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象山县的民风民俗

宁波象山县的民风民俗,第1张

另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近年来,江浙一带出现了双头婚这种新的婚姻形式,并被很多年轻人广泛接受。独生子女是8090这一代人的标签。现在,80后、90后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这样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特点?

两头婚是什么意思

双头婚,这种婚姻不属于男娶女,也不属于女招男收养。小两口结婚后,还是和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粘性”,一般都是分房居住。一般他们会生两个孩子,第一个随父姓,主要由男方抚养,第二个随母姓,主要由女方抚养。在两个结婚的家庭里,没有爷爷奶奶的概念。孩子们称他们的父母为祖父母。

两头婚习俗在哪里

这是近年来在江浙一带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婚姻形式。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地区。我接触的案件当事人集中在杭州周边的九堡、临平、余杭一带,大部分是村转社区的地方,还有湖州一带。二婚现象很普遍。

江浙地区是指哪里

广义的“江浙地区”是指江浙省所辖的全部地区,狭义的“江浙”通常是指江浙省所辖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

江浙景点

江苏——南京:中山陵、栖霞山、明陵、雨花台、玄武湖、汤山温泉、总统府、莫愁湖、长江大桥、夫子庙、秦淮河等等。镇江:金山的金山寺,焦山,北固山等等。扬州:瘦西湖等等。无锡:鼋头渚、三国城、惠山、天下第二泉、灵山大佛、太湖仙道、梅园等等。宜兴:张公洞、善卷洞等。南通:狼山等等。苏州:虎丘、寒山寺、拙政园、柳园、狮子林、东山、西山、同里、周庄、木渎、北寺塔、藕园等等。昆山:千灯等等。

浙江——嘉兴:南湖等。海宁:皮革城、金庸故居、观潮等。杭州:西湖十景(苏堤的肖春、屈原的丰和、平湖的秋月、残雪断桥、六郎文英、华钢观鱼、雷峰日落、云上双峰、南屏晚钟、三滩银月)、六和塔、黄龙洞、虎跑、青山湖、灵隐寺、乌镇、王越寺、富春江、千岛湖等。临安:大明山、浙西大峡谷、竹海等。桐庐:漂流之类。绍兴:鲁迅故居、沈园、柯岩、鉴湖、鲁镇、大禹墓等。宁波:天一阁、天通山、溪口、象山等等。舟山:沈家门,普陀山等等。温州:泰顺廊桥等等。金华:双龙洞,诸葛八卦村等等。丽水:仙境等等。浙江有很多很多地方。

江浙习俗

习俗一:过年杀猪。

大约在过年前的一个月或者半个月,浙江人会带着自家养肥的猪出栏,然后邀请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吃一顿热闹的杀猪饭,分享丰盛的猪肉大餐和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喜悦!

习俗:腌肉

腊肉是浙江的特色美食。杀猪后,将鲜肉腌制后放入腌制罐中。腌制几天后取出,然后搭起架子,用柴火熏制。一段时间后,肉会变得又亮又油又香。

腊肉也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就像它可以延长新年的欢乐。低温干燥的环境适合腊肉的保存。一般保质期3-6个月。根据水分含量、环境温度、湿度的不同,腊肉的保质期也不同。如果超过6个月,质量就难以保证。

习俗3:和巴赞一起吃年糕。

浙江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岁“打巴赞”的说法。快三十的时候,外面天寒地冻,屋里的巴赞正热火朝天!

在哪里

浙江有些人会趁着这个时间买一些高档的商品,有些珠宝店会在春节前准备好足够的材料,等着顾客上门做首饰。

习俗:置办年货。

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各种年货,不用说灯笼春联,还有吃的玩的。尤其是鸡和鱼都得买。鸡预示着好运,当然每年都有大量的鱼!

习俗:点灯守年。

浙江人有除夕点灯观年的习惯。这意味着在除夕夜,所有的地方都要亮灯。大年三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晚餐要慢慢吃,晚餐要在元宵时间举行。有些家庭不得不吃到深夜。守年夜饭的习俗,既是对过去岁月如水的珍惜,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期盼。

习俗:祖先崇拜

祭祖是浙江人春节期间一项盛大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己的家谱和牌位给家里的上堂,摆好桌子,摆好香炉和供品,父母祭拜,烧上三根香,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钱,俗称‘给钱给粮’!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吃饭前摆碗筷祭拜过世的老人,以此拜年,纪念。

晚饭后或正月初,所有的家庭,无论大小,都要去祖先埋葬的地方进行祭祀。祭品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包括鞭炮、香烛、烧纸,送到墓地烧掉,算给祖先过年的开销。免不了要敲敲脑袋,放放鞭炮,然后绕着墓地走一圈,祭拜者会借机把自己的祈祷和愿望说出来。

正月十五祭祖告一段落,“打算过完年再活。”在第15天,我会放鞭炮为我的祖先送行。

习俗:燃放鞭炮

午夜,新年的钟声响起,烟花开始响起。此时,里面灯火通明,外面人声鼎沸,将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然而,随着进入现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它的危险性,也许它将很快退出浙江新年的舞台。

特别说明:因为烟花爆竹的危险性,浙江各地都明确出台政策,规定某些区域不能燃放。在燃放烟花之前,你应该确定你当地的政策!还有,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烟花!

