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加纳的人怎么样?

谁知道加纳的人怎么样?,第1张

  加纳(英语:Republic of Ghana)是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西邻科特迪瓦,北靠布基纳法索,东边是多哥,南边为几内亚湾。

  历史

  加纳于1957年,由原英国殖民地“黄金海岸”和“英属多哥”合并建国,成为英国在非洲殖民地中首个独立的国家,被视为非洲民族主义领袖。它的开国总统恩克鲁玛是新殖民主义理论权威之一,曾经备受毛泽东推崇,对推动泛非独立和整合起过历史作用。名字为纪念以前的加纳帝国选定为加纳。这个名字只是借光,真正历史上的加纳帝国离今日的加纳很远。

  加纳独立后,经历过多次政变。1981年宪法撤销,而且禁止组成政党。1992年新立宪法,再次准许多党制。不少部族依然生活在“无国家社会”状态。另一些加纳人的效忠对象,是一个已经失去实质权力的“阿散蒂土王”(Asantehene),相信世上只有“阿散蒂民族主义”,而没有“加纳民族主义”。

  阿散蒂位于加纳中南部,原为西非大国,首都位于库马西,曾为西方白人提供黑人奴隶。后来英国建立“黄金海岸殖民地”,逐步北上征服阿散蒂,形成今日加纳的雏形。英国人的行动激起阿散蒂人激烈反抗,但将阿散蒂土王于1902年亦被逐,但加纳一带变得更难管治,英国人于是在1924年恭迎土王回国,1938年举行“阿散蒂复国仪式”,恢复“阿散蒂酋长会议”的间接管治。

  当加纳在二次大战后独立期间,英国多次要求阿散蒂另搞独立,并不成功,但阿散蒂土王至今在加纳具有崇高地位。阿散蒂王位一脉单传到今。现任土王在1999年继位,拥有美国博士学位,被称为“现代所罗门王”。

  政治

  加纳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它的国家首脑是选举的总统,拥有行政权。议会只有一院,由二个主要党组成:新爱国党和全国民主大会党。

  行政区划

  加纳分为10个区:

  阿散蒂地区(首府库马西)

  布朗阿哈福地区(首府苏尼亚尼)

  中部地区(首府海岸角)

  东部地区(首府科福里杜亚)

  大阿克拉地区(首府阿克拉)

  北部地区(首府塔马利)

  东北地区(首府博尔加坦加)

  西北地区(首府瓦城)

  沃尔特地区(首府霍城)

  西部地区(首府塞康地)

  地理

  加纳离赤道很近,拥有典型的热带气候。南部有两个雨季,5月-6月,和8月-9月。在北部,这两个雨季连成一个。1月-2月时会刮很干的东北风。

  加纳东南部的沃尔特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从Yapei城到Akosombo大坝,长达520公里。这个湖现在主要用来发电和内陆水运,也可以用于灌溉和渔业。

  经济

  加纳自然资源丰富,和其它西非的国家相比,人均生产值高于两倍。虽然如此,加纳仍然依靠很多国家经济和技术协助。它的主要的出口品包括金子,木材和咖啡。加纳还是一个农业国,全国有60%的农民人口,出产40%的国民生产总值。

  加纳

  File:Coat of arms of Ghanagif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Freedom and Justice (英语)

  “自由和正义”

  国歌:《上帝保佑我们的家园-加纳》

  英语:God Bless Our Homeland Ghana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首都 阿克拉

  面积

  国土面积:238,540平方公里(世界第77名)

  水域率:35%

  时区 UTC+0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英语

  人口

  总人口:21,029,853人(2005年)(世界第50名)

  人口密度:87(2005年)/km2(世界第83名)

  主要节日 独立日:1957年3月6日(从英国控制下独立)

  政治文化

  国家***

  国家元首(总统):约翰·阿塔·米尔斯

  政府首脑(总统):约翰·阿塔·米尔斯

  国家领袖(五权分立)

