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种类有那些

戏曲种类有那些,第1张

有好多种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潮 剧 简 介

潮州戏。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 :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

南戏,是南曲戏剧的泛称,除了宋元戏文,还包括元明以后衍生的传奇。

明代以“潮腔”、“潮调”冠名的潮剧,是在戏文、传奇共同作用下,融汇潮州的戏乐、民俗而后形成的地方剧种。潮剧不仅在艺术表现基本上脱胎于南戏,南戏的人文意蕴、思想内容、审美特质、运转流变的态势和取向,统称南戏精神,也一直为其吸收和传承。

有多部潮剧拍成**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南 戏 精 神 之 正 视 现 实,褒 贬 善 恶

南戏,从戏文到传奇,前后几百年,得以风靡国中,衍传南北,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编演的剧目,多数取材于当时社会累不可收的人和事,表现的又多是关注百姓疾苦、惩恶扬善的主题,追求取向与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声保持一致。

南戏最早期剧目,许多通过表现“发迹变泰”、负心背义的寒门士子“富易交”、“贵易妻”,酿造人间悲剧,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新进权贵衣冠禽兽的行径和本质,隐性地鞭挞封建统治集团势力,由于符合大众的要求,所以才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南戏戏文和传奇,许多剧目还从人伦关系的角度,表现佞臣酷吏弱肉强食、恶霸豪绅仗势横行和不断的战争给现实人生带来的苦难,揭示造就当时各种人间悲剧的真实缘由,对战争和社会黑暗进行无情揭露和谴责,同时通过表现婚姻家庭的悲欢离合,歌颂患难夫妻信守如一的高洁情操和传统美德,所以也才备受青睐而传承不辍。

南戏描写爱情的剧目,能够一代代活现于舞台,同样是因其内容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秩序具有反抗性、谴责性,对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逆浊世的青年男女的行为具有同情性、赞美性所使然。南戏这种精神,潮剧从最初移植上演戏文、传奇剧目开始,便逐步吸收,不断传承。潮剧剧目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大凡男女恋情、国家兴亡、人间悲欢离合、历史沧桑变化,几乎都被涉及。

尽管受历史、社会诸因素的影响,有些存在内容混杂、格调不高的情况,但主流同样是以体现民族的传统和各时期的社会现实为特色,以“寓褒贬、别善恶、载治乱、知兴衰”和启示世人与时俱进、从善弃恶为主旨,所以受到观众普遍欢迎。

这对今后更好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相信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潮 剧 在 闽 南 之 传 入、流 行、发 展 概 况

南宋,闽南一带民问演戏已是蔚然成风。《云霄厅志》“朱子守漳实迹记”载,绍熙元年(1190)朱熹来守漳州,“末至之始,阖郡吏民得手所素,悚然望之如神明,俗之*荡于优戏者,在悉屏□奔遁”。

据庆元三年(1197)陈淳《上传寺丞论*戏书》所载,当时的戏剧活动已发展到“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曰戏头……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戏……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的炽热程度。

伴随宋室南渡,南外宗正司移置泉州而流入闽南的早期南戏--温州杂剧,及其在长期流行中形成的用闽南语化官话演唱的正字戏,在闽南更是源长流远,直至七十年前还有云霄县中柱“老三胜”和陈岱“万利”二个正字戏职业班社。

《广东省戏曲和曲艺》说,“正字戏……在闽南活动了多年,播下了种子,到了元末明初,才由闽南流入粤东”。曾受聘为潮州修志馆编纂的逍遥天,在《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一文中也认为,“正字戏乃接东山,诏安诸县而至。”

温州杂剧、正字戏在闽南的长期流行中,与民间土戏广泛结合,产生了闽南语系的泉、潮两大地方声腔和其他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诸如云霄的“七角戏”。“七角戏”,考其名称,当与早期南戏七种角色行当有密切相关。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前后,云霄犹有大坑的“可吉班”和马铺的“石鼓班”二个七角戏班社。

在正字戏孕育、影响下而产生的潮音戏,据1956年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拍回的《荔镜记》的书照,说明在明嘉靖丙寅年(1566)以前业已形成。按清吴颖《潮州府志》载,当时的潮音戏是“声歌轻婉,闽广参半”“皆习南音而操土风”。

因此,逍遥天《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认为“初期潮音戏的孕育环境,须包括福建南部在内,因此潮州的文化和闽南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可见从漳州以下的云霄、东山、诏安、平和至粤东潮州一带,同是潮剧的发源地

修于明嘉靖九年的《漳浦县志》(时云霄、东山皆属漳浦县)已有“中秋日各坊里祀土神,盖古秋报遗意。城市凡后土祠皆演传奇以娱神”。清乾隆十三年刊印的《官音汇解析义》对当时闽南的戏曲剧种,记载更为明确:“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

