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印度农村女方彩礼约为男方彩礼7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难以置信,印度农村女方彩礼约为男方彩礼7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第1张

彩礼”本来以为只存在于中国,没想到在印度也十分流行彩礼。在我国彩礼是男人的“噩梦”,而在印度彩礼是女人的“噩梦”。

据世界银行公布,在印度农村地区女方彩礼约为男方彩礼7倍。在印度农村地区一般,超过95%的家庭都是女方向男方提供彩礼。

也就是男方家庭根本不用考虑彩礼的问题,坐等着把女方娶回家,还能顺便得到一大笔可观的彩礼。

印度女性地位低下

印度是一个奇葩的国度,在常人看来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印度人却习以为常。印度现在疫情如此严重,很多社会问题也相继更加突出。

一些正在上学的女孩被父母强制要求结婚,因为在印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娘年龄越小,女方家长需要付出的嫁妆就越少。

疫情下,印度人民生活更加困难,有女孩的家庭为了减轻负担,不得不让女孩早点出嫁。当地一位正在上高中的女孩被父母要求出嫁,哭着说“至少让自己读完高中”!

可见印度女性社会地位有多低,不知印度女性未来何去何从?对比之下,我国女性实在是太幸福了,再一次感叹生在华夏太幸运了!

印度女性从小被教育以“有人娶为荣”

尽管在印度结婚,女方家庭要承担一大笔费用,甚至这个彩礼费用是要用一辈子来负担的。但是印度女孩对此并没有怨言,因为她们从小被教育“以有人娶为荣”。

更为可悲的是,印度女方家比男方家有钱,哪怕男方家一贫如洗,但是男方一点都不感到自卑,反而因为自己是男性,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原来,印度男人认为女人嫁过来帮自己做家务、生孩子、照顾家庭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印度男人认为女人嫁过来一辈子都要吃自己、喝自己、住在自己家,那么女方家庭就要付出代价,支付高额的彩礼。

印度女性受教育机会少

印度女性一般受教育机会少,尤其是农村地区,女性一般都早早嫁人,很少有机会学去接受教育。印度大部分女性都没有读过高中,上大学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一般上大学的女性都是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这些女性有机会接触到高等的教育,能够有一个相对好的社会地位。

而大多数女性都没有机会接触到男女平等、开放等先进的思想,只能任由自己的父母和一些所谓的习俗影响,草草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在印度农村地区一个女子出嫁,女方家庭支付的彩礼费用竟高达13万美元之多,而印度人均GDP才2000多美元。这个彩礼费用就算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很难承担的。

在印度经常出现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彩礼不满的现象,有些男方甚至因为彩礼伤害女方,印度女性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印度农村地区的女性,底层家庭的女儿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印度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的很多风俗习惯在我们看来是"迷惑行为",印度的婚俗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中国,结婚时都要男方给女方彩礼,女方只要准备一些嫁妆过去就可以了,然而印度男人却坐享其成,让女人倾家荡产去准备嫁妆,这到底是为什么?

让人毛骨悚然的"传统",至今仍然是社会的毒瘤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很多印度女孩子生下来就没有了自由和快乐,她们被告知只能把自己奉献给神,一辈子都只能和青灯古佛为伴。

她们的身体也不是自己的,如果有人想要追求宗教之外的世界,在印度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把女性当作工具一样献给根本不存在的神明,这是对女性的侮辱,然而这只是束缚印度女性无数枷锁中的一个。

在一个叫做巴特拉普尔的印度小镇上,这里原来住着很多被高种姓的人,他们无情的糟蹋着镇上毫无抵抗能力的弱女子,玩够了就把她们卖到妓院里去,充当性奴隶。

很多女孩沦落风尘,也就不在乎清白了,她们反而适应了这种职业,但是在男人们的眼里,她们就是一群奴隶,可以让自己呼来喝去,不会有半句怨言。

或许你不相信,但这就是印度的传统,男人们把女人卖掉没有什么,因为被卖掉的不是他们。印度男人认为这是在奉献,他们说这些女人这辈子被蹂躏,吃够了苦,下辈子就可以荣华富贵。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些可怜人真的拥有了权力,一定要让欺负她们的人付出代价。印度正如西方国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没有女人的国家",女人,在印度谈何人权?