  行政([[加纳{{{行政首脑职称}}}|{{{行政首脑职称}}}]]):{{{现任行政首脑名字}}}

  立法([[加纳{{{立法首脑职称}}}|{{{立法首脑职称}}}]]):{{{现任立法首脑名字}}}

  司法([[加纳{{{司法首脑职称}}}|{{{司法首脑职称}}}]]):{{{现任司法首脑名字}}}

  考试([[加纳{{{考试首脑职称}}}|{{{考试首脑职称}}}]]):{{{现任考试首脑名字}}}

  监察([[加纳{{{监察首脑职称}}}|{{{监察首脑职称}}}]]):{{{现任监察首脑名字}}}

  国家领袖(三权分立)

  行政([[加纳{{{行政首脑职称}}}|{{{行政首脑职称}}}]]):{{{现任行政首脑名字}}}

  立法([[加纳{{{立法首脑职称}}}|{{{立法首脑职称}}}]]):{{{现任立法首脑名字}}}

  司法([[加纳{{{司法首脑职称}}}|{{{司法首脑职称}}}]]):{{{现任司法首脑名字}}}

  国家领袖()

  经济实力

  GDP(PPP)

  总计:{{{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数据}}}

  人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数据}}}

  GDP(国际汇率)

  总计:

  人均:

  HDI

  0553(中,2007年)

  货币单位 塞地

  国家资料

  立国历史

  立国日期:

  立国事件:{{{立国事件}}}()

  国际域名缩写 gh

  国际电话区号 233

  采纳一楼:

  加纳人的传统婚姻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决定终身大事的权力掌握在父母手中,这一点同非洲其他地区没有什么差别。今天的加纳,人们的传统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举行订婚,筹备婚礼等事情上要听取父母意见,而且大多数家庭须由父母操办。

  小伙子相中一位姑娘,或自己出面、或托亲朋好友出面,向姑娘求爱,如果姑娘也爱上这位小伙子,俩人便时常约会,相互倾诉爱慕之情。当俩人的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小伙子便向父母禀告,由父母或叔伯出面,带上柯拉果去拜访姑娘的父母。虽然姑娘已将有关情况告诉了父母,而且父母一般都信任自己女儿的选择。但姑娘的父母依然持谨慎态度,向来人详细询问小伙子的长相、秉性、爱好、职业、收入等多方面情况,如果感到满意,便收下来人送来的柯拉果,这表明女方家庭已原则上同意这桩亲事。随后,小伙子的父母便带上柯拉果逐家拜访所有至亲好友,通报自己的儿子已有了意中人,至亲好友们纷纷捐赠钱财,以便帮助小伙子的父母筹集彩礼和为婚礼做准备。

  大约一个星期后,小伙子的父母亲自带上柯拉果和有关礼物,登门拜访女方父母,如果女方父母不改初衷,双方父母便将儿女的婚事正式确定下来,并具体商仪彩礼的数额和举行婚礼的日期。彩礼除了一定数额的现主、布料、衣服外,首饰和凳子是不可缺少的。

  在加纳,彩礼中包括首饰和凳子是有历史原由的。加纳资源富饶,盛产黄金,是世界上著名的黄金产地。在加纳人的生活中,处处都和黄金有联系。许多加纳妇女脖子上挂着金项链,耳上垂着金耳环,手上脚上戴着金镯子。人际交往,赠送金质工艺品,被视为时髦而高雅的举动。彩礼中带有金首饰,已成为加纳人的传统做法。

  如同中国人崇拜龙,印第安人崇拜蛇、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崇拜猪一样,加纳入崇拜凳子,甚至将凳子同青年男女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婚礼习俗。对加纳人来说,凳子既是日常用品,也是漂亮的工艺品和珍贵的馈赠品,凳子还被视为吉祥如意,兴旺发财。这样,凳子作为彩礼的一部分相送,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加纳许多地方,青年男子向青年女子求婚,必须送去他自己精雕细刻的凳子作为信物,这张凳子可以反映小伙子是否心灵手巧,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姑娘是否情深意长,如果姑娘接受小伙子的爱情,就会收下凳子,否则就会拒绝接受。

