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是俄国伟大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

普希金是俄国伟大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第1张

普希金,АС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伯父瓦西里·普希金是诗人。当时著名作家如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等和普希金一家常有交往。普希金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 8岁时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同时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并热爱民间文学和诗歌。

1811年,普希金随伯父去彼得堡,进入为贵族子弟新办的皇村学校。1812年卫国战争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他所结识的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特别是恰达耶夫,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拉季舍夫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普希金在学生时代就从事写作,流传下来的他最早的诗是情诗《赠娜塔利亚》(1813)。1814年他的《致诗友》一诗发表在《欧罗巴导报》上。1815年初学校举行公开考试,他当众朗诵《皇村回忆》(1814)一诗,老诗人杰尔查文极为赞赏,认为他"就是将来要接替杰尔查文的人"。1816年普希金加入代表文学新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反对保守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以十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1819年参加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幸福同盟"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17至1820年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用丰富的人民语言写成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被看作是俄国诗歌转变的开始。这个时期普希金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写成《自由颂》(1817)和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还针对沙皇当局写了不少讽刺诗。这些诗章以手抄本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因此,他实际上已成为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亚历山大一世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流放南俄。

1820年 5月,普希金在南下途中患病,遇见卫国战争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随同他们到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旅行和疗养,9月抵达比萨拉比亚的基什尼奥夫。这时欧洲革命运动和俄国农民起义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他又见到达维多夫、拉耶夫斯基、奥尔洛夫、彼斯捷利等十二月党人。所写《短剑》(1821)一诗,号召用革命行动杀死暴君。他的早期浪漫主义长篇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等,均写于这个时期。1823年 5月在敖德萨开始写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1、2两章。由于欧洲和俄国的反动势力逐渐加强,个人遭遇也有置身囹圄之感,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一度出现过怀疑和悲观的情绪(如1823年写的《荒野里的播种自由的人》、《波浪,谁能阻挡你们》等诗)。

1823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到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次年 7月底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前后有两年之久,只有童年时的老保姆陪伴着他。他写成长诗《茨冈》(1824)、《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部分第3至6章、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均1825)。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次年 9月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召他到莫斯科,表示将亲自审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在莫斯科仍受宪警监视。他曾对沙皇采取妥协态度,希望尼古拉一世致力于社会改革,重视国民教育,效法彼得大帝,成为"开明与宽容的君主",但他同时力求保持独立的见解。他和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仍有密切的思想联系。这时期他写的关于十二月党人的诗篇,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气氛和进步人士的情绪。由于当局追究他在南俄时写的嘲笑基督圣胎的反宗教的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他曾感到有被终身囚禁的危险(《预感》,1828)。1828年写成以彼得大帝的武功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1828)。同年12月他结识了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冈察罗娃。次年 5月求婚未成,他就动身前往高加索。这正是俄土战争时期,他在部队里见到不少老同学,后来写成《阿尔兹鲁姆旅行记》和一些描写高加索的抒情诗。

1830年回到莫斯科后,普希金参加了诗人杰利维格主编的《文学报》的工作。5月他和冈察罗娃订婚。9月去下诺夫哥罗德办理接受他父亲在波尔金诺村的领地的手续。正巧这时伏尔加流域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村羁留达3个月之久。这是他的创作高潮时期,后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写出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等)和《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列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等 4部小悲剧,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以及抒情诗多首。

