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伉俪,两种传奇――致敬郭永怀夫妇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致敬郭永怀夫妇,第1张

在郭永怀和李佩结婚后他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他们的女儿――郭芹。

但在1956年时,郭永怀放弃美国政府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他们在美国时受到种种阻挠。在郭永怀受邀到英国讲学时,他们害怕郭永怀夫妇乘机回国,于是“直接禁止郭永怀出境。”但在1955年通过周总理在日内瓦公会上的努力,美国解除对中国科学家的限制,钱学森回国。于是郭永怀夫妇也归心似箭,但美国政府对他们进行了监视,但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在海上漂泊四个月终于抵达深圳,回国成功!

回国后他们便住在北京的“北京中关村特号楼”里,郭永怀在力学所中工作,一家三口生活幸福。

郭永怀的工作虽忙但他每天都按时回家。当有一天,他先乘车去了别的地方才去往力学所。渐渐地,他开始很晚回去甚至彻夜不归,李佩开始慌了,终有一天她无法接受,剪碎了所有家庭合照,回了娘家。

郭永怀无法对妻子讲明这一切因为他在从事中国最伟大的项目――研究原子弹。当第一朵黑色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上方升起时,全国举国欢腾。

在第二天,郭永怀同几位好友聚餐,细心的李佩发现从不喝酒郭永怀居然举起了酒杯,――从此李佩不再过问郭永怀的去向,默默支持他。

2007年10月9日,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到了两颗小行星,由于是同一天被发现,且挨在一起的缘故,这两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了“212796”、“212797”。

当这件事被公布出来后,人们纷纷期待着这两颗相邻行星的命名,然而,几年过去了,科学家依旧未给两颗行星命名。

直到11年后,这两颗小行星才等到了命定之人,于2018年时有了自己的称号,被命名为了 “郭永怀星”和“李佩星” ,巧的是,郭永怀和李佩正是一对夫妻,再加上行星编号相邻的缘故,所以便成了世界的一大奇象。

众所周知,以人名命名小行星,是极为崇高的国际荣誉,更何况,这次命名的还是一对夫妻。

那么, 国家为何要以这对夫妻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他们究竟做了多大的贡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浪漫故事?

1939年,日军对昆明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在 西南联大读书的郭永怀 ,和师生一起藏到了防空洞中,他听着刺耳冲天的炮火声,内心渐渐慌乱了起来,他不断的想着,中国如果有和日军对等的军事 科技 ,会不会不受欺凌。

轰炸结束后,爬出防空洞的郭永怀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在心中暗下了决定,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尖端 科技 技术,发展国家的军事 科技 事业。

在这之后,郭永怀努力学习,考取了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并踏上了去国外的求学之路,他站在渡轮的甲板上,看着越来越远的祖国大陆,听着远处的飞机轰鸣声,更坚定了学习报国的理想。

在国外,郭永怀遇到了人生最为重要的挚友—— 钱学森 , 他们两人同是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钱学森作为“师兄”,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关照他。

在郭永怀的印象中,钱学森经常开车带着他兜风,不让他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试验研究中,钱学森告诉他: “师弟你都成书呆子了,我知道你是为了报国,想要多学一点东西,可天天学也不是个事啊,劳逸结合也很重要。”

就这样,几乎每次实验结束,钱学森都要喊上一句 “走啊,师兄带你兜风去” ,而钱学森的关怀,也使郭永怀在异国他乡里,有了份归属的温暖。

1946年秋,已获得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在师父冯·卡门大弟子的邀请下,来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而他也在这里,认识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李佩 。

在康奈尔大学教学的郭永怀,由于讲课方式幽默、通俗易懂,故倍受学生的喜爱,再加上他是冯门的弟子,所以他每次开课,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尽管教室的座位坐满了,还是有不少学生挤在走道上。

1947年,前来学习的李佩,在听闻航空系有一名华裔学者作报告时,心生好奇的来到了郭永怀的课堂。

为了抢占个好的座位,她早早的便来到了教室,不一会儿,西装革履的郭永怀便走了进来,李佩看着他侃侃而谈的自信,举手投足间的优雅,心生敬仰。

下课时,李佩抓住郭永怀整理教案的机会,走上前搭话道: “郭教授”

郭永怀抬头,稍一愣怔:“李佩?”