  加纳人的婚礼一般进行两天时间,第一天举行典礼仪式,第二天进行庆贺活动。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第一天上午由牧师主持在教堂里举行,新郎西装革履,新娘身穿洁白的拖地婚纱。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第一天下午由阿訇主持,在清真寺里举行仪式,新郎及双方亲属、朋友参加,新娘则在家中等候。信奉拜物教的人,第一大中午在家中举行婚礼仪式,由家族中的长者或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主持,新郎新娘要面对众人起誓:永远忠于纯洁的爱情。城里受过教育的人。喜爱在饭店或宾馆里举行婚礼。新郎事先在饭店或宾馆租一间大厅,厅里一侧的长桌上摆着各种食物和饮料,中央一张小桌上放着写有“幸福”、“美满”字样的巨型结婚蛋糕,客人们按请帖上写明的时间前来参加。婚礼由新郎的朋友中身份最显赫的一位主持。仪式上新郎新娘要向众人介绍恋爱经过和今后生活的打算。新娘的亲属和女友纷纷向新郎提出种种希望和要求,新郎要一一作出回答或承诺。在这种仪式上,常聘请专业人员用照相机或摄像机将隆重场面记录下来,让新婚夫妇留作永久纪念。仪式结束,请客人们进餐。

  在加纳,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婚礼,都显得热烈欢快,而且都可以看到凳子的显要地位。新娘离开娘家,她的父母将一张制作特别精致的凳子作为嫁妆相送,并委托送亲的人们带到婆家去。婚礼仪式上,新郎的父母要向儿子儿媳送一张高级凳子,作为结婚纪念品。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几乎人人都要向新婚夫妇赠送一张漂亮的凳子。婚礼这一天,新娘新郎会收到许多凳子。有时会摆满厅内厅外、屋内屋外、甚至院内院外,新郎的家人总要将这些造型各异、玲珑别致的凳子,按客人的身份依次排列好,一则让人们尽心观赏,一则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婚礼第二天的主要活动是新婚夫妇同客人一道唱歌跳舞,庆贺幸福的时刻。加纳人性格豪放,能歌善舞,历来被誉为“非洲舞蹈之乡”。婚礼上,主要要跳方腾弗罗姆舞和海莱夫舞。方腾弗罗姆舞是加纳的传统舞蹈,以场面隆重著称,又因伴奏的方腾弗罗姆鼓而得名。方腾弗罗姆鼓音调激昂,其声隆隆,显得热烈庄重,听后令人振奋。舞蹈者踩着鼓点,以刚劲的动作跳出优美的舞姿,形成喜气洋洋的气氛。海莱夫舞是从传统舞蹈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舞蹈,在加纳普遍流行,是喜庆场合必跳的舞蹈。海莱夫舞具有传统舞蹈强烈的节奏感,除用管弦乐器伴奏外,还有鼓声。在乐声、掌声和鼓声中,舞蹈者毫无拘束地跳着,具有浓郁的非洲风格。海莱夫舞还兼有西方舞蹈的特点,广泛受到人们喜爱,目前这种舞蹈已超越加纳国界,流传到非洲其他地方。在加纳,每一位少女必须学会跳“婚礼上的舞蹈”,才能结婚。少女为了在婚礼上以优美的舞姿赢得人们夸耀,常常要躲到一处偏僻的地方练舞,如果某位男子偷看少女学跳“婚礼舞蹈”则会受到处罚。

  庆祝活动结束,客人渐渐散去,新郎新娘回到洞房,肩并肩、手拉手地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最喜爱、制作最考究的凳子上山盟海誓。新郎表示忠实于妻子,夫妻恩爱,同甘共苦:新娘表示伺候好丈夫,勤俭理家,永远幸福。誓毕,婚礼才算最后结束。

  在加纳,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大多要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力求建立美满家庭。

1,无限制娶妻制;

2,要娶媳妇先建厕所;

3,另类美食:昆虫美食节;

4,非洲买婚制:1个老婆60美元;

5,神奇的非洲:“咬人”治病术;不穿上衣的非洲时尚;

6,非洲女孩的“百辫”发型;

7,非洲人喜欢穿蓝色婚纱:非洲人穿婚纱吗?

