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留给世人最震撼的是什么.?

贝多芬留给世人最震撼的是什么.?,第1张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旷世奇才

贝多芬(1770—1827),德国音乐家。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便显露出音乐才华。后来到波恩大学做旁听生,并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正当贝多芬奋发向上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

耳朵一种扰人的“嗡嗡”声攫住了贝多芬,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贝多芬已经受到乐坛的重视,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但却生机无限地在18世纪形式主义乐坛上铺展开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贝多芬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机,就会把音乐向前推进一大步,在音乐史上掀开新的一页。然而,这种无休止的“嗡嗡”声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透过这飘忽不定的迷雾,贝多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无声世界,看到了自己最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听觉已渐渐离他而去,消失在迷雾里。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轻松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秘密地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颤栗着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摇头。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贝多芬用尽他的整个心灵,对上苍,对万古不语的星空,悲愤地呐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呐喊之后便是愤怒的诅咒,他诅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

然而,贝多芬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呐喊,只能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诅咒,因为他害怕。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们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乐创作的仇敌们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

贝多芬躲开了。他躲开了城市,躲开了人群,躲开了集会,也躲开了音乐。1802年春天,贝多芬搬到了维也纳郊外的小村海利根斯塔特。在这里他经历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

最初,贝多芬残忍地想割断他与音乐的一切联系,他要在这美丽的乡村里做一个农夫。贝多芬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要告诉你的就是我一定得和我的事业隔离,我生命中最灿烂的一页亦将随之消逝。也顾不到自己的天才和力量了,我一定得忍受惨痛的遭遇。”贝多芬忽然变得那么软弱,那么无奈,甚至悲观厌世,走到了自杀的边缘。1802年10月6日,他立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在这份遗嘱中,可以看到贝多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极为严峻、激烈,在生与死的搏斗中苦苦挣扎。

“哦,你们把我当做或把我说成是心怀怨恨、疯狂或债世疾俗的人,你们真是误解我了!你们怎能知道在那些外表现象之下的隐秘原因。从孩提时候时,我的心和我的精神就对善良的意愿怀有一种多情和善感。我总是准备去完成一番伟大的壮举。但是现在我已陷入绝望的情况中,那是由于无知的医生使我病情加剧,年复一年,他们骗我空存好转的希望,最后面对着的是一种不可医治的绝症。我生就一种火一般热爱活动的气质,甚至热衷于社交活动,可我却过早地被迫同人隔绝,过着孑然一身、孤单单的日子。有时候,我也萌发过战胜这一切的念头,但是啊,我总是被这个残废的听觉令我感到双重的悲惨而顶了回来;我可不能对人家说:‘你们大声讲吧,放开嗓子叫吧,因为我是聋子!’哎,我怎能让人知道我的听觉出了毛病呢?听觉于我本应比别人更为完善的,先前我的听觉在音乐界也的确是个佼佼者啊。我可不能这样对人家说哟。我不幸的遭遇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就是它引导我走向孤独的路上去,不可能有朋友跟我再修好,没有相互倾吐衷肠的长谈,没有思想上的交流,在社会上不再需要我的存在了。我真像一个亡命者在这里苦捱着岁月。当我走近一群人,一阵战栗便布满了我全身,因为我唯恐别人发觉我是个聋子。

“因此我最近在乡下住了半年。我的高明医生劝我尽量保护我的听觉,这正合我现在的心意。不过有时候当我怀着一种要求社交的冲动,我就无法克制自己了。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低送阵阵笛声而我一无所闻,或者当他听见牧童在歌唱我却听不见时,这是何等一种忍气吞声的事啊。这样一类经历几乎使我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无需再犹豫了,我已经到了了结我的生命的边缘。”

可是,贝多芬怎么能逃得了呢?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只是艺术啊,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哦,在我尚未把我所感觉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内在的音乐力量是那样的激越澎湃,像风暴中的大海,他怎能逃离它?在他5岁时,在他正受到父亲严厉的教训而站在风琴前暗暗饮泣时,他的泪水、他的幼嫩的手指、他那敏感的思想就已经同音乐永远地融在了一起,他又怎能割舍得了呢?