李佩激动地说道:“郭教授你认识我?”

郭永华笑了笑:“当然,你是西南联大的副主席嘛,你们女生宿舍和我们理学院就挨着,我出入凤竹街时,还常常遇到你,按理来说,你还应该叫我一声学长呢。”

李佩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还还是郭教授吧。”

李佩没想到,郭永华竟然是她西南联大的学长, 远在异国他乡,熟人的相遇让她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归属感,之后,她和郭永华互相留了联络方式,并嘱咐道;“教授,常联系。”

后来,李佩常常会来听郭永怀的课,郭永怀每当看见她时,便会与她相视一笑,而郭永怀也会在空闲之刻,找李佩聊天谈心,两人在多次的相处中,感情渐渐升温,也因此确定了恋爱关系。

某天,郭永怀主动对李佩提出: “这里虽然没有西南联大的凤竹街,但却有一座玫瑰园,那里的风景也挺漂亮的,要跟我去看看么?”

两人到了玫瑰园后,郭永怀用口琴为她轻轻吹奏了一曲,演奏结束后,他摘下了一朵最鲜艳的玫瑰花,绅士的鞠躬,将花献给了李佩:“你知道红玫瑰代表着什么吗?”

李佩盯着手中的玫瑰花,默不作声。

郭永怀将她拥入怀中,说道:“玫瑰花代表爱情啊,我们结婚吧。”

1948年2月,李佩与郭永怀在纽约结婚,师兄钱学森虽未到现场,但还是献上了诚挚的祝福,他表示,自己的书呆子师弟可算是开窍了,祝愿他们百年好合。

1949年,当郭永怀夫妇和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内心深处立即生出了一股回国的强烈意愿,但由于美国当局的阻挠,他们的回国之旅进展的很不顺利, 钱学森更是被美国软禁了起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监视

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对他们来说,来国外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回国做建设的,所以,自然不想再停留在国外,为了能够成功回国,钱学森秘密的给中国写了一封信,并托人转交给了周总理。

某天,郭永怀和李佩照常去看钱学森,几人在散步的途中,将监视的人远远地吊在后面,钱学森说了些家常话后,小声地对郭永怀夫妇说: “我已经托人将求救信寄给周总理了,据悉,周总理已经收到了,我回国很有希望,永怀、李佩,我也希望你们能早点回国,我们一起做建设。”

郭永怀说:“师兄,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战争年代的中国,我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

钱学森听后,嘱咐道: “你们记住,回国时千万不要带美国联邦调查局以为的机密文件,不然他们就找事了。”

郭永怀夫妇点点头,随后便结束了这个话题,继续散步聊家常。

1955年9月钱学森回国后,郭永怀夫妇也开始计划起了回国,在回国前的一次聚会上,郭永怀抱着一大摞书稿出面,并点起了篝火,和夫人李佩一起,将这些手稿投到了熊熊的火焰中。

烧完手稿后,郭永怀如释重负的对李佩说道:“师兄临走前就嘱托我,将这些机密文件烧掉,如今我烧完了,想必联邦调查局也不会搜出什么了。”

1956年9月,郭永怀、李佩在几经辗转后,终于回到了国内。

回国后的李佩负责起了中关村的后勤建设工作,并在之后创办了医院,担任了中国 科技 大学的英语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郭永怀,则被聘请为了中科院的院士,主持起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并参与到了中国 科技 大学的创立,为我国的力学研究、 科技 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左右,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而苏联也陆续地将在华的核武器研发专家给撤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急需一批能研究原子弹任务的科学家,以打破苏联专家撤走的困难。

某天,郭永怀接到任命,来到了二机部九局张爱萍将军的办公处,张爱萍一见到他过来,就热情的打招呼道: “力学所的郭永怀所长?我是张爱萍。”

郭永怀:“张主任,您好。”

张爱萍:“我是托钱学森所长请您来的,我们现在失去了苏联的援助,只能自主研究原子弹,郭所长您现在是国内唯一懂得爆炸力学的专家,没有你参与研究,原子弹这个大炮仗就点不燃了。”

郭永怀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道:“我愿意参与到原子弹的研究,为国家核武器发展做贡献。”

