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芭蕾舞蹈史

西方芭蕾舞蹈史,第1张

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来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的意思为“跳跃”,但专指跳舞,意思是在晚会里表演舞蹈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意思。狭义上的芭蕾是指古典芭蕾,专指15世纪出现的,历经300年发展而成,有严格的审美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古典舞种。广义上的芭蕾,历史上曾泛指所有的舞蹈,既包括欧洲特有的古典舞蹈,又包括多种多样的表演性舞蹈,如歌舞剧中的舞蹈场面、话剧的插舞以及歌舞朗诵结合在一起的情节舞蹈等。

有了正确意义上的芭蕾概念,我们就可以从时间上分析芭蕾这种舞蹈形式的产生过程。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除具有其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外,还要有一些关键性的人物对其起到重大的激发和推进作用,芭蕾也不例外。

芭蕾舞产生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于此时是有着深刻历史原因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视人体本身的价值和作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人们在衣食丰足之余开始追求自身的价值和艺术的和谐美感创造了条件。而科学与文化的普及,使人们从蒙昧中挣脱出来,开始追求至真至美的艺术体验。在社会上层,王公贵族竞相把艺术作为炫耀自己权势的工具,希图借助艺术来扩大政治影响,因此不惜巨资来攀比竞争。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古朴的民间舞蹈基础上,一种新兴的、带有固定风格和基础技巧的艺术形式——早期宫廷芭蕾诞生了。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王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芭蕾舞剧,是为了法国王后路易丝·玛格丽特与姚幼斯公爵的婚礼而准备的。该剧衣饰奢华,演出阵容庞大,演出长达5个多小时,可以说是芭蕾艺术的开山之作。该剧作者系意大利音乐家、舞蹈家博洛耶,他所创作的舞剧,并非为了表达故事或情节,而仅仅是为宫廷服务,为表现皇宫贵族的权势、气派和尊贵身份而服务。如在皇后洁白的长裙上缀饰一颗闪亮的宝石,足以表明皇宫贵族的奢华程度。这可视为芭蕾的滥觞。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产生之后都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这样才能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永葆艺术青春。在时间的洪流中,只有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特色,艺术才能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芭蕾也是如此。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芭蕾,17世纪末逐渐没落,因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欧洲封建主义日渐败落,作为上层建筑艺术形式的芭蕾舞自然也开始颓败。到了18世纪,因为工业化生产而崛起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迈上历史舞台,于是芭蕾艺术复兴了,并在18世纪后半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芭蕾艺术发展至今基本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划分:古典主义芭蕾时期、浪漫主义芭蕾时期、现当代芭蕾时期。

古典芭蕾舞

古典芭蕾是以古希腊、古罗马民间的家族式舞蹈为基础而萌发的,具有自然纯朴的表演风格,而野外露天起舞则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19世纪后半叶,古典芭蕾舞艺术在俄罗斯达到了鼎盛时期,取代法国成为世界芭蕾的中心。鼎盛时期,俄罗斯有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三大舞剧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剧目,音乐作者均为俄罗斯乐坛不朽大师柴可夫斯基。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的法国芭蕾大师马里斯·佩蒂帕从法国移居俄罗斯,对俄罗斯芭蕾艺术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他先后创作了54部完整的芭蕾舞剧,复排了17部传统芭蕾舞剧。除以上三部惊世之作外,他还排有《唐·吉珂德》《舞娘》等剧目。此外,佩蒂帕还创立了双人舞和性格舞两大舞蹈形式。

俄罗斯的古典主义芭蕾,以其日渐强大的政治经济为背景,一改法国贵族的娇贵习气,雄浑刚劲,力量逼人,更添加了俄罗斯人的个性特征,一度代表了世界芭蕾的顶级水平。如果说浪漫主义芭蕾以柔美见长,那么古典主义芭蕾则是以力量和剧情取胜。

