———— 一时鲜

 七月里的荷花 ———— 一时鲜

 七月荷花 ———— 一时鲜

 七仙女放烟火 ———— 天女散花

 七十岁配眼镜 ———— 老花;老话

 七十岁配眼睛 ———— 老话;老花

 七七菜开花 ———— 到顶啦

 破麻袋绣花 ———— 底子

 破布上绣花 ———— 底子差

 婆婆戴花 ———— 老来俏

 瓶子里的花 ———— 看的

 苹果树上开梨花 ———— 特殊化;特殊花

 撇下枣棍打叫花 ———— 忘了过去

 骗落水鬼上岸 ———— 花言巧语

 骗得麻雀下地来 ———— 花言巧语

 屁pi眼里插芦花 ———— 假充大公鸡

 屁股眼夹弹花锤 ———— 进退两难

 屁股上插芦花 ———— 冒充大公鸡

 屁股插芦花 ———— 假充大公鸡

 批头放花椒 ———— 闹批麻了

 捧着金饭碗作叫花子 ———— 何必求人;装穷叫苦

 捧槌弹花 ———— 不沾弦

 喷沙枪打兔子 ———— 天女散花

 陪阿妹绣花 ———— 无事找事

 刨嘴吃刨花 ———— 填不饱肚子;投个饱

 盘子里种花 ———— 扎不下根

 盘子里栽花 ———— 根子浅

 盘子里养花 ———— 扎不下根

 潘金莲的对联 ———— 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暖瓶炸花 ———— 没胆

 女婿花了丈人钱 ———— 没法算

 浓霜压桃花 ———— 无好结果

 牛屎虫戴花 ———— 臭美

 牛皮上绣花 ———— 真好;针好;底子扎实

 牛栏里关个大花猫 ———— 空空洞洞;空洞

 牛嚼牡丹 ———— 唔识花共草

 牛角生花 ———— 办不到

 牛吃牡丹 ———— 不识花草

 牛吃棉花 ———— 一口白

 尿痛里起浪花 ———— B疯发了

 尿桶里起浪花 ———— B疯发了

 尿盆载花 ———— 根底不净

 尿盆栽花 ———— 根底不净;根底不干净

 年过花甲得贵子 ———— 老来喜

 泥巴狗作阴天 ———— 上下乱翻花

 泥巴狗子作阴天 ———— 翻上翻下;上下乱翻花

 南瓜花摊蛋皮 ———— 对色

 南瓜花炒鸡蛋 ———— 对色的货;一色货;正配色;配色;对色了

 茅楼里放玫瑰花 ———— 显不出那点味儿来

 茅坑里放玫魂花 ———— 显不出那点香味

 茅坑里放玫瑰花 ———— 显不出香味;显不出那点香味

 茅房里放玫瑰花 ———— 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茅厕里栽桂花树 ———— 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猫娃放在碾盘上 ———— 转得头晕眼花