张爱萍:“好,郭所长果然是深明大义之人,不过,参与原子弹的研究,不仅需要你在青海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还可能要舍弃你的专业,放下多年的研究成果,你看,如果你有任何为难的地方,跟政府说说,政府都会尽量帮你完成。”

郭永怀:“我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的,如今国家需要原子弹,我就研究原子弹,没有任何为难的地方,也不需要国家帮忙。”

就这样,郭永怀加入到了核武器的研究,和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在来到青海基地后,郭永怀从不搞特殊,他和其他的科研人员一样,睡帐篷、喝碱水,从来都不觉得苦,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1965年5月1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为我国手中增添了一张王牌杀伤性武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除了研究核武器,郭永怀还参与到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研制期间工作繁重,他不得不与家人聚少离多,每当从家中离去时,女儿便会缠着不让走,某天,女儿对他说:“爸爸,我快过生日了,没有生日礼物,我不让你走。”

郭永怀听后心中愧疚不已,但他有国家任务在身,不得不走,为了哄女儿,他带着女儿走到窗边,并指了指天上的星星,告诉女儿:“天上的星星,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

这时,妻子李佩走了过来,她拉着女儿的手说道:“行了,别为难你爸爸了,爸爸要去工作了。”

说完后,李佩朝着郭永怀微微一笑,示意他赶快走,郭永怀叹了叹气,将母女二人抱到怀中:“等我忙完,就回来。”

李佩目送着郭永怀离去的身影,心中酸楚不已,她虽然不知道丈夫具体在做什么,但一定是国家委派的大任务,所以她没有选择挽留,因为她心中明白,与小家相比,还是国家更为重要,她不能阻碍丈夫为国效力的脚步。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最后的永别。

1968年12月5日凌晨,携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绝密资料的郭永怀,在从青海基地飞往北京时,却不幸的坠机身亡了。

这个消息如惊天霹雳般,给了李佩重重的一击,她双眼无神地看着门口,直到女儿问出“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这句话时,才失声痛哭了起来。

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小牟紧紧的抱在了一起,那份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文件上的数据资料完好无损,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保护机密文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为此而感动不已。

得知好友郭永怀身亡消息的钱学森,最担心的便是李佩,为此,他和夫人多次修书给李佩,在信中劝她向前看,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中。在亲朋好友的劝慰下,李佩重振了信心,她说, 要带着丈夫的精神,继续前行!

1978年,李佩出任了中国 科技 大学研究生院的外语教研室主任,刚组建的外语教研室,只有三位教师,而且只有李佩一人教英语,为了解决没有足够老师教学的困难,李佩到处奔波寻找英语老师,并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外籍教师。

在与多名外籍教师的探讨下,李佩根据GRE的考试情况,将国内英语的教学方法改革,将科学知识和外语教学相结合,她的这种教学方法,被专家称作开创了 “应用语言学” 的先驱。

就这样,李佩在英语教学领域,默默地耕耘了数十年,就算退休了还依旧坚持着教学,直到1999年才退出英语教学领域,而这时的她已经82岁了。

完全退休后的李佩,十分喜欢看音乐剧,某次,在观看《爱在天际》音乐剧时,李佩被剧中的一句台词所触动,只见扮演李佩的演员,对扮演郭永怀的演员说: “你不回来我不老。”

听到这里,李佩不由得潸然泪下,她忆起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里的绮丽风光,想起了与丈夫烧书回国时的场景,更是念起了为国捐躯的丈夫,音乐剧结束后,她独自在场中坐了许久,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但令人惋惜的是,她的丈夫已经回不来了。

2017年李佩因病逝世,次年,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纪念郭永怀和李佩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崇高的爱情,联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小行星的命名申请。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收到申请后,对李佩和郭永怀的各方面都做了考察,而他们的故事也令许多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在经过命名委员会的多次讨论后,他们把命名的行星确定到了2007年发现的两枚行星身上,因为这两枚行星是在同一天发现,编号也是紧挨着的,非常适合夫妻命名。

不久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了命名报告:

至此,郭永怀和李佩化为了天上相邻的两颗星星,永远相伴在一起。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_

古时称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先生,以示尊敬,先生也一般指男性,因为女性很少抛头露面。但宋庆龄、杨绛、许广平等杰出女性,也被称为先生。