幼年的生活涌到他如潮的记忆中,在这宁静美丽的山谷里,他倾吐着对故乡莱茵河的深深眷恋:“我的故乡,当我首次看到了光亮,我就觉得可爱,当我离去了你的时候,仍是这般的可爱和明亮。”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波恩。幼年的贝多芬家庭虽然贫困,但他仍然能靠在小阁楼的窗槛上,沉思着凝望着外面可爱的城镇与幽静的山麓。在莱茵河里小船挣扎着却是坚强地向上流行进,岸上有粗索用以拖船逆风行驶,两岸都是可爱的草地和美丽的葡萄园,远处是崎岖的小路和高耸入云的山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陶冶了贝多芬幼小的心灵。

贝多芬有一个嗜酒的父亲,他每天从酒店里回来,口袋空空,家庭的重担都落在母亲的肩上。好在贝多芬有一个坚强忍耐的母亲,她既要维持这个小小的家庭,又要应付地主和杂货店的帐单。为了给她的儿子们足够的衬衫和裤子穿,为了让他们能有足够的肉酱和马铃薯吃;她整天缝纫织布,勤劳而艰辛。贝多芬轻视父亲的无能,憎恨他给母亲带来了折磨与劳累。他敬佩母亲的乐观豁达和坚强勤劳,母亲的性格给了他默默的影响,这影响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贝多芬深爱着母亲,在母亲病危时,他拖着自己也是衰弱多病的身体,克服了重重困难;从维也纳赶回波恩看望母亲。母亲病逝后,他写信给好友说:“看见母亲当时仍旧活着,但情形很恶劣,她的病症是肺病,大约7星期以前,忍受了过度的痛苦和难过以后,撒手西逝了。她对我是如此的仁慈而可爱。假使我能叫一声甜蜜的“妈妈”而她能够听到吗?现在我能向谁诉说呢?只有幽静的幻像才能使我引起了以往的记忆。”

贝多芬从小便显露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这个4岁的小孩子就能很自然地处理他的五线谱,并登台与别人合开演奏会,这已经使当地为之大大惊异了;而8岁的贝多芬竟然创作了一首风琴作品,这令他的教师、风琴家柴萨几乎不相信是真的。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很容易让人想起当时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但当16岁的贝多芬怀着崇拜的心情千里迢迢去见莫扎特时,莫扎特并不表示出热情,他认为贝多芬不过是莱茵河旁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贝多芬弹曲子时,莫扎特反应很冷淡,对此,贝多芬是难以忍受的。他请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即兴作曲,因为他时常在受了刺激以后弹得更加出色。现在,他被自己所钦佩的大师轻视,年轻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的手指不断地在琴键上飞舞着,心里也感到了极端的难受。但他的曲子却逐渐使莫扎特得意起来,坐在邻近房内的几个朋友,都不约而同地说着:“注意这个孩子,日后他将给世界带来极大的惊异!”

这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贝多芬那卓越的音乐天才,而且可以看到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一面:憎恨不公正的待遇,向往自由、平等、博爱。在贝多芬的心目中,自由、平等、博爱才是他的精神故乡;“我看不出一些人会出另一些人优越。也看不出一些人可以列入优越者的阶级;合我身处这种无差别的地方,那里便是我的故乡。”贝多芬蔑视上流社会,公开地向他们挑战。有一次;贝多芬自豪地对李赫洛夫斯基王子说:“你不过是一个王子,而我是贝多芬。”还有一次,贝多芬与歌德正在散步,他们远远地看见走来许多皇族中的人,皇帝也在其中。贝多芬就说:“让我们手挽手地前进,他们会让路的,而不是我们让他们!”结果,歌德站在路旁,手中握着帽子,深深地鞠躬,向皇亲国成致敬,贝多芬却反剪着双臂,大摇大摆地在王公贵族中穿行。

这种自信、叛逆的性格,在他耳聋之后曾一度离开了他;但在这美丽的海利根斯塔特小屋中,经过了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与思索之后,它又回到他身边;而且,他从故乡和母亲身上寻回坚强、忍耐和乐观。

终于,贝多芬紧锁的眉头间流露出对苦难的挑战,紧握的手掌和下垂的嘴唇虽不露出一丝笑容,但会突然地纵情大笑。在这怪异甚至有些疯狂的外表下,那颗流血的心上的伤口正在慢慢地愈合,它就要像汹涌的浪潮一样去击碎坚硬的礁岩。

“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啊!继续生活下去是多么美丽呀!——值得这样地活一千次!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把退隐、逃避抛在了脑后,他鼓励自己道:“让你的耳聋不再是个秘密吧,即便是在你的艺术中也不必保密!”外来的灾难带给了贝多芬内在的力量——一种新而坚定的手法,深切而纯洁的景象,践踏了失败的软弱。贝多芬欣喜地感到了他身上产生的这种崭新的力量,他懂得了如何抓住人类精神中最崇高的声音,因而音乐的思想反比从前更丰富地涌起来。