1831年2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和舞会。普希金奉命编辑有关彼得大帝的史料。当他在档案处研究文献时,被18世纪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事迹所吸引,于1833年 8月前往奥伦堡一带,访问与起义有关的地点。同年10月重到波尔金诺村,写成《普加乔夫起义史》和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此外他还写了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1833)和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尼古拉一世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出入宫廷舞会,赐给普希金一个"宫廷近侍"的职务。普希金年已35岁,被迫处在一群青年侍从当中,他感到屈辱,曾气愤地说:"我可以做一个臣民,甚至做一个奴隶,却永远不愿做个臣仆和弄臣,哪怕就是在上帝那里。"这时,俄国的命运仍是他注意的中心,他准备写彼得大帝时期的历史。但他在贵族中受到敌视,他的天才不为人所理解,不少人仍把他看成20年代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1834年法国波旁王朝的亡命者乔治·丹特斯男爵来到彼得堡,在俄国禁卫军骑兵团供职。他很快就追求冈察罗娃。1836年 4月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同年11月初他接到几封匿名信,对他进行侮辱和攻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向丹特斯要求决斗。决斗于1837年2月8日举行。普希金身受重伤,10日逝世。报上刊出这个噩耗时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彼得堡数万人到普希金的住宅吊唁。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写的《诗人之死》一诗,立即以手抄本传遍彼得堡和俄罗斯,成为反对沙皇统治的檄文。当局害怕普希金的葬礼引起事端,在黑夜里把他的棺柩从举行葬礼的教堂运走,送到距离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修道院埋葬。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1813至1817年在皇村学校时,普希金写了 120多首诗,另有两篇长诗未能完稿。这些作品多半以爱情、自然、游乐为内容,带有模仿性质。但这时他已在吸收前人和当代诗歌的经验,逐步打破陈规,为他的诗歌创作建立了基础。1817至1820年在彼得堡任职时开始走上有独创性的道路,《自由颂》、《童话》(1818)和《致恰达耶夫》等诗,表明他对沙皇暴政的憎恶和对自由的渴望。1820至1824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全盛时期。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等诗歌颂个性自由,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描绘了南俄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如高加索的山民和比萨拉比亚一带茨冈人的生活),特别是反映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茨冈》是普希金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但人物性格同社会的关系比较明确,环境的描写合乎实际,因此已带有现实主义成分。他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两年当中,写过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其中尤以《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为最有名。

从1825年起,用普希金的话来说,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30年代初期起,他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酒神祭歌》(1825)、《先知》(1826)和《致诗人》(1830)等诗,都写出了他对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应该象先知一样,"要走遍陆地和海洋,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烧亮"。婚后,他写诗渐少,偏重于散文和研究著作,但他逝世前半年写的《纪念碑》(1836),却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和遗嘱。他预言"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我将长远为人民敬爱,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并且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和同情"。普希金的后期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历史,如以波尔塔瓦战役为背景的《波尔塔瓦》和以彼得堡水灾为背景的《青铜骑士》,都描写了彼得大帝的形象。在《青铜骑士》中,诗人指出,彼得大帝时代的专制制度在俄国的发展上虽然起过促进作用,后来却变成了反对人民、阻挠进步的障碍。普希金最重要的诗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全诗现存 8章,1823至1831年间陆续写成,采用的是普希金特有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全诗以青年贵族奥涅金和女地主拉林娜的长女塔吉雅娜、诗人连斯基和拉林娜的次女奥尔加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奥涅金和连斯基的争吵、决斗和连斯基的被杀,一直写到奥涅金漫游归来再向已婚的塔吉雅娜求爱而遭到拒绝为止。奥涅金对上流社会感到不满,但又是这一社会的产物。他远离人民,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批评家们指出,奥涅金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所谓"多余的人"的典型。作者认为奥涅金的怀疑和冷漠,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的热情,都无补于当时的实际。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才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最为动人的形象,具有俄国人民的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坚忍克制等特点。

普希金写了几部诗剧,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主人公沙皇戈都诺夫由于篡夺王位的罪行,受到良心谴责,得不到人民支持,最后酿成悲剧。剧中描绘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俄国各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指出皇权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但写成后被沙皇禁止出版,并建议改写成"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

普希金从童年起就喜爱民间故事,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居住时曾收集并加以整理。他的童话诗如《沙皇萨尔丹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还有些童话诗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讽刺神父的贪婪和愚昧,《金雄鸡的故事》抨击统治者的暴虐和好战。这些童话诗已成为俄国文学中的珍宝,至今仍为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

小说也是普希金的创作的重要部分。《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戈留兴诺村的历史》以讽刺笔法描绘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表现地主的专横和农民的不满,但主人公是进行孤独反抗的个别贵族。《黑桃皇后》描写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赌徒生活,主要人物盖尔曼身上集中了坚强的意志和贪财的野心,表明资本主义时期行将到来。《上尉的女儿》则以广阔的图景描写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普加乔夫起义,创造出了体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的形象。

