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的历年花车巡游特色

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的历年花车巡游特色,第1张

上海旅游节每年都是在气势宏大的花车表演中开幕的,这一年旅游节也不例外。昨天晚上,19辆花车和46支表演方队在徐家汇广场进行了开幕式花车表演。而2014年旅游节的一个新亮点--苏州河龙舟竞赛活动也在今天隆重推出,苏州河两岸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花车表演除了有上海本地的花车之外,还汇聚了来自云南、广西、浙江、江苏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的2辆花车。每一辆花车都展现出一个地方独特丰富的旅游文化和民俗风情。上海旅游城制作的“百年风雨铸龙华”彩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面仿汉代铜鼓,重量有两吨,堪称中华第一铜鼓。而来自河南的中州大咚鼓表演,则和它相映成趣。已有400年历史的中州大咚鼓鼓体之大、鼓音之响,无愧我国鼓演奏之最的荣誉。上海师范大学拉拉队表演了随**《浪漫樱花》而风靡上海的啪啦啪啦舞。据说这种舞蹈起源于日本长崎的民谣。

来自泰国旅游局的“色彩缤纷的泰国海岸”彩车,直观地描绘出奇妙大自然创造出的世外桃源。而第一次来参加上海旅游节的澳大利亚华纳**世界表演团,则以明星玛丽莲·梦露、猫王的造型和卡通明星兔宝宝和小翠儿的欢快表演来祝贺上海旅游节的开幕。

从昨天开始一直到国庆节,这些花车将到全市十多个区县的主要广场进行巡游,所到之处都会有相应的表演。 为体现“人民大众的节日”特色,2002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将从9月15日开始到29日结束,巡游11次,途经黄浦、嘉定、普陀、长宁、静安、徐汇、南汇、浦东、虹口、青浦、杨浦、卢湾、闸北、闵行等14个区,行程800公里。

2002年花车巡游路线更长、范围更广,将覆盖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徐家汇等上海最繁华的街区。同时,还延伸至嘉定安亭汽车城、南汇惠南镇、青浦朱家角等近郊地区,让更多市民可近距离观赏。花车巡游所停留的11个露天广场,都将配有精彩的演出活动。

花车无论造型、创意,还是色彩等方面都比往年有了较大突破,高科技的运用使上海旅游节花车凸现独具匠心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制作20辆花车共用去60立方米金属材料,10多万朵鲜花与仿真花卉和超过5000只各类灯饰。 作为旅游节的一个重头戏,开幕花车大巡演在时尚的淮海路拉开了帷幕。整个淮海路街区成了欢乐的世界。花车巡游共有22辆,较02年增加2辆。上海本地13辆,值得一提的是有14辆花车是首次参加巡游,花车巡游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强。本次活动还有来自法国CLUB MED旅游集团、新加坡旅游局的“洋花车”参与,每辆花车都经过精心的“打扮”,向上海市民展示各自的企业文化和异地风采。此外,本届花车巡游的队伍中也融入了其他行业的代表—上海阳光集团、上海机场集团等。

花车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每辆花车都有不同的特点:

1、色彩绚丽,形式多样。第一次参加花车巡游的法国CLUB MED旅游集团,运用新概念的“现代手法”制作花车,整辆花车的色调清爽,蓝天、白云、沙滩,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休闲旅游度假图。来自充满现代气息的国度—马来西亚的花车整体突出繁华富丽的建筑风格,衬托出共天一色的碧波清浪。独特的双塔、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充满活力的色彩组合,花车衣着绚丽色彩的马来西亚各族姑娘向观众微笑招手,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绚丽热情的异族风情。

2、生动活泼、主题鲜明。本次参展的花车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强调了企业的特色,突出了自己的主题。上海新天地的花车由传统的石库门造型和现代建筑元素交相辉映,形象地代表了新天地融古今中西与一体的独特风貌。前冲式的车头造型寓示着新天地与整个上海十大著名景区—“朱家角”的花车,则以其最为代表的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特色传来历史的橹声。

3、采用高科技手段将花车转变为“大舞台”。通过对花车进行声效、激光、起降机等一系列现代高科技的改进,花车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观赏,更多起着共庆互动的舞台作用。来自于上海阳光集团的“白雪公主”,是上海阳光投资集团的“阳光品牌”系列楼盘之一,也是沪上首个以童话为主题的社区。车上安装有升降机,将白雪公主与小矮人的童话故事搬上“舞台”。 24辆以中国开渔节、德国洋葱节、日本宫日节、美国新奥尔良狂欢节、马来西亚缤纷泼水节等海内外特色节庆为设计主题的花车,将构成上海1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支花车队伍,于国庆前后巡游申城。

花车巡游是上海旅游节的一项“重头戏”,至今已连续举办15年,累计吸引600多万上海市民及游客观赏。2004年将有24辆风格迥异的花车参加主题为“世界节日”的巡游活动,每辆花车均展示一个特色鲜明的海内外节庆。其中,一辆原汁原味的美国花车将首次出现在车队中,这辆出自美国设计师之手、洋溢浓郁爵士风情的花车已从美国运抵上海港。据悉,这将是上海旅游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花车巡游。  与国外花车巡游通常只进行1天的做法不同,此次“世界节日”花车巡游活动会一直持续近半个月。从9月19日起,由24辆花车组成的车队将陆续经过上海的10个区县。30日凌晨,车队还将在上海石洞口码头搭乘摆渡船,横渡长江,登上上海的“宝岛”崇明县,第一次为岛上居民及游客带去花车巡游表演。 上海旅游节已步入第十六个金秋,她用激情四射、魅力无限的花车大巡游揭开每年旅游节的面纱,并将“美好与欢乐”的喜讯传递给上海的市民,吸引着四海宾朋纷至沓来,令古老而又现代的上海顿时变成沸腾的欢乐海洋。

八方赴盛宴,五湖聚一堂。随着上海旅游节知名度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受到了海内外旅游部门及相关企业的关注和青睐。自2005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招展工作开展以来,报名预定十分踊跃。尤其是在组委会对外公布了旅游节花车巡游情况之后,要求报名参加花车巡游的来电来函就更加源源不断。2005年来自杭州休博会、浙江象山县、江苏扬州、江西庐山、天台山等十多个参加单位都将在花车巡游中一展风采,同时,本市各旅游企业也空前积极,加入了上海鲜花港、复旦大学科技园等许多新朋友共享盛会。

参加巡游活动的二十三辆花车中境外花车占了三分之一之多,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他们分别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动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共聚上海。其中西班牙欧洲航空公司,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政府旅游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旅游局,印度尼西亚国家文化旅游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是首次参加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在向上海市民奉献精彩纷呈的节目同时,也借着这个流动的舞台,推介本国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

