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图腾是什么?

蒙古人的图腾是什么?,第1张

有狼图腾、鹿图腾、熊图腾、鹰图腾、树木图腾等。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

扩展资料

民族图腾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 

-蒙古族

1、牧马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2、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3、生儿育女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4、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5、老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蒙古族

《乌拉特婚礼》

乌拉特婚礼乌拉特婚礼大致分五个程序:

  第一个程序:求婚

  乌拉特部落的求婚一般是由父母包办。等儿女长大后,有儿的人家父母看中谁家姑娘,并了解其父母也有此意时,就找一个热心肠的人作“昭齐”(即媒人),尔后由“昭齐”再找1—3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到女方家。到女方家后先将圆饼入盘摆在桌子上,接着给老人敬酒、献哈达,同时提出此行是为××家的孩子求婚的。如果女方家的人很愉快地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了这门婚事。求婚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初步商定好订亲的日子。过去乌拉特部落台吉出身的男子是不娶台吉出身的姑娘的。

第二个程序:订亲

  乌拉特部落的订亲仪式要比求婚复杂的多。订亲时,男方家要携带整羊一只,白酒若干及圆饼、哈达等礼物。这一天,昭齐领着男方家的长辈、女婿以及亲戚若干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商谈订亲的有关事宜。此行有二层内容:一是商谈彩礼,二是商定娶亲的日期。订亲时带的礼物,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全羊、哈达、白酒等。多数人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块圆饼、2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表“全羊”的,属于重礼。砖茶代表羊背子。献礼时,圆油饼在下,砖茶在上,哈达横搭上面。还以冰糖、红枣作为辍物置于其上。

  男方将礼品摆在桌子上说明来意后,向女方父母敬献衣袍料子、绸缎和金钱,以酬养育之恩。接着,启开带来的酒瓶,向女方家父母的亲朋敬三杯。待一切见面礼节行完后,女方家便请亲朋贵客入席。彩礼的商谈是在宴席中慢慢进行的,蒙古族把这种宴席叫作“乃日”,意思是联谊。等亲朋贵客入席后,放“乌查”并诵祝颂词。词的大意是:

  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向各位欢聚的贵客们,献上这神圣上等的美味佳肴。

  这是用四岁绵羊精心调制的食品,为各路贵宾摆好的厚礼!

  这是用两岁羔羊精心调制的食品,为八方宾客敬献的重礼!

  弯曲的羊角、肥大的羊尾、骠悍的个体,

  宽圆的尾巴、健壮的四肢、六节短粗的颈骨。

  十二节粗壮的胸椎,二十四节粗长的脊梁,四条膘肥的肋支。

  我们将雪白的肥羊煮熟调制好,向八方来的尊贵宾客,

  向尊敬的兄弟朋友们,敬献这上等的美味佳肴。

  这时女方家要敬酒,并且还要女方家请来的两名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唱歌,唱三支歌,大家喝三次酒。然后席间宾朋回敬一支歌,敬歌手一杯酒,接下来就是大家欢聚一堂,共祝皆大欢喜,彩礼就在此过程中商定。

  第三个程序:娶亲

  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蒙古民族早在八个世纪前,就习惯成亲时从远方聘娶,绝不允许近亲成亲,也不允许一个家族的人从同一个部落娶亲。但这个习惯因种种客观因素慢慢演变成现代蒙古民族成亲奔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传统习惯。

  乌拉特部落婚礼,娶亲的日期在订亲时已经选定,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娶亲前,还要互相通报情况,确定娶亲、送亲的人数和来去的具体时间,有时提前送彩礼。

  1、女方婚宴(聘姑娘):乌拉特部落婚礼的顺序是先聘后娶。因此娶亲的人们必须在商定的日子去女方家。娶亲人数必须是单数。娶亲的人,尤其是新郎要骑好马,连人带马打扮好,到达女方门口时,女方早已在门外铺一块毡子,摆一方桌,上置奶食、烙饼和白酒,由一名祝颂的人带领几名敬酒人,欢迎娶亲队伍。娶亲队伍到来后,双方问好请安,并为每一位迎亲人敬三杯拦门酒。在拦门时,双方祝颂人要展开一场舌战。女方人提问,男方人回答,形成一问一答,大意是:“祖籍为何地,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队,神采奕奕,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祖籍为美丽的呼伦贝尔图奈曼查干、图门乌力吉,祖先为布尔海诺颜,为了美好的姻缘到此前来娶亲……”女方又提问:“既然如此,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一直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方可进屋,否则就要被戏耍。进入蒙古包后,要向女方家长辈以及亲朋好友一一请安问好,礼毕入座。女方递烟、献茶,尔后敬酒,接着男方将带来的“乌查”和一套茶礼并排摆到桌上说:“亲家、亲家母、众亲戚请受礼。”男方斟酒人打开自己带来的酒向女方长辈、亲戚朋友及其每个人敬献三杯酒。男方敬完酒,女方出来一人将礼物微微挪向取亲一方,给男方每人敬一杯酒,歌手引吭高歌三首歌。主要唱的三首传统歌是:《永远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通称“三福”。歌罢,稍事休息,重整盘碗,举行盛宴。