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是烙印在印度皮肤上的伤疤

你一定记得"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这部**在讲述家庭的温情之外,还有一个隐秘的话题,那就是它体现了很多印度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歧视,除了让人深恶痛绝的"传统",还有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印度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入侵,所以现在的印度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没有任何联系,原始的达罗毗荼人一直被外来的雅利安人统治,为了方便统治,他们在印度划分了"四大种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低贱的群体,那就是达利特人,达利特的女人们自然也就更加低贱,为了摆脱自己低贱的身份,能够成为高种姓,必须要嫁一个能带给她们好处的男人。

印度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尽管有很多高种姓的人,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但是只要他们的身份在,想娶几个老婆,都会有人抢着嫁给他。

低种姓的女人想嫁给高种姓的男人,就必须早早倾家荡产的准备一份嫁妆,因为这份嫁妆不仅可以改变她卑微的生活,印度人还认为低种姓嫁给高种姓,下辈子就会成为真正的高种姓,这种落后的婚俗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印度人骂人最歹毒的一句话就是"祝你生个女儿"。

所以很多家庭为了能攀上高种姓男人,可能会从几年前就省吃俭用,准备各种金银首饰,有的甚至能攒下一箱子的金银珠宝,就为了将来能让女儿提高地位。

结婚时婚礼的费用都是女方出钱,包括各种家具也都是女方买,男方只要开着车过来把女方和嫁妆带走就可以了。并且女方嫁到了高种姓家族,她就不可以再和她的低种姓家人有来往,当女人们坐上婚车的那一刻,就是和家人们的永别。

"男尊女卑"思想无处不在,为嫁妆杀人也是常事

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很多国家都有,但是到了今天还如此贬低女性,提高男性地位的国家,恐怕只有印度是独一份。

印度男人认为女人地位本来就低,所以想提高地位必须给他们很多钱,如果男方提出的嫁妆数量,女方的能力无法满足,那么女方就会受到残酷的惩罚。

在印度农村的很多地方,就发生过因为女方拿不出嫁妆,被男方及其父母活活烧死、活埋、用石头砸死等惨无人道的惩罚,而犯下滔天大罪的男人,最多只不过被判终身监禁罢了。

结语

在一般国家,情侣结婚只需要支付一些应该的费用,就可以幸福的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对于印度女性来说,这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千年流传的传统、男尊女卑的万恶思想、根深蒂固到至今都无可动摇的种姓制度,成为了压在印度女性身上的大山,被高昂的嫁妆压的喘不过气的女性,仅仅是万千受压迫的印度女人的一个缩影罢了。

印度是个多元传统文化的国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奇怪的风俗。在这个迷信盛行的国家里,许多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是带着迷信色彩的。

如果有的女孩出生在占星术所谓不吉之日、不祥之时,相信这个迷信说法的人都不会娶这样“克夫”的女子,但她们也不是没有结婚的机会,这些女孩的第一次婚姻要给一棵树或一只动物(大部分是狗)。包办婚姻,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由父母为其子女决定下半辈子生活的伴侣。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抛弃了这一陋习,但印度仍然保留着。女孩子几乎是没有结婚话语权的,全有家人包办。

童婚,是印度的一种婚姻习俗,虽然印度已经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18岁,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部族,童婚仍很盛行。

结婚前几天,新娘还要用姜黄香科涂擦全身,使皮肤柔嫩,呈金**。在举行婚礼的头天晚上,新娘要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过的水洗澡。头发要梳成一条长辫子,发辫上插着香气扑鼻的茉莉花和金盏花。

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各有不同要求,但是,新娘都会佩带很多黄金首饰和珠宝。

印度社会一直有“没有曼海蒂,婚礼不算齐”的说法。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要由未来的婆婆点下第一笔手绘图案,并由资深手绘师接着画下最精美最复杂的图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七八个小时。