年年花相似,岁岁展新颜。花车巡游,一年一个样,年年不一样,在观赏、点评、赞美的同时不断提升人们对花车的艺术审美要求,花车制作就需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提高制作工艺和技术,才能使花车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热盼的市民面前。2005年上海旅游节的每辆花车都展示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凝结了设计师们新的文化创意。

花车主题鲜明独特。2005年参加巡游的二十三辆花车都附有“世界的节日,和谐的家园”的字样和上海旅游节的节标,展示了旅游节开幕大巡游的鲜明主题。此外,每辆花车依据自身特色,通过结构造型、色彩光影,构建烘托主题的各种细节,围绕主题表现出不同的风姿,汇聚成一座整体的花车形象。比如马来西亚花车展示了“南国他乡,异域风貌”,再塑马来西亚著名的双塔高楼、代表该国民族气概的雄鹰展翅形象,生动彰显了马来西亚的民族文化特色;而金罗店北欧新镇花车、枫泾古镇花车、玫瑰婚典花车分别以“新建家园,北欧神韵”、“江南名镇,人文底蕴”、“造型奇特,温馨情调”为内容展现各自风情。

本次活动还得到“上海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以“上海移动通信杯”为名称,上海移动通信公司已经连续三年赞助花车巡游活动。

第十七届上海旅游节于9月16日拉开帷幕,2006年旅游节展示上海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以“世界的节日,美丽的家园”为主题的旅游节开幕式花车大巡游为上海市民献上一道视觉文化大餐。

缤纷花车齐聚沪。参加本次旅游节花车大巡游的花车有20辆,其中17辆来自绍兴、舟山市、张家港、周庄等地,还有上海花车游行的老朋友东方绿舟等企业,而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老凤祥等朋友也是首次参展。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境外的马来西亚、墨西哥、日本九州和印度尼西亚的花车也将同台亮相申城。

创新观念造花车。花车在设计和制作上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在花车灯光的制作上,用国际流行的七彩变幻LED新光源代替了原来易坏的霓虹灯;在音响的控制上,采用现代电子手段加以控制;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摈弃了过去常用的工艺材料,用轻便多彩的新型纺织品代替;例如,引人瞩目的台湾花车将满载着台湾本地的特色水果和食品,花车的总体造型与声、光、电的组合,充分体现了本次旅游节的主题,台湾人民的深厚情意通过花车传递给上海的同胞。

花车亮相F1赛场。10月1日举行的F1中国大奖赛开幕式上出现部分此次巡游的花车作品,22名F1车手登上其中的3辆花车并绕场一周,全球约10亿观众观看到上海旅游节的花车“容貌”,旅游和体育通过花车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次获奖花车将结合上海元素共筑一辆花车,代表上海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花车巡游。从9月17日到9月30日,上海旅游节花车列队在全市十个区巡游表演,“十一”黄金周期间,花车停放在世纪公园。广大市民和游客可以通过报纸、手机短信等方式投票评选出“最受观众欢迎”的花车。 2007年花车巡游活动,兼具看点、热点、亮点、焦点,给市民游客带来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感觉。

看点:境外花车数量首超境内。2007年开幕大巡游共有21辆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花车,其中境外花车的数量达到了历年之最,共有11部,分别是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九州,印度尼西亚,日本长崎县,异国风情文化周(意大利),香港,澳门,海岸卡通博览会(台湾)。装饰一新的车身浓缩了参展地区的人文精华,配以演员的随车表演,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景。作为展示地区旅游形象、风土人情的有利载体,这些花车通过生动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向上海市民奉献精彩纷呈的节目同时,也在积极推介着本地区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在境外的花车格外的引人注目的同时,境内的花车也毫不示弱,许多省市都是第一次在花车巡游上亮相。在数量上除了上海本地的4辆花车外,外省市的花车达到了6部,其中安徽省对这次旅游界花车巡游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合肥市、九华山风景区都加入到了花车巡游的队伍中。江苏昆山、扬州瘦西湖,浙江海宁、舟山都将通过花车这个平台向观众展示祖国山河的美好与壮丽。

热点:一部车一个故事。为了更好地突出参展花车的主题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每部花车都着重体现“故事性”,赋予原本静态的花车以“生命力”。参展花车在设计创意上追求主题突出,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在历年设计和制作花车的经验基础上,花车制作单位学习国外花车的制作特点与设计理念,花车内容尽量避免多而杂,以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或形象为花车主体。其中,有的花车借用当地的名人典故,娓娓道来,演绎出一段风云岁月,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有花车营造了运动竞技,风驰电掣的动感场面,让游客好似观摩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也有花车带着游客一起去感受当地的民俗活动,讲述它的起源,描绘它,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如此这般重视主题性,突出了故事性,使每部花车更好地反映参展地区的民风民情,使游客在观看巡游的同时,跳出画面本身,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亮点:高科技手段打造精品花车。在制作工艺方面,花车也采用各种新型手法。有的主体采用了内透光玻璃钢材质,车身加长,车子上还将设置转台帮助表演。有的花车第一次把吸塑工艺用在了鲜花造型的制作上,并配合了内透光的工艺,使车上最大的装饰花朵直径达到12米。部分花车将将传统的扎彩工艺进一步升华,颜色更鲜艳,造型更逼真。

焦点:互动性进一步增强。开幕大巡游与往年相比,互动性更强,节目更多,内容更丰富,活动更精彩。在花车的设计制作上,打破了传统的模式,表演舞台被降低,表演人员的位置不再高高在上,通过这种方式,演员能更好的和观众朋友们互动,让大家一齐感受旅游节的欢乐与精彩。与此同时,表演空间也有了大幅增加,表演人员的数量从以前的2-4人增加到了6-8人,表演内容结合参展各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以动感热力的舞蹈等各种充满激情的表演代替简单的挥手示意,以达到充分调动开幕式现场气氛的目的。 2009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活动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巡游次数众多,大规模,大众化。花车巡游作为上海旅游节的一大亮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极强的群众参与性。花车巡游在开幕式后,各地巡游有14次。花车走遍上海,进入本市12个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散播上海旅游节的欢乐种子,为广大的上海市民、海内外旅游者奉献最精彩的旅游流动风景线,花车将再次进行长三角之旅,进入江苏省常熟市、浙江省嘉善县展开巡游活动。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游客们能亲历现场,走进精彩纷呈的节目中,与花车亲密接触,感受欢乐、感受上海旅游节。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旅游节是“人民大众的节日”,体会旅游节庆带来的无限魅力。