普希金还留下许多政论、文论和书信等。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象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高尔基等人对普希金也有所论述。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的光辉夺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个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编有《普希金在生活中》两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齐亚甫洛夫斯基(编有《普希金生活与创作年谱》)、托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两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创作道路》两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时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 (1937~1959) 、《普希金研究与资料》、《普希金委员会会刊》(多册)和《普希金语言辞典》( 4卷,1956~1961)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史料表明,普希金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1830年 1月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但遭到拒绝。普希金在20世纪初即已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儿》,中译书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1903)。普希金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有些作品甚至有几种译本。

参考书:

ВВВересаев,Пушкин □ жиэни,□,1936~1937

□ А Цявловский, Лето□E(ись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 АСПушкина, □,1951

ДДБлагой, Творческий путь Пушкина,□,1950~1967

长沙酒店公寓里,综合各方面来讲,我最看好浪漫驿站连锁酒店公寓,口碑比较好。三星级享受,平民的价格。根据客人需求,有价格实惠的特价房,还有奢华点的豪华房。位于长沙五一广场景江东方10楼1018室,市中心地带,娱乐购物交通便利,价格比周边宾馆酒店便宜一半多,而且房间比他们也没的差,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格调、布局温馨浪漫,配套设施齐全,既有洗衣机洗衣服,又可以自己做饭吃。适合长短期,来长沙旅游,出差,探亲的朋友入住。

逍遥歌厅

好歌歌厅

明月歌厅

小背篓歌厅

晓秋歌厅

小月亮歌厅

小娟歌厅

贺珍歌厅

金来喜歌厅

鑫生歌厅

鸿运歌厅

喜悦歌厅

情缘歌厅

龙派歌厅

乐都KTV歌厅

音乐虫歌厅

温馨歌厅

香玉歌厅

木子歌厅

大树歌厅

缘洋歌厅

百乐歌厅

天王歌厅

小艳歌厅

梦幻天堂歌厅

伊顺休闲音乐歌厅

金雨歌厅

夜来香歌厅

蓝月亮歌厅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 市长德瑞那是个出身贵族,在扣上挂满勋章的人。

他五十岁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他的妻子是最有钱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办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人家的债时,他愈迟还愈好”。在这座城市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先生。他花了一万到一万两千法郎才弄到这个职位,他体格强壮棕红色的脸,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决心请一个家庭教师。

木匠索黑尔的儿子于连,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选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宁静时,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象是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一瞬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不愿做力气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弃与怨恨,经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毒打。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后来他又想当神甫,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

市长的年轻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 个孩子身上。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连想象为一个满面污垢的乡下佬,谁知见面时却大出她的意料:面前这个年轻人竟是这样白皙,眼睛又这样温柔动人。以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少女”故意假扮男装。她对于连产生好感,甚至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爱”。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爱丽沙得到了一笔遗产,要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于连拒绝了女仆爱丽沙的爱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异常高兴,一股幸福的流泉泻落在她的心海里,她发觉自己对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

夏天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责任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深夜2 点闯进了她的房里。开始,她对于连的无礼行为很生气,但当她看到“他两眼充满眼泪”时,便同情起他来。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爱上于连该多好。不过,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他那样贫穷,能够得到这么高贵、这么美丽的妇人,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之后,他对木尔侯爵的侄子、年轻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轻就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睐,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爱的儿子病危,她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她陷入了可怕的忏悔里。这时,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长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采取“只怀疑而不证实”的办法。但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告别后的第三天夜里,于连又冒险赶回维立叶尔,与瑞那夫人见面,此时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

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城墙高大。初到神学院,那门上的铁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们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于连感到恐怖。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

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连自信会迅速获得成功。他悄悄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

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对十分灵活的眼睛,头上带有金色假发。他是个极端保皇党人,法国大革命时,他逃亡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他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于连十分满意,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还负责自己与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间的诉讼通讯,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赠给他一枚十字勋章,这使于连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甚至在木尔**的眼里,他也已脱了外省青年的土气。木尔**名叫玛特儿,是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但“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被3 世纪前一段家史所激动:她的祖先木尔是皇后玛嘉瑞特的情夫,被国王处死后,皇后向刽子手买下了他的头,在深夜里亲自把它埋葬在蒙马特山脚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这种为爱情而敢冒大不韪的精神,她的名字玛特儿就是皇后的爱称。