在海利根斯塔特,贝多芬又重新出没在寂静森林的浓荫处,乡村牧场的碧草间。穿过狭窄的翠谷,有一条林中小道,草木葱笼,清涧流淌,这是贝多芬经常散步的地方,后人称之为“贝多芬小道”。在这里,贝多芬漫步、构思、创作,用音乐虔诚地歌颂着大自然的辉煌壮丽。万千气象。也就是在这里。他完成了著名的《第二交响乐》以及一些奏鸣曲、变奏曲。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著名的《英雄交响乐》。这部交响曲的理想英雄主义是自傲的音乐和个人的经历,宛如一部自传。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塑造的“英雄”是不怕痛苦,不怕死亡,敢于直面艰难险阻,去成就惊心动魄伟业的硬汉。这硬汉,也就是贝多芬自己。他将自己不屈的精神扩大而升华,证明自己胜利地通过了命运的考试。从此之后,贝多芬所创作的一切重要乐曲,无一不是英雄同命运的抗争,无一不是他同世界进行搏击的惊天动地的音响纪录。

《英雄》、《命运》、《欢乐颂》,一部又一部气势磅礴、壮丽雄浑的乐章使整个世界都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掌声、喝彩声围绕着贝多芬,可是他却无法听到外部世界的信息。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贝多芬在台上低头看着乐谱,打着节拍,监督演奏。此时。他早已全聋。从他创作这部乐曲起,直到此刻,他都是用“心耳”倾听天地人神的回声的。当全曲奏毕,听众掌声震耳,而他毫无知觉,依旧背向听众,低头打着节拍。最后还是台上一位女歌唱家轻轻地拉他的袖子,他才转过身来,看到热烈喝彩的场面,于是含泪鞠躬道谢。虽说贝多芬已扬名四海,但是直到在晚年他也没有摆脱疾病和贫穷的困扰。晚年的贝多芬经常身穿一件破旧的上衣,外表十分寒酸。一天晚上,他跌跌撞撞地在维也纳郊外游荡,被古察误认为是流浪汉而拘留.当时贝多芬暴跳如雷,大声叫道:“我是贝多芬!”警察说:“您是流浪汉,贝多芬有您这副鬼样子吧?”就是在这时,贝多芬还拖着残弱的身子完成了《D大调庄严弥撒》。

在贝多芬57岁时,他已经意识到了死神在敲自己的大门,他新加坡幽默地对人说:“鼓掌啊,朋友们,喜剧收场了!”现在它确实来到了。“

真正到来的那一天是1827年3月23日。在贝多芬咽气之前,闪电划破了维也纳黄昏的冥冥上空。3月底在维也纳听到轰鸣的雷声是极为罕见的。就在这时,贝多芬突然睁开了眼睛,抬起右手,久久地凝视着那举在头顶上紧握的拳头,好像在对狂暴的雷鸣闪电疾呼:“我要与你们抗争!我是个英雄,无畏的英雄!”在举行葬礼的时候,两万多维也纳人自动走向街头,送殡的场面格外庄严、悲壮。8位当时著名的指挥家穿着盖棺衣,走在人群的前面,年轻的舒伯特举着火炬,紧随其后。跟在灵柩后面的人群好像没有尽头,在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悲伤肃穆的气氛中缓缓移动。贝多芬死了。他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用自己的生命、灵魂高唱“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那听不完的贝多芬音乐,更重要的是他留给了世人那不朽的灵魂。

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1)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字词:

沉闷 梦幻 嫦娥 诞生 落伍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辉煌

二、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荷塘月色

一、词语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

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故都的秋

一、词语

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

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囚绿记

一、词语

猗郁 蕈菌 葱茏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陆蠡

二、成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三、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2)

《诗经》两首

一、词语

氓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尔卜尔筮 咎言 载笑载言 于嗟鸠兮桑葚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罔极 靡有朝矣

咥笑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离骚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 嫉妒 謇 忳郁悒 侘傺

溘死 鸷鸟 方圜 攘诟 谣诼 延伫 芰荷 偭 兰皋 椒丘

岌岌 杂糅 昭质 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腰襦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

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

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

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戊戌 戍守 彷徨

诗三首

1、字词

芙蓉 慷慨 青青子衿 嘉宾 阡陌

羁鸟 樊笼

2、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 “隐逸诗人”之称。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3)