二、花车制作精美,既有质,又美观。每年的花车各地巡游活动对花车的质量可以说是一种考验,恰逢国庆60周年,又要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确保巡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每辆既要做到环保、安全,又要不失美感。花车制作充分考虑花车在白天的观赏性,做到了色彩鲜艳,造型制作工艺精细,使花车白天也能做到立体效果强烈,夺人眼球,而晚上又是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考虑到巡游范围广泛,更要注意花车行进的问题,为此在制作过程中部分花车采用升降、折叠等多种方式以确保彩车能够安全通过不同的架空线的路面,使巡游顺利进行。花车制作材料完全符合安全与环保的要求,在2009年各项工作达标的基础上,更加美化制作材料外露的部分,做到“美”与“质”并存。

三、设计理念新颖,有动感,更有魅力。花车年年有,一年一个样:2007年花车以精彩的舞蹈表演为特色;2008年花车花团锦簇,花枝招展;2009年的花车以动感为主,充分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2009年参展花车的设计制作围绕“旅游,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展开。每辆花车上都具有丰富的动感造型,这是花车在设计方面的最大亮点。例如来自上海市松江区商务和旅游委员会的花车,以上海欢乐谷的过山车为主体,过山车能爬上了45度高坡,然后飞驰而下,高速旋转,配合逼真的音响效果,给人以惊险刺激的震撼,让观众大饱眼福。22辆花车将共同展现美好的生活,呼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2010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将在世博园区进行,连续4天的花车巡游世博园时间表已排定,从9月17日至9月20日,将有部分旅游节花车驶入世博园,届时每晚20时至20时30分,花车将在世博园博成路进行巡游。

2010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主题为“发现更多,体验更多,欢乐更多”,18辆旅游节花车的设计、制作,处处体现节能减排意识,每辆花车配备了节电、低污染的LED灯源和音响设备,带给人一种梦游仙境的感受。如老凤祥彩车使用LED灯带缠绕在凤凰全身至每一根羽毛,使凤凰形象在夜间更加亮丽。印尼彩车———科莫多巨蜥岛,整个彩车是一条巨大的蜥蜴,巨蜥用了5万个LED光点,可以七彩变幻。

2010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聘请了英国诺丁山狂欢节组委会主席ChrisMullard先生、美国洛杉矶玫瑰花节总裁JeffreyLThroop先生担任外方评委,并与国内专家共同组成评委团,进行公正、权威的评选。同时,2010年“光明食品”杯花车巡游暨评比大奖赛将举办公众评选,市民和游客可通过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点击等方式进行投票评选,根据最后的票数选出最受观众欢迎奖。幸运观众将获得各种旅游奖励,最高奖励为双人长线境外旅游。

上海旅游节花车还将在全市11个区巡游,从9月30日至10月6日,花车将停放在东方绿舟供市民游客观赏。 2011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的主题围绕“城市的庆典”展开,花车巡游不仅仅要求突出本地区喜庆特色,我们希望将参展单位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标志等综合要素相融合进去。体现各个城市不同的人文特点与特有庆典。例如泰州人民的慢生活概念以及松江地区人文概念都令我们印象深刻。在主题构思方面所选主题必须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既反映精神面貌,又反映国家、地区文化、民俗风情及民间艺术等。

各辆花车在制作上均装有机械装置,赋予花车动感,让花车巡游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例如:印度尼西亚彩车尾翼可以左右张开并左右摇曳,使神鹰的形象在夜间更加亮丽。很是吸引人。锦江集团彩车上小鱼汇聚而成的大鱼上下窜动,活泼可爱寓意着金玉满堂的祥和生气。除此之外,花车随车表演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充分发挥每辆花车的特点,运用极富个性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整体效果。每辆车上的演员都经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他们的舞蹈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增加了花车队伍的动感和可看性。

9月10日,21辆来自境内外风格迥异的花车在2011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上集体亮相,吸引了无数上海市民来到淮海路现场与缤纷的花车进行近距离的互动,共同感受旅游节“走进美好与欢乐”的人民大众节日气氛。从9月30日至10月6日,花车停放在上海著名生态景点崇明东平森林公园供市民游客观赏。世界各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中国各地的壮丽山河、风土人情交相辉映,申城百姓将走进旅游节的彩色舞台,欢乐的人群融化在延绵的花车中。以往在花车评选的投票过程中,报纸选票、明信片等传统方式为广大市民所熟知。在此基础之上,组委会加大了网络参与的投入。在上海热线、上海旅游网、新浪网汽车频道、腾讯微博等网络平台上都给广大网友创造了参与活动的渠道。主办方共收到选票近40000张,其中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得票最高,获得最受观众喜爱花车奖。

绚烂的花车队伍是旅游节期间流动于上海这座城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整个花车巡游所经过的路程比往年增加,巡游线路都设在市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每当花车出发前往巡游地巡游时,都会引来沿途无数路人驻足观看,人们纷纷取出各自的照相器材,抓拍眼前的精彩。约有350万市民参与了本次的花车巡游活动。在道路两边的无数市民掏出拍照手机将镜头对准花车队伍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2013年上海旅游节于9月14日-10月6日在上海举办。将有21辆造型别致的花车前往上海10个区县进行巡游展示,所有的花车设计都围绕“旅游,体验多彩生活”这一主题展开。

一是上海本地的花车集中参展。各类旅游景区、旅游地标与商旅文体联动格局明显。普陀区的参展花车主推中环商贸圈,以新落成的上海环球港为核心的商业中心正在崛起。位于虹口区的上海音乐谷选送的花车,反映了上海首个以“音乐”为主体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锦江集团花车名为“行走中的家园”,通过整体造型诠释的是“中国梦”概念。宝山区参展花车主打邮轮码头,反映了这一新兴业态在旅游业中日益显现的地位。

二是花车使用车辆规格统一,制作更加精良。为了营造花车队伍更加绚丽的视觉效果,制作公司选用的车体均为12米长的车型,不仅在规格上达到了统一,也使整个花车队伍显得更为气势恢宏。同时,在设计上,考虑到花车夜间巡游的特点,强调灯光效果、强调色彩搭配也使得每辆花车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台北市参展的花车以当地的观光巴士为原型,设计结合了21个台北市观光元素,令人目不暇接。捷安特花车采用了以往较为少见蓝、白为主色调,融入岩石、木质等自然元素,表达捷安特的人文主张。崇明县、江苏泰州以及江苏大丰的参展花车则是将生态旅游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游客的城市体验犹如绿洲般的悠闲和轻松。