要说以前,还真没什么非洲女孩结婚穿婚纱。那时候的婚礼照片上,新娘自然是传统的非洲打扮,不少人选择蜡染布、绣花布等高档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即使非洲沿海城市里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已经习惯在教堂结婚,却同样很少穿婚纱拍照。究其原因,一是一般人不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另一个是传统的婚纱比较适合…爱美的富拉尼人:身上刺青展示美;拔门牙切耳朵:马赛人的“独特”的爱美方式;西非:女孩求婚男孩不能拒绝;西非沙漠美男大赛,胜者可以一夜风流;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进入清真寺,都必须脱鞋子。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或巧克力作为礼品,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饮料。埃及的社会活动开始的时间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开始。

利比亚: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邀请吃饭或参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严厉的禁酒法律条文。如被邀请到利比亚人家吃饭,只有男人能参加,而且要为男主人带礼物,不能为他的妻子带礼物。谈话时避免谈政治、宗教及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南非:在南非,存在严格的有关种族与肤色的习俗和社会成规,在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东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难避免谈到当地政治,尤其是种族隔离政策。你可以发现,当地人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多数南非人会说两种语言,即英语和南非公用语(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语)。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在坦桑尼亚,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用来握手、拿东西、吃饭,左手用来洗下身。 在待客方面,坦桑尼亚人不愿意生人随便进入自己家门,更不喜欢生人进入卧室。有前后门的家,客人须从前门进入,只有十分亲密的朋友才可走后门。

肯尼亚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有家三星级旅馆———“树顶”旅馆。这家旅馆建在“树”上,客人能观赏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因此,住店客人不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住过。

树上公主树下女王

1952年2月,伊丽莎白公主来到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肯尼亚旅游。一天,公主为观赏野生动物下榻树顶旅馆。当晚,公主接到父王驾崩的消息和由她继位的诏书。次日,伊丽莎白中断旅行,立即返英。次年6月2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为女王。树顶旅馆的经营者们借机为自己树碑立传,大肆宣传“树上公主树下女王”的故事,还刻成碑文立在顶层平台上,供游人拍照留念。

树顶旅馆设计别致

早期的树顶旅馆完全搭建在几棵大树杈上,是全木结构,当时较为简陋,属于规模较小的“吊脚楼”,主要是向派驻肯尼亚的英国军政官员以及西方探险考察人员提供观赏野生动物服务。后来名气大了,游客络绎不绝,在原址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目前的建筑仍为全木结构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古朴风格和野趣,只是大树杈变成了数十根大木柱。建筑底层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层,各层设有客房,两头有观景走廊,顶层有宽阔的观景平台。

人们在旅馆除了观赏四周美景外,还可以用旅馆提供的食品逗引飞来飞去的各种鸟和上蹿下跳的白尾猴、狒狒。旅馆后面有几个天然大水塘,水塘里有鳄鱼、水龟,中间有一片被芦苇覆盖的陆地,上面有成堆的鸟蛋。

“树顶”赏景别有情趣

我在肯尼亚工作时曾多次光顾树顶旅馆。旅馆有数十个房间,每次可接待100多位游客。

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园海拔约1200米,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在其他野生动物园,人们通常可以开着车到处漫游观赏动物。而阿巴尔德拉是荒野,野兽出没,危机四伏。所以,一旦上了树顶旅馆,就不能随便下来,只能呆在上面观赏动物。游客一般由旅馆专车接到距离旅馆约200米处,游客在几位持枪工作人员的护卫下,经过专门通道走进旅馆。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及防火的需要,旅馆从不生烟火,所有食品均在接待站做好后运来,然后用微波炉加热。