在印度东南部的安德拉邦。泰卢固人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向对方身上撒一把由酥油、棕榈糖和茴香籽混合的粘稠颗粒物,在这之后他们就正式成为夫妻了。

新娘要喂新郎满满五口印度糖果吃,说明照顾丈夫和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郎再同样喂新娘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

婚礼结束后,新郎的母亲会邀请新人用牛奶和清水洗脚,然后新娘必须要打翻一大杯大米,才被允许进婚房。

印度婚宴分两种不同的套餐,分别提供给素食者和吃肉的。印度人不吃牛肉,狗肉,蛇肉,作为宠物的兔肉也不吃。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套餐,不是用碟子,而是用一片很宽大的树叶盛的,既环保,也免去洗碗的麻烦。

宴会过后,新娘一般会大哭一场,这点和国内农村婚礼有点相似;这其中既饱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不乏对娘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他们的生活了。

一、大便以后用水冲洗屁股,而不用手纸

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其好处首先痔疮的发病率大大减低;其次可以大量节约纸张,对保护地球资源、绿色工程的保护和发展,都极为有利。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侨胞,认为有伤大雅,大都还不习惯,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仍然用手纸。 

而我却采用了这个方法,用纸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卫生,不习惯了。

二、树叶当饭盆

印度人在集体用餐时,吃饭用的饭盆常常是树叶做成的。这种盆儿由几片很大的整片树叶相拼叠而成,内外两层,树叶和树叶之间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叶盆呈圆形,周围还有一个翘起来的边缘,所以其模样和金属饭盆一样,而且所有叶盆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然是由一个模子压制出来的。开始我以为用这玩意儿会不大卫生,而且老担心它会漏,因此不大乐意用。但后来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我发现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仅由几片树叶制成,而热带地区大叶片多着呢!所以取材极容易,造价很低。 

其次,这种餐具很轻,且不怕摔碰,搬运方便,很适合集体和野外用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后处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至于卫生方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本地人常常用这种叶盆吃饭并不闹肚子,外国人(包括笔者)用了之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独具风情的树叶快餐盆! 

三、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四、侧头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有的书上说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国人)用摇头表示同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侧头和摇头毕竟是不同的动作。印度人侧头表示同意时,有时动作幅度很大,连整个上半身都侧向了右边,这就跟摇头有更明显的区别了。

五、用右手付款 

印度人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有人告诉我,一个当地人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只用右手递钱的习惯。之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有时候忘了这一规矩使了左手。但大概因为我是“老外”吧,我还没遇上对方在我用左手付钱时生气的。 

其实,不只是付钱

六、“巨无霸”是羊肉的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有一次,我们请印度朋友来家吃饭,大家落座后,突然发现一位朋友闭上了眼睛,嘴里好像还在默念着什么,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开吃。 

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七、饮用的是生水

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人类锻炼到这样的地步,该为地球节约多少能源啊!

印度生活习俗\

服饰: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下身是托蒂,实际上是以块缠在腰上的宽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丝制的,长度一般为36至45米,缠在腰间,垂至膝盖或垂至脚面,有的还带滚边。上身穿较肥大、长至膝盖的“古尔达”上衣。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用一块长6米左右、宽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兹的宽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

饮食: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由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事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辅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种用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雕制品,以帮助消化。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拨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印度的饮料多种多样。在南方,人们喜欢喝浓咖啡,在北方,人们喜欢喝茶。两种饮料总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来,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应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饮料随地方和季节而异,新鲜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欢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总取食,否则,将为同餐的人所厌恶。就餐时常有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谁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نصرالدين·大马

少保印度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的现状。宗教活动的影响在民间遗留下许多特殊的崇拜,如对蛇、猴子、老鼠、牛的崇拜等等,因此动物有着很高的地位。牛是最大的神,在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被打扮得很漂亮的牛,它们自由地在开着汽车、摩托车的街道上悠闲地散步,走累了可以躺在路边睡一下,可以随便吃路边的食物。大象在印度也是神,印度的好多神都是象头人身。印度的宗教有很多,基本上每个宗教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神,所以印度供食用的动物一般只有鸡。