三是评委团全新亮相。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暨评比大奖赛,邀请来自相关行业的名家组成了全新的评委团。其中,外方评委除了继续邀请来自英国诺丁山狂欢节以及美国玫瑰花节的负责人以外,美国著名的梅西感恩节大游行负责人也应邀前来。中方评委我们则是请到了来自本市工艺美术界、视觉设计界、造型艺术节的多位专家前来担任,他们自身在行业中的特殊影响力也将使我们活动的传播力进一步提升。 一、整体形势。在2014年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队伍中,11家花车单位首次亮相上海旅游节,其中包括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上海月星环球港、上海欢乐谷、金山旅游局和江苏省连云港市、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六安市等。江浙沪地区旅游景点的踊跃参展,带动国内节庆旅游发展,推进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共享与合作,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2014年,共有22多家境内外单位报名参加了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活动。所有的花车设计都围绕“四季上海欢迎你”这一主题展开,表现了参展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在花车的设计中,城市、旅游、生态等元素一一体现,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二、特色。一是上海本地的花车集中参展,各类旅游景区、旅游地标与商旅文体联动格局明显,首次出现区域合作的概念,首次有区域联合形象花车——长三角。本届旅游节主打长三角地区合作牌,以旅游节庆为平台,积极吸引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参与花车巡游,形成长三角主题花车这一看点,进一步加速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互动。长三角花车灵感来源于其丰富多样、特点鲜明的地区资源,通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意手法,艺术化地表达了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是展现了产业旅游概念:上海旅游新坐标—迪士尼。迪士尼作为产业旅游发展中的明日之星,始终秉持着创新共享乐观尊重的品牌核心,此次带着如梦似幻的童话王国来到上海,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打造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以追求更高的品质,更广阔的梦想。并且迪士尼将在这一申城年度的旅游盛事期间,为游客呈现一辆精心制作的迪士尼主题花车。值得一提的是:花车上我们将看到迪士尼以特殊的方式呈现的诸多标志性的角色,相信定能翘首以盼的市民游客深深感受到迪士尼的神奇魅力。

三是花车设计新颖制作考究,相聚盛典百花齐放。

上海旅游节的各辆参展花车,不论是在主体元素还是整体形象上,都带给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之感。长三角花车动感闪亮,向世人展现着长三角地区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大发展景象;宁波溪口的花车筑造“世外桃源”:水中白荷摇曳、云里香气缱绻,如此名山胜景让我们不胜遐想。在制作方面,花车制作实现了声光同步,在装饰设置上着重突出动感的体验观感,给市民游客呈现出动感逼真、极富感染力的审美体验。同时,本届旅游节对制作花车车辆的节能要求更高,花车制作材料必须低碳环保。另外,花车制作工艺领先,由优秀团队创新设计精密制作,力求在旅游节期间为市民游客呈现一辆辆高质低碳、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近年以来,海派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深入研究造成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认识 。这两种文学形态正好都是长期被有意无意地排斥、遮蔽,不见于文学史家的笔端的。 现在我们知道,非主流的文学并非没有生命力。经过“五四”新文学家们严正口诛笔伐 的鸳鸯蝴蝶派,到了20年代并未销声匿迹,反而增长,这有资料为凭。(注:据范伯群 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七编“通俗期刊编”(汤哲声执笔)有关统计,仅19 21年至1929年创刊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就有51种之多。其中有名的,如《半月》、《礼拜 六》(再复刊)、《红杂志》、《红玫瑰》、《小说世界》、《侦探世界》等。)海派到 了40年代上海的孤岛和沦陷环境,在左翼作家和他们的读者纷纷转入大后方的时候,反 而出现了鼎盛状态,并与现代性显著增强的鸳鸯蝴蝶派有了渐趋合拢之势。张爱玲就是 一个真真确确的代表。至于在今日中国文坛上,海派和通俗文学的“复活”是无疑的, 有目共睹的。

  于是,学术界有人提出写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双翼齐飞的“大文学史”的目标。这当然 是针对以往文学史严拒通俗作家,至多不过把历史梳理成通俗文学如何向纯文学、雅文 学“投降”这样一种状况而言的。(注:一般将张恨水这个通俗文学大家就作逐渐向新 文学“投降”来诠释。)“大文学史”的提法如在今后展开讨论,估计会引起有益的争 议。比如我本人认为在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上,文学观念的一次次更新,实验性、先锋 性创作的此起彼伏,形式的不断探索,总归是纯文学的事情。这不能不决定着文学史的 流向。而通俗文学并非就是鸳鸯蝴蝶派,它还应包括海派的一部分,解放区文学的一部 分,加上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学。即便以鸳鸯蝴蝶派论,其主要功能和贡献,是将文学推 向市场,推向市民,积累了一些将传统文学逐步调整为(改良为)现代文学的经验。但毕 竟在文学发展的作用上,不能说是可以完全等量齐观的。

  两种文学并置的文学史设想,虽然可以质疑,却能激发想象和思考。纯文学中的海派 由于从产生那一天起,便与所处的都市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又同通俗文学靠得最近(按 照鲁迅、沈从文的提法,鸳鸯蝴蝶派就是海派,或海派的张资平简直就是鸳鸯蝴蝶派的 余孽等(注:鲁迅论及海派和张资平的文字可见《上海文艺之一瞥》、《张资平氏的“ 小说学”》等,收入《二心集》。沈从文谈及海派和张资平的文章《论中国创作小说》 、《论“海派”》、《关于海派》等,分别收入《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12卷,花城 出版社,1984年7月版。)),那么,如果要写一本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长期并存、互相渗 透的文学史的话,将现代通俗文学中的鸳鸯蝴蝶派和主要性质是纯文学的海派区别开来 是必要的,说清楚两者的关系也应是一个前沿的、不容忽视的题目。

  一

  鸳鸯蝴蝶派文学同海派文学,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就像民国旧文学不能自然过渡为新 文学,鸳鸯蝴蝶派也不能自然延伸出海派来。

  这可以用小说为例。在民国旧派小说中,鸳鸯蝴蝶小说是最占据势力的。这派小说经 过近年来对其现代性萌芽的仔细寻觅,大致指认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已经具有一定 的揭发封建礼教罪恶的进步意识;第二,学到一些外国文学的技法,不是完全封闭;第 三,对文学语言有相当的改进,所使用的是业已松动的、能向白话过渡的近代文言。有 了这带现代因素的三项条件,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却没有能够经过积累、自我调整为新文 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文化态度的保守性。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不肯与明清小说作 彻底的决裂,它的观念如此,做了点改动后还是顺着旧轨道滑行。被称作鸳鸯蝴蝶派小 说“祖师”的骈体小说《玉梨魂》现在看来一点都不通俗,搭了古典诗文传统和林(纾) 译小说的两头,得到有旧记忆的文人读者的“最后”一次欢迎,然后就一直向保守市民 的通俗阅读倾向流去。而“五四”小说是彻底移植西洋小说的结果。虽然它一旦树立起 来之后,“传统”的内在机制就隐隐地显露,但它绝不向“后”看,径直培养自己的新 型读者和新兴市场,走入了现代小说的行列。有人在比较“民国通俗小说”和“新文艺 小说”时,就曾说过:“民国通俗小说的变化与西方小说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它与西 方文化的关系是通过了一个中间环节的间接关系,这个中间环节即中国的社会风俗,西 方文化影响了民国社会风俗,民国通俗小说又随社会风俗之变而变。”“当然,这并不 排除某些民国作家的某些具体作品直接搬用了某些西方小说的做法,但从总体上说,是 间接接受影响还是直接搬用、模仿,正是民国通俗小说与新文艺小说的根本区别。”[1 ](P25)我们撇开这位作者明显抬高“传统”价值的倾向,也可证明不与西方小说“对接 ”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和纯文学小说的一个严重分野。

