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法国人很浪漫,拍摄的电影也是浪漫至极,你最喜欢哪个法国导演?

都说法国人很浪漫,拍摄的电影也是浪漫至极,你最喜欢哪个法国导演?,第1张

《弗兰兹》的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是我最喜欢的法国导演之一,于是这部**在我燥热难耐的内心之间,无形之中提升了一个档次。当初喜欢欧容以及他的影片,是因为他影片中形形色色的离经叛道的重口味元素,比如变性、同性、弑亲、**等。然而在欧容的这部新片之中,他完全撕下了之前为自己贴上的所有标签,转而寻找一种新的故事题材以及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在《弗兰兹》中,欧容先前的那些大胆的重口味元素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其细腻感人的爱与谎言,救赎与原谅的故事。

《弗兰兹》当初被戛纳拒之门外,于是欧容转投威尼斯,在威尼斯**节收获了一个最佳新人女演员奖。据现场的观众称,放映《弗兰兹》的那一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可见欧容的受欢迎程度之高。而这部尝试了新题材新风格的欧容**,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反而可以说是一个惊喜,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欧容会拍出这样的**!影片讲述了一战以后,曾在战争中杀死了弗兰兹的法国人阿德里安,来到德国寻求弗兰兹家人原谅的救赎故事。不得不承认,在欧洲如此多的文艺片中,欧容的**是故事性最强的**之一,欧容也是一个非常愿意去用心打磨一个好剧本,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导演。

影片的标题《弗兰兹》采用了一个人名。很多采用人名作为标题的**都以这个人物作为主角,情节也根据这个人物展开,比如2016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帕特森》和《我是布莱克》。然而在《弗兰兹》中,弗兰兹是一个已经在一战中死去的人,他的影像只出现在其他角色的想象和回忆之中,而他也作为一个桥梁,使得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能够自然而然地搭建起来。我非常喜欢这种设定和影片取名方式,它不仅使影片的逻辑和主题内核清晰明了,还多了几分悲剧意味。它也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的著名影片《蝴蝶梦》,其英文名为《Rebecca》,而Rebecca这个人在影片中竟从未露面,只存在于其他角色的回忆和交谈之中。

影片很大的一个特色是采用黑白色调,有些自然景物的镜头竟有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影子。片中偶尔穿插几个彩色镜头,这些镜头主要表现阿德里安的想象和回忆,以及阿德里安和安娜的独处时光。虽然黑白片穿插几处彩色镜头的手法并不少见,而且片中的几个彩色镜头我并不认同,但是这种手法对于表现主题而言依然非常成功。那些恣意的想象和无法忘怀的回忆都如此美好抑或真实,而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则像层层堆砌的灰尘,即便在黑白灰交错的冷风中也无法被吹散。