清末至本世纪之三十年代闽南潮剧戏曲活动曾一度呈现非常兴盛之态势,当时,仅云霄县就有30多个班社,诏安也有10多个,比较著名的有云霄之锦秀春、怡正兴、诏安之永乐香、东山之赛天香、平和之三正芳,南靖之一枝花等。

四十年代,国民党政治日益腐败,日寇入侵,厦门、潮汕相继沦陷;抗战刚结束,内战又起。闽南一带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潮剧班社纷纷垮台,至1949年解放前夕,漳州地区仅存的潮剧班社不足10个。

解放后,潮剧获得了新生。漳属各县纷纷成立了戏曲改革筹备委员会,以原有的潮剧班社为基础,组建了云霄县潮剧团、诏安县潮剧团、东山县潮剧团、平和县潮剧团等县级专业剧团(诏安潮剧团曾一度更名为海燕潮剧团升格为地区级剧团),而全区城乡业余潮剧团则发展到近200个。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浩劫中,各县潮剧团被撤销,业余潮剧团被禁办,闽南潮剧濒临灭绝境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闽南潮剧又一次获得新生。1979年各县相继恢复县潮剧团建制。业余潮剧团大部份恢复。闽南潮剧进入了新的恢复发展时期。

潮 剧 南 戏 精 神 之 构 造 特 色,扎 根 民 间

地方性、民间性都是南戏的根本特征。地方性首先指语言,宋元戏文发端于温州,初用温州方言演唱,故称“温州杂剧”。后流行至临安(今杭州)及浙闽一带,适应观众要求,改用“官话”演唱,但名曰“官话”,实仍保留温州土音,为“温浙戏文之调”。

至明初,南戏流行南方各地,由戏班用“官话”夹杂当地方言演唱,“音随地改”,又育化出用各地方言演唱的新剧种。

南戏各地方剧种在形成过程,还溶化不同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尚,使内容取向、形式定势、审美构架等方面,既保留南曲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凸现与相应地域观众群体相皈依的个性风范,这些都组成剧种的地方特色。

民间性也是南戏的显著特点。早期,南戏在温州产生,温州民间的风情习俗、文化心理和通俗化艺术,都给它以滋养和影响。南戏演出,也一直与民间风俗胶着在一起,成为民间承古俗而风行的酬神祭祀演出的载体。

后南戏衍生的流派,分道扬镳,形成昆山腔和弋阳诸腔的对峙状态,昆山腔一度因追求雅而脱离大众,导致“曲高和寡”,逐步走向衰落,弋阳腔则继续“沿土俗”,走平民化路子,结果因其俗而受广大群众欢迎,获得蓬勃发展。

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不同取向和效果,更说明民间性是地方戏曲的生命根系。这些情形,潮剧亦然。最初南戏戏文、传奇在潮州传演,同样是采用“官话”,但“入乡随俗”,演唱过程也被渗进本地方言,渐渐出现“土风声调”。及至“潮腔”、“潮调”产生,更是大大推进语言、声腔的地方化,最终形成潮剧。

潮剧内容取向、表现形式也多溶入与潮州民系文化直接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潮人世代相袭的注重生命、注重事功、注重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乐人为尚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清峭柔远、平易抒情的独特神韵。

潮剧的民间性特点同样十分突出,它一直以农村市井的庶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剧目除相当部分移植、改编自戏文和传奇外,自编的戏出许多都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故事,或地方人物事迹,而且始终把普通大众的喜闻乐见放在心上。

潮剧的演出班社、演出活动也都呈民间特点。潮剧广场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就在潮州渐次繁兴,今天仍然成为城乡广场文化的重要载体。潮剧的地方性、民间性同样受南戏精神的直接影响,它承载的内涵和积累的经验,都将继续对潮剧今后的生存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今晚,由海宁大唐之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西霓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中星新线(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大唐之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接制作,著名导演沈金飞执导、张莉担纲总制片人的奇幻甜宠剧《亲爱的义祁君》即将在优酷宠爱剧场正式收官,此前会员解锁的甜宠版、悲情版、悬念版三大不同结局带来层层高潮,让很多网友直呼太高能、反转不断。而今晚熬米CP、稷王吕澈、司令CP等各线剧情也将集体迎来最后高潮, 义祁天团携手走过的这场青春花路也正式落下大幕。