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儿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儿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过后玛特儿很快就后悔了 。

一次,他们在图书室相遇,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特儿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的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

因为于连的记忆力很好,木尔侯爵让他列席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上有政府首相、红衣主教、将军。会后,木尔侯爵让于连把记在心里的会议记录冒着生命危险带到国外去。在驿站换马时,差点被敌方杀害,幸好他机警地逃脱了,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儿他遇到俄国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个情场老手,于连便把自己的爱情苦恼讲给他听,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个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儿的目的,并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书交给她,“把这些信转抄一份寄给你所选定的女性,这个女性必须是瞧你不起的对方的熟人。”

于连回到巴黎后,将这些情书一封封寄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受了感动,给于连回信,玛特儿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于连在骠骑兵驻地穿上军官制服,陶醉在个人野心满足的快乐中,“由于恩宠,刚刚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经在盘算好至迟有象过去的大将军一样,在三十岁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岁,就应该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荣誉和他的儿子。”这时,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儿寄来的急信。信中说:一切都完了。于连急忙回去,原来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这时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 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入狱后,他头脑冷静下来,对自己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他意识到野心已经破灭,但死对他并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稍愈后,她买通狱吏,免得于连受虐待。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特儿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于连对此并不感动,只觉得愤怒。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他说:“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 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

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

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红与黑》里面主要讲了于连和得雷纳尔夫人的故事,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形象,通过他的悲剧概括了王朝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也失败,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于连的生活道路,给人们所展示的并不是一幅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瑰丽画卷,而只是一页复辟时期青年人个人奋斗惨遭失败的痛苦记录,具有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 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很正常,如果是真皮的!就有这个味道。

按照以下方式试试

方法一:

去药店买浓度99%药用酒精,喷、洒在皮革上再用蜜腊(拜神、生日蛋糕点的腊烛也可以)擦一遍、什么橡胶、塑料、皮革、皮鞋、皮带、海棉、生胶、唱歌用的咪高锋的气味可立刻除掉、而且三次后可永久性消除并付有消毒、防潮湿、防霉去霉特强功效、而又不会伤害皮制品(浪漫驿站提供)

方法二:

皮革中的异味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化学药品产生的,你可以用食醋小许加入温水中,用来浸泡皮制品2小时,再用肥皂清洗干净,皮制品的异味会减轻(浪漫驿站提供)

方法三:(对你那皮带还是用这个方法吧)

用花露水倒在毛巾上,然后用毛巾将皮革件擦一遍,皮革异味就没有了(浪漫驿站提供)

评论

|

6

0

举报|

2013-04-05

17:03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

如果是假皮的,也就是是人造革或者橡胶的,用酒精等挥发性溶剂擦拭,可以减轻味道。如果是真皮的,那就要小心了,千万不要用什么开水之类的,可以用酒精喷上去,不要在湿的状态下擦拭,等略微干燥后,用吹风机吹干。

很正常,如果是真皮的!就有这个味道。

按照以下方式试试

方法一:

去药店买浓度99%药用酒精,喷、洒在皮革上再用蜜腊(拜神、生日蛋糕点的腊烛也可以)擦一遍、什么橡胶、塑料、皮革、皮鞋、皮带、海棉、生胶、唱歌用的咪高锋的气味可立刻除掉、而且三次后可永久性消除并付有消毒、防潮湿、防霉去霉特强功效、而又不会伤害皮制品(浪漫驿站提供)

方法二:

皮革中的异味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化学药品产生的,你可以用食醋小许加入温水中,用来浸泡皮制品2小时,再用肥皂清洗干净,皮制品的异味会减轻(浪漫驿站提供)

方法三:(对你那皮带还是用这个方法吧)

用花露水倒在毛巾上,然后用毛巾将皮革件擦一遍,皮革异味就没有了(浪漫驿站提供)

评论

|

6

0

举报|

2013-04-05

17:03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

如果是假皮的,也就是是人造革或者橡胶的,用酒精等挥发性溶剂擦拭,可以减轻味道。如果是真皮的,那就要小心了,千万不要用什么开水之类的,可以用酒精喷上去,不要在湿的状态下擦拭,等略微干燥后,用吹风机吹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4866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