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怎样的特点?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怎样的特点?,第1张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与克洛德相反,敲钟人伽西莫多虽然外形十分丑陋,而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心灵是美的。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为高大,人们也从嫌弃变得喜爱他、崇敬他了。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与伽西莫多对照的人物还有虚情假意,玩弄爱斯梅拉达感情的弓箭队长弗比斯,他相貌漂亮、体态健美、衣着华贵,如同太阳一般,但其内心却极其肮脏卑鄙,同样是一个丑恶的人。作品中除了安排善恶两组人物的对照外,还安排了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在形体上是美与丑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美丽出众,伽西莫多则是奇丑无比。然而,两个人的心灵却又是那么自然无瑕。同样,在反面人物之间,克洛德的忧郁、阴沉与弗比斯的欢乐、明快也形成相互对照,他们两个人形体上或严肃、或漂亮,然而他们衣冠楚楚的体态下都包藏着肮脏罪恶的心灵。

(二)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

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首先,场面之间的对比。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其次,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丝梅哈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像的完美的。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洛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再次,人物自身的对比。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

的美好的对比;弗比斯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的对比;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

恶的对比。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

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显示出了巨大的

艺术感染力。

(三)其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

合、夸张和怪诞,例如伽西莫多一个人在圣母院上的抵抗、爱斯梅拉达母女在绞刑之前的重

逢、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两个可怜人的尸骨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等,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小说通篇展现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非凡环境和场景(中世纪的巴黎和宗教狂欢场面,

耸立着绞架的刑场,阴森的巴士底狱,使人意夺神骇的圣母院激战等)

、非凡的人物(传奇性的克洛德,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曲折离奇的情节(克洛德对爱丝梅哈达的追逐迫害,爱丝梅哈达的身世经历等)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充满悬念、大量的偶然因素和巧合,用对话来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等。

在法国巴黎街头感觉到浪漫和惬意,要看你到底走在哪里。法国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浪漫、惬意,像所有诗人、书籍中描写的那样,这是个浪漫的“国度”;第二种是法国街头的脏乱差,到处都是打算欺诈、偷钱的人,而且充斥着小便的味道。这两种情景都是存在的,不同的位置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1、浪漫和惬意

海明威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曾经在自己的一本书里写过,说有幸在巴黎生活过,它就会跟随你一生。在海明威的眼里,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实际上真如海明威所说,巴黎满足了人们对美、对浪漫的一切幻想。埃菲尔铁塔、卢森堡公园、卢浮宫、塞纳河,全都是法国标志性的建筑,从这些建筑旁边经过,你会感觉到它们的伟大和不同。干净的街道、各种各样的表演,这里充满浪漫和艺术

2、脏乱差

法国的影响几乎是完全相对的,跟浪漫和惬意相比,它还有脏乱差的一面。在法国的街头,到处都有避免人们随地小便的“小便器”,随处可闻的小便气息。而部分地区的治安也不好,可能会有小偷或者打算讹钱的人。走在街头上,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是法国的另外一面,很多人在旅游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就算不危险,也是“脏乱差”。不过这只是巴黎的一面,不能代表所有。

3、看人的心情

在旅游的过程中,不能光看美景,同时也要看人的心情。心情好的人,看什么都是美好的,心情不好的人,看什么都觉得普通、厌烦。法国巴黎街头也是如此,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色。而人们的心情,也决定了自己所看到的景色是否如意。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_白色经典之城

《时光流逝》的曲调勾起了美好的时光回忆。白色的卡萨布兰卡的幕墙上仍旧映着里克和伊尔莎的面庞。英俊富有尔有着几分玩世不恭的男人,美丽的旧日情人,战火纷飞,硝烟迷漫的时代。希望于绝望并存,爱情,理想在混乱的城市中演绎得尤为坚贞。面对死亡,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随风消逝。

相爱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2 法国普罗斯旺:紫色的骑士爱情

普罗斯旺是欧洲的“骑士之城:,得名于影片《屋顶上的轻骑兵》。意大利骑士安杰罗为革命事业逃至这里。知遇之恩使绅士与淑女宝琳娜的邂逅成就为一段乱世情缘……当宝琳娜与安杰罗再次相遇,在普罗斯旺广阔的土地上驰骋的时候,一切变得心旷神怡。