  盛宴一开始,坐首席的长者引吭唱歌后,歌手们接连唱三首祝颂歌。其后,由首席的长者念着诵着颂词奖赏歌手。接着,上“乌查”热情款待。席间,女方的年轻姑娘、媳妇、小伙子频频敬酒,场面非常祥和热闹。尔后,伴娘把新娘领到宴席厅,男方祝颂人向女方一嫂子求问新娘姓名与属相,两人一问一答,巧与周旋,也很热闹。这席间,女方家姑娘,小伙子们为了考验新郎的智慧和力量,端来一个羊脖子,让新郎从中间掰卸开,因为有时在羊脖子中心故意插进一根红柳枝,而新郎感到非常紧张吃劲儿。趁这时,屋外亦有人将新郎的坐骑藏匿起来,使其难以成行。盛宴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姑娘出嫁时的吉日良辰。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新娘便在众姑娘的簇拥和帮助下,穿上鲜艳的服装,在送亲歌声中与家人依依惜别,出门上马。送亲歌的大意是:

  你像清泉那样流淌,

  你像春柳那样飘荡;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歌唱。

  你像金盅里的酒那样清澈。

  你像修剪过的树木那样修长;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唱。

  ……

  娶亲的人出门上马,女婿找不到坐骑,又要向女方家人求情说好话,献哈达方可找回坐骑。众人在马背上接受三次敬酒,便告辞起程。

  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娶、送双方并不是只顾赶路,还有热闹的追逐戏逗场面。距男方家约5—6公里时,新郎跃马扬鞭,赶上走在前面的新娘,以镫击响新娘坐骑的镫梁,策马向前飞驰而去,娶亲的其他人则竭尽全力,保护新郎,不让送亲的靠近。送亲的亦策马扬鞭,设法追上新郎夺其帽子。这也是对新郎坐骑和新郎骑术的一次考验。你追我赶,你争我夺,气氛亲切而热烈,非常有趣。如果男方保护不力或因新郎坐骑不快而被抢走帽子时,大家笑他无能,说他坐骑是老牛,显得很不体面。而后新郎要手捧哈达献给抢帽子的人,说好话索回帽子。击镫、抢帽子是娶亲路上的一场极为热闹的场面。乌拉特部落人在喜庆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被视为没有礼貌。

  2、男方婚宴(娶媳妇):当娶亲的队伍即将回来时,男方门外铺一块大白毡或地毯,同辈人出门迎接,长辈的在家依次入左侧坐定,饮酒取乐,等候娶亲的到来。新娘到达门前,未下鞍就要品尝盛在银碗内的鲜奶,随后在别人的搀扶下,同马鞍一起滑落在白毡或地毯上,因为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土的。由伴娘或嫂子们簇拥着,脚踏白毡步入蒙古包。送亲的必须在迎亲桌前接三杯酒后,方可进屋。届时,男方歌手正在屋里引吭高歌,以示热烈欢迎。

  新娘进入蒙古包后,蒙着面纱,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磕头也不是爬地磕头,只是新娘自己由伴娘或嫂子陪伴下被按着头表示磕头,新娘完礼后,在伴娘或嫂子的陪同下来到宴席厅,以辈数和年龄为序,逐个向长辈和众亲戚磕头,受礼者都赠送礼物,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元,赠送牲畜时,必须赠送生产母畜,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

  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倒退出去)时,青年人们从外面将门堵住,不让新娘出门。新娘只好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等送给他们才让出去。蒙古民族的习俗中耍笑新娘也只在这个时候耍笑,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闹洞房,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磕完头,进入洞房,傧嫂为新娘取掉蒙面红纱,开始举行分发仪式。先由婆婆用筷子去分,接着傧嫂们给新娘缠发鬓。尔后,在新娘头上套一下用绸袋装着的笼头,以示驯服新娘。接着穿上敖晶海和4个开叉的长坎肩,佩带上全套头饰。再交回到宴席厅,婚礼宴也开始了。

