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结婚习俗具体有哪些

河北的结婚习俗具体有哪些,第1张

河北结婚习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河北结婚习俗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别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河北新娘睡醒得知新郎的小区被封之后打包东西扛着行李,出嫁,这个新娘也是想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两个人好不容易磨平了那么多的阻碍,这个新娘也是想着能够跟自己喜欢的人永远幸福下去。感情的深度不在于婚礼举行的是否隆重,简简单单的两个人就非常幸福了。结婚是希望给彼此一个保障,包括这个女孩子也是一样的。一些地方的疫情比较严重,所以都被迫的取消了。

如何看待女孩子的做法呢?

女孩子的做法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是防止了疫情的传播。许多网友也深深的祝福,希望这对新人可以百年好合,可以永远在一起。网友也在纷纷的调侃新娘这么不注意,会不会被别人欺负。一个人竟然能够走到结婚的地步,也说明两个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一个女孩敢做敢当,对女孩的勇气也是值得佩服的。

如何看待结婚这件事情呢?

在疫情面前一定要服从安排,这个女孩没有打破这种格局。疫情防控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责任和义务,出嫁的时候也不必在乎那么多的形式。在结婚的当天即便是不举行婚礼,两个人也能够完成对彼此的承诺。不相爱的两个人即便是举行了很盛大的婚礼,该离婚的时候还是要离婚的。这个女孩子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也是值得鼓励的。

总的来讲这个女孩的行为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没有想到能够独自扛着嫁妆去找到新郎。喜欢一个人就要让自己鼓足勇气,对这个女孩子来讲也是一样的。爱一个人就要让自己多一份责任,这个女孩子也是非常遵守一些规定的。疫情来势汹汹,一定要让自己好好的在家呆着。

她可能也想得到你的求婚,你可以说,你喜欢的话,我们下次也这样,她一定会喜欢的。

求婚,是指男女中的一方请求对方与自己结婚。《晋书·姚兴载记下》:“今来求婚,吾已许之。”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求婚习俗和方式。

中国古代的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语言来解释,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

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如今所说的“送彩礼”、 “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

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 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草标-苗族民俗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花带与抄带-苗族民俗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苗族民俗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清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半路“抓亲”-苗族民俗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踩脚-苗族民俗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掐指-苗族民俗

“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圩时,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就背过手来轻轻地掐一小伙子的小拇指,不愿意的话,就不理会。

  相亲风俗-咬手定情。

在海南省苗族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有这么一句歌词“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 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讨糖-苗族民俗  

“讨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向对方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如果同意,大都会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子答着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几个回合的“讨糖”,姑娘就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话:“大哥想糖跟妹来,酸坏牙齿莫责怪。”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会对小伙子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说:“小妹人穷不卖糖,大哥要糖没望场。”

 新婚三晚不同宿-苗族民俗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446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