初夏时节它是熏衣草的王国。传说,一位少女在采花途中偶遇一位受伤的俊俏青年,一见倾心的少女将其留家疗伤。痊愈之日,深爱的两人已无法分离。由于家人的反对,女孩准备私奔到开满玫瑰花的爱人的故乡。临行,为检验对方的真心,女孩依村中老奶奶的方法,将大把的熏衣草抛向男青年,突然间紫色轻烟升起,男青年随之不见,只留下“其实我就是你想远行的心”。不久,少女也随着轻烟消失。

普罗斯旺就是一首爱的诗歌,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此而不动容。

3 希腊雅典:寻觅爱神的踪迹

“你若没看见过雅典,你是傻瓜;你若看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驴子;而你若自愿离开,那你便是骆驼……”雅典以天神宙斯的女儿,代表智慧正义和美的雅典娜而命名。而传说中雅典娜之子,也就是长着双翼,手拉神弓的爱神丘比特更是给神秘的山城赋予了浓浓的爱意。遥望夜空的双鱼,小爱神丘比特与凡间少女Psyche的情话仿佛成了耳畔最轻柔的呼唤。

雅典的一切无不闪烁着诱人的爱的光芒。

4 捷克布拉格:金色的“百塔城”

布拉格始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式哥特式和巴罗克式圆塔形古老建筑至今仍保存完整。高高低低的塔尖,毗连成一片塔林,“百塔之城”由此得名。

走在查理士大桥,每隔几步就能看到情人在桥畔拥吻的情景。位于老城广场上的汰翁教堂赋予了爱情古城更为神秘的色彩。代表亚当和夏娃的80米双塔给浓情爱意中的情侣带来无穷的遐想。

5 韩国济州岛:爱情天堂

时刻洋溢着浪漫情调的韩国济州岛,原有着使感情更醇更厚,爱情更美更浓的魔力,成为韩国新婚夫妇蜜月的首选之地。

山君不离、汉拿山白鹿潭和城山日出峰是济州岛最富盛名的三大景点。由树根和手头组成的木石苑将岛屿的诸多神话具体化、形象化。其中“甲多伊的人生”就是将一对叫甲多伊的甲顺伊的夫妇从相爱、中年到老年的不同形象雕刻出来,并依次排列。许多新婚夫妇慕名而来,借这一爱情故事表达白头到老、恩爱如一的美好愿望。

爱情和神秘两个主题使济州岛成为令人向往的爱情天堂

6 里约热内卢:激情燃烧的白沙滩

浪漫的里约热内卢得名于一个有趣的故事:1502年1月,葡萄牙人沿海岸航行时忽见一群山环抱的金色沙滩。他们来不及探个究竟,便称之为“一月之河”。后人将错就错,将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巴西人对里约热内卢永远都是那般情有独钟。

多彩的里约热内卢酿制了传奇无比的经典爱情。好莱坞新作《上帝之城》种犹太人阿泽和已经婚的**间跨越两洲,经历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让战争时期的里约不失浪漫,也给如今的“上帝之城”的浪漫增添了一份厚重。

7 意大利维罗纳:捍卫真实的爱情

风景绮丽迷人的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维罗纳风靡全球得因于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罗纳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场所。

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小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朱丽叶的故居。院内正面竖立着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塑像——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带哀怨。由于传说触摸塑像的右胸能带来美好的爱情,如今朱丽叶塑像的右胸显得尤为锃亮。

铜像左侧就是那个令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大理石阳台,正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场所。所有门墙上写满了祝福爱情的话语。

另外,朱丽叶的墓地也是维罗纳的盛景之一。传说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的地方,因而每年都有不少情侣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结婚,为的是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誓死捍卫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世纪流传,是否真实变的不再重要——爱情成了维罗纳的一种宗教

8 德国科隆:聆听上帝的福音

科隆诞生于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时代,有“北方罗马”之称,因为一系列的教堂建筑又被看作“北方的耶路撒冷”。而教堂正是神圣婚姻的守护者。人们在主耶稣面前许下一生不变的誓言。

科隆大教堂高157米,是世界上离上帝最近的圣地。在此的情侣可以最直接、最清晰地听到上帝的祝福声。

9 葡萄牙奥比都斯:婚礼之城

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北部的奥比都斯曾是葡萄牙国王唐·狄尼斯送给王后唐娜·依莎贝尔的结婚礼物,也因为被称为“婚礼之城”。葡萄牙人,甚至全世界的情侣都纷纷把奥比都斯作为婚姻的起点