在树顶旅馆观景除了看动物,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夜晚,旅馆打开专用的探照灯照亮楼下左边的一块空地,开始表演“给大象喂食盐”。工作人员把盐洒在地上,在那里等待的几十头大象争先恐后地用长鼻子将盐从地上卷起,送入嘴里,如此不停地重复着,地上的盐都吃光了,大象还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着地面,不愿离去。我问服务员大象为什么爱吃盐,他们只知道这是旅馆保持很多年的传统表演项目,为什么给大象喂盐和大象钟爱食盐的原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风情奇特的马赛人

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陆,大大小小共有2000多个,使用近千种语言,也是全球语言、民族最具多样性的大陆。各个民族保持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传统、情趣嗜好、道德礼仪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烂若星河的民风习俗。其中,居住于非洲东部高原上的马赛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种特征,剽悍的种族个性,鲜艳多彩的装束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而声名远扬。

马赛人的长相较为特别:皮肤呈棕黑,脸庞稍窄,鼻头略显宽大,身材瘦而颀长。他们的风俗和装饰更为特殊,男人们蓄长发或将长发编成条条小辫并插上漂亮的发饰,女人们则一个个剃成光头,以之为美。马赛女孩从幼时就扎耳朵眼,并用牛油软化耳骨,塞入耳坠,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饰物也加大重量,镶金、镀银、石子、珠子、铁环等各种各样的耳环挂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长,耳孔越拉越大,直到两耳垂肩,双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过一个拳头。她们的头上常戴有一圈白色的珠饰,但更明显的是颈部挂上一个圆形的五颜六色的项圈。另外,手臂和脚上套着色彩缤纷的珠链或闪闪发光的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而不断加码,最重时竟达十四、五公斤。男人们也会在颈部、手和脚腕挂上彩色的珠环,但寥寥几串,不会像女人们那样浑身披挂。

马赛男人除了身材瘦而高的外表特征外,再就是他们长年累月都披着一块红色方格、长方形的布匹,从肩上垂下,一披一绕,这就是他们的服装,也有人身披两块红布,一块斜搭在肩上,一块围于腰间。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从远远的地方看这些红布,犹如荒原上飘动的烈火,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与其他民族另有不同的是,他们红布披衣的里面,不仅没有裤子,也没有裤头。

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马赛男人养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锻炼出一身搏杀猛兽的好本领。他们外出时,总是带着三件东西防身:

1、掂在手里的长矛(或梭标)。马赛人对长矛感情深厚,总是矛不离身,随时防备来犯之敌和凶猛的动物。在少年时,父辈们就开始传授他们舞矛、掷矛、击矛等竞技绝活。所以,马赛人能够在20米开外的地方用长矛准确地击中运动着的物体。

2、腰佩弯刀,随时抽出可以自卫。

3、拄在手中的棍。棍子因长期抚摸变得光滑发亮,走路时拄在手里,休息时顶着屁股用作依靠。在东非一些国家的工艺品市场上,就可以发现一些以马赛人独特的站立姿态为造型而制作的工艺木雕。

马赛人的家产是牛,谁拥有的牛数量越多,地位就越高,越易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男人在娶妻时,牛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定婚时的聘礼,牛越多,娶来的妻子就越多,因为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马赛人的主要食品和饮料皆取于牛,他们认为牛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干净的。每天早上用餐前,男主人用绳子在牛的脖根处捆扎一下,然后取出利箭,射入牛的脖子,鲜红的牛血像半开的自来水一样汩汩淌入下面的小桶。一头牛间隔两星期抽一次血,每次可供5-6个人饮用,血抽够后,主人将绳子解开,牛血立即止住,伤口也是让其自然愈合。吃上几片烤牛肉,喝上一杯带有牛的体温的新鲜血液,马赛人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一些男人更省事,拿着小刀,对着牛的脖子“唰”地就是一刀,然后插上管子就喝,干脆来个茹毛饮血。马赛人的家中没有菜篮子,但他们的身体并不缺少维生素,这可能归功于常年饮用牛血的功劳。