印度女性传统服装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最漂亮和正式的沙丽(sari),要15岁之后才能穿。先在里面穿上胸衣和衬裙,然后再把沙丽,一整块很长的纱巾围在身上,围沙丽的手法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来是繁复之极。

婚俗:在印度,婚姻习俗与热门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人生职责。印度教徒女子婚前必须保持童贞,任何谣言、丑闻都可能使它成为嫁不出去的姑娘。为了防止女孩在通晓人事后发生婚前性关系,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习俗,一个24岁的新郎应娶一个8岁的幼女,30岁的男子应娶一个12岁的少女。

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即通过了禁止童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

这些幼小的女孩结婚后仍跟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岁才道夫家去,未来命运全在夫家。印度教徒从古至今十分重视婚嫁,教徒相信生辰八字,所以定婚前要先看星相和八字是否相符。青年男女的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妆习俗目前在印度还非常盛行。姑娘出嫁,女方要拿出丰厚的嫁妆。如果女方不能满足男方提出的要求,男方就会拒绝结婚。结婚前几天,新娘要用姜黄香科涂擦全身,使皮肤柔嫩,呈金**。在举行婚礼的头天晚上,新娘要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过的水洗澡。头发要梳成一条长辫子,发辫上插着香气扑鼻的茉莉花和金盏花。婚礼一般是早晨或傍晚在女方家举行,有的在寺庙或俱乐部里举行。婚礼当天,新浪在亲戚朋友的陪同下去新娘家迎亲。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新娘的父亲和亲友要急步上前,向新浪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用酥油、酸奶、蜂蜜及唐做成的甜食。婚礼开始前,新浪和新娘在各自的亲属陪同下,走上婚礼台。婚礼台煤有机碳和新郎新娘的座位。婚礼一般从点燃圣火开始。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是握手仪式、戴圣线仪式和绕走圣火仪式是不可少的。握手仪式是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浪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戴圣线仪式标志着新娘已经出嫁,出嫁的妇女要终身戴着它。嗣后,新娘紧随着新郎从左边开始绕圣火走3圈。所谓圣火,是用7种木柴燃气的火堆,代表崇高的宗教。走完3圈后,他们向双方的父母和场的长辈行触足礼,婚礼随即结束。

锡克人的婚礼简朴,多为集体婚礼,要求新郎新娘们一齐唱诵锡克教圣经中的圣歌,然后新郎新娘更按照锡克教风俗,把彼此的头巾系在一起,围绕锡克教圣经转4圈,婚礼即告结束。

丧葬:印度人的殡葬,主要有3种方式:印度教盛行火葬和水葬,伊斯兰教圣行土葬,拜火教盛行天葬。

印度教徒的火葬,通常选择在圣河河畔举行。将遗体安放在柴堆上(富人、名人和达官贵人用檀香木),然后浇上酥油,然后由祭司诵读经文,由儿子或男性亲属点火焚烧。这葬的亲友向火中抛撒鲜花,向亲人表达最后的祝愿。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江河。如果将骨灰撒入印度教的圣何-恒河中便是对死者的最高礼仪。

印度拜火教徒盛行天葬。教徒死后,起尸体便被裹上白布,安放在建于山丘上的无声平台上,让鹰鹫等鸟类啄吃,剩下部分经过一段时间自然腐烂风化,变成碎块,由管理无声他的神职人员推入下的神井之中。

印度教徒一生要举行16种仪式。这16种仪式是:

受胎礼:这是未来人生的开端礼。由于性的特殊性,这种仪式的范围极少,往往以神秘的方式举行。他们认为举行受胎礼能使胎儿体壮纯洁。25岁的男青年和年满16岁的姑娘,在婚后4-16天中,举行受胎礼,礼毕方可同房。