李佩女士也被称为李佩先生,知道她的人不多,大多数人知道她也只是因为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但这位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的女人,她的一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两弹一星元勋夫人

1917年,李佩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书香世家,她的家人一直都很重视她的教育。1936年,十八岁的李佩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抗战时期,李佩辗转去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学习。

大学毕业后,李佩没有从事与她经济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是进入了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从事有关劳工福利、国际联络的工作,帮助延安地区筹得捐款。这一时期的经验,让李佩对于爱国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1947年,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李佩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也就是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期间,她遇见了在大学任教的郭永怀。

那时的郭永怀,已是国际顶尖的科学家之一。一次,郭永怀在大学里开讲座,李佩也前去旁听,她虽然听不懂他讲的物理理论,但她深深地被台上这位睿智的、风度翩翩的同胞学者所吸引。

而郭永怀正好也是西南联大的学长,两人渐渐熟识,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就像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在谈了一段时间的恋爱之后,郭永怀和李佩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人生下了女儿郭芹。

1949年,郭永怀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提出了奇异摄动理论这一数学方法,在多个学科都有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难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个卓越的科学家,自是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重视。美国三番两次许以郭永怀丰厚的条件,想让他加入美籍,为美国服务。但郭永怀一心想回去报效祖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建设,妻子李佩也十分支持他。

就像阻挠钱学森回国一样,美国政府对于郭永怀一家回国也是不断阻挠。1956年,郭永怀和李佩携着爱女,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回到祖国,投身于祖国的事业。

回国后的郭永怀,被选为科学院院士,在苏联撤走在华的所有专家后,郭永怀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支柱之一。对于中国的人造卫星事业、两弹事业、航天事业等,他都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见解,这些见解都大力地推动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中国科研人才的培养。他人评价郭永怀,是个极富远见的科学家。

而李佩一直尽心尽力负责中关村后勤的建设,创办了医院、学校等,为今日的中关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1年,李佩被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英语老师。此后多年,李佩一直坚守在培养人才的教师岗位上,桃李满天下,受人敬重。

郭永怀一直马不停蹄地投入原子弹、核弹的秘密研究中,与妻女聚少离多。而李佩在十年浩劫中被诬陷为美国特务,整整六年都接受隔离审查。郭永怀知道这些,心里很不好受,但投身于祖国事业中,他也无法陪伴在心爱的妻子身旁。

1968年10月,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爆炸试验进入准备阶段,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了试验中一个重要的线索,于是匆匆踏上了赶往北京的飞机。

不幸的是,在距离准备降落,距离地面400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坠毁。救援的人们在飞机的碎片中发现了两具合抱的尸体,经辨认,是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两人中间夹着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里面是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刚刚得出的重要数据。

得知丈夫意外逝世的消息后,李佩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神情凝重,不说话地站了好几个小时。说好一辈子相守,你却离我而去。1968年12月,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成为烈士的科学家,也是23个功臣元勋中,唯一一位三方面都涉及的科学家。

继续祖国事业

李佩带着丈夫生前对于祖国事业的殷切希望,继续行走在为祖国奉献的路途上。伤痛是有的,只是负着命运的沉重,坚强地砥砺前行。

1978年,李佩出任中科大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当时,教学的前路困难重重,没有合适的教材,李佩便自己编写,没有教研人员,李佩则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优秀的老师,以及创建机构培养师资。

1979年,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李佩致力于留学工作。当时没有什么雅思、托福的考试,李佩开启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项目,为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开辟有效的路径。当时,在递交给美国大学的英文推荐信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就会得到认可。

项目实施后,许多中国学生得以前往美国的大学深造,他们当中,许多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成为祖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李佩曾经的学生还说过,自己当初筹不齐出国留学的费用,是李老师拿出自己的钱资助他,他才得以出国留学。

可以说,李佩是一盏照亮民族未来的明灯。后来,李佩又率领一众人才,学习翻译外国的学术论文。她深知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要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退休后,李佩仍没有停止奉献。她除了自己给社区的老人、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之外,80岁还不断邀请各界卓越人士开设讲坛,给大众传授知识。此外,李佩还致力于延续钱学森的科技思想。