兰亭集序

1、字词

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觞 激湍 彭殇 嗟悼 会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静躁 虚诞

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赤壁赋

1、词语:

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

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

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愀然:忧愁的样子。

舳舻 横槊 赋诗 麋鹿 扁舟

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属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与 枕藉 嫠妇

2、成语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

3、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另外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另有南宋辛弃疾)。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游褒禅山记

1、词语:

庐冢 谬其传 窈然 瑰丽 褒禅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继 倦怠幽暗昏惑

2、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裨(bì)]有益。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指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商榷(què)]商讨。

[店肆(sì)]店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开诚布公]指以诚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无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我有一个梦想

1、字词

煎熬 束缚 歧视 压榨 兑现缔造 履行 侈谈 磐石 飓风

蜕变 赎罪 真谛 匿迹 坎坷祈祷 巍峨 蜿蜒

2、成语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文学常识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 词语:

悼(dào)词 肤(fū)浅 衷(zhōng)心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ū)蔑

2、成语

豁然开朗:明白,通达。

坚忍不拔:坚持而不动摇。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繁芜丛杂:繁多杂乱。

不可估量:不可估计。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3、文学常识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应归结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它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文·科斯特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师,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真正坚持原则的人,他关心和同情身处困境里的努力奋斗的人们,并且乐意帮助他们。就是这样,他才有勇气在西部片不景气的时刻拍出**《与狼共舞》,他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

——《时代》周刊

这部影片在形式上是一部西部片,而在内容上却是一部历史文化片。它展示和颂扬了印第安人的灿烂文化和优秀品质,揭露了白人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对印第安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血腥罪行,同时通过一个白人背叛自己原有文化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与爱情。总之,它是多元主义文化观在**界的一次成功折射。

——《新闻周刊》

10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主演: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海伦娜·邦汉·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扎克·格雷尼尔 Zach Grenier/米特·洛夫 Meat Loaf/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艾恩·贝利 Eion Bailey/里奇蒙德·阿奎特 Richmond Arquette/乔治·马奎尔 George Maguire

评语:这是一部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其中的哲理太多太多,不断地冲击着当时我幼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皮特演的“反社会”的“自己”相当的完美,被评为影史最经典的角色之一,但我想说诺顿在与皮特的对手戏中丝毫不落下风,反而比皮特更加出彩,估计也只有诺顿能做到了。这样伟大的两位演员已经足以撑起一部不错的**,但更伟大的是这部**极其深刻的观点和主旨,以致完全掩盖了两位演员的光芒,他们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Fight Club》,一部闪耀着绚烂思想光芒的**!

9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

导演:爱德华·兹威克 Edward Zwick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艾丹·奎因 Aidan Quinn/卡琳娜·隆巴德 Karina Lombard/亨利·托马斯 Henry Thomas

评语:这真的是为皮特量身定制的**,他的不羁,他的野性,他的泪水,无不令人心醉……假如我是女人,我会为他疯狂的。我欣赏忠诚于内心,忠诚于野性的灵魂,因为他们坚持自我而付出的代价,是我承受不了的。**每个画面都是那么温情且壮阔,那刺痛到灵魂深处的音乐,还有众人到位的表演,安东尼霍普金斯最后的表演令人心痛,直戳泪点。故事虽然并不那么引人入胜,但**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却是很容易赢得共鸣的。燃情的岁月,一世的真情。我一直觉得一部**的好坏不能理性地分析,而要看这部**在你的内心激起的涟漪有多大,燃情岁月毫无疑问让我热血沸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8盗火线 Heat

导演:迈克尔·曼 Michael Mann

主演: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方·基默 Val Kilmer/强·沃特 Jon Voight/汤姆·塞兹摩尔 Tom Sizemore/艾米·布伦尼曼 Amy Brenneman/艾什莉·贾德 Ashley Judd/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丹尼·特乔 Danny Trejo

评语:这是我最钟爱的**之一,只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位演员的唯一一次对手戏,站在演员顶点的两位男人之间的碰撞,火花四溅,异彩纷呈。他们在**中分别饰演两位亦正亦邪而又极具魅力的男人,中间两人那次长达六分钟的对话堪称百年好莱坞影史经典,两人用神一般的演技让时间凝固,诠释了什么才是**,这一次,他们谁也没有赢谁,能欣赏到他们的“对决”已经是我们作为影迷最大的幸福。这部影片让我们思考正义与邪恶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又或许是压根没有,在两位主角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正义与邪恶,那为什么大部分人依然会认为德尼罗是坏人,而帕西诺是好人,我们执着于把每个人单纯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这样是不是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混淆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认不清这个世界我们又怎么去做真正的自己呢?也许是两位主角的光芒太过耀眼,让人们很容易去忽略**剧情的深度,虽然深度已经不会影响到它的伟大。