  正像商务印书馆1910年创办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的命运,到了1921年从12 卷1号起由茅盾接编,改弦易辙,成了当时创作现代小说的大本营。《小说月报》的鸳 鸯蝴蝶派旧人说服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另辟《小说世界》,于是各走各的道路。张资平原 为“创造社”四元老之一,是纯文学内部才会孕育出海派张资平的。张资平写的是茅盾 执编《小说月报》时期的小说,带头“下海”后写的是三角多角的西洋恋爱小说,从来 没有写过鸳鸯蝴蝶派控制《小说月报》时代的那种言情小说,是再明显不过的事。

  实际上,鸳鸯蝴蝶派和海派虽都处身于商业文化的环境里,都是带有商业气息的文学 ,但它们是在现代都市转型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是在上海文化的多重错位中形成并 生存的。从晚清、民国到20世纪的20、30年代,上海形成的初步现代物质文明,落在了 中国大陆广袤的“农业文明”包围之中,这是一重的文化错位。此种错位也决定了第二 重错位,即上海新兴文化内部的不平衡性。就是,上海既有古老的华界,又有新起的租 界;在租界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既有贴近华界的华洋过渡型的文化社区,也有在租界“ 腹心地带”形成的全新的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型文化社区。华界和华洋过渡地区,即清末 的上海县城(今南市区)和五马路、四马路地区,就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赖以生存之地;租 界中心区以20、30年代的南京路(大马路)、霞飞路为代表的,即是海派的诞生地。重要 的是后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前者,因为有第一重的大文化错位圈存在。这情景到了30年代 的中期,随着上海现代文化环境的移植成功,就显得格外显眼。有“移植性”,就有“ 本土性”,两者纠缠如怨鬼是以后的事情,在当初,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在上海各自依托 的却是两种消费文化环境。此即鸳鸯蝴蝶派和海派来路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如果考察鸳鸯蝴蝶派所写的妓院戏楼,及男女间的欢爱、戏弄、残害的故事,再看后 来的海派所表现的出入影院舞厅回力球场的摩登男女的现代生活姿态,把两者区分是很 容易的。在30年代中期,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会写到南京路的现代生活场景,这时你要 注意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眼光,其中的差异仍然不小。海派在功能上,会去分鸳鸯蝴蝶 派的文学市场份额,会去学鸳鸯蝴蝶派文学获取“大众”的手法,但在文学价值上,它 一心追求的是如何体认现代人的现代品格:注重和张扬个性,领会都市的声光影色,感 受物质进化带来的精神困惑与重压,进而提出人对自我的质疑等等。鸳鸯蝴蝶派的现代 感觉大大落伍,慢了不是一个两个节拍,它们是不能混同的。

  海派一开始就认识到在上海的文化错位中自己占了有利的位置。它发生的时候所具有 的眼光是“白领”的眼光(对普通下层市民只抱同情)。它所认同的洋场社会生活方式, 沪西高级生活区的情调、专演派拉蒙和米高梅片的**院、跑马厅、跑狗场、博览会的 气氛,开放的社交、娱乐、商业、教育活动,人和人在金钱关系中寻求新的调整方式, 逐渐成了“上海”的标志。就像过去的上海典型标志物是“城隍庙”,如今成了“先施 公司”的尖顶。上海成了“移植文化”为主导、而中国固有文化要在融入“移植文化” 之后才能立定脚跟的一个都市。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在上海的发展史中,中国人的民族主 义情绪曾要改变这种现实。国民党上海市政府1929年曾有过一个在江湾一带建设“上海 市市中心区域”的计划,目的就是想把“外滩”的上海、租界的上海,改成以华界为中 心的上海。而且进行了一部分,盖了政府办公楼和体育场。中日淞沪战争可能是导致此 “爱国”计划流产的原因之一,而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这一行政命令违背了上海之所以 成为上海的城市特性。近代以来的上海如果离开了世界性的金融、贸易体系,是构不成 真正意义的现代都市的。而上海的金融贸易把握在殖民者手中,经济活动发生在租界的 大楼里。海派文学反映的正是以租界为主位、华界为边缘的这个城市的面貌。而鸳鸯蝴 蝶派长久地在“边缘地带”徘徊,一直到40年代的上海出现了一个历史机会,左翼转向 了后方,通俗文学得势,鸳鸯蝴蝶派对上海的文化环境有了认识,它找到了融入“移植 文化”的切入点,寻找与海派接近的可能性。我们只要仔细研究《万象》杂志的生长过 程,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万象》自1941年创刊,本来由陈蝶衣主编,作者几乎都是鸳 鸯蝴蝶派的人,倾向已经趋“新”,但无奈作者群旧派势力过强,老市民的趣味脱不掉 ,影响了销售市场。两年后的1943年改由柯灵主编,走的是大众文化的路子,新文艺作 家成为作者队伍的主体,将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纳入“新市民”的轨道,特别提携新兴 的海派作家,张爱玲的名字就在《万象》出现了。现在,我的博士生(李楠)在研究上海 小报时发现,从上个世纪初到30年代的小报主要是控制在鸳鸯蝴蝶派的手中,那里的“ 社会新闻”将讽刺的矛头指向初起的海派作家,一点不比挖苦左翼作家差。一直要到40 年代才逐渐缓和下来。这也是一个明证。

  可见,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在很长时间里是两股文学流。海派自产生之日起,便是“现 代性”文学的一部分。鸳鸯蝴蝶派有一个较长的获得“现代性”的演变过程。而且只要 上海一地的新旧消费文化交叠错位,两派就都有存活的依据。