马赛人不但长相、衣着、饮食有些独特,他们的传统舞蹈也与众不同。跳舞时,男、女青年分列两边,女子们站成一排摆手耸肩,齐声歌唱,权当舞者的“啦啦队”,男青年中有一个人走出场,用尽气力,噌噌地往上蹿,蹦了几下后归队,然后走出下一位继续“旱地拔葱”。“跳高”完毕,男青年走向女子们,与她们行碰面礼,这也是男女青年脉脉传情的一种方式。马赛人跳舞是实实在在地“跳”舞,这种“跳高”的方式是马赛部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俾格米人——世界最矮的人种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曾有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在国外的民俗文学中也有过不少“小人国”的记载。世界上果真有“小人”吗?当我走入非洲才知道,在中部非洲赤道线两侧的热带雨林里,的确生活着一个身材非常矮小的民族——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

吴先生是上海人,曾在中部非洲的几个国家里做原木收购生意,对地方上黑人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民风习俗有所了解,并和森林里的俾格米人有过接触。他曾向我讲述第一次探寻“矮人国”的情景。

五年前的一个旱季,因工作需要,吴先生深入到喀麦隆、中非、刚果三国交界地带的一个林区。这个林区位于森林深处,远离人烟,林区的主人虽取得砍伐权,但交通一直是个问题。在偶尔的一次聊天中,一名黑人雇工告诉吴先生离此不远的地方,生活着一群非常矮小的人,他们居无定所,不知从其他什么地方刚迁来不久。第二天一早,按捺不住猎奇的心理,吴先生叫上另一位华人,带上两名黑人雇工,向俾格米人可能活动的区域开进。

寻找的过程非常辛苦。临近中午,他们隐约听到前方有人喊叫的喧闹声,很像是猎人在恫吓野兽。四人来了精神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但空无一人。其中一黑人雇工说:现在已进入“非常时期”,俾格米就在附近,暗中监视我们,如果我们接近他们的生活区,会有人自现原形,否则对方不会主动接触我们。所以,大伙要装着毫无戒意,有说有笑,尽量朝附近有空地、有香蕉树的地方去寻。果然,在通往前面平坦之处的草径上,默默地站着十多个手持长矛和弓箭的俾格米男人,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48米。吴先生颇感兴奋,掂着背包,刚上前两步,就引起对方一阵骚动,其中一矮人嗷嗷地怪叫两声,其他人立即扬起长矛、举弓搭箭,瞄准四人。吴先生连忙退后几步,从包中取出盐巴、瓷缸等礼物递给身边的一位黑人雇工,让他上前。黑人雇工不懂矮人们的语言,就抱着东西,作出吃、喝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一矮人接过礼品,用小手指蘸点盐尝了一下,然后让他们后退等候,他自己拿着东西返身跑回送信去了。趁此间歇,吴先生和善地打量这群俾格米人。他们身体矮小,但四肢健状,身材匀称,脚板宽厚,臀部平坦,腰系树叶或树皮做成的围裙,有几个人的脸上还用刀刻出条条疤痕,显得威武和精神,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简朴的纹面。与其他黑人不同的是,这群人的皮肤呈深棕色或古铜色,鼻尖前翘,额头突出,嘴唇很薄,头发也不是特别卷曲,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约20分钟工夫,送信的黑人带着一位长者匆匆赶来,矮人们一见来人,忽地站到两旁,闪开道路,垂下手臂,面带崇敬之情,可能这就是他们的酋长了。

还有很多,包括埃塞俄比亚人也很有特点以及吉布提人和索马里人,你自己到知道里去搜搜吧。

非洲人天生卷发与基因和气候有很大关系。

非洲大多是热带气候。在热带一年四季都有强烈的日照,卷曲的头发可防止阳光的强烈照射,又是良好的隔热体,且有良好的通风功能,头发只有长出来就打卷才能与头皮最少接触且又能最大限度遮挡阳光保持通风,故非洲人多为卷发。

另外,由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不同,卷发基因是隐性基因,直发基因是显性基因。头发的卷与不卷的原因在于毛囊的形状。我们每个人的头发结构都不相同,横切头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发现,人的头发开头有圆形、扁平、卵形、椭圆形、肾脏形等,开头的不同是构成发丝卷曲或直长的关键。