 芒果树 ———— 开花多,结果少

 芒果花 ———— 有花无果结

 漫天飞雪 ———— 银花

 曼陀花当勾头草 ———— 好坏不分

 满头稻黍花子 ———— 土气太大

 满头稻黍花 ———— 土气太大

 满头稻花子 ———— 土里土气;土气大

 满天稻黍花子 ———— 土气太大

 满天大雪飞舞 ———— 天花乱坠

 满山开的杜鹃花 ———— 一片火红

 满姑娘坐花轿 ———— 头一遭

 满姑娘的荷包 ———— 花样多

 馒头开花 ———— 气大了;气鼓气胀;气大

 卖麻花的不赚钱 ———— 不知哪股筋扭着

 卖花生的不用称 ———— 论了堆

 卖花生不用秤 ———— 乱抓

 卖花人说花香,卖茶人说茶芳 ———— 各有一套

 卖花人说花香,卖菜人说菜芳 ———— 各有一套

 卖花人说花香,卖菜人讲菜嫩 ———— 自卖自夸

 卖花人说花美,卖茶人说茶芳 ———— 各有一套

 卖花的说花香,卖菜的说菜鲜 ———— 各有一套

 卖花的说花芳,卖茶的说茶香 ———— 各有一套

 卖花的,说花香;卖茶的,说茶芳 ———— 各有一套

 卖花的,说花香;卖菜的,说菜鲜 ———— 各有一套

 卖花棒的教师爷 ———— 骗吃混喝

 卖布的给塞进去棉花 ———— 白搭

 买眼镜儿买上穿花 ———— 各看各对眼

 买四两棉花 ———— 纺一纺;访一访

 买上四两棉花 ———— 纺一纺;访一访

 买麻花不吃 ———— 为的看这股劲;为的看这股扭劲儿

 买花生找不着秤 ———— 乱抓

 买花生不要秤 ———— 抓一把

 买花生不拿秤 ———— 抓起来;一把抓

 买花不拿把 ———— 抓起来

 买豆腐花了肉价钱 ———— 上当不浅

 买豆腐花了个肉价钱 ———— 上当不浅

 马缨花的别名 ———— 合欢

 马桶上插花 ———— 只图表面好看

 马桶上插荷花 ———— 图外面好看

 马屎外面光 ———— 花假货

 马兰头开花 ———— 老来俏;老俏

 马来头开花 ———— 老俏;老来俏

 麻子跳瑟—天花乱坠 ————

 麻绳绣花 ———— 不对料

 麻雀里的花鹊子 ———— 迟早会飞

 麻雀看见稻花子 ———— 空欢喜

 麻花下酒 ———— 干脆;干干脆脆

 麻花下锅 ———— 格外一扭

 麻花儿卷煎饼 ———— 干脆

 麻袋上扎花子 ———— 底子太差

 麻袋上绣花 ———— 底子太差;底子差

 麻袋上面绣花 ———— 底子不好

 麻袋片子绣花 ———— 底子差

 麻袋片绣花 ———— 底子差

 麻袋片上绣花花 ———— 不是那材地

 麻袋布绣花 ———— 底子太差

 麻袋布上绣花 ———— 底子差

 麻搓袋绣花 ———— 底子太差

 麻叉袋绣花 ———— 底子太差;底子差

 麻叉袋上绣花 ———— 底子差

 麻布上绣花 ———— 底子太差;底子差

 麻布片锈花 ———— 不是料子

 麻布袋上绣花 ———— 底子差

 麻包袋绣花 ———— 底子差

 麻包袋上绣花 ———— 底子差

 落雨天找棉花套 ———— 越背越重

 落雨天扛棉花套 ———— 越背越重

 落雨天背棉花套 ———— 越背越重

 落花生不叫落花生 ———— 南豆;难逗

 落花满地 ———— 多谢

 落花流水 ———— 有去无回

 落到麻雀窝里的花鹊子 ———— 长不了

 骆驼撒花 ———— 大没样儿

 箩里挑花 ———— 挑得眼花

 箩里捡花 ———— 越拾越花

 箩里拣花 ———— 越拣越眼花;越拣越花

 箩里拣瓜 ———— 拣得眼花

 箩里改花 ———— 越改越花

 箩勒拣花 ———— 眼花绿花

 箩筐里拣桃子 ———— 挑花眼睛

 萝卜开花 ———— 空心;根种不好

 萝卜放在磨盘上 ———— 转得头晕眼花

 罗宾身旁 ———— 天女散花

 绿绸上绣牡丹 ———— 锦上添花

 绿绸衫绣牡丹 ———— 锦上添花

 绿绸衫牡丹 ———— 锦上添花

 吕洞宾戏牡丹 ———— 两厢情愿;骚仙;花案儿

 芦花做棉絮 ———— 不是正胎子

 芦花弹棉被 ———— 不是正胎子