  二

  我们从海派和鸳鸯蝴蝶派相似的文学主题上,再来作些分辨。

  先看都市物质主题。海派以展露现代文明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物质关系为基本母题,那 么,取其两端,则屈服于物质的压力迷醉而不能自拔者有之,对机械文明造成的人的困 顿提出疑义者也有之。像刘呐鸥、穆时英这样的“都市之子”,从《都市风景线》、《 公墓》等集子里所传诉出来的城市生命感觉,对物质的揭露,是与对物质的企慕、沉溺 ,紧紧纠葛在一起,享用生活和厌倦生活是同时产生的。这是海派的生命体验,来自现 代都市不可克服的矛盾性。也是现代人从乡村蝉蜕出来之后面临的处境。海派是都市中 敏感的一群,他们对现代生存压力的反弹,锻炼成海派两个方面的感情形式:如果能保 持理想,较为理性地反诘社会、反诘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批判力,文学中也会包藏忧郁 ;否则,痛快地宣泄,放浪形骸,狂暴的、怪诞的、无顾忌的表现,就会走向“邪僻” 。但无论哪一类,他们对现代都市的发现都是双重的,于罪恶中发现美。刘呐鸥不断地 说,城市不是没有“诗意”,只是“诗的内容已经变换了”[2]。“电车太噪闹了,本 来是苍青色的天空,被工厂的炭烟布得黑蒙蒙了,云雀的声音也听不见了。缪赛们,拿 着断弦的琴,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那么现代的生活里没有美的吗哪里,有的,不过 形式换了罢”。刘呐鸥在下文提出,那个美的内容和形式,即叫“thrill,carnalintoxication”(刘将此句译为“战栗和肉的沉醉”)[3]这真是海派的文学宣言!这里引 进的新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上海不是简单的诅咒和反叛,而是加进了远为复杂的音调 ,在现代消费文化的笼罩下,充满了人对物质的惊喜和恐惧。对于海派,都市已无所谓 天堂和地狱的明显界限,同时,又存在着把都市描画成天堂或地狱的全部可能性。

  这样的物质化都市的观念,海派怎能存希望从鸳鸯蝴蝶派那里继承呢综观最优秀的鸳 蝴通俗社会小说,特别是专写上海的,如包天笑的《上海春秋》、朱瘦菊的《歇浦潮》 、平襟亚的《人海潮》、毕倚虹的《人间地狱》,它们对现代都市的态度只是揭发罪恶 和弊端,从农业中国的立场出发。这批小说好似对现代进程的大上海众生相给予一个详 尽的摄录,富有时事性、秘闻性,很可借此存下一部丰富多彩的上海风俗史,却缺乏独 特的眼光和生命的体验。所以,夏济安可以对《歇浦潮》、《上海春秋》保留下的老上 海风俗材料“佩服得五体投地”,却最终仍批评说:“这种书的缺点是:作者对道德没 有什么新的认识,只是暗中在摇头叹息‘人心不古’;对于经济、社会变迁,也没有什 么认识,只是觉得在‘变’,他们不知道,也不care to know为什么有这个‘变’。他 们自命揭穿‘黑幕’,其实注意的只是表面。”[4]

  接着看两性主题。海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历来被认为是最擅长表现男女关系的文学, 前者写恋爱小说,后者写言情小说,就是这两种叫法,中间的区别已经够分明了。在都 市背景下表达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两性关系,海派的现代性可说直逼眼前。如果没有对 两性问题的思索,新兴的恋情方式同丑陋的色情勾引,如何分得清楚海派内部这两种 城市两性的典型表现,显然色色具备。而将“性”与“爱”两相分离,使得“性”裸露 出某种“原始”的意味,是最易与那种为“性”而“性”的描写相混淆的。这样,在都 市,性爱的美与丑激烈碰撞,海派文学中的佼佼者,就有了叶灵凤的性忏悔、张爱玲的 对女性困境的逼真写照、徐讦的寻觅性爱和情爱真正出路的意识。海派的两性文学,从 生理搏动到包孕现代生命哲学,都市人的内在心理冲突均得到充分的展示。

  而鸳鸯蝴蝶派的言情,长久地在“传统道德”的圈子里打转。它最早的境界,是同情 于妓院里的恋情,后来是揭发用金钱买“性”的可悲。到了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秦 瘦鸥的《秋海棠》、刘云若的《红杏出墙记》这三部言情代表作出现,鸳鸯蝴蝶派文学 的两性表达攀上了自己这派文学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峰。其中,前两部意在暴露军阀恶势 力对伶人的肆意践踏,“真情”的被毁灭,世上美好事物的被毁灭,即是全书文学价值 的所在。《红杏出墙记》可能是此类小说中最出格的一种,两性中多爱的现实性,婚外 恋酿成人物的内心焦虑和痛苦,都得到了正面的表述,是很难得的。但这部小说,情节 设计花哨,悬念的设置尤其复杂,通俗小说的“本性”即注重故事的热闹往往掩盖了对 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如此看来,把海派的两性观念与鸳鸯蝴蝶派的相比较,现代性差 距之远也是十分明显,谈不上有什么直接前后接续关系的可能。

  再来看新与旧的主题。表面上看,两派在这里似乎很不接近,鸳鸯蝴蝶派的文学是写 旧的,感情也倾向旧的,而海派就是要出新,要现代,要摩登。其实不是这样简单。鸳 鸯蝴蝶派的作家为了猎奇,观念是陈旧的、落后一步的,描写的事物反而是上海刚刚登 场的崭新崭新的东西。对于社会的新旧交替,它倒容易廉价地将新的终将取代旧的,直 线地告诉读者。海派的都市故事发生在十里洋场,穆时英的流线型的上海,“爵士乐, 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5],多么时髦,但有意味 的是这样的上海仿佛仍被乡土中国包围着。穆时英一方面是洋场文学的“圣手”,一方 面却用写舞厅、酒吧的笔,来写《父亲》、《旧宅》和集外的《竹林的惆怅》。(注: 穆时英的《父亲》、《旧宅》收《白金的女体塑像》,现代书局1934年7月版。《竹林 的惆怅》作为遗作发表于1954年10月澳门《小说月服》第8期。)这些小说是些十足的怀 旧感伤的故事,作者似乎是患了“怀乡病”。而海派的另一位作家施蛰存背靠松江、苏 州、杭州,写他的乡人在上海的遭遇如《春阳》、《鸥》,同他的《梅雨之夕》、《巴 黎大戏院》纯都市人的感觉适成对照,可见他身上充溢的“乡土情结”和“民间情怀” 。读海派的这类小说如置身于都市中的乡村,或者拉开更大的时空距离,似觉置身在宏 大乡村世界的一个边缘城市。新旧的掺杂更显错综。

