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人物塑石像的资料?很急!!

汉代的人物塑石像的资料?很急!!,第1张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nbsp;石刻nbsp;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石像高nbsp;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nbsp;牵牛石像nbsp;另一组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nbsp;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nbsp;现存两汉大型石刻,尚有陕西省城固县饶家营汉博望侯张骞墓前的1对石虎(或称石辟邪),约雕造于西汉元鼎(前116~前111)年间,虽已严重风化,犹存雄健姿态。另有咸阳石桥乡出土的石蹲虎、山西安邑出土的石走虎、青海海宴出土的石虎座等。西汉小型石刻,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跽坐石俑、西安坝桥及兴平北吴村出土的石虎镇等。nbsp;东汉大型石刻,以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出土建宁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最为重要,石像高290厘米,形貌雍容大度。属石翁仲性质者,有安帝元初(114~120)年间雕刻的河南登封中岳庙前1对石人,作夹道而立、nbsp;拱手拄剑状,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形貌朴拙。原存山东曲阜张曲村、今存曲阜孔庙的2件石人,高约254厘米,雕造于桓帝时期(147~167),胸襟前分别有“汉故乐安太守□君亭长”和“府门之卒”篆书刻铭,神态肃穆恭谨。江苏东海昌梨水库nbsp;1号墓的妇女抱婴蜀柱、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的多人物高浮雕蜀柱,其形体虽略小于上述石刻人像,而生动活泼程度过之。nbsp;李冰石像nbsp;东汉石俑,以河北望都2号墓出土光和五年(182)雕刻的骑马石俑最为出色,通高79厘米,刻画一位买鱼沽酒、骑马而归者怡然自得的神态,马腹与基座之间已作镂空处理,显示圆雕技艺益趋成熟。四川省出土东汉石俑较多,其中,重庆江北区鹅石堡东汉墓出土3件伎乐石俑,姿态或坐或立,以刀法简洁、形象生动见称;峨眉双福乡出土农夫、部曲、伎乐等石俑,以形象丰满、神态淳朴见长;芦山石马坝出土2件镇墓石俑,或持锸执箕,或执斧捉蛇,以形貌狞猛为特色。nbsp;东汉石刻艺术的成就还体现在造型劲健的大型动物雕刻上。山东临沂石羊岭出土的1对石羊(故宫博物院),高95厘米,用矩形石材雕成,胸前分别镌刻“永和五年”(140)、“孝子孙侯”、“孙仲乔所作羊”等隶书刻铭,形象古朴典雅,富有装饰趣味。雕造于桓帝延熹(158~167)年间的汉汝南太守宗资墓石天禄与石辟邪,高约165厘米,虽遭风化剥蚀,仍具挺拔豪迈之气势。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的石天禄与石辟邪,高109厘米,身长166厘米,躯体矫健,神态威猛,保存状况最佳。此外,陕西咸阳沈家村出土的1对石兽、山东嘉祥武氏祠的1对石狮、四川芦山杨君墓石狮及雅安姚桥高颐墓石辟邪等,均属东汉晚期的优秀石刻。nbsp;玉雕nbsp;汉代玉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广东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不少高浮雕的西汉前期玉雕精品,如玉剑具上雕饰的龙虎纹,通过高低起伏、回环□侧的形式处理,产生忽隐忽现、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透雕双龙凤纹玉环,虚实相生,繁而不乱。风格与此相近者,有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圆雕玉人与浮雕玉剑具、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透雕玉舞人与螭虎纹玉佩等。nbsp;西汉后期的玉雕作品,首推陕西咸

汉陵墓石雕例子

汉霍去病墓石雕,千姿百态。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吃羊”、“人与熊”和“马踏匈奴”等17件。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石雕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及陵墓的总体布局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 作品始终没有直接描绘霍去病的形象和具体的战争场面,特别是主题雕刻《马踏匈奴》更以象征的艺术手法,用矫健沉着的骏马和马腹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匈奴形象概括出霍去病英勇抗敌、安定边疆、沟通西域的赫赫功绩。

霍去病墓石雕群,被认为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雕制的 ,可认为是与昆明池石刻同出于皇家石雕工匠之手 ,因而两者的风格十分相似。霍去病墓距汉武帝陵东北约1 000米处。他生前为武帝远征匈奴 ,屡建奇功 ,受宠之余 ,却留下“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爱国主义豪言壮语 ,死时年仅2 4岁。武帝痛惜之际 ,特命人将霍将军墓修造成象征其卓著勋业的祁连山形 ,山冢的上下 ,还刻置了一批大型石雕,有虎、熊、牛、马、猪等形象 ,以此衬托出祁连山景的雄伟壮观 ,其中最著名的石雕就是“马踏匈奴像”。