傲人风骨

李佩最受人敬重的不是她在事业上的成就,而是她傲人的风骨。1996年,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去世。人到晚年,还要承受失去至亲的伤痛,这换做任何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李佩仍带着坚强的心,同命运抗争着。女儿逝世隔天,她仍旧去学校上课,只是声音沙哑。这位备受尊敬的先生,一生都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堂课。

1999年,李佩代替早逝的丈夫,领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四年后,李佩毫不犹豫地将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这枚奖章一直都摆在中科大的纪念馆里,承载着郭永怀和李佩夫妇对祖国事业的奉献,以及对祖国人才的殷切希望。

2008年,李佩将60万元的毕生积蓄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力学所,捐献时云淡风轻,就如同拿着一张电费单一样。李佩先生说:“捐就是捐,还要什么仪式啊。”她的傲人风骨,可见一斑。

李佩直到晚年还是住在当初中关村的小楼房内,小楼房在岁月的打磨下已显得斑驳。屋内的摆设还是当初与郭永怀一同居住时的样子,家具也还是当年的家具,楼下种着郭永怀喜爱的花。岁月荏苒,但总有一个地方如旧,就仿佛你从未离开。

2017年,李佩因病逝世,享年99岁。她这一生,脸上很少起波澜,就好像所有事情在她心里都无关紧要,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只是把所有磨难带来的痛苦都藏在心里,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姿态,不断在人世前行。

李佩的一生,对祖国从来都是情深意重,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样的一位先生,所有人都应当为其致敬。她的风骨,该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致敬从古至今,所有中华民族的脊梁。

 郭永怀观后感1

 如果你在北京呆过,就知道冬天的北京冷的人,北京的冬天给人的感觉是惨白惨白的,有种粗狂的厚重。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就是这样,那一天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

 那时候,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开通国际航班的机场(前三个开通国际航班的分别是上海龙华1926年、昆明巫家坝1937年及重庆白市驿1939年)。

 首都机场所在地在顺义县,当时还是隶属于河北。后来顺义划归北京,机场就归属朝阳区所有,所以首都机场是在顺义土地上,但是归属于朝阳。这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说回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气逼人,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者。(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

 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DNA鉴定技术要到80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

 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59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

 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郭永怀观后感2

 今年82岁的郭永进,是郭永怀的堂弟。他回忆说: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这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伶俐,从不认生,郭文吉夫妇将他视若掌上明珠。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1935年7月,郭永怀留在饶毓泰教授身边,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停课。1938年3月,郭永怀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国难当头,科教兴国、科技报国的念头一次次撞击着郭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知道,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被动挨打。于是他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郭永怀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刚上船后就有消息传出,他们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登岸“观光”,并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面对这种莫大的羞辱,郭永怀与同伴义愤填膺,一致决定,一不登岸观光,二不接受敌国的签证——22名同学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返回了昆明。

 1940年8月,他们第三次在上海集合,乘坐俄国的皇后号邮轮再度出发。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的长达1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异域他国扬功名

 在多伦多大学,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选择了应用数学系。郭永怀进步很快,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继续深造,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经过4年艰苦探索,郭永怀于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郭永怀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术研究。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名声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便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郭永怀观后感3

 郭永怀是他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上面这些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对郭永怀是谁有兴趣,可以接下去看,我来讲讲郭永怀的故事,感觉也正好有个机会。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现在,知道李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她是两弹元勋郭永怀的妻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为中国做了不少的事。有人将她比作中国的居里夫人,外表长得漂亮,内心也真的很美。她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一生获得荣誉奖牌无数的她,对于名利金钱这些东西,从未真正地放在心上。

如今我们知道的科学大腕,在她面前,无一不表示的中规中矩,可若是哪天你在街上碰到她,又会突然觉得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老太太,李佩就是这样一个人,已经可以从平凡中悟出生命的真谛。可但凡是人,终归是要经历些什么,李佩也一样,生活对她也是残酷的,她命中的痛,让我们外人看来,同样难以承受。

生命的沉重

1917年年底,李佩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家庭中,那个时候,还算是中华民国。李佩从小便很聪明,加上家庭的影响,她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李佩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在读期间,因为战争她几度辗转来到了云南的西南联大,也是在西南联大,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郭永怀。