 芦花弹被絮 ———— 不是正胎子

 芦花抽穗 ———— 无结果

 芦柴花弹被絮 ———— 不是正经料;不是正胎子

 娄阿鼠戴花 ———— 贼美

 聋子放花炮 ———— 看着散了

 笼布才地 ———— 拉花花的`

 砻糠里榨油 ———— 硬往外挤;无花头

 六指划拳 ———— 都来了;全来了;新花招

 六月里的荷花 ———— 众人共赏;众人看

 六月飞雪花 ———— 怪事

 六月的枣花 ———— 招风;招蜂

 六十岁开花 ———— 倒结子;倒结籽

 六七月的石榴花 ———— 随波逐流

 柳树上开花 ———— 没结果

 柳树开红花 ———— 差了种的好看;没结果;没个结果

 柳树花儿落地 ———— 不动声响

 柳树的花 ———— 只开花不结果;无结果;开花不结果

 柳树不结果 ———— 空话;空花

 柳毛子开花 ———— 结不出果来

 流水遇到阻力 ———— 泛起浪花

 刘姥姥进荣府 ———— 眼花缭乱

 临死拿着花棒槌 ———— 玩心没退

 临死拿个花棒槌 ———— 玩心不退

 临死抱个花棒槌 ———— 玩心不退

 临上轿找不到绣花鞋 ———— 心里急

 临上花轿还找不到绣花鞋 ———— 急熬了

 临上花轿才缠脚 ———— 先前干啥哩

 林黛玉葬花 ———— 情悲意冷;自叹命薄;无可奈何;自叹命薄

 两响炮开花 ———— 响到一块啦;想到一块啦

 两斤花椒炒二两肉 ———— 肉麻

 两个钱的花生 ———— 有得驳;有得剥

 两个叫花子叙家常 ———— 讲嘴

 两个叫花子拜堂 ———— 穷配穷;穷凑合;穷配

 两分钱买了一包花生米 ———— 吃不了兜着走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剥;有得驳

 莲花梗打人 ———— 丝尽茎断;思尽情断

 莲花出水 ———— 一尘不染

 莲花池里下饺子 ———— 异想天开;水分太多;水份太多

 莲花并蒂 ———— 偶成双;藕成双

 痢痢头上插金花 ———— 忍痛要好看

 栗子花生一盘端 ———— 虽在一起不同根;一个长在树上,一个生在地里

 立了秋的瓜花 ———— 华而不实

 李逵学绣花 ———— 试试看

 冷铺中舍冰 ———— 把你贼受罪不渴的老花子

 老鹰吃花椒 ———— 麻嘴

 老鸦啄柿花 ———— 拣着熟的开口

 老巫婆戴花 ———— 招人看;招引神鬼;逗人

 老和尚见到花轿哭 ———— 今生休想

 老鸹身上插花翎 ———— 自充小孔雀

 老鸹身上插花翎 ———— 自充孔雀;自以为美;自充小孔雀

 老公鸡叼花苞 ———— 谦虚;牵絮

 老旦戴花 ———— 花头不起

 老大娘纺花 ———— 慢慢儿上劲儿

 懒神婆娘纺皮花 ———— 谈都不谈;弹都不弹

 栏外桃花 ———— 不得到手

 兰英的姆妈穿花褂子 ———— 第一都不止

 兰英的母妈穿花短裤 ———— 第一都不只

 癞痢头照洋镜 ———— 花头

 癞痢头上插花 ———— 忍痛要好;忍痛熬好;半爿俏;宁痛熬好

 癞痢头浪插金花 ———— 忍痛要好看

 癞里头上插花 ———— 忍痛熬好

 癞蛤蟆上花椒树 ———— 不嫌脸麻

 癞蛤蟆吃花骨朵 ———— 心里美

 来了花轿去了姑娘 ———— 先喜后忧

 瘌痢头上插花 ———— 忍痛敖好;忍痛熬好

 瘌痢头戴花 ———— 自要好

 瘌痢头戴刺梅花 ———— 别人不夸自己夸

 腊月的梅花 ———— 傲霜斗雪

 腊梨变花枝 ———— 变不出甚么好的来

 葵花子里拌盐水 ———— 捞咸嗑;唠闲嗑

 葵花籽里钻臭虫 ———— 算什么仁;算什么人

 葵花扭头 ———— 向太阳

 葵花没饼子 ———— 就剩个灰秆子了

 葵花结籽 ———— 心眼多;心眼不少

 葵花秆子当大梁 ———— 不是个材料

 葵花杆子当大梁 ———— 支架不住

 胯罢的扯闪 ———— 批搅花叶

 苦菜开花 ———— 密密麻麻;黄了

 苦菜花儿 ———— 根子苦,花儿香

 苦菜花 ———— 心里黄

 枯木干芽不死心 ———— 时到花再开