  盛宴(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而后敬酒,跟着放“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唱放乌查颂词,之后唱婚礼歌,即三福歌。在这期间,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或嫂子的陪同下,给来宾一一敬酒。主婚人和一些长辈每接一杯酒,还要祝颂一番。所有人的在几名特邀歌手的带领下,唱正统的歌,古老悠扬的乌拉特民歌此起彼伏,歌声、欢笑声伴着美酒佳肴使婚礼达到高潮。按习惯欢乐要持续到第二天,富贵人家的婚礼甚至更长一些。

  送亲人提出起行时,男方要向每个送亲的致以薄酬,并在门外较远处铺上毡,摆上方桌,搁两块圆饼和一只羊头,这时屋里唱起一首辞行歌——阿拉泰杭盖,由双方主婚人(亲家正代表)手捧银碗,敬上马三杯酒后告别。女方主婚人上马后,接住男方递来的羊头边扔向外手(右手),边飞驰而去。

  第四个程序:探望闺女

  是送亲的人到新房探望姑娘的一种仪式。有当时探望和几日后探望两种。探望姑娘程序非常简单,但也很重要。如果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门了。

  第五个程序:回门

  乌拉特部落婚礼中回门仪式是由婆婆领着儿子、儿媳,带上乌查或一套茶礼,去儿媳父母家的一种礼仪。回门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是婚后的适当时候。回门虽不复杂,但也很重要,因为未回门,就意味着婚礼还未结束,两亲家也不便互相往来。回门时,女方家要设酒宴,款待亲家和女婿。

  这样,一个完整的乌拉特婚礼程序便告结束。

可以吗?虽然不是很好,但望采纳。。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1、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是一种蒙古传统风俗。

3、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蒙古族的风俗有很多,像献哈达、唱歌、递鼻烟壶只是其中一部分风俗,还有摔跤、射箭、那达慕等风俗。

4,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5,婚礼的习俗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6,生儿育女的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7,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扩展资料

蒙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较传统,因此有许多忌讳,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则会带来不愉快。

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还有,不要在火盆上跨过。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这点一定非常注意。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骑马、坐车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时须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行至附近须下车马步行前往,进包之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若带进包内,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进门后靠左边行走,入包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边;离包时走原路线,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马。

当给客人送茶或酒时,客人须欠身双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等,认为只有讨饭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习俗

新神雕侠侣2 主线流程攻略

1。打败情花树(好像是4个),剧情后转神雕谷。

2。通过山洞来到剑魔墓前,再去山顶打大雕,多打几次,可学到大雕展翅、一生求败二招,出神雕谷。

3。在渔村海边玩个小游戏后,去码头出海打海蛟,回来打海盗,打完柯老头出现,出现选项:

选一,则和柯老头同行去嘉兴,会过程、陆二人后出城时,程被绑架,去东面的蔽日林,见柯老头被打伤,送其回嘉兴,再去蔽日林,越过小溪后遇青鸣子,上树走一段后见凶手——打,回嘉兴告别后去常德。

选二,独自去嘉兴,在程、陆家旁的民宅见段老,得南海地图(选一则无),去蔽日林越过小溪后遇青鸣子,上树走一段后见凶手和柯老头撕打,帮其打败后,回嘉兴告别后去常德。

4。船上多多对话,抓出真凶后来到常德。

5。去飞捷楼,剧情后回客栈睡觉,晚上听到炮声后,再去飞捷楼,回客栈睡觉,出城去洛阳。

6。到洛阳后,去客栈睡觉,晚上去白马寺,听到有人要攻少林。

7。南下,来到少林去塔林密道(开启桶型开关后,回楼梯口,右转,这条路很隐蔽,我找了好久)来到少林内,遇无色禅师误解——开打。

8。醒后回常德找黄一炮(茶摊左转,很隐蔽),出城时遇纪姑娘,一起去乌鸦山(常德西北)。

9。在乌鸦山先进左洞遇青鸣子,再进右洞开木桥开关,回左洞在深处炸毁火药库,出乌鸦山遇蒙古将军——打,剧情后送纪姑娘回常德家中。

10。了解张子氓的真相后回洛阳民宅,再攻打少林救出方丈,下山时遇一老妇求助。

11。回洛阳,夜探千户府(可选杀与不杀),回客栈一段剧情后去华山(洛阳西面)采篸。

12。进华山后向左走,找到脚印后,玩小游戏采篸,遇独孤传人比武,出来时救出被围青年。

13。回洛阳医馆后,赶往临安(嘉兴附近),先去衙门口帮老妇赎出儿子,再夜闯陈大全府,剧情后去丁臣相府,得知有机关,去找黄一炮同去,在地下室得知黑手镯的秘密,最后在土门找到丁臣相,带他去平民区找宋五,然后去法场救人,剧情后回洛阳医馆。