因为成绩优秀,李佩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出国深造,远渡重洋去往康奈尔大学进行学习,并且在学校又一次碰到了郭永怀。或许真的是上天注定,她与郭永怀渐渐地有了感情,不久,两人便结了婚,并且生下来一个女儿,女儿叫郭芹。

谈起郭永怀,就要提到“两弹一星”,当时,钱学森给郭永怀写信,希望郭永怀能够从美国回来,协助研发核弹。就这样,郭永怀一家便回到了祖国,在研发期间,郭永怀乘坐的专机出现问题,而本人也不幸逝世。身为郭永怀的妻子,在丈夫的葬礼上,李佩没有说一句话,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她心里的悲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丈夫的去世李佩还未完全接受,便又接到了女儿病逝的消息。没人知道李佩是怎样承受下来的,钱学森等人前去李佩家中看望她,仅仅是中年的她头上竟有了许多的白头发。大家都很担心她,但李佩却是笑着告诉众人,自己没事,第二天,便提着教材去给中科大的学生上英语课了。

李佩的记忆也在慢慢的衰退中,有一次,她给自家的保姆一个月发了三次工资。甚至,家里墙上上挂着的曾经和郭永怀先生在康奈尔大学的照片,她都已经记不清了。

视金钱如粪土:捐赠90万元

或许在李佩的眼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舍弃的。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李佩和忘年交李伟格一起去银行,将60万元和30万元分别捐给了力学所和中科大,过程十分简单,就像是去菜市场买菜一样。还有汶川地震以及各种各样的捐赠,都处理得很低调,很普通,就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

家中大大小小的东西,冰箱、空调、音乐唱片、计算机、电风扇、写字台等等,凡是自己用不到的东西,她都捐了。对了,还有一次,她将自己丈夫的遗物——飞机出事的时候被烧黑的眼镜也捐赠了。

若是去李佩的家中,便会发现除了客厅中间的灰色沙发,其他的大部分都捐了。而之所以沙发没有捐赠,或许是老太太留给自己的念想吧,在之前的那个时代,像钱学森、钱三强、朱清时、施一公等等我们只在书本上看到的人物,大多都曾坐过这个沙发。

李佩在教书过程中,还曾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中科院的教授大部分都曾是她的学生。当时,那十年刚刚结束,李佩恢复职位,一手操办了中科大的英语系,那个时候中国的英语教材不够精良,她便自己编写教材,那些教材直到现在仍然在被使用。她还主持英语教学的改革,被美国洛杉矶大学称为“中国应用学语言之母”,她提倡自己的学生阅读英语名著,并且在最后的论文答辩阶段,全程使用英文。

曾经,有所学校的剧团知道了李佩和郭永怀的爱情故事,专门编写了一个剧本,并且在演出当天邀请李佩前去观看,李佩坐在台下,表情淡漠,就好像与自己无关一样。李佩一辈子,经历的事情太多,金钱名利对她而说就是粪土,心中就算再痛,也不会表现在脸上。

时间带不走的美丽

李佩先生身上的魅力却丝毫不减当年。李佩他们住的房子是在中关村的13号楼,除了这栋楼,还有14,15号楼,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很多的科学界大腕都曾住在里面。但如今,随着中关村的土地越来越值钱,政府便有了拆迁的想法,这个时候,李佩站了出来,通过和政府的沟通和她自己的努力,不久政府便宣布将这几栋楼归为科学文化保护区。旁人知道消息后皆是拍手叫好,“只有李佩先生,方能做到这些”,大家都是这样说道。

李佩先生在之前还在中关村开过一段时间的中关村大讲堂,那个时候百家讲堂还没火,中关村大讲堂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专业性非百家讲坛可以比得上。因为经费有限,来中关村大讲堂的很多的院士和科学家都是免费的,李佩和他们说,自己没钱,等事情结束之后,可以送一朵玫瑰花给你们。

关于钱学森之问,相信不少的人多少有些了解。钱学森先生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像民国时期那样的大师”,李佩先生在年老之际还不忘这个至关教育的问题,在李佩先生的家中,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几位科学大腕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当地还曾流传为一段佳话。

李佩先生在2017年1月12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周岁。纵观李佩先生的一生,她跨越大半个地球,经历过战争,体会过人世间的悲痛,看透这世事红尘,想必也是没有事情能够让得她动容了吧。

 导语: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下面是关于郭永怀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郭永怀观后感1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郭永怀观后感2