7海上钢琴师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主演:蒂姆·罗斯 Tim Roth/普路特·泰勒·文斯 Pruitt Taylor Vince/比尔·努恩 Bill Nunn/梅兰尼·蒂埃里 Mélanie Thierry/阿尔贝托·巴斯克斯 Alberto Vazquez

评语:现在依旧能记起当年看完这部**时的震撼,不知所措,是的,感觉自己二十几年的人生都被他看穿了,好像看着海报上的那片海就能映出无数个自己。1900说,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吗 喜欢这部**,因为它给予我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去映出自己的生活。1900,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高傲,他眼神中绵绵袭来的忧伤令人心碎,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1900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1900……

6教父 The Godfather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演: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评语:这部**是很多人心中的No1,它确实配得上所有的赞誉,也许会有人看了一遍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它,首先你可能没有看这部片的环境和心境,还有你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会领略到它的伟大,并且随着年纪的长大,对教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我想说世界上有些**你觉得不是好片,那是你的问题。喜欢教父这种厚重的史诗片,庞大的故事结构和繁杂的人物关系让我很享受,这种缓缓的调调后面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动人的力量,48岁的马龙白兰度用他那迷人的嗓音和叹为观止的演技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阿尔帕西诺单刀赴会时的眼神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经典的两段表演之一,另一段则是闻香识女人那段探戈,我想要不是马龙白兰度,帕西诺也不会等小金人那么久……

5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Ⅱ

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

主演:Al Pacino/Robert Duvall/Robert De Niro/Diane Keaton/John Cazale

评语:拍摄《教父Ⅱ》时,科波拉拥有了他在拍摄《教父》时更优越的条件,让他有勇气和底气拍一部较《教父》更伟大的**,事实上,他也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德尼罗的**,他与教父中马龙白兰度的“无缝对接”令人惊叹,这也是德尼罗和帕西诺两位好莱坞影史最伟大的演员首次合作,虽然没有对手戏,但已经算一大幸事了。有人说德尼罗这次赢了帕西诺,我不这样认为,平手差不多,帕西诺奉献了他最内敛最沉稳的演技,这样的帕西诺是我最钟爱的,从此之后的**里,帕西诺再也没内敛下来,“疯狂”得总是将整部影片踩在自己脚下……

4罗生门

导演:黑泽明 Akira Kurosawa

主演:三船敏郎 Toshirô Mifune/千秋实 Minoru Chiaki/京町子 Machiko Kyô/森雅之 Masayuki Mori/志村乔 Takashi Shimura

评语:黑泽明,神一般的存在,我非常崇拜的导演,同时也是杜琪峰的偶像,在老杜的很多**里都能看到黑泽明的影子,而老杜又是我最爱的华人导演,所以再一次深表荣幸。黑泽天皇的神作,每个人用心看了应该都会受到震撼,注意是每个人哦,很少**做到这样,我管这叫普世,对这就是一部普世的**。很多欧美大导演都表达过对罗生门的崇拜,伍迪艾伦说,只要拍出像罗生门这样伟大的**,就此生无憾了。在这部**中,黑泽明将人性的黑暗表现到了极致,他自己阐释罗生门时说:“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画卷。”想起史铁生的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没有绝对的真实能在叙述中被还原。很赞同看过的一个说法“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听者的理解力与接受度影响着叙述者对真相还原的保留度,你若能对他的懦弱退让和罪恶表示宽容,兴许由着这份信任就能更贴近真相了。肯定有人觉得我是不是剧透太多了,没有去看的欲望了,实际上我现在跟你说这么多,你也不一定弄得懂,只有自己真正去看了,你才能体会到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关于黑白片这点,其实我觉得对多数影迷或者说能接受我前面推荐的那些**的人来说应该都不是多大的问题,而且黑白片能让你更注重一部**思想和主题的表达,只是可能需要更大的耐心罢了,撑过去了,收到的冲击一点不会比彩色片少,要不我也不会把它排在这么多神作之前,我还用不着它来装逼~