14。剧情后经风凌渡到华北,在东北方找到五台山。上山到寺中大殿,剧情后追下山。

15。得到老和尚的六法器之一后,在五台山找到另两个,去洛阳白马寺得到一个,再去少林塔林和密道各得一个,集齐后去襄阳客栈,晚上去羊太傅庙,经迷宫后来到一大房子前(不少人在这困住了吧,又没路了?!),沿着大房子的护廊绕到房后,进入另一大房子,一阵打斗和剧情后,去风凌渡。

16。在风凌渡遇十鬼之一在打老婆,打败其后相约在倒马坪(风凌渡北面)决斗。

17。在倒马坪里见十鬼被史家五兄弟困住,剧情后去北面黑龙潭,经一小游戏后找到瑛姑,剧情后去百花谷(黑龙潭西北,要绕河)找老顽童回去见瑛姑,再会倒马坪复命。

18。去襄阳,晚上去羊太傅庙,剧情后出城去北方蒙古先锋营,再去蒙古大营,先毁粮仓,再炸火药库,回襄阳走走,遇丐帮大会,一大段剧情后去嘉兴旁的铁枪庙。

19。在铁枪庙剧情后去蒙古大营救人,找不到人后出营,发生剧情。

20。去绝情谷(华山以南)断肠涯,一串剧情后闻襄阳告急,赶回襄阳。(打到这我遇到致命的BUG——出绝情谷时又跳回断肠涯剧情,打完后跳回WINDOWS,以至无法打下去,不过接下来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另外,我在断肠涯可能因等级太低(53级)以至救不出小龙女,因为杨过在入寒潭时说:“以我的功力到不了潭底。”,忘知道的朋友告之。)

以上都是我打的主线流程,不含支线。

附:游戏里向渔村老翁谈话可以去不归海找到南海神尼的住地。走法为:RRRURURDDLDLDRDLDLUUULDLDRDDRRRURDRD R:右 L:左 U:上 D:下

可得到海蛟召唤,但我没找到人,可能和我没收集全地图就走到有关,只能与大家共同研究一下。

经验谈:

1。游戏里有两个地方可得无限感情值。一:在常德纪家知道老人找女儿,去嘉兴找到与其对话可无限得到感情值。二,在临安帮一在跑的小孩送药,送完后与小孩对话可无限得到感情值。

2。我遇到的,除最后那个的BUG:

A。融合出的武功无法提升熟练度。

B。战斗对招时在选招时会出现无法选招的情况。

C。战斗结束时又会出现敌人,然后再次出现胜利画面,跟着死机。

D。有时会出现战斗不战而胜的情况,包括BOSS战斗。

E。老毛病,不定时跳会WINDOWS。

到目前仍无任何补丁的消息,看来昱泉的人也放“国庆长假”了。。。。。。。。

3。打到五台山山道的朋友可有“福”了,你将面临整个游戏乃至整个RPG史上最变态的地雷大阵!

平均2、3秒钟一场的战斗,外加超长的山路和叉道,来来回回要跑三遍,敌人的血又超长,我都用逃的,一个宝箱都不捡(没好东西)都花了近两小时,打的话。。。。。实在不敢想象,在这只能说:“上帝与你同在。。。。”

新神雕侠侣2 最新秘籍及心得

取之不尽的乌铁矿和情感值:

1、神雕山谷,在上山的山洞中,第一个转折点进去后的第一个转弯处有乌铁矿,你就站在那里拿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过最好先到山顶把“破尽天下”这招学会后再去狂取,否则口袋撑破了,“破尽天下”就飞掉了。

2、在临安城,和街上狂跑的小孩对话后,把药帖送给柏夫人,回来后不断地和那个小孩对话,情感值就会有如泉涌。本人就曾狂取三十八万点,哈~~~,不过我至今未发现情感值有什么用!