 郭永怀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师从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辛格教授。三人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辛格教授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在这位科学巨匠的指导下,郭永怀打开了尖端科技的探索之门。

 在加州期间,郭永怀直奔世界级难题“声障”的研究。当物体在低速飞行时,空气会让路,但当运动速度接近声速时,空气会来不及让路,而形成一面阻碍运动的屏障,被称为声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声障是无法逾越的。经过苦心钻研,郭永怀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跨声速不连续解》,破解了声障这个世界难题。基于他的研究,1949年,美国成功制造了第一架实用的超音速飞机――f-10战斗机。郭永怀也因此跻身世界知名科学家行列。

 冯卡门的大弟子西尔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聘请郭永怀前去任教,郭永怀成为该院的三大创立者之一。在此期间,郭永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就是后来由钱学森命名并被国际公认的plk方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怀。在计算机尚未广泛应用的情况下,plk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与准确度,被广泛应用到基础力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当中。

 在康奈尔大学执教的十年,是郭永怀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李佩。1948年秋天,两人结婚,开始了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当时的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上世纪50年代,仅月工资就高达800美元。

 尽管在国外的生活富足而优雅,但是郭永怀始终心系祖国。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时时刻刻都在为回国作准备。面对同事、好友的挽留,郭永怀坚定地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在西尔斯为他举办的午餐会上,郭永怀当着全体同事和学生的面,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讲义和科研手稿付之一炬。当他将饱含十几年心血、几近成书的手稿,一页一页地投入火炉之中,谁又能体会其中的百般滋味。

 郭永怀观后感3

 今年国庆节期间,在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的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伴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人们被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深深打动。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于今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展馆面积2000多平方米。

 一波三折踏上海外求学之路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荣成滕家镇西滩郭家村。10岁那年,郭永怀和父母遭土匪绑架,在海上漂泊了四五个月才被赎回。

 1926年,郭永怀进入青岛大学附中,又先后考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

 郭永怀目睹着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合大学,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师从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

 1939年夏,中英庚子赔款举行留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报考的航空工程只有一个名额,他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报考,并以同样的分数并列第一,最终三人被同时录取。

 郭永怀等人原定去英国留学,结果二战爆发,英国取消接纳外国留学生的计划,郭永怀等人只好等待。

 三个月后,他们被改派加拿大留学。然而,郭永怀等在上海刚上船就得知,他们需在日本横滨停船三天,并得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郭永怀与同伴一致决定,绝不接受日本签证,全体下船,拒绝出发。

 1940年8月,他们第三次出发,历经28天,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为该校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从此,郭永怀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生涯。

 崭露头角跻身世界知名科学家

 郭永怀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师从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辛格教授。三人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辛格教授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你观看了学习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全省优秀党课展播——学习传承中国***人精神谱系》。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 观后感 心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欢迎查阅!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1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 事迹 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 文章 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 教育 界开展 “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2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 毕业 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 留学 生。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20世纪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总理、邓先圣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3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郭永怀先生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一个人的生命由太多太多的10秒组成,有人也许打一个懒洋洋的哈欠,10秒钟就倏忽而过。有的人却在10秒钟内完成一个惊天动地的动作,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姿势,从而得到永生。

他太累了,可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1968年12月4日,他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时间比什么都重要,他决定立即将这一大好消息汇报给领导,于当晚从青海基地飞到北京。有同事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他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尽管累,可他不愿耽误哪怕一分一秒,他要把征途当旅途。

他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郭永怀。坐车到了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不忘抓紧时间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晚上10点多钟,他登上了飞机。“有什么事叫醒我。”登机后,郭永怀对警卫员牟方东吩咐一句,就沉沉睡去。他睡得很香,因为在他看来,争取了这么一个晚上,换来一个白天,又可以做好多事情。