 初夏必追款热度口碑双线走高 熬米CP超甜大婚修成正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超甜陪伴,今晚,《亲爱的义祁君》即将正式收官。开播以来,清爽下饭的跌宕剧情、演技在线的高颜卡司以及女神温碧霞的复出加盟、唯美精致的礼服风服化道,都令该剧成为这个初夏的嗑糖必追款,多次跻身Vlinkage、德塔文、骨朵等专业数据榜单高位,并且登上猫眼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前十、猫眼2020上半年古装剧热度榜TOP 10。截至目前,其微博主话题阅读量已破42亿,亲爱的义祁君超级甜等相关抖音话题总播放量破14亿,同时成为2020上半年百度搜索指数峰值破十万的剧集之一。热播期间,领衔主演张思帆、胡意旋更是数度登榜德塔文古偶剧市场一周最佳表现艺人TOP 10,演技表现备受认可。

 收官之际,观众对于剧情关注度依然持续走高,剧中人物的结局也始终牵动着追剧网友的心随着吕敖狼毒尽解、米七七身世曝光重拾邬力,熬米CP重返义祁,与反派联盟稷王吕澈、高太妃、三生花上演终极大对决,各线剧情全面掀起最后高潮。历尽重重波折之后,熬米CP终于修成正果,冰山君上甜蜜求婚,然而大婚之日新娘米七七却再生变故?从白月光到意难平,稷王吕澈究竟是一腔痴心错付悲情下线,还是峰回路转另藏悬念?直球小辣椒羚与邬镞大祭司巫即又将送出怎样的超级福利?

 反套路、开脑洞、不倍速 挖掘新派甜宠剧的无限可能

 作为优酷宠爱剧场的独播大剧,《亲爱的义祁君》在开播后表现强劲,熬米CP接连上演花式甜吻,深情男二反转黑化,最美妲己温碧霞坐镇后宫再掀风云反套路、快节奏的剧情与非典型人设、高糖高虐的各种名场面一路引爆看点,令追剧党自主入坑,放弃倍速。有网友表示男主霸气有型、女主不再恋爱脑,小甜剧果然越嗑越香。

 据悉,《亲爱的义祁君》是继年初大热的《小女上房揭瓦》之后,出品方大唐之星影业在今年推出的第二部古风高甜网剧,并由著名导演沈金飞、总制片人张莉这对金牌搭档再度强强联手。显而易见,《亲爱的义祁君》延续了新派甜宠剧的创作路径,在卡司上力推新人扛剧除领衔主演张思帆、胡意旋、李歌洋外,更力邀张蓝艺、王倩、胡文喆、张悦楠、王子彤、马芯妤等多位新生代演员元气加盟,戏里戏外自带青春活力。与此同时,该剧在多个维度上均做出了全新尝试,无论是古风潮剧与公主风婚纱的巧妙结合,还是在台词中恰当融入现代梗,都令观众感到脑洞新奇、耳目一新,其幕后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的用心亦由此可见一斑。对此,总制片人张莉表示:现在观众的追剧模式已经进入了移动时代、倍速时代,这等于对我们的创作模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层次的要求,兼顾观众口味和剧集品质,以此挖掘青春甜宠剧的更多口感和无限可能,实现良性循环。而导演沈金飞也强调,为了让故事更加的丰满,在这部剧的创作中建立了一个更丰富、更精致、更宏大的世界观。值得一提的是,由同一金牌幕后班底匠心打造的原创超级网剧《花间新娘》也将于近期开机,敬请期待。

 今晚20点优酷宠爱剧场,《亲爱的义祁君》终极大结局等你来pick。

《李商隐》是广东潮剧院一团林燕云演出的潮剧。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李商隐 剧目 :潮剧 演出单位 :广东潮剧院一团 主演 :林燕云 2019年4月24日,广东潮剧院一团林燕云演出的潮剧《李商隐》入选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戏曲类获奖公示名单。

潮剧全剧大全手机版是提供潮剧戏曲的应用软件,最新潮剧戏曲实时更新,在线视频观看,还有戏曲榜单可以随时了解,智能推荐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视频字体大且清晰,操作简单又快捷,听戏、看戏十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快来使用吧!

潮剧全剧大全是一款提供潮剧全剧大全的手机播放器。用户可以在线观看各类潮剧选段,能喜欢的潮剧选段收藏在平台上,也可以将喜欢的片段分享出去。总之,看潮剧非常方便,潮剧迷可不要错过呀!

主要特性

用户可以在线观看包含潮剧、潮剧名段欣赏、潮剧演唱会视频、潮剧小梅花、潮汕小品、潮语歌曲、潮州歌曲、潮汕讲古、正字、白字、西秦戏、海丰戏、折子戏等全剧在线观看。

潮剧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普宁,揭阳,潮阳等地),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南国奇葩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赌钱恨》。三个字潮剧名是《赌钱恨》,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云霄县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351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