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交响曲?

什么是交响曲?,第1张

分类: 艺术 >> 戏曲戏剧

解析:

交响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 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交 响 曲 ( symphony ) 充 分 发 挥 各 种 乐 器 的 功能 和表 现 力 来 塑 造 音 乐 形 象 , 并 以 交 响 乐队 来 演 奏 的 大型 套 曲 形 式 。 交 响 曲 在音 乐 发 展 史 上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在音 乐创 作 上 , 它 是 作 曲 家 们 写 作 技 巧 高 度发 展 的 体 现 和产 物 ; 在 发 挥 器 乐 表 现力 的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 它 都 达 到 了顶 峰。 虽 然 实 质 上 它 是 一 部 由 管 弦 乐 队 演奏 的 奏 鸣 曲 , 但它 比 奏 鸣 曲 拥 有 更 宏大 、 更 丰 富 、 更 高 级 的 表 现 力 。“ Symphony ” 一 词 源 于 古 希 腊 , 原 义 为 “ 共响 ” 。 至 中世 纪 , 指 两 音 谐 和 地 结 合, 有 时 亦 指 某 种 乐 器 。 意 大 利 作曲 家 G , 加 布 里 埃 利 首 先 用 之 为 曲 名 , 称 其声 乐 与 器 乐 合演 的 圣 乐 曲 为 《 神 圣 交响 曲 》 ( 1597 ) 。 此 后 , 乃 泛 指 声 乐与器 乐 合 演 的 乐 曲 。 1607 年 , A , 班 基 那里 及 S . 罗 西 各 自出 版 一 部 纯 器 乐 的 交响 曲 。 1619 年 , M 。 普 雷 托 里 乌 斯 在一 部论 述 近 代 曲 式 的 著 作 中 提 出 : 交 响 曲应 为 不 含 任 何声 乐 声 部 的 纯 器 乐 合 奏的 作 品 。 从 此 , 交 响 曲 开 始 摆 脱声 乐, 转 为 器 乐 的 作 品 , 标 志 了 交 响 曲 的一 个 重 要 转 折 。此 后 , 很 多 器 乐 作 品如 : 歌 剧 、 清 唱 剧 等 的 器 乐 引 子 、 序曲或 前 奏 曲 ;J 巴 赫 的 3 部 创 意 曲 和 帕 蒂塔 的 开 始 乐 章 ;J . 海 顿 的 某 些 四 重 奏等 , 统 称 交 响 曲 。 20 世 纪 , IF 斯特 拉文 斯 基 刻 意 仿 古 , 还 写 了 《 管 乐 器 交响 曲 》 ( 1920 ) 。

早 期 的 交 响曲 ( 1725 ~ 1760 ) 由 17 世 纪 末意 大 利式 歌 剧 序 曲 演 变 而 来 。 序 曲 的 “ 诀 板 一 慢 板 — 快 板 ” 的 3段 形 式 , 为交 响 曲 的 套 曲 形 式 打 下 了 基 础 。 18 世纪 中 、 后期 , 序 曲 性 质 的 交 响 曲 脱 离歌 剧 , 吸 收 大 协 奏 曲 、 组 曲 及三 重 奏鸣 曲 的 因 素 , 发 展 成 独 立 的 3 乐 章 的 器乐 体 裁 。 但这 时 曲 式 尚 未 最 后 确 立 ,交 响 乐 队 的 编 制 也 未 成 形 , 交 响曲 仍属 器 乐 重 奏 及 小 型 乐 队 演 奏 的 作 品 。这 时 , 不 少 作 曲家 , 为 创 建 交 响 曲 体裁 作 出 了 贡 献 。 意 大 利 的 GB 萨 马蒂 尼开 始 运 用 早 期 奏 鸣 曲 式 、 动 机 式 的 旋律 写 作 交 响 曲 ,并 于 1760 年 开 始 废 弃 通奏 低 音 , 以 铜 管 乐 来 填 补 和 声 。曼 海姆 乐 派 的 J . 斯 塔 术 茨 创 建 了 一 个 训 练有 素 的 双 管制 交 响 乐 队 , 首 创 了 具 有 “ 渐 强 ” 、 “ 渐 弱 ” 等 力 度 变 化 的演奏 风 格 , 并 使 管 乐 器 起 到 独 立 的 声部 作 用 。 维 也 纳 乐 派的 MG 莫 恩 首 先 在他 的 《 D 大 间 交 响 曲 》 ( 1740 ) 的 慢板 乐章 后 , 插 入 一 个 小 步 舞 曲 乐 章 , 创 造了 旱 期 的 4 乐 章交 响 曲 形 式 。 在 创 作 中, 他 与 G C 瓦 根 塞 尔 等 都 重 视乐 队 色 彩的 运 用 , 扩 大 管 乐 器 的 作 用 , 并 使 小提 琴 成 为 乐队 的 主 体 , 他 们 与 斯 塔 米茨 一 起 都 为 发 展 交 响 曲 作 出 了

