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的金川集团怎么样?

甘肃金昌的金川集团怎么样?,第1张

金川集团不是化工厂,是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公司,主要出品是镍,中国的镍都

金昌市就是依托金川公司成立的。金川公司在甘肃企业里也是数一数二的,金昌市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我看在甘肃排第二。

市区的路修的非常好,几乎没有什么高楼,上班时间街上显得很冷清,商业不发达。听说有些外国人喜欢,说是象澳州。

金昌市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当地人的比例相对并不大,说话基本是带略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南方人也不少。

气候比较干旱,春天风沙比较大。刚来肯定会不适应,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到那时回南方反而会不习惯了。

有时由于风向问题,冶炼厂的烟会刮进市区,会呛人。

刚来时会感觉很荒凉,周围的山上几乎没有草,不过不用怕,很快就会习惯了。

金川公司现在又在扩建了,金昌市正在修高速公路和机场,以后会越来越好。

好事不过三,那位叫作方明的读者已经两次提出要求写写金川商人,加上君戈同样有过此意,如果再推辞不写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敷衍敷衍。

其实,是非常难以下笔的。因为只知皮毛不得深邃,所以才惶恐不安!

揭开那些覆盖于外表的光环,金川商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也有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最为普通极其平凡的一面。那首风靡一时的歌曲《我们不一样》或许是最真实的写照吧!

确实有金川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缘故,闭塞的环境,不服气的秉性,所以我总自认为金川人经商都是被逼出来的,更多的应该是为了生计。因为听过解放前就有背一背篼梨子,翻山越岭到灌县做买卖置办嫁妆的故事。

当然能真正知道金川人大规模经商还是在政策放开之后。从买卖雪梨、核桃、花椒、药材开始,毫不夸张的说一时间基本上都没闲着。也就是从购买汽车跑运输开始,金川人才真正的走出大山融入进了大都市。因为乐于学习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方才有了走出去拼天下的能人奇才。一度英才辈出,金川商人从此在商界打响了名头。而真正让更多人知道的还是后来因为好学敢为而涉足各行各业的,遍布在全国各地的金川商人。春节回乡过节那满街停放的名车,曾经让多少人刮目相看,羡慕不已。12年笔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就遇到了三十年前在东小教书,后来随夫调去了新疆的一个大姐,三十年未曾回来,金川口音却没有半点改变,异地他乡老乡上门作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忆最深的就是大姐说到了金川的发展和满街的名车。因为牵挂所以她经常打电话给发小和朋友,关心着金川的变化,当然家乡的巨大变化也就传到了遥远的边陲,所以从大姐嘴里发出啧啧的感叹足可表明对于金川商人的称奇和赞叹!

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回报的物质和名誉,这是那些成为佼佼者实至名归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成为了金川商人头衔的代表。也有了金川人是阿坝州的犹太人的美誉。

但是往往就是那么奇怪,人们只注意到了成功人士的成就,却少有人看到成功途中的不易,一度时间模仿的、追梦的、一股脑的都参与到了大城市打拼的行列。而恰恰就是这段时间,金川商人在无意识的的情况下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孩子,丢弃学业也要出门挣钱的举动在几年内可以说间接的中断了金川人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传承。只不过很快精明的金川人就察觉到了这种危害,于是他们开始了扭转认知的举措,从孩子抓起从求知开始,所以他们在孩子接受知识学习上投入更多和更好。

不是做啥都会一帆风顺的,所以不是每一个走出金川的经商的人都是幸运的,包括那些取得成就的精英,辉煌背后的艰辛并不为别人知晓,笑着扭头落泪的背影同样凄凉。因为按语音来读,商人同伤人同音。经商的人也是伤心之人。人前是爷人后装孙的痛,恐怕也只能自己知道。经商之道风险与利润并列,经商之人成功与失败并存。商海水深除了畅游技能或多或少还是伴随有运气。

曾经有个段子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川人。没走遍全球有太阳的地方,所以不敢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金川商人,但是可以肯定的说:金川商人的脚印的确遍布全国省会都市,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省会都市总会看到走出金川打拼天下的金川商人的身影。

也曾有过低迷也曾彷徨,市场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也曾让金川商人一度茫然,但是吃苦耐劳,不忘初心,赢则衣锦还乡,输则从头再来,金川商人靠的就是坚韧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秉性,可以流血流汗但绝不流泪,可以掉皮掉肉但绝不掉价。这是金川固有的历史文化沉淀与地理环境造就的精髓。

又到年底,在此祝愿那些在各地拼搏的金川商人辛苦一年早日返乡。同时致敬那些多年来通过自己努力为金川正名和支持家乡建设的以及为了家乡金字招牌添砖加瓦的所有金川商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45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