10 英国斯特拉福德:零距离接触莎士比亚

恬静的斯特拉福德因莎士比亚而闻名,莎翁又以创造人间最绝美的爱情故事而被后人膜拜。大概正是这座风光妩媚的小镇赋予了他如此动人的爱的想象。

亨利街的北侧便是莎翁故居。莎士比亚妻子的旧居是一间坐落于绿树丛边的优雅山房。屋内扔保持当年的模样,火炉旁的靠背长椅,相传是莎士比亚婚前与其妻互诉衷情的地方。时世流转,曾经的甜蜜和温馨仍能在触手间依稀感受。

巴黎是历史名城、会议之都、创意重镇和美食乐园。巴黎居民为这座梦想之城带来缤纷活力,形成花都独一无二的印记。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与浪漫之都,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纳河两岸。

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七个省,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5,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称。

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法国政府以及各大财团、公司的总部几乎都设在巴黎。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还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

巴黎不仅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表演在这里举行;各行各业的专业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常设的国际组织也很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的瞩目。

巴黎,一座不夜之城、爱情之城,塞纳河畔的艺术与历史之都,拥有世界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当之无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誉,巴黎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达到了无可匹及的巅峰。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那裏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院等。巴黎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摇篮。

艺术特色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五金商家庭,10岁时父亲过世,由皇家砖瓦匠的叔父抚养,酷爱绘画的大卫在亲友帮助下被送到布歇那里学画,布歇发现大卫的气质与自己的罗可可风格不一致,就将他转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门下。

大卫并不是天才,他个性沉默寡言,喜欢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精神,认真地学习过普桑、布歇、格勒兹和卡拉瓦乔。

23岁的大卫第一次参加罗马奖考试,考题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战神马尔斯的战斗,艺术风格基本上是模仿罗可可风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绪激烈、步伐沉重,因此画面很不协调而落选,直到27岁大卫历经3次失败后才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他在罗马学习期间为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所感动,产生了研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下决心暂时不搞艺术创作,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认真画了4年的素描,32岁时曾带着一幅素描稿《帕脱克卢斯的葬仪》回巴黎沙龙展出。在接受古代艺术影响的同时,大卫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罗马共和政体的潜移默化,滋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热情。后来他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大卫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后来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如雅各宾党的***罗伯斯庇尔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从这时起大卫就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艺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逐渐走进现实主义潮流。他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从此,大卫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贺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说罗可可艺术是路易十五时代为适应快要上断头台的没落贵族阶级的空虚心灵的需要,那大卫的艺术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大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艺术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比启蒙思潮下的写实主义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时代的革命斗争现实,他借历史题材揭示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社会风尚的革命思想。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大卫不仅仅是画家,他还作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他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成为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并以国民教育委员的身份从事大量的革命艺术活动。他公开倡导艺术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大卫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

1794年是大卫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年月,他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并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的时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但是随着“热月党”政变,雅各宾党政权被推翻,大卫被捕入狱,出狱后看到国家发生的变化令他触目惊心。革命的理想破灭了,整个社会陷于黑暗恐怖的深渊,这使大卫心灰意冷,又无能为力。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的题材,又沉浸在对古代社会的向往之中,再也没有画过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情绪非常消沉,艺术生命也面临枯竭。这时的画家期望和平,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萨宾妇女》。

我们从大卫的经历和艺术生涯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旦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艺术生命也就枯萎了。大卫给后辈的艺术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曾说过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至今对我们艺术创造仍有教育意义,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这些都成为画家的箴言。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大卫又为拿破仑服务,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大卫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年表:

雅克·路易斯·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1748年 大卫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Boucher Francois,1703-1770)。

1758年 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

1766年 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1774年 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美术影响。

1780年 返回巴黎。

1784年 再次去罗马并创作了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之誓”。

1793年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大卫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雅各宾党,并被推举为国民议会主席。大卫因雅各宾党两次入狱。同年,雅各宾党的***马拉被刺,大卫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

1794年7月 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因大卫参加了雅各宾党,他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

1799年 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同时期他还教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如: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等。

1814年3月 拿破仑失败。

1816年 大卫作为一个弑君犯而被迫侨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25年 客死异乡,享年77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42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