这些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以其粗朴雄浑的气势,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艺术爱好者和游人。其艺术的魅力在于他们主要是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抽象技法,简括而又传神地表现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例如,其中的卧虎 ,造型浑厚雄奇,刀法单纯洗练,石纹简括,它不作张牙舞爪之状,却显得沉稳有力,其犀利的目光足以收到震慑人心的效果。再如,石猪的表现手法也是象征主义的 ,其肢体与身躯浑然一体,细部略加刻划即现出形象的本质特征。 另一组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现存两汉大型石刻,尚有陕西省城固县饶家营汉博望侯张骞墓前的1对石虎(或称石辟邪),约雕造于西汉元鼎(前116~前111)年间,虽已严重风化,犹存雄健姿态。另有咸阳石桥乡出土的石蹲虎、山西安邑出土的石走虎、青海海宴出土的石虎座等。西汉小型石刻,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跽坐石俑、西安坝桥及兴平北吴村出土的石虎镇等。东汉大型石刻,以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出土建宁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最为重要,石像高290厘米,形貌雍容大度。属石翁仲性质者,有安帝元初(114~120)年间雕刻的河南登封中岳庙前1对石人,作夹道而立、 拱手拄剑状,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形貌朴拙。原存山东曲阜张曲村、今存曲阜孔庙的2件石人,高约254厘米,雕造于桓帝时期(147~167),胸襟前分别有“汉故乐安太守□君亭长”和“府门之卒”篆书刻铭,神态肃穆恭谨。江苏东海昌梨水库 1号墓的妇女抱婴蜀柱、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的多人物高浮雕蜀柱,其形体虽略小于上述石刻人像,而生动活泼程度过之。

  摘 要:雕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佛像雕塑尤为突出。佛像雕塑不仅代表着雕塑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国的佛教文化。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为佛像雕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唐朝自由、开放的历史文化更开创了崭新的佛像雕塑时代,又一次掀起了佛像雕塑艺术的高潮。

关键词:汉唐佛像;艺术特点;比较

作者简介:侯绪刚,出生于1982年2月,毕业学校:鲁迅美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职务:助教;研究方向: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汉、唐雕塑堪称我国雕塑史上的高峰,其雕塑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优,特点之博大精深都居于我国历史之首。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发展的不同理解,促进着汉唐佛像雕塑自身发展特点。汉唐的长期统一发展为佛像 雕塑的出现到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丝绸之路把佛像引入我国,随之佛像的工艺发展在汉朝进入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印度佛教文化在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逐步深入到汉地,最初佛教文化与汉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化经过不断的碰撞与融合,被汉人广泛接受。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佛像也逐渐成为了贵族与皇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佛像雕塑艺术被广泛流传开来。同时,汉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佛像的雕塑艺术,使其成为一种新的雕塑艺术形式。汉代木雕佛像一般为皇族配饰随身佩戴;其铜雕塑、石雕塑为佛殿、石窟所用。

佛教文化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很快就被当时的贵族和官吏所使用,代表着财富、身份和权势。长沙马王堆1号、3号汉墓出土了500多件护身佛,其佛像雕刻工艺精湛,保存完整,令人叹为观止。“日本考古学家在朝鲜平壤(即古乐浪郡)发掘了大批精美的汉代木雕佛像。汉武帝时曾征服朝鲜北部,设立乐浪,贞番、临屯等郡”。东汉时期铜铸佛像兴起,木雕、石雕、铜铸佛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也正是由于佛像雕塑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文化和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其雕塑风格与秦代比较发生了变化。

汉代佛像雕塑艺术一般运用大写意手法;雕刻自然、随石形,气势饱满,形态夸张;其特点生动富有魅力。在多种雕塑艺术中,有一种为“体量”的正形空间雕刻法,雕刻出的佛像外形生动,能体现真切的佛像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情感。佛像雕塑为三度空间造型艺术,古代的工匠们用其精湛的艺术手段,把佛像雕刻出有生命且充满活力的形态,突出雄浑、凝重、博大的气魄造型特征。复杂而丰富的人物神态与情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其刀法简洁、有力、生动,气势雄浑。而且汉代雕塑艺术还在刻画人物状态上,注重刻画人物形态和神韵,强调神与情并重,令人叹为观止。汉代的佛窟不仅留下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同时展现了其雕刻技法的娴熟,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乡情。

唐代时期我国文化开放,宗教信仰自由,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皆为鼎盛。正是由于唐代这种宽松的开放政策,使得佛教发展自由;佛教文化与唐文化的融入,为佛像雕塑艺术走向人文化、世俗化奠定了基础。唐代佛像雕塑艺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受唐代审美文化影响,其佛像雕塑饱满,有血有肉;刀法为圆刀,佛像衣纹被雕刻的流动飘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进一步中国化,艺术形式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唐代雕塑艺术风格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格,表现水平已大大超过南北朝。唐代修建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佛像石窟、寺庙等;莫高窟的佛像体现出盛唐艺术的富有和健康,成为雕塑史上不朽的杰作。