浪漫芭蕾舞

19世纪初期,舞剧多以描绘仙女及超自然灵体为主导方式,后来演变为突显各种灵体的专门艺术,这一阶段产生的舞剧情节浪漫,亦幻亦真,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为浪漫主义阶段。

巴黎作为芭蕾的活动中心,先后出现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一大批传世经典。这个时期芭蕾在舞剧题材上创造的童话取向,在审美观念上奠定的“轻盈飘逸”感觉,在动作上确定的“垂直挺拔”姿态,对以后的芭蕾创作、训练、表演与欣赏,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演于1832年的经典芭蕾舞剧《仙女》,女主角塔里奥妮开创性地使用特制舞鞋,并使用脚尖跳舞,成为传世典范。此时的芭蕾,早已从宫廷转至民间,上演于各大剧场,优秀的女演员更是层出不穷。裙子日渐短小、姿态日渐轻盈等逐渐成为浪漫芭蕾的标志。浪漫主义芭蕾艺术堪称芭蕾发展史中最重要的阶段。

现当代芭蕾

到了20世纪中期,芭蕾舞传统模式和技巧逐渐被打破,动作日趋多元化,舞剧也脱离了剧情的限制,成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这种糅合了多种现当代元素的舞蹈形式被称为现代芭蕾。

芭蕾自15世纪发端,先后走过了朴素的席间芭蕾、华美的象征主义芭蕾(浪漫主义芭蕾)、庄重的古典芭蕾、新鲜而充满活力的现当代芭蕾这些历程。然而,这种线形递进式的发展,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彻底停滞死亡才发展到下一阶段,而是一个历史阶段逐渐覆盖、逐渐替代下一个历史阶段,循序渐进地进步。

芭蕾形态则籍此逐步演进、升级而日臻完善。20世纪芭蕾的发展进入多元化时代,出现了风格多样而互动、流派争妍且融通的态势,用图标表现则呈伞型焦点辐射状。现代探索型新作魅力四射,19世纪经典舞剧依旧风光,交响芭蕾与戏剧芭蕾并行不悖,长篇巨著和精致小品相映成趣,各民族文化的注入使得芭蕾愈加异彩纷呈。

芭蕾艺术不断地发展,一次次衰败又一次次兴盛,经过历代艺术家结合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改革,至今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芭蕾长时期以来建立的科学、完整的训练体系确有其独到之处。同时,芭蕾的改革也说明了其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包括芭蕾在内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生存为第一要务的指引下,必须不断发展、创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适应受众的感官需要,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同时,起到引导艺术欣赏品位的作用。只有这样,芭蕾才可以长盛不衰。可以设想,芭蕾今后的发展,必然要进一步吸收时代精神和接受文化滋养,也只有如此,芭蕾这一艺术形式才能恒久地发挥其艺术魅力。建议你看一本书 芭蕾的审美取向与价值 我的回答还满意么

交响芭蕾是按交响音乐结构规律编排的芭蕾。由于舞蹈善于以虚拟、写意手法表现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有着类似的特性,舞蹈的结构也可以借鉴音乐(特别是交响乐)的结构。

这种类似性在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之间已存在,到浪漫主义芭蕾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M珀蒂帕和JI H伊万诺夫设计《吉赛尔》中女鬼的舞蹈、《舞姬》中的幽灵王国一场、《天鹅湖》中的群鹅舞蹈场面、《胡桃夹子》中的小雪

花舞蹈以及《海侠》中的花园--场,都采用了交响手法。IIH柴科夫斯基、A K格拉祖诺夫等作曲家的交响音乐也给予编导巨大的启发。

在苏联,20世纪20年代A洛普霍夫作过交响舞蹈的初步尝试,但未被人们所接受。30~50 年代戏剧芭蕾占据上风,对交响芭蕾很少考虑。

直到50年代末期,从《希望之岸》、《宝石花》开始,交响芭蕾又重新受到注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创作的舞剧中,使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采用交响舞蹈手法,可以使舞蹈超越一般的抒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有利于充分发挥舞蹈本身的特性。