盼子礼:盼之仪式在怀孕后的第四个月里举行,如今,生第一胎的妇女常在受孕后的第三个月里举行。举行盼子礼时,男女双方要对神灵起誓,表示要从即日起决不做使胎儿堕落之事。当天夜晚,丈夫要把榕树皮汗注入妻子的右鼻孔,预防流严。同时,在孕妇的怀里放一个盛满圣水的小罐子,然后丈夫把手轻轻地放在跳动着的胎心上,心中默默祈祷,祝望妻子生一个漂亮健康的男孩。

梳洗礼:孕妇在怀孕后第四、第六或第八个月里举行梳洗礼。举行梳洗礼时,要把孕妇的头发往上梳,以此避邪镇魔。同时丈夫要严格按照祭司的指点,为妻子精心梳洗,此时孕妇的心情要显得格外轻松愉快。

诞生礼:在新生儿诞生之后,未剪断脐带之前举行,其目的是防止婴儿受邪中魔。举行诞生礼时,生父用手摩裟新生儿,亲切凝视,反复亲吻,同时轻声诵读祝福语。然后,还要让新生儿品尝蜜和盛在金匙里面的酥油,同时伴诵密咒。剪断脐带后,要马上给母子俩冲洗全身,且不可盆浴。

命名礼:婴儿出生后第四天或第十二天,由父亲举行命名礼。父亲不再时,应有叔伯主持。

浴光礼:婴儿诞生后未举行浴光礼之前,不许见太阳。《摩奴法典》规定,新生儿诞生后第四个月,举行浴光礼后才能把婴儿抱出房间,让他享受大自然的美,呼吸新鲜的空气。

食饭礼:6个月或8个月的孩子,可以举行食饭礼仪。举行食饭礼仪时,给孩子喂牛奶粥或用酥油、蜂蜜拌的稀饭。

剃法礼:举行剃法礼时,除头顶留一撮儿头发外,其余胎毛全部剃光,这样可以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剃下的头发切不可随地乱扔,要用面团包起来扔进川流不息的恒河或其他河流,或者埋入地下。剃完头发后,要在头上抹酸牛奶或黄油,片刻之后用水冲洗。

穿耳礼:为了给孩子去病除灭,在孩子长到3至5岁时举行穿耳仪式。届时由首饰匠或理发师在孩子的耳垂上穿个洞,戴上耳环,赏赐甜食。

入门礼:入门礼仅限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以佩带圣线为标志,未婚青年要贴身佩带一条三股的圣线,结婚后增加至五股。传授一切咒文中最神圣的婆毗陀利赞歌,是入门礼的主要内容。

入学礼:孩子一般到7-8岁举行入学礼。入学礼必须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老师或祭司主持。他们在孩子的手掌上划与印度教的符号或神名,或者祖父的字母。从此他就能入学受教育,攻读经典,学习教规了。

居家礼:学生在教师家学完印度教的基本经典《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挲摩吠陀》后,征得教师的同意,举行居家礼。举行居家礼时,圣父或教父向学生赠送圣典,以示祝贺。

婚礼:婚礼在人的一生中被视为大礼。举行婚礼时,新娘的父亲或保护人受托圣水罐,口诵密咒,同时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掌上,举行握手式。随后新郎带领新娘朝东北方向走7步,或者围绕祭火走3圈,就算正式结为夫妻。

隐居礼:《摩奴法典》规定:“家长看到自己皮皱发苍,子孙绕膝时,要退隐山林间。”在山林隐居期间,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诵读吠陀,忍受一切,对一切有生命的五类要表示同情。

脱俗礼:度过隐居期的教徒,为了得到最后解脱,要举行脱俗礼。举行脱俗礼后,要孤身无伴,视孤独为取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葬礼:葬礼是教徒一生中最后的一种仪式。葬礼一般由死者的儿子和亲属举行。黄昏时举行葬礼的好时辰,宗教圣地、恒河岸边或亚穆纳和毗是举行焚尸礼的好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1713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