如果呈椭圆或肾脏形,头发就显得短而卷,很多黑人都是这样的头发;如果呈圆形,头发就显得直而粗,这种头发东方人较多;如果呈卵形,头发会大卷或呈波浪状,这种头发西方人较多。

扩展资料:

非洲黑人的头发又细又卷,而且紧贴头皮,梳理和造型都不是很方便,以前梳一个发型往往要费上六七个小时。为保持心爱的发型不被弄乱,黑人们发明了中间凹、两头凸的木枕头,这样睡觉虽然不怎么舒服,发型却容易保持;他们还常常用油脂等给头发定型,并尽量减少洗头的次数,这样当然终究有些不便。

近年来,大量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进口的假发在津巴布韦等地区大行其道。假发又长又直,便于多次造型,也容易梳理、保养,梳一个发型的时间缩短到一两个小时,借助外国进口的发胶、定型水等更可让发型不怕水洗,长期保存。这样一来,非洲人原先不爱洗头的习惯也慢慢改变,有些爱干净的女孩子甚至每天都洗。

第一就是习俗的原因,习俗说认为这种用头顶东西最早可追溯到法老文明

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法老时期,非洲人就有了头顶东西的习惯。而这种习俗也同样来源于西非舞蹈,古代非洲人在对雷霆神的祭祀舞蹈中经常会有舞者头顶火盆跳舞的动作,而西非的约鲁巴人也常会用一种用双手保持平衡,头顶精致陶俑的方式跳舞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大西洋黑人贸易,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将这个舞蹈也带到了美洲大陆,并演变成一种叫做“set the floor”的流行舞蹈

第二就是方便。当我们用头顶住大部分的东西时,我们双手可以被解放,空出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用头顶东西往往比用手还要轻松许多。有研究表明:非洲妇女用头部支撑运送相当于自己体重20%的重物时,根本不需要支付额外的体力。而且当头顶顶了东西的时候,还能一定程度上遮挡住太阳,这不是一个双全齐美的做法吗。

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大部分非洲人都太贫困了,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背篓塑料袋或者是背包。而他们生活的负担又很重,既要生活还要工作,甚至孩子都一手交到了她们身上,如果要全部顾及到恐怕只有三头六臂才行了。所以她们练出了属于自己的一身绝活。就算是头顶重物也能够行动自如,甚至身轻如燕。就这样生活的负担使她们形成了习惯。而自动长期形成的习惯又成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慢慢发展为非洲的特色风俗。

1走进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我会想到()()(填成语)

以前,每当我见到路旁捡垃圾的清洁工,我总会捏着鼻子绕过他。

可通过那件事,我却对他刮目相看。 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夏天,顷刻间,豆大粒的雨似断了线的珍珠从天而降。

由于我没带雨具,只好向着家中狂奔而去。 路途中,我又见到活了七十多个春秋扫马路的老爷爷。

他那古铜色的脸上从不会露出笑容。 也许是对工作负责任吧!他没有拿上雨具,就冒着雨去追那个被风刮跑的塑料袋。

我只是在路旁呆呆的望着他。风停了,他艰难的弯下腰去捉那只塑料袋。

风儿好像在戏弄他,又把那袋子刮起来。老爷爷又用手敲了敲后背,困难的站了起来,又向那刮起的袋子抓去。

雨下得更大了,我不知道自己流的是眼泪还是雨水。老爷爷还是拼命的抓那个调皮的塑料袋。

也许是风儿感动了吧,它停了下来。袋子落在了地上,老爷爷伸出手弯下腰抓到那塑料袋。

他直起腰,不知他头上是汗水,还是雨水。但,更多的是汗水。

他全身都湿透了,正艰难地向亭子走来,他显得更加苍老了。好几次他险些摔到。

疲惫的他最终昏到在地上,那个塑料袋飞向了天空。我迅速跑了过去,扶起老爷爷。

雨下得更大了,我的眼泪再一次流了下来。 就是在那个下雨的天里,老爷爷走了。

但,我就是在那个下雨的天里,我理解了他。 每当我走到那段路上,我仿佛总能见到老爷爷的身影,每一次,都让我含泪奔去……。

2描写非洲风景的句子

非洲——世界版图上的心脏,空间与光的帝国。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

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从神秘深邃的森林到辽阔无比的沙漠,应有尽有,密布的河川,广阔似海洋的大湖,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人类的祖先从这片大陆散布到全世界——这里是生命的发源之地。