  海派描写旧事物怎样附着于大都会肌体之上,尤其深入的是一种新上海的旧家族文学 。张爱玲、东方@①@②便是最长于写旧的世家儿女在都市的遭际与不测命运的。作为李 鸿章的重外孙女,张爱玲写出的《倾城之恋》、《金锁记》、《花雕》,是由旧家族世 界的失落,转而向上海、香港的世俗市民生活去寻找个人的精神家园的。张爱玲尽管熟 悉出入**院、服装店的洋派生活,但她发现在此类簇新的消费方式下面,所残留的都 市感情方式,有多少仍是那么古老:封建性的嫉恨几乎贯串了她作品人物男女之间、上 下辈之间的恩恩怨怨。张爱玲真正了解上海首先还是传统中国的一分子,然后才是添加 上去的“现代质”。她说过:“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 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6 ]这是对中国新与旧的透底的认识。东方@①@②的作品成集的有《绅士淑女图》,他的 小说里面活动着洋场上的旧家子弟,留下了从满清贵族到新型少爷(“小开”)的错杂脚 印。东方@①@②表现上海的新中有旧、新旧过渡,也是别开生面。

  关于现代上海的新与旧,常与变(沈从文喜爱谈论湘西的新与旧、常与变),如果没有 对现代中国相当深入的观察、认识,是无从融汇到文学写作中去的。鸳鸯蝴蝶派对都市 的看法远远落后。海派的都市意识具某种超前性质,这只有在提前体验了工业化都市而 反叛的世界现代派文学和美学的影响下,才会产生。已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海派的审美 根源来于唯美主义。(注:参见解志熙《美的偏至》,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李 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所以,将海派和鸳 鸯蝴蝶派的文学都市意识两相对比,它们的思想资源也是不同的。我们只能感叹于中国 现代文明的发展在一地之内的不平衡性,想到它们的错位,而主要不是想到他们有什么 相互继承关系。

  三

  说到雅和俗,在文学面向市民读者、面向消费,因而全部或部分地走向“通俗”这一 方面,海派和鸳鸯蝴蝶派倒是最有接近点的。

  海派的雅俗善恶二元混杂,来源于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 活力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因为有旧文化的多层包围,因为现代性质的文化消费并不 能排除消极面,现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现出善恶兼备的形态。又由于读书市场的商 业趋利作为重要动因,海派如想无限地求新求奇,就要发展自己的先锋性;如从众、从 俗、从下,就会追求趣味,反对崇高,扩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还同上海这 个都市的读者分流有关。雅是为了呼应这个城市的雅读者群,包括洋行、海关、银行、 公司的写字间读者,也包括铁路、邮政雇员的一部分及大中学校师生的一部分(即有的 是海派的读者,有的则构成激进的左翼读者群)。俗是为了迎合通俗读物的读者群体, 如低级职员阶层、广大的店员阶层和其他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市民阶层。这样,海派 在上海的先锋文学市场和通俗文学市场两边都占据了位置:表现都市新的观念、新的生 活方式的海派文学,由先锋而高雅;俗的支流则表现艳情、恐怖、骗局,收集城市奇闻 ,制造软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在通俗文学市场之上,30年代的海派同生命力 顽强的鸳鸯蝴蝶派终于遭遇。

  综观上海的小报、画报的历史,我们一时几乎难于辨认海派文人和鸳鸯蝴蝶派文人了 。小报从晚清诞生,一路下来比较有名的如《晶报》、《社会日报》、《立报》、《辛 报》、《力报》、《海报》、《吉报》、《铁报》、《亦报》等,在城市的覆盖面都颇 大。起《福尔摩斯》、《金刚钻》、《开心报》这样名字的,当然娱乐的意图自明。还 有“白相人”办的报,有“花报”,不一而足。可能有操守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只肯在 像样的小报上露名,但有的海派作家不避小报,比如张爱玲。她看小报,也在小报上发 小文章,发过议论说:“我对于小报向来并没有一般人的偏见,只有中国有小报;只有 小报有这种特殊的,得人心的机智风趣”[7]。

  在上海40年代的市民读者群手执的文学读物里,我们也一时难辨海派的作品和鸳鸯蝴 蝶派的作品了。因为原来20年代末读鸳鸯蝴蝶小说的老市民(比如鲁迅的妈妈鲁瑞老太 太不读儿子的新文艺,而只读鸳蝴体小说),和读新感觉派“穆时英风”文字的新市民( 如沈从文不屑地提到的“一面看《良友》上女校皇后一面谈论**接吻方法那种大学生 ”[8]这些人),两者是泾渭分明的。到了沦陷时期的上海,鸳鸯蝴蝶派明白新市民读者 是它们的唯一选择,因为20、30年代出生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看小说了。于 是,《杂志》、《小说月报》(顾冷观主编)、《大众》、《春秋》、《万象》这些40年 代的流行刊物,有的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编的,有的是海派文学家编的,居然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各期的目录上,郑逸梅、张狠水、程小青、张爱玲、孙了红、施济美、周瘦 鹃、施蛰存、沈寂、包天笑、徐卓呆、予且、丁谛、周楞伽等的名字同时出现,打成一 片。(注:如将这五种杂志两类作家的名单抄下,委实太长。这里主要录于《万象》, 分开来,鸳鸯蝴蝶派作家有郑逸梅、张恨水、程小青、孙了红、周瘦鹃、包天笑、徐卓 呆,海派作家有张爱玲、施济美、施蛰存、沈寂、予且、丁谛、周楞伽。)30、40年代 成名的海派作家,许多人的作品模糊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别,有的成为纯文学和通 俗文学的两栖人。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 记》,纯文学性和通俗文学性兼有,思想意识偏浅的像《多少恨》、《小艾》是通俗作 品,而《封锁》无论如何只能算纯文学作品。予且的情况要单纯得多,他的长短篇小说 《如意珠》、《凤》、《七女书》等,全部是分不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从当时一部 分畅销文学杂志的面貌上,能分明看出两派在通俗层面上杂糅的格局。

  不过,杂糅的局面也仅止于杂糅而已。两派的小说这时可以都写家庭婚恋题材,叙述 方式和叙述语言可以很为接近,但思想意识仍不在一个层次上。试以周瘦鹃的《秋海棠 》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作比,《秋海棠》在社会上的影响要大得多,知名度也高,可 两者还是无法放在一个层次上阅读接受。我们还可拿几个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前后接替办 下去的著名刊物来研究,同样能发现这个问题。像《良友》,一个1926年2月创刊的画 报(文字部分一直占相当的比例),最初由伍联德、周瘦鹃先后编辑的时期,它是鸳鸯蝴 蝶派的刊物。1927年3月梁得所接编,编到1933年8月为止,大力推行改革,每期能发行 到四、五万份之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东南亚发生广泛影响。他改革的方向是让《良 友》陡然成为海派画报,而不是让它由“鸳蝴”自然演变为海派。因梁得所需要学周瘦 鹃的地方不多,即便是最接近的封面女郎,也从妓女一变为职业妇女、**明星了。其 它像大量增加世界美术摄影作品的介绍,增加现代科技知识的插页,登载现代派小说特 别是登载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新感觉派的作品,25期后说明文字用中英文对照等等 ,距离鸳鸯蝴蝶派的旧式气息该有多么大是一望而知的。《万象》也应作如是观。不能 仅看到两派的文章同时出现在一个杂志上,就以为是雅俗渗透的全面完成。《万象》越 两年改由柯灵主编之后,气象大变,成了新文艺海派杂志,衣食住行和严肃的东西兼得 。但我们读同时连载的长篇小说,张恨水的《胭脂泪》,张爱玲的《连环套》,师陀的 《荒野》,通俗就是通俗,纯文学就是纯文学,中介就是中介,彼此相去的有效距离, 仍是不允忽视的。