在《弗兰兹》中,导演为观众展现了一战之后德法两国的社会风貌。两国的民众相互仇恨,作为闯入者的阿德里安对于那些德国人来说,就是一个人人唾弃的仇敌。“反战”是影片的一大主题,欧容抛弃了血肉横飞的大型战争场面,选择一个小格局的点切入,从一个踏上赎罪之旅的小人物发散开去,来表现战争给两国民众带来的创伤。“当我们杀害了他们的儿子时,我们在这里举杯庆贺我们的胜利;而当我们的儿子被杀害时,他们也在举杯庆祝他们的胜利。我们这些父亲所举杯庆祝的,正是我们的骨肉之亡魂。”这是弗兰兹的父亲在面对朋友质疑时的话语,仇恨曾是让人看不见真相的路障,而欧容最终选择让他们达成和解。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如果你在法国留学不妨在巴黎街头转一下,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浪漫的气息,爱情的神话都写在巴黎的街头。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撇开拿破仑的话,那么,巴黎应该是那个世界之都。傲慢的英国人有伦敦,浪漫的意大利人有罗马,自信的德国人有柏林,孤独的俄罗斯人有莫斯科,一团“和气”的中国人有北京。可是,最大佬的美国人,他们的首都华盛顿,是仿照巴黎而建造的。 “巴黎是一座无以伦比的城市”,文学家梅尔希在其随笔《巴黎风情》描述18世纪的巴黎风光时也说:“生于巴黎就等于作了两回法国人。”“巴黎人不是指生于巴黎的人,而是指生活在巴黎。”对于法国人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来说,成为巴黎人都是一件无比荣幸的事吧。 有人说,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像巴黎。俄国的旧都彼得堡好像也是以巴黎为蓝图,但俄罗斯的各方面都无法与伟大光荣的法兰西相比。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被人称为小巴黎,巴黎第二,那么,可想而知,真正的巴黎是多么迷人了。 初春,春服既成,巴黎的大街小巷里,男人风度翩翩,女人花枝招展。**的头发,细长的美腿,拉丁民族的浪漫伴随着高卢血统的衿持,正是巴黎人的写照。 学生期间,已经把18,19世纪的巴黎背得滚瓜烂熟。凯旋门,塞纳河,香榭丽舍,红磨坊,应该还是昔日的风采;左拉,莫泊桑笔下的巴黎,应该和巴尔扎克的笔下没有差异,但巴尔扎克笔下的外省人看巴黎,与我们这些外国人看巴黎,也许又有不同。真的,与司汤达,福楼拜的巴黎相比,今天的巴黎有甚么变化呢?那些文坛巨匠,画家诗人如果回到现在,他们是赞美还是叹息呢? 是的,艾菲尔铁塔是绝对没有的,卢浮宫也被维新了,塞纳河上再也见不到那些以福楼拜先生的阁楼灯火为航标的船长了。有的,只是满载游客的玻璃观光船。那情形,跟当年那些坐着轻便马车在香榭丽舍大道上兜风的共和国女人,是很不相同的。也许,只有那深沉的塞纳河水,轻轻地拍打着第九桥,依然静静流淌,静静倾听吧。 蒙马特高地,这里有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有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爱之墙。 登上蒙马特,巴黎的一角便尽收眼底,蜿蜒的塞纳河,宛如一只少女的柔臂,轻柔的把巴黎揽在怀中,那些隐隐约约的古典建筑如星辰散在四周。而从这里开始,乘巴士在市内徜徉,或是乘船顺塞河而下,美不胜收的建筑及历史,犹如展开的画卷,逐一展现,每一次惊叹,每一次折服,其实来得那么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光听听这些建筑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陶醉了:巴黎歌剧院、协和广场、亚历山大桥、法兰西学院、大王宫,卢浮宫……伟大的并非仅是建筑,而是那巨大的人文冲击力。 看巴黎,像是重逢一位久已仰慕的文豪,关于他的作品,他的面容,他的风情,他的阅历,甚至是他呼吸,怎不让我陌生而又亲切;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在卢浮宫,在凡尔赛,在冰冷的雕像间穿行,于是你真正懂得奢华与兴盛已如轻烟流逝,岁月并未在石柱与石刻间不灭,斑驳与金碧辉煌褪去与否,与荣光无关,仅仅留下一个个故事,令人惆怅满腔,或憧憬艳羡,或扼腕叹息。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我还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命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即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不知徐志摩在1925年写这首诗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在他的诗成稿几十年后,在世界上最以浪漫着称的巴黎蒙马特区会真的竖立起一面诗中的“爱墙”。 爱墙坐落在巴黎市北蒙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一个街头小公园里。墙也是一面不是特别高大厚重的普通石墙,但是墙上却有用三百多种文字写成的“我爱你”。爱墙约有40平方米,由511块规格为21x297厘米的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贴成,瓷砖上用311种语言和方言的手写笔迹写满了同一句话 “我爱你”:i love you(英语),je t'aime(法语), ti amo(意大利语)……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到这里都未免一下子看花了眼。 爱墙的发起者弗雷德里克·巴隆(FrédéricBaron)是法国一位以写爱情歌曲见长的音乐家。也许是受法国充斥于整个国度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992年他开始收集和记录下了1000多条用300多种语言写就的“我爱你”的手写体,并于1998年就此撰写了一本书,成功发行5万册。巴隆早期的爱情歌曲都是在他居住在蒙马特高地时写下的,因此他选择这里作为爱墙的归宿。 从圣心大教堂沿着石路走不远,就进了画家村。法国的画家村不少,我见过开满莫奈笔下那种睡莲的美丽池塘花园,是在诺曼底,曾以为那才是比较像样的。而这里的场面不像被主流社会认同的画家聚集区域,琳琅满目,略显粗糙杂乱,设施简陋。 不要小看街头艺术家,也许他们在金钱上并不富有,但据说他们中有的很有天赋和个性,受到世人的尊敬。同时他们的存在缔造出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感染着来巴黎的男男女女,以及像我们这样走马观花的旅人。 码下这些文字,我仿佛又走在巴黎的街道,坐在那洒满阳光的卢森堡公园的大草坪中间,耳边又响起那阔别已久的bonjour。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优雅的法国女人,还得小心翼翼的佯装着,尽量不让自己显得很像外乡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巴黎。有文学的巴黎,有时尚的巴黎,有美术的巴黎,有音乐的巴黎,有建筑的巴黎。你喜欢摩登抽象的蓬皮杜中心,他偏好小桥流水的莫奈印象。有人去深宫禁苑的枫丹白露探幽揽胜,有人则流连忘返于丽都或红磨房的香艳。或者,在阳光慵懒的下午,什么也不做,就喝一杯露天咖啡。当然,一定要在塞纳河左岸。 巴黎的美很多,巴黎的丑陋也不少。我们费尽心机去一趟,当然不是去挑毛病的。就如,各花入各眼,巴黎到底怎么样,还得自己说了算。

首先是法国的礼仪,法国人在见面或者离别的时候都会和对方互相亲吻脸颊,不管是男男、女女还是男女,都会这样,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可能非常不习惯,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地融入到里面,也会这样和别人打招呼或者说再见。

法国的文化都是充满浪漫的,我们都知道香奈儿这个品牌,尤其是香奈儿香水,成为女人们都想要的礼物,因为法国人喜欢鲜花,不管在何时何地,你都会发现有鲜花出现在你的面前,尤其是对于一对情侣或者夫妻来说,鲜花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礼物也是最想要的礼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54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