蓝天、骄阳、绿树、红土、彩花,以及黑的肤色,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作为彩色之源的赤道骄阳,是那么强烈、那么炽热、那么明亮。在黑角市的大西洋岸边,蔚蓝的天和湛蓝的海,在地平线上交汇,蓝天蓝海融为一体,融为一色。

阳光和雨量的充沛,使除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万物竞发,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如果把非洲比喻成花的世界,彩色的世界,一点儿也不过分。

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歌舞,他们创造的艺术,无一不是彩色的。非洲人特别注重服装的颜色的鲜亮耀眼,不管男女老少皆喜欢穿花衣服,妇女则更考究颜色的搭配,最喜欢较大的反差,像蓝底白花、黄底红花、红绿相间等颜色的大花布,最畅销。

你在节日的市场上放眼望去,是花花绿绿的衣服交汇成的彩河、彩色的湖泊。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黑非洲人绘画——无论是铜敲画、木雕挂画、沙画,还是龟壳画、蝴蝶画,是彩色的;黑非洲人的工艺品,无论是黑木雕、灰木雕,还是象牙雕,是彩色的;黑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舞蹈是彩色的。如你有幸参加篝火晚会,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旁身穿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是流动的、飞舞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加倍地领悟非洲的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3彩色的非洲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四字成语有

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四字词语:油黑发亮 色彩斑斓 含情脉脉 多姿多彩

彩色的非洲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作为彩色之源的赤道骄阳,是那么炽热、那么明亮。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到了旱季,蓝天之上没有一丝云彩,浩瀚的天穹显得并不十分高远,蔚蓝的天和湛蓝的海,在地平线上交汇,你会觉得非洲的蓝天似乎离我们更近些。

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花,比我们栽在盆里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人在街上走,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看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也许你会说,这些动物在我国的动物园大都会看到。可是多达一万四千多种的非洲蝴蝶,只有在非洲才能大饱眼福。仅仅是被人称为蝴蝶王国的刚果,蝴蝶就有几千种。单单在一家大宾馆我们就看到几百种蝴蝶。那些蝴蝶经过防腐处理,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这还是凝固的色彩呢你若到盛产蝴蝶的刚果奥旺多省,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细细聆听这彩色小天使飞翔的轻微音韵,简直如同步入仙境。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他们特别注重服装颜色的鲜亮耀眼。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花衣服,妇女则更讲究颜色的搭配,喜欢颜色有较大的反差,那些蓝底白花、黄底红花、红绿相间的大花布,最为畅销。你在节日的市场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衣服交汇成的彩色的河流。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牛排上有殷红的血,水果沙拉五光十色,各种饮料像是流动的颜色;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木薯是粉红色的,香蕉是金黄的,西瓜是红沙瓤的,取之不尽的芒果则黄中透红。非洲人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屋,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五颜六色。在扎伊尔戈马的卡里布宾馆,满眼都是鲜花爬满的围墙,鲜花点缀的庭院,鲜花铺满的小径。在这个城市的乐尼拉宾馆,大堂和餐厅的装饰都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最具特色的是,门厅陈列着大小不一的三个独木舟,舟为黑红色,是用上好的木材凿成的,舟里种着绿草彩花。置身这座宾馆,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沉醉在一种古朴、悠远的境界之中。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非洲人的绘画——无论是木雕挂画、沙画,还是龟壳画、蝴蝶画,是彩色的;非洲人的工艺品,无论是黑木雕、灰木雕,还是象牙雕,是彩色的;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舞蹈更是彩色的。如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旁身穿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361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