3七武士

导演:黑泽明

主演:三船敏郎 Toshirô Mifune/志村乔 Takashi Shimura/稻叶义男 Yoshio Inaba/宫口精二 Seiji Miyaguchi/千秋实 Minoru Chiaki/加东大介 Daisuke Katô/木村功 Isao Kimura

评语:这部已经被无数人包括西方世界赞美过的**彻底改变了我对日本文化的看法,让我意识到日本文化绝对是是独立于华夏文化而存在的,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对黑泽天皇这部旷世杰作的仰慕之情,纷繁庞杂却又条理清晰的史诗,细腻饱满而又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最后的大决战无比恢弘,叹为观止。时代悲歌,弥足经典,从主旨 人物到很多的细节 都可见黑泽明的大师气派,这是一部无法超越的史诗,这是东方**屹立于世界的最高峰,一个人静静地看吧,我还能说什么呢?爱上黑泽明,从七武士开始

2天堂**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主演:萨瓦特利·卡西欧 Salvatore Cascio/Enzo Cannavale/马克·莱昂纳蒂 Marco Leonardi/菲利浦·诺瓦雷 Philippe Noiret/安东娜拉 塔莉 Antonella Attili/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

评语:缓缓叙来的故事却蕴含着强大的震撼人的力量,感人的配乐配上结尾的大段黑白吻戏,那一刻,感觉自己就是雅克 贝汉饰演的主角,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从来没有一部**让我这样毫无知觉地流下眼泪,我虽然是个大男人,但看**时时常也会掉眼泪,以前的是热泪在眼珠子里面打转,但就是流不下来,你得使劲闭一下才会流下来,我后来觉得那是因为,一般的感人**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矫情,只是很多人没察觉到而已,而这一次是不知不觉眼泪就已经流下来了,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奇妙。《天堂**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每个人的忘年交,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三十年的时间,你会习惯多少事情而又忘了当初那些感动。当天堂**院倒塌的一瞬间,脑中残留的画面想起了阿尔弗雷多的那句话:当你在这里待久了,你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要离开这里。我不想介绍它的剧情,因为那些表达不了我爱上这部**的理由,就是喜欢它,是一种感觉,一股融化到指尖,渗透到心底的温暖……

1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导演:Kevin Costner

主演:Kevin Costner/Mary McDonnell/Graham Greene

评语:影评界经常把这部**说成是拯救了濒临灭绝的西部片,诚然它继承了一定的西部片元素,但骨子里却与西部片大相径庭。西部片的主旨是英雄气概和男性气质,骨子里还透着白人一种对征服的自豪感,邓巴中尉的气质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潮流中的殉道者,所以与其说《与狼共舞》挽救了西部片,不如说《与狼共舞》是对于多年来美国西进过程中征服者行径的一种反思,在道义上为曾经红极一时的西部片赎罪,在民族大熔炉中,逐渐打破壁垒,舍弃傲慢与偏见,美国两百年未曾完成的使命,凯文科斯特纳用了四个小时怎么也不算长,然而,好莱坞并没有对这样的民族大融合在意多久,《与狼共舞》那空前绝后的思想境界注定只能昙花一现,如同苍野中一闪而过的狼影,只可惜在影片中,那匹狼,最终还是死了,看到那里,我好心痛,为它动容,愿它安息,愿它的死能让美国反思……

这是一部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充满诗意与情怀的史诗巨作,世界**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传奇!旷远的大草原上落着温柔的雪,豪迈的血液中流淌着细腻的情,画面里不再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和征服,而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压,不是对白人的歌颂,而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四个小时的**丝毫不会觉得漫长,相反观影体验异常的享受和舒服,就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沿途的风景令人沉醉,以至于我现在想到美国西部的草地和牛羊,就能感觉到无限的惬意与美好。影片快结束时,印第安人高呼着:“你能永远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嘛?”白人主人公紧蹙着眉头,始终没有回答,**没有给我们答案,一匹狼站在山顶,高高地仰起头深深地竭力地悲鸣,它也渴望着这个答案,但是没有人能够回答……影片结束,只留下失魂的我,深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看完后一个星期我都无法走出那种历史的厚重,往后的岁月里,《与狼共舞》在我心里越来越挥之不去,是的,我时常想念这部**,想念她带给我的感觉,她缓缓走过,那种绵绵袭来的忧伤令人心醉,油然而生的眷恋,让我总是选择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静静地欣赏她,倾听她与我灵魂深处的对话,感受她在我心底温柔的触碰,如果说她的温存是一种瘾,我想我已经放弃了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255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