最新心得:

找到小龙女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1、在东海渔村,打过海盗后和柯镇恶对话选择2,独自去不归海找小龙女。

2、蔽日林事件后,去常德不要直接去飞捷楼,而是按密函提示进大地图去洛阳,在出口处会提示你先去飞捷楼看看。飞捷楼情节以后,不要直接去客店睡觉,进大地图,在出口处会发生自动情节遇到纪姑娘。自动情节后也不要进客店,而是去纪姑娘家中,在那里有自动情节。然后再去客店睡觉。

3、执行了2的程序,乌鸦山事件后纪姑娘才不会离队,此时杨过应送纪姑娘回常德,并答应纪姑娘的要求在二更时到青石桥帮助查明张一氓的真相。自动情节发生后再去洛阳和无色等会合。

4、在蒙古千户家中要杀楚父,把千户扔进河里。

如此这般,杨过到断肠崖后一定会跳崖和小龙女相会,本人已屡试不爽,各位玩家不妨一试

注意:2中的程序非常重要,如不执行,结局一定很惨,不是大宋灭亡就是找不到小龙女。

新神雕侠侣:绝情幽谷

破窖---遇李莫愁及郭芙---出破窖---拿针中毒---遇欧阳锋---遇小豆子找欧阳锋----往铁枪庙---

出去遇郭靖黄蓉郭芙---中毒---悦来客栈二楼右方---走后门出去---往铁枪庙---出去遇盗贼---回悦来客栈---

往桃花岛---往后院找蟋蟀---圆型林地---读书---找钥匙书房左边柜子---后院练功---回房睡觉---往后院--去海边---遇武氏兄弟郭芙---回房间----

到渡河口----悦来客栈等郭靖----外树林出大地方----到终南山脚下----遇二位道士---郭靖打天古北斗阵---杨过被绑---

出重阳宫到中庭---中庭书房---火烧后殿---再回去救大胖子----出后殿---被赵收徒---

到大殿----丘去山西---跟赵学口诀---去藏经阁---去书房---去大通铺找经书---到大殿比武----

找出口---逃跑去藏经阁---二楼三幅画左边---右下角出口---直走到悬崖---遇赵----跳下悬崖---

遇小龙女孙婆婆---出去---遇全真教道士-----孙死---

在孙房---往石棺处----往孙房----往小龙女房---往牌位室---往小练功房---往王重杨房---往大练功房----往王重杨房---

练功长大---16岁---出古墓----找野食---遇兔子---找到桃花密林

---往玉女心经房---自动跳到桃花密林----遇赵伊----跳回孙房----逃到树林外----

回孙房----遇李莫愁----跳到小龙女房---逃到大厅----出古墓----回大厅----

跳到石棺处---下地下古墓---找出口---过潜流下水道---住小屋---出去---遇老伯救女儿---

出大地图---往龙驹寨---上二楼客栈---回小屋--往风车处左边----遇欧小打架---遇伊---

回小屋---往豺狼谷找小龙女----出谷---往耶律家---

往右---找完颜萍----跳到华山山上----遇洪七公----捉公鸡---沿右下----

出大地图----往大胜关----往陆家庄-----开武林大会----遇赵伊----进书房---

找郭靖黄蓉----出口遇金轮法王霍都----往大胜关客栈---

在茅屋---遇黄药师曲傻姑---找傻姑---先出去再回来躲在石后----

往近郊---找傻姑----打铁铺遇李---回茅屋找傻姑----

跳到大地图----往蒙古军营-----往左军营找金轮法王----见忽必烈----

往山谷找军旗----往右下走----进山洞----遇周伯通拿回军旗---回王营---

出去----周被捉往绝情谷………………

走水径---遇一男一女----往水仙庄---进大听----

见公孙止----遇周伯通小龙女----出大听----至中庭----

往剑房----拿君子淑女剑----回大听比武----(此时装备先换上君子淑女剑否则嘿嘿嘿!!)