 口吞绣花针 ———— 扎心

 口吐莲花 ———— 多吃藕了

 口袋里摸花生 ———— 大把地抓

 孔雀的翎子 ———— 耍花点子

 空中图案 ———— 天花

 空心萝卜绣花袍 ———— 中看不中用

 客人仔卖花矸 ———— 袂逢干

 瞌睡碰着花枕头 ———— 巧合

 看家狗专咬叫花子 ———— 穷人好欺负

 看花下泪 ———— 煞风景

 开在树荫下的绿豆花 ———— 没结果

 开水碗里的葱花 ———— 华而不实;花儿不实

 开水泡米花 ———— 真开心;开心

 开水锅里煮棉花 ———— 熟套子

 开水锅里的棉花 ———— 那是熟套子

 开了花的竹子 ———— 短命;活不久;活不长

 开过花的竹子 ———— 抽不出新笋

 开刺绣店的 ———— 花样多

 舅奶奶的花鞋 ———— 老样子

 旧棉花 ———— 非谈不可;非弹不可

 韭菜开花 ———— 到顶了

 九月种花生 ———— 不合时宜

 九月里种花生 ———— 不合时宜

 九月菊花 ———— 点点入心

 九月的菊花逢细雨 ———— 点点入心;点点人心;点点滴滴入心田

 九月的菊花 ———— 黄灿灿

 九两棉花织匹布 ———— 想得稀奇

 揪下来的花儿 ———— 新鲜不了几天

 揪下来的花 ———— 新鲜不了几天

 镜子里看花 ———— 好看不好拿

 镜里面的花 ———— 好看不好拿;心想手难拿

 镜里花,水中月 ———— 可望而不可即

 镜里观花 ———— 白欢喜;空欢喜;空喜一场;好看不好拿

 镜花水月 ———— 虚象

 井中栽花 ———— 没有出头日

 井里栽花 ———— 根子深

 井里雕花 ———— 深刻

 井底栽花 ———— 根子深;根深;没有出头之日

 井底下栽花 ———— 永无出头之日;难出头;根子深

 井底下雕花 ———— 深刻

 井底里栽花 ———— 没有出头之日;根子深;无出头之日

 井底里雕花 ———— 深刻

 井底雕花 ———— 深刻

 京广杂货铺 ———— 花样儿多

 浸水里麻花 ———— 不干脆

 浸了水的棉花 ———— 没得弹的;没得谈的

 浸了水的麻花 ———— 不干脆

 近视眼看下雪 ———— 天花乱坠

 锦上绣花 ———— 好上加好

 锦上添花 ———— 好上加好;美上加美

 金盆里的牡丹 ———— 一枝花

 金达莱放在绸缎上 ———— 锦上添花

 借花献佛 ———— 假恭敬;顺水人情;顺手人情;虚撮脚儿的营生

 疥黑蚂上老花椒树 ———— 麻列不接俩

 疥蛤蟆上了花椒树 ———— 蹄蹄腿腿没放处;蹄腿没搁处

 疥蛤蟆爬到花椒树上 ———— 麻得不觉了

 芥末开花 ———— 有心了

 芥菜开花 ———— 有心了;早生心了

 戒蛤蟆站的花椒树上 ———— 嘛的不接俩

 轿里伸出绣花鞋 ———— 亮出手脚

 叫化子绣花 ———— 讨俏

 叫化子唱莲花落 ———— 穷开心

 叫花做皇帝 ———— 快活一时是一时

 叫花子做头人 ———— 丑死鬼

 叫花子做客 ———— 穷亲戚

 叫花子做皇帝 ———— 快活一时是一时

 叫花子做官 ———— 穷怕了

 叫花子坐在磨道里 ———— 想的是面

 叫花子坐月子 ———— 百无一有

 叫花子坐远洋轮 ———— 四海为家

 叫花子坐鸳鸯轮 ———— 四海为家

 叫花子坐火车 ———— 到哪儿算哪儿

 叫花子坐更 ———— 一夜无人

 叫花子坐蹭车 ———— 赖搭

 叫花子醉酒 ———— 穷开心

 叫花子钻草堆 ———— 享天福

 叫花子走夜路 ———— 假赶忙;假忙

 叫花子走人户 ———— 两手空

 叫花子走清明 ———— 两头忙

 叫花子走亲戚 ———— 两手空;没礼;没理

 叫花子走猫步 ———— 穷装

 叫花子走到磨道里 ———— 要面儿;要面子

 叫花子装风扇 ———— 穷风流

 叫花子住万寿宫 ———— 户大家虚

 叫花子住瓦屋 ———— 各有各福

 叫花子住破庙 ———— 户大家虚

 叫花子煮米 ———— 做作

 叫花子拄棍子 ———— 穷棒子

;