一 定 的 贡 献 。

古 典 时 期 的交 响 曲 18 世 纪 , 规 范 的 交响 曲 式 , 经海 顿 、 wA 莫 扎 特 在 前 人 创作 基 础 上 的 实 践 , 最 后 完全 确 立 。 典型 的 古 典 交 响 曲 包 括 4 个 乐 章 : 第 1 乐章 , 快板 , 奏 鸣 曲 式 。 第 2 乐 章 , 稍 慢或 慢 板 , 具 抒 情 风 格 , 用 节略 的 奏 鸣曲 式 、 三 段 式 、 复 三 段 式 或 变 奏 曲 式。 通 常 是 第1 乐 章 的 下 属 调 或 关 系 调 。第 3 乐 章 , 快 板 或 稍 快 , 复 三段 式 , 在主 调 上 用 带 有 三 声 中 部 的 小 步 舞 曲 形式 ( 贝 多 芬改 用 谐 滤 曲 ) 。 第 4 乐 章 ,终 曲 , 快 板 或 急 板 , 在 主 调 上用 奏 鸣曲 式 、 回 旋 曲 式 、 回 旋 奏 鸣 曲 式 或 变奏 曲 式 。 有 时曲 前 冠 以 慢 板 的 引 子 、曲 后 殿 以 尾 声 。 此 外 , 海 顿 在 确 立古典 曲 式 的 和 声 结 构 、 运 用 调 性 变 化 构成 戏 剧 效 果 , 以 及乐 器 组 合 的 规 范 化等 方 面 ; 莫 扎 特 在 创 作 强 烈 对 比 的主题 , 扩 大 展 开 部 的 篇 幅 , 以 及 保 持不 同 乐 章 间 的 平 衡 方面 , 均 作 出 了 贡献 。L van 贝 多 芬 首 先 在 交 响 曲 中 注 入 了法 国 大 革 命 时期 的 先 进 思 想 及 革 命 热情 , 并 扩 大 乐 曲 的 展 开 部 与 尾 声 ,扩大 乐 队 的 编 制 及 加 入 人 声 , 以 谐 谚 曲替 代 小 步 舞 曲 以及 运 用 不 同 的 创 作 手法 ( 如 : 动 机 的 发 展 、 主 题 的 对 比与贯 串 、 和 声 进 行 的 富 于 动 力 件 、 不规 则 重 音 的 应 用 及 音 量的 突 变 等 ) ,深 化 了 交 响 曲 这 一 体 裁 , 并 达 到 了 登峰 造 极的 地 步 , 同 时 , 他 的 《 第 三 交响 曲 》 , 又 开 创 了 浪 漫 主 义 交响 曲 的新 纪 元 。