西方往往只:把根据非舞蹈的交响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音诗等编成的舞蹈称为交响芭蕾。从这概念出发,常常有陷人机械仿效音乐结构,不去深人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艺术形象的危险。

有些"交响舞蹈”只是一堆追求形式效果的毫无内容的技巧动作的组合,缺乏应有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但也有的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给人以较多的美感,如G巴兰钦的《巴罗克协奏曲》、《C大调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等。

服饰

一、芭蕾舞剧服装概述

芭蕾产生于意大利,发展于法国,是指一种将歌、舞、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大型表演。最初的芭蕾舞剧只有男演员,服装也都统称为男子芭蕾服装。而后经历各个时期,足尖舞颠覆了芭蕾的传统,女演员逐步代替演员成为芭蕾舞的主要表演者,女子芭蕾服饰也因此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一)宫廷芭蕾时期。

宫廷芭蕾时期的芭蕾舞剧由于都是由宫廷组织,优秀的舞者均是法国皇室成员,此时期的芭蕾服装带有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夸张、奢华的服装,繁琐的配饰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前期舞者都会戴着滑稽、夸张的皮质面具,18世纪,芭蕾舞剧向女性打开大门,皮质面具开始走向消亡。

(二)浪漫芭蕾时期。

浪漫主义芭蕾开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在这个时期,芭蕾舞服装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经典款式。如《仙女》中,首演玛丽·塔里奥尼身穿的舞裙,它的上半身为露颈的紧身胸衣,短而夸张的泡泡袖,胸前佩戴一朵小花,下半身的裙子像一朵倒置的、半盛开的花朵,长度到脚踝以上,膝盖以下,背上装点着白纱制成的小翅膀,整件舞衣用多层纯白的绸布与薄纱重叠制成,质地柔软,飘逸,成为芭蕾浪漫时期的典型舞裙。

《天鹅湖》中的舞裙是采用仿生原理,裙子的长度提升到了极致,同时向周围散开,由四或五层丝绸和尼龙褶皱构成,像是天鹅那雪白挥动的翅膀,裙子连在与演员身体相应尺寸的吊带背心上,盘起来的头发上带着洁白的羽毛头饰。这套舞裙被规定为芭蕾舞的标准舞裙。

(三)现代芭蕾时期。

1912年《牧神午后》出现在芭蕾舞台上,那穿着画有彩色斑点的紧身上衣,头上戴着两只弯角的牧神以及穿着宽松薄纱上衣,画着粉红眼线的女神让观众眼前一亮,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后不久上演的《春之祭》更是引来了激烈的争论。此舞剧的服装由罗伊里奇设计,即带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又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演员们都穿着传统的俄罗斯服装,而在祭祀舞蹈时男演员都穿着宽松的黑色长裤,裸露上身,女演员则穿着透明的丝质吊带长裙。这些充满争议的芭蕾作品使得芭蕾服装得到新的突破。

二、芭蕾服饰的分类

(一)芭蕾练习服装。

紧身衣和紧身裤袜是基本的练习服,古典芭蕾时期女子通常穿黑色紧身衣和粉红色紧身裤袜,现今女子紧身衣款式有很多款式,吊带、无袖、短袖、3/4袖、长袖、后背有分深U和浅U,领形一般为V形,有的则在胸部做一点褶皱装饰,还有一种高领长袖的紧身衣,可用于需要稍微保暖时候穿。颜色各式各样,红、蓝、紫色最为常见。面料一般以棉质为主,虽然吸汗但不耐用,尼龙非常有弹性,但吸汗能力比较差,还有的是上半身为天鹅绒,下半身为棉质,但价格相比较为昂贵。

女性舞者一般下身不穿紧身裤,只配舞袜和半截纱裙。舞袜一般尼龙质料的的最为常见,有一种是在脚脚底有孔的舞袜,这种可以缓解脚步的痛楚。Footless是一些专业的舞蹈穿着,长度是由腰部到脚踝部分。还有一种是连着鞋一起穿的Top to toe tights 。渔网袜非常的性感,是跳tap dance时的穿着。纱裙一般分四种,一种是超短的纱裙,一种是到膝盖的纱裙,一种是前短后长的纱裙,还有一种是到小腿部分的印花纱裙。