咸丸:咸丸东莞人冬至、除夕、元宵都吃。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冬果:东莞人说的冬果绝非冬天的水果,其音为“终果”,是年终、过年用的小食。春节时,冬果与瓜子、糖莲子、糖瓜条、糖椰角、糖椰片、糖木瓜等各种各样的糖果,组成很有风俗特色的春节糖果。家家户户的八仙台上都摆有糖果盒(称全盒,内多有八卦和8个间隔),盒中必有冬果。冬果多用糯米制作,因为糯米椿成粉后,起胶,坚韧,保留时间长,可以度过整个年节,时间达三个月久。饼家所制冬果品种极多,一般有雪条、雪耳、雪符、雪扣、雪绳、雪球、通条、蛋扣(亦称鹅肠)、油榄、云耳、云片(称粉片)。雪者熔白糖捣拌上面后,其色白如雪之谓也,其余的是未经上糖,保持原色。冬果经猛油炸脆后,摊冻,熔糖,搅拌,再摊冻,擎分,放在空糖缸或龙埋里,用布封住,随时可以取用。冬果制作的关键是浸米,需经二次浸泡和晒晾。浸泡时间长,或遇到雨天,容易发霉变味。浸泡时间短,会特别坚硬,咬不动。冬果的糯米粉需人力制作——椿粉。冬果在春节主要在于品尝居民制作冬果要小巧玲珑,雪条做得要小于末指,才显得高雅雪耳、云耳都像小猴子耳朵般。雪符更讲究,符上有红粉作线,似古笺身符一般。粉底是**,像玉扣仔,炸出来像挂在身上的护。麻橛: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麻橛是东莞春节前的传统小食。祖母(阿嫲)多在制作炒米饼时,随手先做一些,给孙子解馋,人们戏称是“阿嫲从炒米饼中,割出一些米,给小孙子吃”的小食,讹称麻葛。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长,如榄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连,成方胜图案。菱形相套,中国民间称为方胜图案,用于建筑、什器、服饰,妇女用作首饰,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因此春节期间麻橛成为东莞人互相赠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鱼龙:年二十四为小年晚有开龙、炸油角。俗语说“鱼龙是本,碌堆是利。”家家户户少不了鱼龙、鱼龙即年糕。东莞风俗年糕叫“鱼龙”,取步步高升、取鱼跃龙门之意。因多是出嫁女送娘家礼品或姑嫂姐妹、亲家互送礼品,亦写作“贻笼”。旧俗不论贫富,家家都有鱼龙、碌堆。富有的大些、用料好些。鱼龙制作讲究,用料精良。先要浸糯米、磨粉、干粉,制粉最好在冬至节前做,叫冬前粉。在粉里加配料,咸的加虾米、腊肉、金华火腿、油鸭等,熟前加枣在面上,以求早(枣)日高(糕)升。甜的加黄糖即可,而今有的加瑶柱等。同样,熟后加红枣。为求体面,鱼龙越大越厚越好,往往要炊一日一夜,而且非熟不可。半生不熟,被认为来年不顺,因此异常小心,十分繁琐。松糕: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松糕亦用糯米粉做,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人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栖满糯粉,蒸熟。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煎堆:明农历正月十九日,东莞旧俗家家户户煎堆。煎堆,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东莞人称的煎堆,广州人称作薄罉,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若怕太糯、太粘、吃后饱胀,可加2—4成粘粉。东莞煎堆以艾堆为最佳,正气、去湿毒。这种艾是春头天越冬的稻田里野生出来的,常常是嫩绿的一片,枝头淡**小花,采摘回来,用滚水煮过,用刀斩碎,和糯米粉、糖,用油煎就。由于煎堆的做法最简单,一些来不及做年果的人,除夕之日,只好最简便的方法做年果——煎煎堆,因此有“年晚煎堆 人有我有”的歇后语。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九日要煎煎堆呢?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女娲一边补天,一边制造牛马鸡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太累了,睡了。人们见女娲这样苦、累,不去惊动女娲,又不会炼石,只好家家户户用粉做煎堆,系上红线,放在屋顶上,以补天穿。其实,正月十九日前后是雨水节令,大多年份都会下雨,如天机籁败。春天下雨,人们又冻又饿,最简便的是做煎堆,补肚又暖身,于是形成习俗。糖环:糖环是东莞著名小食,更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冬果”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东莞先人南迁.由北方带来的传统小食。糖环在东莞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为了喜庆,部分加花米染成红色。与陆游所说“簇青红”同。糖环制作,由“组之成束.扭作环形”,改为用饼印印压、批切出来。但传统的糖环,仍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 糖环形状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春节时,糖环总与甘蔗等一起摆贡、待客。本意是子子孙孙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而且生活幸福,节节甜蜜。水乡人家取之屋前屋后祭神,以其“环”谐“还”, “蔗”谐“借”,简称“有借有还”保佑邻里关系,常常有借有还,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0981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