浪 漫 主 义 时期 交 响 曲 19 世 纪 以 后 的 交响 曲 , 不 论内 容 、 形 式 及 技 巧 , 都 有根 大 改 革 及 创 新 , 形 成 了 一 个 群芳 争研 、 繁 花 似 锦 的 局 面 。 例 如 : F 。 舒 伯特 的 《 未 完 成 交响 曲 》 开 拓 了 以 歌 唱性 旋 律 取 胜 的 抒 情 交 响 曲 的 新 领 域 。F , 门 德 尔 松 的 《 苏 格 兰 》 、 《 意 大 利》 交 响 曲 , 飘 逸 、 洒 脱 、 旋律 优 美 、配 器 华 丽 , 均 采 用 了 具 有 3 个 主 题 的 第 1 乐 章 形式 。 R · 舒 曼 的 交 响 曲 以 诗情 画 意 动 人 心 弦 , 他 的 《 第 四交 响 曲》 以 一 个 主 题 贯 串 全 曲 , 结 构 紧 凑 ,犹 如 一 部 单 乐章 交 响 曲 。 H · 柏 辽 兹的 《 幻 想 交 响 曲 》 , 开 创 了 标 题 交响曲 的 先 河 , 并 首 先 采 用 代 表 特 定 形象 的 “ 固 定 乐 思 ” , 在 全曲 中 贯 串 发展 , 成 为 标 题 音 乐 的 重 要 表 现 手 法 。 F 李 斯 特师 法 柏 辽 兹 , 创 作 了 《 但 丁 交响 曲 》 与 《 浮 士 德 交 响 曲 》 等 ,创 造了 单 乐 章 标 题 音 乐 的 新 体 裁 — — 交 响诗 。 A 布 鲁克 纳 常 采 用 德 国 众 赞 歌 的 和声 及 管 风 琴 式 的 对 位 及 踏 板音 , 使 交响 曲 具 有 浓 郁 的 宗 教 气 息 。 J . 勃 拉 姆斯 继 承 贝多 芬 , 常 采 用 主 题 贯 串 发 展的 手 法 创 作 交 响 曲 , 使 乐 曲 的结 构 严谨 、 乐 思 统 一 ; 并 创 造 了 以 连 续 的 三度 关 系 来 安 排4 个 乐 章 的 调 性 , 效 果 新颖 。 G 马 勒 的 交 响 曲 规 模 宏 大 ,多 用 人声 。 他 的 作 品 常 吸 收 民 歌 、 圆 舞 曲 、进 行 曲 、 众 赞歌 和 歌 曲 曲 调 来 进 行 创作 。 他 的 《 第 八 交 响 曲 》 规 模 宏 大,演 出 人 员 众 多 , 号 称 “ 千 人 交 响 曲 ” , 是 迄 今 为 止 , 规 模 最大 的 交 响 曲之 一 。 此 外 , 由 于 当 时 欧 洲 民 族 意 识高 涨 , 许多 作 曲 家 ) H · A · 里 姆斯 基 - 科 萨 科 夫 、 AH 鲍 罗 丁 、柴 科 大 斯基 、 A 德 沃 夏 克 、 J . 西 贝 柳 斯 等 都 创作了 具 有 浓 郁 民 族 风 格 的 交 响 曲 。 C 圣 - 桑 、 V 丹 第 等人 则 创 作 了 协 奏 曲 型 的交 响 曲 。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交 响 曲在 乐 章的 数 目 与 安 排 上 以 及 乐 队 上 的 编 制 上, 都 有 很 大 的 突 破 及 变 革 。

现 代 的 交 响曲 20 世 纪 , 交 响 曲 依然 是 音 乐 中 的 重要 体 裁 。 不 少 杰 出 的作 曲 家 都 致 力 于 交 响 曲 的 创 作 , 并进行 各 种 探 索 及 创 新 。 A 勋 百 格 、 Avon 韦贝 恩 谱 写 了序 列 音 乐 的 交 响 曲 。 B 布 拉赫 尔 等 创 作 了 无 调 性 的 交

响 曲 。 w · 布 克 哈 特 创 作 了 复 调 式交 响 曲 , A 布 利 斯 还写 了 一 部 《 色 彩 交响 曲 》 。 现 在 又 有 人 从 事 于 “ 无 字 型曲布 ” 、 小 型 器 乐 、 声 乐 重 奏 以 及 电子 音 乐 的 交 响 曲 的 创 作。 同 时 , 一 种崇 尚 简 洁 、 精 练 的 复 古 主 义 倾 向 正 在兴 起 。室 内 交 响 曲 、 单 乐 章 的 交 响 曲、 早 期 交 响 曲 模 式 的 作 品 等

不 断 增 多 , 斯 特 拉 文 斯 基 甚 至 采 用 16 世 纪 末 的 交 响 曲 模式 , 创 作 了 合 唱 的《 圣 诗 交 响 曲 》 。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柴可夫斯基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柴可夫斯基作品集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柴可夫斯基还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成功地创作了大型歌剧《叶甫盖尼澳涅金》,钢琴套曲《四季》、《斯拉夫进行曲》等,也都是名噪国际乐坛的艺术珍品。有革命倾向的歌剧《禁卫军》,表现了他对当时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愤慨。还创作了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又名《如歌的行板》,如泣如诉的旋律,深刻而又形象地抒发了沙皇统治下俄罗斯人民抑郁和痛苦的感情。还有《第五交响曲》,舞剧《胡挑夹子》,歌剧《叶甫盖尼澳涅金》,交响乐《悲怆》,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

《c小调第二交响曲》

《D大调第三交响曲》

《f小调第四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芭蕾舞剧

《天鹅湖》

《睡美人》

《胡桃夹子》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

管弦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12序曲》

《弦乐小夜曲》

《意大利随想曲》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

《第三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有哪些著名作品?