  最有意味的,是《万象》上关于“通俗文学”的讨论。陈蝶衣提出“提倡通俗文学的 目的,是想把新旧双方森严的壁垒打通”[9]。但他的主张是在通俗文学的旗帜下统一 新旧文学。这怎么可能呢这不能不说是通俗文学家的一厢情愿了。我们可以说,以往 经过了“工农兵方向”时期的中国文学,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在“通俗”、“民间”、“ 普及”的大旗下轰轰烈烈地走了一回,但情况怎样今日的通俗作品和先锋作品的距离 似乎仍没有缩小的迹象。所以说,人为地去规定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结合是不会奏效的 。假如认真地去研究海派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历史,看这之间新文学如何影响于旧 派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调整,旧派通俗文学又如何影响于新文学部分地向市场化、市民化 倾斜,倒许是个不无意义的课题

浪漫主义化妆品牌很好。尤其是世界十大品牌。那都是美女们最大的追求。1、海蓝之谜LaMer

(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品牌,全球最昂贵的护肤品之一,全球最大的高档化妆品公司,诗兰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

2、香奈儿CHANEL

(于1913年法国,世界品牌500强,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化妆品行业著名品牌,法国香奈儿(CHANEL)公司)

3、赫莲娜HR

(源自1902年,世界顶级化妆品牌,巴黎欧莱雅集团旗下高端品牌,十大化妆品品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

4、迪奥Dior

(始于1946年法国,代表高贵典雅生活风格精华的品牌,世界知名品牌,路威酩轩香水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

5、宝洁SK-II

(创始于1975年日本,尖端科技同纯天然精华结合到护肤品中的先驱,世界高端护肤品牌,宝洁(中国)有限公司)

6、雅诗兰黛

(EsteeLauder,于1946年美国,全球最大护肤化妆品和香水公司之一,世界品牌,雅诗兰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

7、资生堂SHISEIDO

(于1872年,化妆品界的高端品牌,世界著名品牌,日本最大化妆品生产公司之一,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8、兰蔻LANCOME

(于1935年,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全球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法国国宝级化妆品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人民广场有挺多的。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时尚大都市,在引领时尚方面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凭借着这一优势诞生的上海女装品牌,将国内外的时尚融为一体,独具一格,对于加盟商来讲选择一个好的加盟品牌还是很重要的。

质萃女装

质萃女装融合了意大利的文化底蕴的优雅,不管是设计还是款式上都体现了人体的线条魅力,长以天然的材质,大胆的裁剪和独特的细节演绎帅性又略带女人味的优雅,贯穿怀旧和当代,以充满激情的创造力将艺术和时装联系在一起,于视觉、及现实寻找一切创作灵感。

“XXTRA质萃”品牌继承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进口技术,在精湛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并糅合东西方文化,诠释东方文化的含蓄与儒雅,严谨与经典,质萃女装的品牌经营牢牢抓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现在消费者共同的特点,时刻走在流行的最前端,突破传统约束,要更大胆的求新求变。

马克华菲女装

马克华菲女装品牌风格以新浪漫主义为主线,兼备实用主义,注重品质,混搭&不同风格的融合凸显现代摩登时尚,以感性为基调,带有POP元素的大众品牌。但是大众并不代表人云亦云,品牌富有女人味又带点中性元素,塑造独立自我的新女性形象。同时注重经典与细节,又不拘泥现状,寻求自我突破。

同时马克华菲女装还有品牌代言人,韩国明星宋仲基,为品牌带来一定的影响力,马克华菲女装以让喜爱时髦钟爱流行的摩登女性,能因时因地自我搭配,表现自由自在的时尚风格。以其勇于挣脱束缚的独创方式,为年轻都市女性提供反传统的时尚风格。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元代主要文学形式有两种:元曲和杂剧,代表人物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二、元代四大杰作?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作分别是:

2、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3、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4、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5、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元代最有名的是元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白朴的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等。

3、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4、马致远的代表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等。

三、元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文学背景

《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社会生活史》,史卫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进士研究》,桂栖鹏,兰州大学2001年版。

《马可波罗行纪》,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总论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辽金元文学论稿》,张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辽金元文学研究》,李修生、查洪德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元代文学文献学》,查洪德、李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北曲

《元曲选》,(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徐沁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

《元人杂剧选》,顾肇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选》,王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元人杂剧概说》,[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元杂剧概论》,许金榜,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元杂剧史稿》,李春祥,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元杂剧论集》,李修生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艺术》,徐扶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元代戏曲史稿》,黄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元杂剧史》,李修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杂剧史》,刘荫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四、元朝奇葩文学作品?

元朝时,以关汉卿等为首的元曲享有盛名。

如《窦娥冤》《梧桐雨》等等。

五、元代的文学作品哪些取自唐传奇?

元代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唐传奇(《离魂记》);《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作品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

六、元明清杂剧和小说代表?

元杂剧四大家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关汉卿(约 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现存 18 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

白朴(1226~1306),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

马致远(约 1251~1321),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长,名气大,有“曲状元”之誉。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独具匠心,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完成的不朽杰作。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到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一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长篇小说是清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1施耐庵与《水浒传》

2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3、吴承恩与《西游记》

4、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

5、冯梦龙与“三言”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凌濛初与“二拍”

“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七、元朝杂剧排行榜?

关汉卿:《窦娥冤》

关汉卿之于杂剧,就好比李白、杜甫之于唐诗,苏轼、柳永之于宋词,是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而这部《窦娥冤》又是对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白朴:《梧桐雨》

现在,一般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这四位称之为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就是这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曾选入中学课本。而他还写过很多杂剧,最出名的就是这部《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八、元代主导文学体裁的名称?

元代主导文学体裁是元曲,出现了元曲四大家。

元曲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等。

九、元代文学包括哪些呢?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

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

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

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

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

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

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4.元代诗

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

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

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

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

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

5.元代小说

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

6.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

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221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