那晚,天气很好,飞行一路顺利。已有晨曦从舷窗中透了进来,飞机快到北京了,警卫员轻轻摇醒了他。好久没有睡上这样一个安稳觉了,郭永怀觉得神清气爽。

这里将镜头切换一下: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响起一阵惊天动地的轰响,随后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一架小型飞机一头扎在了首都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飞机残骸散落得到处都是,一共有13人不幸遇难,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救援的士兵们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竟然有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尽管已看不清面目,但抱在一起的他们,如亿万年形成的煤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人们仿佛看到了那赫赫的照耀世界的光明!又宛然划过浩渺长空不可燃尽的陨石,是那样坚硬而内涵丰饶!是的,这紧紧抱在一起的,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原来,飞机到了首都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起落架落下,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当飞机降到400米左右的高度时,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垂直坠落。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到地面的时间大约不到10秒,而就在这一瞬间,郭永怀猛地站起身来,紧紧抱住了站在身边的警卫员。

郭永怀为什么要和警卫员抱在一起呢随着士兵们艰难地将两具尸体分开,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胸部之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损,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将公文包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人们不能明白:在10秒钟内能做什么可郭永怀却保住了这份文件。解释也许只有一个,这就是郭永怀始终将那个公文包,如同生命一样放在靠近心的部位,连睡觉时也不曾移动位置。他的心是一颗忠于人民的心,大忠才能有大智,大智也就有大勇!

是的,郭永怀一直对人民忠心耿耿,研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别说飞鸟,试验现场荒凉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及高原浮肿。身为领导的郭永怀更是知道肩上的责任重大,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工作,50岁不到时,消瘦的他已是满头白发。他着实太累了,没想到为了节约时间,却使得他永远没有了为人民工作的时间。

失事时郭永怀59岁,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也不禁号啕大哭,一连几天如梦魇缠身!

因为郭永怀的大忠及大智大勇,完好地保住了文件,在他牺牲后的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两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不能安全着地,就以10秒钟来获得永生!烧焦的是肉体,烧不焦的是精神,郭永怀的精神永远不倒,其已化作世界的中流砥柱,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4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负着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尖端科学事业的重任,郭永怀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力学所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大批文件和科研 报告 需要他处理。他从不午休,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没有节假日,不是照样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头书案,博览群书。正因为他无休无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识,所以对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总是了如指掌,对各种复杂的课题总能做具体入微的指导。在国外,他有过一些业余 爱好 :喜欢 集邮 ,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回国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难得有时间去过问他珍藏的邮集或欣赏优美的乐曲了。

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青年:“天才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占领科学堡垒。”他还用牛顿与鸡骨头的 故事 教育过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劲”去学习、工作。言传身教,使他周围的同志们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毕生发表的科学论文为数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价值;在发表之前,他总要反复核实,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国以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系统介绍国外流体力学的经典著作,他亲自动手翻译普朗特著的《流体力学概论》(1952年版),他给自己提出了信、达、雅的高要求;为了使译著准确流畅,他反复对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译本,和有关同志商讨了数十次;对原书疏漏之处,还加上了注释。这样,前后历时8年,直至他牺牲后才正式出版。这本高水平的译著出版之后,连续印刷两次,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在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要求制订 工作计划 时必须有指标,有进度,而且切实可行,如果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就要退回重新制订;对于学术报告,他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术讨论中,他绝不放过一个细微的错误。有一次一个青年同志在报告工作时,需要画一条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线,就随便画了一条。郭永怀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点,要这位青年同志纠正过来。

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19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他说:“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郭永怀为人实事求是,他从不人云亦云,一旦发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却能及时修正错误。郭永怀对人严格,一丝不苟,但却平易近人。有时,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他也会及时收回。有一次,他要一个实验室进行风洞湍流度的测试工作,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低,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虚怀若谷,不以势压人,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们华夏的英雄,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5

郭永利,男,2003年6月毕业于榆林学院,一直在府谷县马川学校任教。从参加工作至今,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一份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政治使命精心爱教。能时刻保持自己的选进性,克人先克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履行教师职责,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勇于创新时刻以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 名言 来鞭策自己。

一、不断学习、积极向上

郭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 心得体会 。工作期间,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二、认真教学,潜心教研。

郭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备课时,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他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方面郭老师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 学习“灯塔大课堂”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最新大全

★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 灯塔大课堂第24课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

★ 2020灯塔大课堂第八课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5篇

★ 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 2020年关于灯塔大课堂第八课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精选

★ 灯塔大课堂第十课观后感心得最新大全5篇2020

★ 灯塔大课堂第十课个人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精选

★ 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大全

★ 2020灯塔大课堂第十课观后感心得最新范文5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12931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