作家生平作品目录:《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舞剧《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

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柴氏应其友LeopoldAuer而写的。此老兄当时拒绝演奏。这个曲子就这样束之高阁,直到另一位小提琴新秀AdolfBrodsky同意姑且一试时才得以公开於世。1881年12月04日全曲由Brodsky在李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中首次演奏此曲。不料恶评旋踵而至;当时维也纳评论界泰斗EduardHanslick曾说:「听众可以看到小提琴已非在演奏,它在猛拉後支离破碎,反弹而将演奏者打得鼻青脸肿。」柴氏至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Brodsky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不过Auer也赢得柴氏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

第五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六交响乐“悲怆”B小调,,作于1893年。这部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悲怆的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议。柴可夫斯基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

第七交响乐-降E大调交响乐。众所周知柴可夫斯基写了6部交响乐,其中后三部更是柴氏的代表作,到现在还是音乐会经常演出的曲目。那又何来一部“第七”交响乐呢?其实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一八一二年序曲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序曲《一八一二年》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1875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小说家》杂志发行人之托,每月按俄罗斯的著名诗人的题诗写一首与之相适应的钢琴曲。于是他嘱咐男仆,每月到时候提醒他写作,写完一首交稿一首。唯有六月和十一月引不起他的创作灵感,只好用《船歌》作为六月,《雪橇》作为十一月,从而写全了十二个月的十二首钢琴曲。1882年以套曲形式,题名《四季》正式出版。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子与三拍子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意大利随想曲完成于1880年夏,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马,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写成的。我想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别进行修订。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族的青年男女,虽有劳伦斯神父相助,但终因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柴科夫斯基采用着重刻划悲剧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乐曲成功地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史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

舞剧《胡桃夹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

交响曲是专指协奏曲之外的多乐章大型套曲结构的管弦乐曲。

资料拓展:

交响曲(Symphony),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它能够通过种种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色彩绚丽,富于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交响曲一般按照四乐章的奏鸣曲式套曲形式写作。但有乐章数多于或少于四个的交响曲,例如近现代的交响曲也有一个或五个、六个、七个乐章组成。此外,有些交响曲还带有合唱或独唱的人声演唱。

交响曲,即“Symphony”一词,源出于希腊文“共响(symphonia)”。在古希腊,指音与音之间和谐的结合,以及彼此协调的歌唱。

在古罗马,则转为指器乐重奏;在文艺复兴时期,交响曲用来称呼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多声部器乐插曲,如前奏曲、间奏曲。

16世纪末以后,这一词泛指声乐与器乐协调演奏的乐曲,如威尼斯乐派作曲家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神圣交响曲》,以及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许茨的三卷圣乐作品《神圣交响曲》。

17世纪,德国理论家、作曲家米夏埃尔·普雷托琉斯在其学术著作《音乐全书》中论及,交响曲应为不含任何声乐演唱的纯器乐合奏作品,标志着交响曲从此摆脱声乐,进入纯器乐体裁的发展阶段。

浪漫主义交响曲在沿袭了古典主义纯音乐交响曲传统方面,重视音乐自身内部潜能的发挥和乐器音色的组合,但也受到浪漫主义情感美学和标题原则的影响。

在一系列音乐表现手段和乐曲形式方面都处理得比较自由。因此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旋律、和声与配器手法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

布鲁克纳一生创作了11部交响乐,包括第一部交响曲《F小调交响曲》(1863年),随后创作的《D小调第0交响曲》(1864年)和《第一交响曲》至《第九交响曲》九部交响曲。《降E调第0暨第四交响曲》(1881年首演的“浪漫交响曲”)、《E调第七交响曲》(1884年)和《D小调第九交响曲》(1903年)是他11部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几部。布鲁克纳还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宗教音乐作曲家,他在《感恩赞》(Te Deum)(1886年)和《诗篇150》(Psalm 150)(1892年)等宗教音乐作品加入浪漫主义音乐元素。

强烈推荐

小妮子的《恶魔之吻》123爆好看,情节催人泪下。

小妮子的《蔷薇的第七夜》123话说,让人爱不释手,我熬夜看到凌晨呢

可爱淘的《outsider》123好看的没话说,不过需要说明一点哦,是悲剧。

明晓溪的《明若晓溪》123这个应该听说过吧,很有名捏。

明晓溪的《泡沫之夏》123明晓溪的巅峰之作捏,本人爱的很。

小妮子的《如果微笑》,12没前面几本好看,但也不错啦。

《泡泡出击》1也不错捏,可惜本人粗心的忘了是谁写的捏。飙汗

对了,雪儿(韩思思)写的12星座塔罗牌系列的也很好。

参考一下我的吧

求求你

录取我吧

《花季雨季》

一部真正的校园作品,幽默中透着睿智,美化中不失真实

当然,结尾部分有些毛糙。

理工大风流往事和理工大往事外传,还有《没人疼》,恩,在不就是《草样年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46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