跳回囚禁室----被公孙绿萼所救----往丹房---(看官有否发现一ㄍ大BUG!!!~~^_^~~)地板一开一合----

掉下陷阱鳄鱼潭----往左走----遇裘千尺----找绳子----也是往右(程序设计人ㄉ偏好)---第二水潭有藤蔓----再回去找裘千尺----

跳到厉鬼峰----出来往左走----回大厅----

二打公孙止----奸人被下毒(爽粉爽极爽)---三打公孙止---公孙止跑掉----

答应裘千尺取郭靖黄蓉首级----过水径---

出大地图----往襄阳城----见郭靖---房间(与郭同禢)---出房偷听郭黄谈话---

回房间---出郭靖府----往城墙上----回府上----往后院(月色正好旷男怨女谈情说爱武氏兄弟一做初一一做十五)----

回大厅----出大地图----往蒙古军营---往王营----出王营被围剿----跳到郭靖房----

出房遇金轮法王----孩子被李莫愁抱走----

往襄阳外山谷----进入山洞----打花豹做乳娘----出去找神雕---跟雕走(别跟丢了)---

进入山洞(独孤坟墓)---回去找李莫愁----遇武三通----武氏兄弟阋墙----

跳回郭靖房----杨过断臂…^-^………

剧情自动跳回独孤墓----拿玄铁剑----习得独孤九剑(帅哦)---往襄阳方向走----有剧情再回来-----

再次往襄阳方向走(离开)----回郭靖卧房(定要走进去才有剧情)----偷听郭黄谈话----跟踪黄蓉----

往襄杨城外抱小孩----回城内----出大地图-----往终南山下------

往玉虚洞(从终南山小径进入右上重阳宫近郊出来)----

全真教围攻小龙女----杨过单挑金轮法王全真教----

往后殿拜堂(若剧情无自动跳到就寻重阳宫进入)----

跳回古墓孙房--{{跳回古墓孙房----往小龙女房}}孙房后(--再往储藏石室取林朝英宝箱---再回孙婆婆房---)接着往小龙女房--往小龙女房----治绝症---

李莫愁出现----找间石棺室(与后堂牌位室反方向)---

郭芙等人出现----跳到小屋----找野食---往右上回小屋----一灯和尚出现----

出大地图----往绝情谷----往水仙庄----往大厅----

往水浣室救天竺憎(地图中间拱门)---回大厅---

往断肠崖找公孙止----

出来左走寻李莫愁----李死拍手叫好-----

寻裘千尺(绝情谷小村落旁一条路)----公孙止裘千尺摔死放鞭炮庆祝-------

花前月下’’杨过&小龙女两夫妻~~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唉!!

------------------

别急~别急~~还有一段---往断肠崖欣赏最后的生离死别~~~只徒留一朵@龙女花@~~相约在十

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北伐赶走了蒙古人。蒙古人被赶到蒙古草原之后,并没有灭亡,反而继续统治这片草原。不过元顺帝死后不久,蒙古各部落又开始分裂了。不过这种分裂在一个女人的努力下改变了。这个女人就是满都海。

满都海生于1448年,是蒙古丞相罗克特穆尔的女儿。满都海当时嫁给了蒙古第31代大汗满都鲁。满都海嫁给了满都鲁之后为其剩下了两个女儿,长名博罗克沁公主,次名伊克锡公主。不过没多久满都鲁大汗去世。当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继承大汗的位置。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不管谁继承了汗位,就可以继承大汗生前的一切,也包括大汗的妻妾。当时蒙古本部共六万户,大汗直辖一万户。要知道这可是一大笔的财富。所以很多人都想争夺大汗的位子。

其实蒙古人有自己的传统,想要当大汗必须是黄金家族的后人。也就是说必须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不过当时成吉思汗的后来人数不多,很多有实力能争夺汗位的人都不满足这个条件。不过这些人非常会变通,他们不想先继承汗位,想要先娶满都海。如果娶了满都海之后,满都海是王妃,那么娶了她的人也就是大汗了。这样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为了。一时间向满都海求婚的人非常多。不过,满都海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满都海当时决定嫁给孛罗忽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巴图蒙克是黄金家族的后人,满足汗位继承的要求。不过他当时只有7岁,而且按照辈分,他是满都海的孙子。不过当时蒙古人并不讲究这些。大家也不能反对。最后满都海嫁给了巴图蒙克,巴图蒙克也成为了蒙古的大汗。后来在满都海的指挥下,蒙古逐渐又重新统一了起来。而且满都海还未巴图蒙克剩下了八个子女,其中七个儿子,一个女儿。蒙古的诗歌有句叫“在内襟中赐给我七个男孩,在外襟中赐给我一个女孩。”说的就是这八个孩子的故事。

这件事看起来荒唐,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非常正常。毕竟他们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而且满都海这样做也算是维护了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也有利于蒙古的统一。毕竟,如果她嫁给其他人的话,都会有人反对。到时候又会战乱不断。

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得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以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所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7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4
下一篇2023-06-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