象山春节习俗:“廿三祭灶,廿四掸尘,廿五做豆腐,廿六割肉,廿七宰鸡,廿八做团,廿九送年,三十晚上守岁”,若是像今年这样廿九夜为除夕,则变通为“廿七做团,廿八送年,廿九晚上守岁”,其余照常。因山区海岛平原的地域差异,过年的细节也就略有变化。

从廿三开始到除夕,忙碌的“年事”方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喜庆的氛围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

1、谢年:祈求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谢年也有称为“送岁”或“送年”,是一年来祀神典礼中最隆重的。于桌上供着年糕、水果、茶叶、酒等祭品。象山老话:“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拣黄道。”所谓“拣黄道”,就是选择黄道吉日,清扫大堂,桌椅及盛祭品用具一律用糖水洗涤,时间多在午夜,以取其静。

谢年仪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每个细节极为讲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红盘”,富裕些的人家用锡盘的,称为“银台面”。祭祀由男主人主持。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一般是六色,因为六预示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

第一排摆着酒水,中间供香茗六杯,两旁各放六杯黄酒,共十二杯,酒杯代表十二司月之神,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都有酒喝,假使本年有闰月,左方增加一只,共放十三杯。

第二排是六色糕点:有金团、印花年糕、甩子糕、发糕、千层糕、糖果等,表示生活高高兴兴、甜甜蜜蜜。

第三排是六盆水果,主要为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甘蔗,表示“节节高升”,“越老越甜”;金橘或橘子代表“黄金满屋”;香蕉象征生活香甜;寿桃表示“长命百岁”。

第四排摆七牲大盆,有猪头、条肉、公鸡、鱼、鸭蛋、猪肚、鹅、蟹等。中间放一大盆猪头,也叫“利市头”,表好运、有头有尾;整刀条肉象征生活“有条有理”;公鸡司报晓,表“风调雨顺”;大黄鱼或者眼睛上贴有红纸的活雄鲤鱼一对,鱼头朝里摆放,表示“年年有余”,也有挂在供桌桌档的,以防跳动,祭祀仪式结束后放生,表示“鲤鱼跃龙门”。鸭蛋寓意为“元宝蛋”;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旁边列放烤麸,寓意“呼呼响富起来”。还有“四盘调和”,即调味品四碟:盐、黄糖、酒、葱。

第五排是年糕、烤麸、豆腐、粉丝之属。豆腐谐音“头富”(首富),粉丝寓意“长寿”。

谢年的程序,一般是先放好祭品,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支花炮。祭礼约一个时辰,其间筛酒三巡,祈祷全家平安,福寿双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结束,便邀约亲邻和家人聚宴,名为吃年夜饭。

2、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

农历十二月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象山老话“要困冬至夜,要吃三十夜”,说明象山人的年夜饭情结一直根深蒂固。象山人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有酱鸡、鳗鲞、红膏炝蟹、鱼、香菇、春卷、木耳、烤麸、黄豆芽、金针菜、藕、年糕、团等。

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象山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象山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寓意“节节高,路路通”。

象山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以上,因为象山人把“十二”视作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一12个月均平安顺利,“月月红”、“月月有余”。无论再加多少道菜,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这样才吉利。年夜饭冷盘热炒,花色繁多,应该慢慢享用,越慢越好,取意“长久”。

年夜饭中的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乱说话,要讲吉利的话。年夜饭吃完后,长辈要给晚辈送压岁钱。除夕夜还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要把地扫好。扫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的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

3、压岁钿:几代孩子的温馨记忆

象山老话有“老人忖旧年,小孩望新年”之说。过去,普通百姓家里生活不宽裕。平常的日子里,小孩基本上没有零食吃,口袋里也没有零花钱。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吃到一些可口的食物,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小孩才能得到大人给的压岁钿。所以,在清贫的年代,小孩子天天都盼望着过年。 

过年时,长辈用红包作为压岁钱给晚辈。连号的新纸币就成了压岁钿的首选,蕴含着长者对晚辈“好运连连,喜事连连”的美好希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4、正月初一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整个半岛大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5、走亲访友去拜岁

从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岁"。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岁"。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父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象山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蓬纸包",又名"红包"。

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说来可笑,红包大多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

6、欢天喜地舞龙灯

象山春节民间有舞龙习俗。十余人手擎彩龙,至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象山各乡镇都有自己的舞龙队伍,舞龙内可点灯,也称"龙灯"。

7、旧时过年禁忌多

旧时,正月初一不煮饭(除夕多留饭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担水、不串门、不缝针线。一般不扫地,倘非扫地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禁忌向外扫地,俗谓财富会流失。晚饭早吃,不点灯,放过爆竹(谓"关门炮"),早早入睡。

新年期间还有不吵嘴,不动刀斧,不杀生,以及禁讨债等禁忌。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等;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1548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