男性的紧身衣有连身无袖无足弹力紧身衣,衣服与裤袜连在一起,一种上身是背带状,一种上身是背心,一般以黑色、白色为主,还有一种是紧身连衣裤,以灰色为主,棉质或弹力纤维男士单车裤也是男性演员常穿的练习服。

(二)芭蕾表演服装。

Tutu裙是芭蕾舞剧的标准舞裙。裙子由四或五层丝绸或尼龙褶皱构成,也有是由四至五层的硬纱构成,上面再由一层丝绸装饰。裙子连在相应尺寸的背心上。塔里奥尼时期芭蕾舞裙很长,离地大约只有30公分,以后逐渐变短,到1880年露出整条腿。裙上的图案装饰根据舞剧的背景而不尽相同。

(三)芭蕾舞鞋及其他配件。

足尖鞋是标准芭蕾舞鞋。足尖鞋的前部由胶水把布一层一层的粘起来并打实,形成一个硬硬的、小小的平面;鞋底内有一块橡胶鞋板,鞋底外有一块皮质底。芭蕾舞女演员就是靠鞋板的帮助立起来,并利用鞋头的小平面固定重心的。 每双足尖鞋都是由手工制作,制鞋的材料包括缎布、粗麻布、浆糊等,同时为了适应不同高度的脚面,有“瓦加诺瓦”、“埃利塔”、“富埃捷”三种型号,每种型号又分17种尺寸。此外,每种尺寸又有5种肥瘦情况。

芭蕾舞鞋的配件包括护腿、顶垫、脚趾垫、凝胶衬垫、足尖衬垫、丝带以及皮筋等,都是主要用于保护舞者的足部,更优雅的跳足尖舞。

三、芭蕾服饰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早在浪漫芭蕾时期,芭蕾舞服装就开始引领着时装潮流,像塔里奥尼在《仙女》中的“仙女”发型和头饰造型,巴黎的女性都争先恐后的模仿,时装设计师则根据她的造型推出了流行一时的“仙女帽”。而今,芭蕾舞剧中服装都在忠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作为一场一场精美、时尚的时装秀来设计,在其中也用超前的眼光来预测时尚潮流,并反映在自身来开始引领时尚潮流。在《马克·波罗》中,皮尔·卡丹设计的夸张的肩部、收敛的下摆、建筑造型、几何图案的芭蕾服装,其中的设计元素就成为流行服装时尚元素之一。

芭蕾舞服装不仅自身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同时设计师们也由它得到新的灵感,创造了许多新的“芭蕾风”的服装。1999年Donna Karan推出了层层透明的雪纺气泡状两层裙、球状裙、褶皱饰边、褶皱和成褶披挂、带有撕碎下摆的解构主义芭蕾舞裙,对于芭蕾舞裙的演绎方兴未艾。Alexander McQueen在08年秋冬发布会中设计的芭蕾女伶的俏丽裙子和层次繁复的网纱舞裙,时尚另类。Ralph Lauren对于舞裙上身的改造、Zac Posen对于黑色天鹅绒和和粉色映衬裙摆的运用再次证明了芭蕾的魅力。

芭蕾舞鞋一直是设计师们灵感来源之一,尤其是最近几年,以芭蕾舞鞋作为设计灵感的鞋子无疑是最为经典的,像圆头鞋、平底鞋等,穿起来优雅舒适,可以搭配任何的服装。同时芭蕾舞鞋的绑带也是设计师们常运用的手段之一,鞋子上各种材质纵横交错的绑带,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和风格。

二幕舞剧《仙女》取材于短篇小说《灶神特里尔比》,但作了较大改编,是浪漫主义芭蕾时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舞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表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主题,充满了火热的理想与批判性。