佛教文化在唐代处于全盛期。佛教文化快速的传播,使得佛像雕塑比比皆是,广为普及。石窟中雕凿的大、小石佛为当时盛行,寺院中佛像,多流行泥塑或木雕佛像;铜、铁佛像的雕塑也随处可见,大铜佛雕塑也具一定数量;观音、文殊、普贤、罗汉等各种佛像运用材料多样,为难得的艺术珍品。龙门石窟中得奉先寺中有九尊造像,其《卢舍那佛》形象各异、气质各不相同,每尊雕塑雕刻细致入微,整组佛像组合排列有序,氛围和谐。无论规模的宏大和佛像造像工艺的完美均为罕见。《卢舍那佛》为经典佛像雕塑之一,佛像头部雕刻最为细致,佛面浑圆饱满,眼睛雕刻慈悲入神。精湛的佛像雕刻艺术为佛像自身增添了无限的智慧和法力,好似具有洞穿一切的力量。唐佛像其面丰满,神情庄重、慈祥;身材雕塑比例均匀、结构合理,比较写实;形态舒展大方,动感强,佛衣质感柔和、轻薄。佛像雕塑艺术富有的真实感、立体感,也是唐代雕塑风格成熟的表现。

汉唐的佛像雕塑艺术作为我国佛像雕塑史上的两大高峰,其独特的特点为世人展现了非凡的魅力与艺术价值。汉代佛像雕塑的特点被赋予了自然的生命形态,其佛像基于原材料形状雕刻,造型自然、简练、雄浑、夸张、丰富多彩。唐代佛像雕塑的特点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佛像的精美令人深入其中,能享受其悠久的历史信息。汉唐佛像雕塑艺术无论技巧还是风格方面,都吸取了雕塑的精华,真实地体现了汉唐繁盛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成就;是我国佛像雕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汉代佛像的引入到唐代佛像的盛行,大量的精美作品;无论收藏于博物馆,还是藏与民间,都展示其佛像雕塑艺术的风采。从精美的小佛到巨大的石窟佛像都寄托着艺术家虔诚的信仰和对生活美好的祈盼。佛像雕塑的一锤一斧都离不开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佛像艺术的创作的推动力。汉唐佛像雕塑在历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更为了解历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

2、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

3、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将艺术风格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严峻的风格,它坚守描写的客观简朴性;其次是理想的风格,这一般是艺术发展成熟、完美、繁盛时期的风格;再次是愉快的风格,它往往是一门艺术衰落时期的风格,目的是为“取悦于人”,追求形式的华美与雕琢

4、用黑格尔的观点分析中国雕塑风格的发展,发现大致上是吻合的。如果从中国雕塑的成熟期一秦汉时期开始,秦汉雕塑正是严峻风格的典型,而隋唐雕塑则是理想风格的典型,明清雕塑则是愉快风格的典型,至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宋则分别是从秦汉到隋唐,隋唐到明清之间的过渡风格。

5、秦汉时代的雕塑风格是严峻的风格,是阳刚之美的风格。秦汉俑马、墓前石雕从整体上看,也许远不及后世那样精巧、细腻,而以拙重、粗犷为特色,然而正是这种“客观简朴性”,成为了秦汉时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秦汉雕塑的风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强烈的开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写照。它继承了远古以来,华夏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注重人力,与自然抗争的崇高精神。

6、秦始皇的精神正是雄伟的万里长城、阿房宫、十二金铜巨像、力士孟贲像的思想基础,也就是排列齐整、声威雄壮的秦陵俑马所要表现的精神。在远古神话里就体现出了我们民族在早期的那种大气磅礴,与自然抗争以求生存的文化精神!

7、从中西方古代美术意识的对比中,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从形成秦汉"大文化"的背景中,看构成中国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的哲学理念,探讨霍去病墓前石雕所具有的高度艺术价值

8、探讨美学价值,要结合前后历史关系背景,并深入说明!其实秦汉文化意义极其深刻,你多阅读一些书籍有好处的。

谢谢!

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的腥风血雨,一切歌颂强权和英雄主义的赞歌不复回响,汉初人民在昔日巍峨的皇宫废墟上开始医治百年战争的创伤。“文景之治”的汉初 ,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 ,所以没有产生什么惊世骇俗的雕塑杰作。至汉武帝时,国力大盛,经济的复苏繁荣 ,也给沉寂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雕塑创作犹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可以说,两汉的雕塑艺术是中国古典石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后世的雕塑创作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的。

汉代雕塑艺术应用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它有大型纪念雕像,有园林装饰雕塑、各种丧葬明器、画像石、墓室雕刻以及各种石雕工艺品。各种形式的石刻建筑也是汉代首创。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93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