《仙女》的故事是苏格兰古代的一个传说。布景是一家苏格兰农舍的起居室。时间是1830年。

第一幕

苏格兰青年农民詹姆斯结婚前夜在炉火边休息时梦见了一位美丽的仙女,醒来后面对自己的新娘爱菲,想到自己梦见另一个女人,不仅尴尬,爱菲也觉察出詹姆斯的失魂落魄,而他们的朋友格恩则一直深爱着爱菲。

在大家道贺时,詹姆斯一个人呆呆地盯着火炉,忽然在梦中仙女消失的地方,詹姆斯感到有人在那儿,然而走出黑暗角落的不是他的仙女,而是村里的巫婆玛吉。姑娘们要玛吉算命,爱菲也问玛吉:“詹姆斯是否爱自己?”但是巫婆却说出了“不”,为此,詹姆斯将巫婆赶出了房间。

爱菲在女伴们的陪同下梳洗打扮去了,留下詹姆斯一个人在房间。忽然,梦中的仙女出现在窗前,表情甜蜜而哀伤。仙女告诉詹姆斯:自己已经爱上了他,詹姆斯提醒仙女自己就要结婚了,仙女悲哀地准备离去。詹姆斯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亲吻了仙女。

参加婚礼的宾客纷纷到场,仙女去而复返,只有詹姆斯一人能够看见她。詹姆斯搂着爱菲飞旋,疯狂地追逐仙女。就在新郎为新娘戴戒指的一瞬间,戒指忽然迷失了,新郎也追随仙女而去,消失在众人眼前。爱菲伤心欲绝,格恩跪在了她的身边。

第二幕

詹姆斯追逐仙女开到了树林中,仙女的忽隐忽现让詹姆斯怀疑这份爱是幻觉。为留住仙女,詹姆斯向巫婆玛吉求助,玛吉给了他一条披巾,教他用披巾裹住仙女的翅膀,仙女就会属于他,在尘世凡间成为他的妻子。

詹姆斯依法将披巾缠绕仙女的肩膀,然而仙女感到一阵可怕的痛苦,羽翅纷纷落地,死在了詹姆斯的面前。

正当詹姆斯悲痛不已时,远远的,在林子之外,一行婚仪队列正在穿过,那是格恩和爱菲挽着手臂走在人群的前面,目睹此景,詹姆斯悔恨交加地昏倒在地。

浪漫主义的产生是伴随着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令人失望的现实状况的,因此《仙女》中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一改以往舞剧中的团圆、狂欢、华丽的结尾,以忧伤、惆怅的场景结束全剧。理想世界尽管美好,但却飘渺而无法把握,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这种处理既有诗意和真实感,又揭示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作品流露着对幸福失之交臂的叹息,又弥漫着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现实与理想不可调和的感伤情调。

《仙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编导飞利普•塔里奥尼从舞蹈编排、表演、服装、技巧等方面进行的建设性的创造,他专门根据女儿的身型、能力、设计了西尔菲达(仙女)这个角色,突出大跳、脚尖技术以及优雅的造型,成功地创造了轻盈飘逸的,符合浪漫主义理想的仙女形象。天赋本来并不高的玛丽•塔里奥尼为塑造仙女的飘逸灵动的形象立起了脚尖,开创了后世的女子脚尖技术,成为一代明星。

而服装设计师拉米为她设计的半透明白色薄纱舞裙和背上装点的小翅膀,已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不仅典雅脱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解放了女演员的肢体,促进了舞蹈技术的发展,而身着白纱裙的芭蕾舞形式,在欧洲也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白裙芭蕾”。

《仙女》是浪漫主义芭蕾的奠基性作品,它实现了“浪漫主义舞剧在文学、诗学和戏剧结构上的变革”。

舞蹈形式从戏剧插入性舞蹈转变为独立舞台艺术。表演者更注重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舞蹈,舞蹈的一些技术也紧紧围绕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而展开。舞蹈服饰从笨重的拖地长裙改变为白纱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27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